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私塾教育颇受追捧(私塾教育惹争议)

私塾教育颇受追捧(私塾教育惹争议)有教育专家认为,私塾教育对于国学的传承和缓解教育公平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而现在的“私塾式教育”的主要争议点在于,一是私塾教育过度强调古代儒家经典,死搬硬套古代的教育模式,多用死记硬背的灌输之道,明显不合时宜,而授课者的资质无法保障,水平也良莠不齐;二是全日制私塾教育暂时不是被社会认可的学历教育,与义务教育法有冲突,容易发生法律纠纷,小孩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存在疑问。据了解,近年兴起的私塾教育培训机构并非一味地只学“国学经典”,主要课程分为开设蒙学十三经、英语、数学、中华传统武术、棋、琴、书、画等课程,课程安排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表现形式也相对比较丰富,近年来不少家长为此摒弃“应试教育”转投以“新教育”著称的“私塾教育”。但是,“新教育”的“私塾式教育”仍然备受质疑。有数据显示,接受“私塾式教育”或者“在家上学”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从2013年至2017年,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截

导语:私塾教育只是一种有益补充,多元化的学校教育才是社会主流。

开学季,伴随着学生入学,各类培训机构、培训班开始了火爆的招生,但是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类私塾教育培训机构却遭遇了“滑铁卢”。近日,有媒体披露某全日制私塾学校学费贵、只学国学语文不学数学外语的新闻,引发网友们的热议;同时一则“一名10岁女童经私塾教育考上大专”新闻不胫而走,瞬间引发全民对私塾教育的大讨论。

作为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模式,私塾式教育对古代中国的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作用。那么时至今日,私塾教育在我国现代又经历了怎样的改变呢?私塾式教育真能迎合当今发展的需求吗?私塾式教育能替代多元化的学校教育吗?

私塾教育在当代遭遇“水土不服”

有数据显示,接受“私塾式教育”或者“在家上学”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从2013年至2017年,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截至2017年2月,“在家上学”的群体规模约为5万人,其中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学生数约为6000人。那么,什么是“私塾式教育”?

在教学安排上,私塾教育主要分为两种“短学”和“长学”,而“长学”是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儿童一般在六岁启蒙,进入蒙学阶段,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在教学方法上,教材采用儒家经典,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对学生背书的要求特别高,读书是私塾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过私塾历来实行个别教学,塾师根据不同人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安排课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可否认,私塾教育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历史向前的发展,私塾教育显然不能满足现代育人的需求,近日媒体曝光的某全日制私塾学校,只教授国学经典不学数学外语,从某种意义上是传统私塾教育的“复活”,也许只是个例。

据了解,近年兴起的私塾教育培训机构并非一味地只学“国学经典”,主要课程分为开设蒙学十三经、英语、数学、中华传统武术、棋、琴、书、画等课程,课程安排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表现形式也相对比较丰富,近年来不少家长为此摒弃“应试教育”转投以“新教育”著称的“私塾教育”。但是,“新教育”的“私塾式教育”仍然备受质疑。

私塾教育颇受追捧(私塾教育惹争议)(1)

有教育专家认为,私塾教育对于国学的传承和缓解教育公平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而现在的“私塾式教育”的主要争议点在于,一是私塾教育过度强调古代儒家经典,死搬硬套古代的教育模式,多用死记硬背的灌输之道,明显不合时宜,而授课者的资质无法保障,水平也良莠不齐;二是全日制私塾教育暂时不是被社会认可的学历教育,与义务教育法有冲突,容易发生法律纠纷,小孩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存在疑问。

私塾教育是有益补充,育人须回归学校教育

面对大众对“私塾式教育”的质疑,显然教育部门也注意到了。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喊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具有强制性。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了“在家上学”和“私塾教育”的限制,要求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

私塾教育颇受追捧(私塾教育惹争议)(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7周岁。”

显然,“私塾式教育”属于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但总体上“私塾式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早在2015年,西安教育专家许建国接受采访时认为,虽然私塾教育暴露出很多弊端,比如课程设置的缺陷,但私塾教育的出现是对中国现行教育有益的补充,对于国学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作用,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反思和研究。同时,也有法律专家呼吁,给予“私塾式教育”一些法律空间,不能一棍子打死“私塾式教育”。

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私塾式教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有的教育体制的公平问题,“私塾式教育”一定程度上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实现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由分配学习时间,利于个人特性发展;但是“学校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视角,到目前为止,现存我国教育体系是最适宜于全国普及的教育形态,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出的贡献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培养付出的代价成本也是最低的。

首控基金认为,教育发展之路从来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应该要把“私塾式教育”当成教育改革的动力,在“学校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革,“私塾式教育”只能是“学校教育”有益补充,两者协同发展才能推动教育的深化改革发展。

私塾教育颇受追捧(私塾教育惹争议)(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