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考选择题(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各类型题目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必考选择题(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各类型题目解题方法)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舍。2.读:带着问题读材料,用笔标出所有和问题相关的内容。注意,我们可以多写一些,没有任何问题,因为高考是加分制,不是减分制,所以即使打错了不也用担心给你减分,但是一旦漏答了就少得分了。(1)看材料出处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是高考文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41题、42题和选做题(45——47任选一道),共52分,由于各类题型的不同解题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以41、42、45题为例分别进行分析。
一.41题解题方法:这道题一般是开放性题目,课本中几乎没有原材料,共25分,一般设置两个小问,每个小问中又有一两个小问题,答案一般都要在材料中寻找,进而进行总结。
(一)解题步骤:审读联答
1.审:也就是审题,通过读题目分析出题目问的是什么,答案在哪里,比如题目问的是背景原因还是特点内容,亦或是影响意义,我们一定要看清楚,并且要看清答案来源,是材料一还是材料二,还是根据所学知识。
2.读:带着问题读材料,用笔标出所有和问题相关的内容。注意,我们可以多写一些,没有任何问题,因为高考是加分制,不是减分制,所以即使打错了不也用担心给你减分,但是一旦漏答了就少得分了。
(1)看材料出处
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
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2)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
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
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你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3.联:联系所学知识,这个部分现在很多时候用不到,但是在时间不允许详细读材料的情况下或者一些模板型题目却是材料中内容外重要的补充,比如,问你封建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的原因,我们就可以答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儒家思想这三个必答的内容。
像这样的题目有很多,我把总结的部分放在最后,大家可以详细的记录一下。
4.答:作答,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规则,否则,刨了冤枉分就得不偿失了。
(1)看清题干限定条件,问什么就回答什么
题干一般有四个成分:
第一,提示语,它告诉你答题方式,是根据材料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答;
第二,主干语,它告诉你解答所涉及的主要历史问题;
第三,限制语,它限制了回答问题的时空范围;
第四,答案语,它告诉你具体答什么,是原因、内容、影响,还是认识。
(2)看分值
根据题干要求回答内容,若不确定内容分几点回答,可以参考分值确定。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3)回答规范
考生的答案要力求文字准确,条理清楚,书写规范。因此,必须做到“四化”,即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标题化。
①段落化:就是将一个问题分成若干层次,将大题化小,每个层次一个自然段。
②要点化:就是答题时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答要点,因为高考阅卷都是按点给分。考生切忌将所背的课本或资料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搬到试卷上,如果写了太多繁杂的话,会淹没答案中的得分点。
③序号化:就是按时间先后或性质归类依次回答,并在每一个要点前标一个番号,如(1)、(2)、(3)或A、B、C,使之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④标题化:就是在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前面加上一个小标题。如“原因”、“性质”、“意义”、“认识”等。这样做等于告诉阅卷老师:“某个问题是答在这儿。”
(二)历史常见问题:
1.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出现原因
(1)生产力进步(铁器牛耕出现)
(2)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并提出自己主张
(3)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4)国家处于分裂时期
(5)各国统治者争霸战争需要重视人才
2.封建社会所有思想文化科技经经济家风原因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儒家思想
(4)巩固统治的需要
(5)民族融合(六朝、隋唐、宋元、清)
(6)外来文化(佛教、六朝、隋唐、理学)
(7)西方影响(明末西学东渐、清朝末年被动开放)
(8)新的生产关系出现(明末清初反正统思想)
(9)市民阶级兴起(宋之后)
3.思想文化反作用(影响、意义等)
(1)文化繁荣
(2)适应了时代要求
(3)客观上促进了旧体制瓦解、新社会的到来
(4)巩固了中央集权
(5)巩固了统治
(6)起到了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德育)
4.中国近代问题:爱国主义、向西方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培养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者)、阶级矛盾(人民与封建统治者),向西方学习并反对封建统治
(3)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等)
(4)无产阶级担负起救国重任
(5)西方侵略者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6)近代革命性质: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后世新民主主义革命)
5.几个观点:
(1)看一个革命革命性质要看他的革命对象
(2)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看国家利益与国家力量
(3)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在于革命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6.新中国发展高端科技(核)原因
(1)旧社会中国科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2)新中国需要尽快摆脱一穷二白的面貌
(3)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美、中苏、美苏)
(4)朝鲜战争中美帝核威胁
7.新中国科技能发展的原因
(1)国家科教兴国的决心和重视
(2)海外学子回国
(3)科研院所及领导机构的建立
(4)科技工作者的
(5)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
8.45题答题规律总结
