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走出打工青年到80后创业导师(陆恕18岁当老师58岁退休深圳打工)
大山走出打工青年到80后创业导师(陆恕18岁当老师58岁退休深圳打工)作为姐姐的学生,陆恕看到在工作中姐姐勤劳热心,处处为学生着想,她带过的幼师班、中师班,学生非常尊重她;在生活中,姐姐把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也影响着陆恕一家。当时,他们一家人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吃过晚饭后,大家围在一起聊天,聊工作、聊生活小事,聊为人处世,一家子氛围和睦,积极向上。“我们一大家子,不抽烟,不打牌,就喜欢围在一起聊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比读书还有意思呢!”陆老与姐姐陆伊白合影,摄于1990年 全国语文教育专家--陆恕长者恰巧那一年,比他大16岁的姐姐陆伊白考上了西安师范院,陆恕便跟着姐姐的脚步,转学到西安。当时姐姐一边读大学,一边照顾他读小学。每天姐姐把他送到学校上课,自己下课之后再到学校接陆恕放学,照顾陆恕的生活起居,辅导他的学习,对弟弟的呵护、疼爱,已经超越了父母的位置。后来姐姐毕业分配回到湖南三师成为一名老师,陆恕也跟随姐姐的脚步回到湖南,考上三师,成了姐姐的学生。在陆恕眼中,姐姐为
大西洲“致敬生命”人类数字化身公益项目,用影像与虔诚,向生命致敬。
陆恕,历任语文教研员、教研室主任,教育局副局长,中、小学校长。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全国首届中小学明星校长,任全国作文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整体改革实验研究”课题发起人。代表性著作有《主题阅读教学策略》《作文56个怎么办》,与人合著《主题阅读三人行》,主编《自能作文》等两套作文教材,到全国各地讲学400余场。
陆家有儿初长成,少年种下讲台情
1937年冬天,陆恕出生于湖南耒阳一个普通家庭。家中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因为战争的缘故,他10岁才得以步入学堂。
当时老师见他已经半人高,便直接安排他读四年级,但这对一个刚刚步入学校的孩子来说可太难了,本来就跟不上学习进度,成绩只会越来越差。老师见他这样的表现,希望到降级从三年级开始学习。
全国语文教育专家--陆恕长者
恰巧那一年,比他大16岁的姐姐陆伊白考上了西安师范院,陆恕便跟着姐姐的脚步,转学到西安。当时姐姐一边读大学,一边照顾他读小学。每天姐姐把他送到学校上课,自己下课之后再到学校接陆恕放学,照顾陆恕的生活起居,辅导他的学习,对弟弟的呵护、疼爱,已经超越了父母的位置。后来姐姐毕业分配回到湖南三师成为一名老师,陆恕也跟随姐姐的脚步回到湖南,考上三师,成了姐姐的学生。
在陆恕眼中,姐姐为人聪慧善良,会绣花、会织毛衣,写得一手好字,还曾是一位运动健将,高中时期就曾代表学校参加省运会。“姐姐不仅照顾我、疼爱我,她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哪,抗战时期,她背着我,女扮男装在深山老林避难,多亏她跑得快,要不我们早遇险了。”
陆老与姐姐陆伊白合影,摄于1990年
作为姐姐的学生,陆恕看到在工作中姐姐勤劳热心,处处为学生着想,她带过的幼师班、中师班,学生非常尊重她;在生活中,姐姐把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也影响着陆恕一家。当时,他们一家人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吃过晚饭后,大家围在一起聊天,聊工作、聊生活小事,聊为人处世,一家子氛围和睦,积极向上。“我们一大家子,不抽烟,不打牌,就喜欢围在一起聊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比读书还有意思呢!”
