本科生发表sci有什么影响(火了不到2个月)
本科生发表sci有什么影响(火了不到2个月)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科学网、光明日报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2021年9月,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大三)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本科生冯灿(2000年1月生)结合电气工程学院先进电磁驱动与控制研究团队在高功率密度六相永磁电机研究上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中以题为“A Novel High Torque Density Six-phase Axial-flux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with 60°Phase-belt Toroidal Winding Configuration”的论文,于2021年9月1日被SCI期刊《IET Electric Power Ap
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而其中又以SCI最为重要。想要在SCI期刊发表一篇文章,对于许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来说都并非易事,而对于本科生来说就更加困难。但就在近期,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以及电气工程学院的两篇出自大三本科生之手的学术论文就相继被SCI期刊录用。
Applied Surface Science期刊
2021年7月,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2018级(大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葛丁豪同学,在理论物理研究所王飞副教授等老师的指导下,在二维材料光催化分解水计算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中科院小类一区SCI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上,题目为“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tunable electronic structures for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Janus transition-metal chalcogenides/C3N4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s”。这也是继2017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秦铖同学(时值大三)后,该学院大三本科生再次一作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
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期刊
2021年9月,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大三)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本科生冯灿(2000年1月生)结合电气工程学院先进电磁驱动与控制研究团队在高功率密度六相永磁电机研究上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中以题为“A Novel High Torque Density Six-phase Axial-flux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with 60°Phase-belt Toroidal Winding Configuration”的论文,于2021年9月1日被SCI期刊《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录用。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冯灿为论文第二作者,司纪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郑州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
近年来,郑州大学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推进基础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学院深入开展“赛学”育人模式。学院常态化举办“格物致理”系列学术讲座,推动落实《本科生下实验室管理办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等措施,也为学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多措并举探索出了一条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型创新拔尖人才的新途径。电气工程学院不断加强学风建设,以学生科创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政策激励为导向。学院老师们多措并举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孵化了一批高水平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创竞赛大奖,学院也被评为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
拓展阅读:《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其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科学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