(1)改革的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2)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3)评价改革的标准 :①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②坚持历史的标准;③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④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⑤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4)改革的影响:①顺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②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③(一定程度上)客服了统治危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改了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⑤缓解了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融合
9.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原因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政治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②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③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民族独立,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④德国: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意大利)⑤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⑥日本: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资本:
①英国:圈地运动、殖民掠夺、长期积累、贩卖黑人奴隶
②法国:殖民、贩卖黑人
③美国:A.建国之后:资源丰富、西进运动、移民
B.1865年后:移民、科技进步
④德国:阿尔萨斯和洛林(资源丰富)、战争赔款
⑤日本:甲午战争,战争赔款
(3)市场:国内市场、殖民(海外市场)
(4)劳动力:
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阻碍了它的劳动力条件获得)
③美国:移民、黑人奴隶
(5)科技:
①英国:工业革命中长期的技术积累,二工中英国
②美国:重视科学教育
(6)其他:外部环境
①英国:大西洋航线中心,便于进行海外活动
②美国:远离欧洲,少受战争之苦
二.42题解析:这类题型属于观点型题目,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目来看这道题不仅要注意内容,更要注意规范。
1.答题规范:要特别注意,这道题的答题规范和格式,这道题一共12分,其中亮明观点是2分,总结观点是1分,解析是9分,共12分,所以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观点、解析、总结的顺序来答,这样只要我们的观点没有什么问题最少可以得到3分,解析只要写了,就有可能得分了,所以我们这样一来就可以至少拿到5分,这对于得分普遍不到的42题而言起码可以得到一个保底的分数。具体答题格式如下:
42.答:(1)通过阅读材料我认为(或者我的观点是)(2分)
(2)①②③④⑤(9分)
(3)总之……(1分)
2.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1)观点一定要明确、完整,不可以说半截话
(2)观点要紧贴材料,不能脱离材料
(3)选择观点的时候注意选择材料中的一个部分,切忌面面俱到,比如评价李鸿章,你可以选择李鸿章促进中国近代化,也可以选李鸿章签订很多卖国条约,但是千万不要选李鸿章既促进近代化又签卖国条约,这样你就要把李鸿章黑白两方面都答出来,而选择一个方面只要答一个方面就成了。
(4)阅读比较型材料,要看清题目要求的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是比较中国历史还是中外历史等。
(5)论证的时候尽可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切忌答不几个字就不写了,涉及到中外比较或者各个历史时期比较的一定把比较的双方都要答上,历史无非就是背景、过程、影响、意义这几个方面,从这些方面回答就是了,有一些问题也可以参考我们在41题总结的那些问题。
三.45题解题方法和技巧:这道题是选做题的第一道,涉及的知识点是改革,一般分两问,共15分,解题方法和41题类似,按照审读联答的顺序来做,答案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材料中,一个是所学知识和我们总结的一般知识,下面我们把总结的一些和改革相关的一般规律整理给大家。
1.改革的原因: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民族关系;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2.改革的内容、特点:
一般在材料里面找
3.改革的意义:
①顺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②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③(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统治危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民族关系等)④改了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⑤缓解了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融合⑤为后世积累了经验或提供借鉴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或皇权)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⑧某某思想成为主流思⑨造成了某阶级(阶层、势力)的衰落和某阶级(阶层、势力)的兴起⑩有利于民生。
4.改革成功(失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②改革派力量③改革者素质④是否采取了灵活或者强有力的策略⑤内外的反对派力量⑥是否符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
5.如何评价改革:
①是否成功②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③是否促进或解决了民族危机、统治危机、阶级矛盾、土地兼并④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民族融合、缓解了阶级矛盾或者土地兼并⑤是否对后世有影响⑥是否加强了中央集权(或皇权)、促进了国家统一⑦消极作用:封建是人治,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什么什么问题。
四.非选择题答题规范
1.必须每道小题写“答”字,传闻不写答字减1分,所以举手之劳的事一定要注意。
2.注意分条答,不分条按照一条给分,比如这道题有四个方面你都答上了,分了条给8分,不分条给2分,6分就没有了。
分条顺序是(1)①Aa。
3.注意书写,不要涂黑疙瘩什么的,最好不要连笔。
4.不要写错地方,高考都是网上阅卷,打错地方判卷老师就看不到了,等于你就白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