姐姐对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学生的关怀深深影响着既是学生也是亲人的陆恕,他在心底暗暗下定决心:我也要做一个好老师。
1955年,年仅十八岁的陆恕从湖南三师毕业,如愿踏上八尺讲台,成为了一位语文教师。
一腔热情洒教育,情倾讲台终不悔
在三师读书时,陆恕的学习目的就非常明确:凡是对将来当教师有用的东西,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去学、去练。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脑海中悄悄萌生了一个"虚拟课堂"。
“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一边听老师讲课,我脑海里就会蹦出一个‘模拟的课堂’。要教好性格各异的学生当时在我看来是一个有困难的事,所以我会忍不住思考自己将来可能会遇怎样的学生,哪些教育理论可以在课堂有技巧地运用......”这个虚拟的课堂情景在他走上讲台后就落地成形了。
珍贵的回忆:年轻的陆恕(后排右一)与姐姐(前排右二)及湖南三师的老师、孩子们
一走上讲台,陆恕就被眼睛雪亮的孩子们吸引了。18岁的他在学生们眼中像大哥哥般亲切,他们放学不回家就去找陆恕玩,很快就打成一片了。而陆恕看到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则经常留校给他们补课,不仅不收补课费,时间晚了还留学生在自己家吃完饭。假期安排作业时,他还会根据学生成绩针对性布置作业。遇到学生条件不好的,给予一些资助也是常有的事情。
用这样的爱心与耐心,他先后送走了16个小学毕业班,这些班全都被评为优秀集体,有的还被评为区、市、地区的优秀班级或中队。其中不少班在他接手时是后进班,甚至是乱班。
有一次,接一个新班的第二周,他就破获了一宗盗窃防空洞内电线的案子。为首的是他班里的肖姓学生。该生是一个由六名中小学生组成的盗窃团伙的小头目,先后作案20余次。为了转变这个学生,陆恕深入调查案情,分析该生走向歧途的原因;然后与家长和班干部一道制订帮教计划,发动全班同学与他交朋友,推荐他参加校篮球队训练,每周坚持为他个别补课三次以上,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成绩。在辅导的过程中与他谈心、交心。后来该生终于彻底转变,年后被撤销留校察看的处分,还顺利考取了中学。
在陆恕的教育下,当时像这样转变的“顽劣儿童”就有许多名,他因而被誉为转变“乱班”、“差生”的能手,被中共衡阳市委、市政府两次授予“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陆恕对学生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学生也回报给他一颗纯真的心。无论他在“史无前例”的日子里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时,还是拨乱反正之后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之日,都有学生聚集在他身边与他共分忧愁,同享欢乐。
与此同时,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从孩子们课间玩闹的顺口溜里:“作文难作文难,一写作文心就烦,抬头望着天花板,低头咬着钢笔杆。”他意识到孩子们怕写作文,作文写作是学习语文的难点。 为了教好语文,尤其是破除作文这个教学难点。他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基本观点来观察语文教学、剖析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的变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了“引趣、激情;开源、明理;启智、授法;选式、导行”的十六学作文教学方法,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陆恕长者语录:“我生来就属于讲台,是教育选择了我,这是我的幸运。"
陆恕认为“兴趣”和“感情”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强大内驱力的两大“能源”。他每接一个新班,能像变戏法一样,很快让学生迷上语文,爱上作文。他说:“教师的职业兴趣之光,能点燃学生学科兴趣之火。”
陆恕还认为,观察“生活”积累“语言”是作文教学必须开辟的两大“源泉”,他非常重视“开源”工作,他教育学生说:“百草皆为药,万物可入文,只要会发现,遍地都是金。”并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用自己的全身去感受,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
陆恕长者与他创作出版的《作文56个怎么办》《自能作文》系列作品
陆恕倡导和总结的“自我学习,自我测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五自”学习法和“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自我完善”的“自能”作文教学法不胫而走,已使不少中小学生受益。他曾数次为省内外同行上过公开课,其中两堂课的记实收入了中师语文教学法参考资料丛书。他那富于启发、富有感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旨给同行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大家都说,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陆恕还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他主编的《小学作文56个怎么办》一书,就是一个范例。这本14.5万字的书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学法指导和教法研究于一炉,集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深受广大小学师生的欢迎,自1994年出版以来已经连续多次印刷,仍供不应求。该书已三次获得省、市颁发的教研教改成果奖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并于1991年春被推介参加首届大陆在台湾的书展,还被介绍到德国。全国作文研究中心秘书长牛雅杰撰文称赞该书“是一本饱含着才智与经验的好书。”
陆恕不仅将这套教育方法用在日常教学上,让学生们快速转变学习语文的思维,也同样用在两个孩子的教育上。婚后,他与妻子育有一儿一女,大女儿在夫妻两人的熏陶下积极选择了走上讲台,儿子则一路跳级,14岁考上上海交大,19岁继续到美国深造,24岁博士毕业,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神童”。
“我对孩子的期望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身心健康;第二是良好习惯;第三是学识。对他们的培养我觉得最重要应该放在思维训练和自学能力上。观察这个世界,然后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与变化状态,慢慢他们自然就具备思考的能力再反复练习运用形成他自己的思维方式。”陆恕的教育积累与心得成为家长与业界同仁的宝典,时时翻阅,经久不衰。
1981年,陆恕患了声带息肉后,一度完全不能讲话,他被迫离开了心爱的讲台,到了教研室工作。
1985年,教改迅速发展的浪潮把他推上了教育局副局长的位置。但他却始终眷恋着教学、教研工作,为了在业务上继续攻坚,毅然辞去了副局长职务,仍然回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岗位上,相继在十来个省、市的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教学论文和经验总结;全国作文研究中心聘他为研究员,文心出版社《小学生作文选刊》聘他为特约编辑,他为该刊编辑了60多万字的文稿;先后参加了全国性的小学语文、作文教改实验教材的部分编写工作,主编与合编出版了11本书。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儿童画少年工作者、市教育学科带头人、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还被评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他说,“我生来就属于讲台,是教育选择了我,这是我的幸运。”
退而不休再逐梦,人生舞台愈宽广
1994年,深圳特区一曲《春天的故事》唱遍了大江南北,深圳的活力满满也吸引了陆恕的目光。
“当初,我这样规划自己的30年:用10年时间能够达到市里一级的教学的先进水平,再用10年达到湖南省一级,再过10年达到国家级。”想到当年还未实现的愿望,陆恕毅然选择南漂深圳继续施展自己的才能。
1995年8月,经特级教师刘中举荐,陆恕的南漂第一站落在了珠海华夏学校。当时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养生式打工。养生是目的,打工是手段。
珠海华夏学校,是一所15年一贯制的全寄宿制学校,圈地21万平米,学生入学缴25万元的教育储备金。学校名师荟萃,人才济济,不乏身怀绝技的能人,因此,竞争特别激烈。
在这里,陆恕从教科中心的报刊编辑兼语文教研员干起,到小学部主任,再到小学校长,最后到总校副校长兼小学校长并代管幼儿园……“两年多里,稀里糊涂地连升了三级。”“养生式”打工让他工作上有收获,身体上告别了亚健康。 1
997年,宝安区沙井镇政府聘请陆恕担任深圳荣根学校校长,他的南漂第二站到了深圳,一干就是八年。
荣根学校是一所私建、国有、公办、民助的特殊体制的学校,占地六万多米。在荣根学校,陆恕是以一个外地人、打工仔、老头子,退休人的特殊身份到一所公办学校当打工校长。作为没有根基的“四不像”校长,陆恕选择用智慧化解了不受欢迎的目光。
陆恕独特的管理方法与成果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他智慧地提出一系列谋和文化软化领导班子与老师们的关系;系统提出了办学的“百字荣根精神”和“对学生全面负责,为学生终生着想”的座右铭。很快学校由分裂转为聚合,几年中,先后培养和输出了8名正副校长,被誉为培养校长的“黄埔军校”。吸引了省教育厅及各地交易代表团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
2003年,荣根学校终于被评为省一级学校。陆恕一手打造的 “荣根模式”与“荣根现象”成为当地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2004年8月,陆恕南漂的第三站到达了龙岗区九年一贯制的国有民办学校龙岭中英文学校。
在龙岭学校,他带领师生班子第一年完成了创建深圳市一级学校的任务,第二年创建了广东省一级学校。打破了要三年才能申报上一级学校评估的规定,一年一个台阶往上跳,这在深圳市没有先例。政府发给学校创建等级学校奖金共120万元。而龙岭学校在布吉镇的公民办学校中,成绩优异,名列前茅,美誉度很高。
期间,中央电视二台经济频道就曾特派两名记者专程从北京赶到深圳,就有关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采访陆恕,并在黄金时段播出采访实况。此时,他已经70岁。
2008年,陆恕在好友的举荐下加入深圳教育培训机构--蓝天学校。学校的在读人数从最初的1800人,增加到3000 6000 9000 11000…不仅逐年递增,还让年营业额突破亿元大关,英语培训在深圳独领风骚。
2014年,陆老78岁。他再次迈出了人生“第四个20年”里全新的一步,开辟了全新的生活—结束打工,自主创业,发起“语文整体改革”课题实验研究。
得益于他自青年从教开始总结梳理的语文教学方法,及多年来对语文主题阅读课题研究的积极参与,陆老曾先后主编过《自能作文》等两套作文教材,代表性著作有《主题阅读教学策略》《作文课怎么上》《作文56个怎么办》《“小问号”学作文》;合著《主题阅读三人行》;担任全国优秀期刊《小学生作文选刊》特邀编辑8年,独立编辑32期,逾100万字。
如今,陆老将“语文整体改革”课题研究作为终生追求事业,孜孜不倦地沉迷在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中。应邀到全国各地讲课400余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我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这片土地,感谢我生命中的所有贵人。”
2016年夏天,已经耄耋之年的陆老与“语文整体改革”团队还曾自费到吐鲁番的国家级贫困县鄯善县支教,免费培训全县语文老师,赠送3000多册图书,为“支教西部万里行”留下了难忘的烙印。”
大西洲公益团队与陆恕长者及其朋友、同事合影
望着眼前这位长者,我们内心满是感动与惊叹。一开始我们或许都惊讶于陆老的神采奕奕,而这一刻,我们知道正是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让这位长者步履不停,思考不止,创作无限,永葆活力。
当公益访谈进入尾声时,陆老仍在积极鼓励我们:“年轻人,你们身处一个好时代,一定要有勤于思辨,保持终身求知的乐观态度;一定要提前规划自己的人生,弄清自己是谁,弄清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找寻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最后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地去做个实干家……”字里行间,语重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