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刚毕业的同学聚会(高中老同学聚会)
高中刚毕业的同学聚会(高中老同学聚会)当我走近那辆停在一中门前黑色的小汽车时,迎面一眼就认出了于承哲。他还是那个模样,只不过身体魁梧了一些,脸上有饱经风霜的沧桑,身体也略有发福。“你好!”两人同时问候。这是38年后第一次握手致意。到底是老同学,一刹间就熟悉如旧了。好像昨天才分手那样自然。在车上他自然地谈到了这次聚会的具体活动安排。他说:“今天晚上先给你们外地来的同学接个风,明天是九月二日,正式聚会,请老师参加。三号到净月潭游览。”我问:“明天都有什么活动?”他看了我一眼笑问:“你想怎么活动?”我不答,他接着说“组织大家座谈。毕业后的经历,成就,感想,谢师,然后唱歌,跳舞,愉乐,聚个歺。3号再到镜泊湖去畅遊一天。”听完他的话覚得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细致周到。显然,长春的几位筹委会人员花费了不少的精力,财力,做了如此周到的安排。心中不勉暗生感激。记得他比我小一岁,在班级是学习委员,学习非常好,几乎每年都是三好学生。而且很早就入了
【原创】高中老同学聚会
(一)接风宴
九九年八月底我收到高中老同学发来的邀请函通知九月一日于长春召开老冋学聚会。
九月一日我正式在长春通汇宾馆报到。
我这个生长在长春的人,因近几年没回来,对这个城市已经有点陌生了。城市变化很大,多了几分繁华,少了几分清秀雅緻。路旁的绿荫,高而挺直的白扬,婀娜多姿的垂柳曾是我的最爱。蘑菇状,伞状的树,整齐的榆树墙是这个墙市一道美丽的风景。到处都是五光十色,花花绿绿的牌匾充满商业伩息。
聚会的召集人于承哲现在是南关区党委副书记。听说我做手术不久,便带车来接我。约见的地点是我哥哥家对面的长春一中。
38年未曾谋面,不知能否一眼就认岀来。但他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良好的印象。可惜了他这样一个人才!却在高考的关键时刻失去了父亲。顿时家里的天塌了,没了经济支柱。他又是长子,尽管才刚刚18岁,却不得不过早地走向社会,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重担,撑起一个家。但是,是金子总会内岀光芒,才华不会被埋没。毕业后他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干出了一番事业。凭着肯吃苦,高智商和岀色的能力从小办事员稳步地进入官场。活出了光彩,不但不比读过大学的人逊色,而且超过了很多人。是个响当当的男子汉!可以说:他是高中时代最出色,最优秀的一个。
记得他比我小一岁,在班级是学习委员,学习非常好,几乎每年都是三好学生。而且很早就入了团,各方面表现都很活跃,成熟,稳健。这么多年不见了,彼此还能认岀吗?
当我走近那辆停在一中门前黑色的小汽车时,迎面一眼就认出了于承哲。他还是那个模样,只不过身体魁梧了一些,脸上有饱经风霜的沧桑,身体也略有发福。“你好!”两人同时问候。这是38年后第一次握手致意。到底是老同学,一刹间就熟悉如旧了。好像昨天才分手那样自然。在车上他自然地谈到了这次聚会的具体活动安排。他说:“今天晚上先给你们外地来的同学接个风,明天是九月二日,正式聚会,请老师参加。三号到净月潭游览。”我问:“明天都有什么活动?”他看了我一眼笑问:“你想怎么活动?”我不答,他接着说“组织大家座谈。毕业后的经历,成就,感想,谢师,然后唱歌,跳舞,愉乐,聚个歺。3号再到镜泊湖去畅遊一天。”听完他的话覚得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细致周到。显然,长春的几位筹委会人员花费了不少的精力,财力,做了如此周到的安排。心中不勉暗生感激。
中学时期的同学感情是最纯真的,那时都是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充满了理想和志向。是世界观,人生观初已建立并趋于成熟之时。
记得我们一起上课,经历了轰轰烈的大炼钢铁,勤工俭学,校园农场劳动,下乡抗旱,秋收,建“新立城水库”和学校工厂的各种劳动。短短三年的高中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这些都是现代青年无法想象,也未曾经历过的。那些风风雨雨,是终生难忘的时光啊。全国的每个政治运动都在我们身上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我们就伴随着这些成长。这一切回憶也都迅速地在眼前闪现着。
细雨蒙蒙,车行到电视台附近的时候停下来,于承哲说:“等一下高玉琴。她在这里上车。”
高玉琴是我中学时代最要好的同学,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闺密。她比我大一岁,但却比我成熟老练多了,性'格和蔼,心灵手巧,做事细心又争强好胜。我们在一起,她总像一个大姐姐,在生活方面照顾我,但她也是有倔强的一面,钻牛角尖,轻易出不来,嘴硬心软。转眼有十几年没见面了,我最后见到她的一次,还是1986年回长春参加大学毕业20周年的校庆时。那时,她的爱人已经是长春市城建局局长,也是铁中毕业的,我们上一届的学长。
我沉浸在短暂的回想中……细雨霏霏中出现了一个纤细的身影,撑着伞,从她的身形看,我一眼就认定是高玉琴,是我再也熟悉不过的人了,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多了一些岁月留下的痕迹,毕竟我们都有了一定的年纪。見面后拥在一起亲热一番。
于承哲把我们引进了通惠宾馆的一间餐厅,很多同学都在。李庆林,张铸,朱永仁,赵吉辰等。我立刻大声说:“老同学好!先别说话,让我猜猜都是谁?”我一个个看去,一眼就认出了每一个同学并叫岀了他们的名字。他们基本的特点都没有变,只是有的人微微胖了一些,脸上多了点皱纹。正在我们嘻嘻哈哈的热闹时,又进来一位,我定睛一看,呀!这不是我的入团介绍人温长贵吗?当年他长着一头卷发,眼睛很大,眼窝深陷,从侧影看,非常像“绞刑架下的报告”那本书的作者一捷克的尤里乌斯.伏契克,当年我就给他送个外号,就叫他伏契克,在读中学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看各种各样的文学书籍,看书后,往往根据人物特点给同学起外号,我看了绞刑架下的报告那本书以后,就发现温长贵的长相非常像那个主人公优利鸟斯伏契克,所以就给他起了这个外号。
一阵互相握手,拥抱,激动地眼睛闪着泪花,声音哽咽。寒暄后,很快我们都围坐在圆桌旁,接风宴开始了。于承哲举杯说:“今天为我们38年后的重逢,为外地同学接风,先干此杯。”顿时大家举杯,气氛热烈起来。祝酒词带着祝福,连连不断。诉说着当年的轻狂往事,糗事,趣事及互相牵掛与思念。
我们互相布莱,敬洒,谈着各自的家事,单位,子女情况。三十八年的悠悠往事又怎能是几句话所能表白的?
席间说话最多的就是李庆林,他是吉林省轻工局的工会主席。口才了得,。一直没停过嘴。风趣而幽默,知识面广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些场面上的应酬早已经练出来了。从周易到现实生活大侃而特侃,谈笑风声,不时有人逗他,让他给看手相,他也装模作样地一顿乱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同中学时认识的李庆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那时因为他岁数小,长的小,大家都叫他小不点。时间和环境真能改变人啊!
坐在旁边的张铸却不多话。中学时代,他是一个热爱文学艺术,喜爱摄影的人,爱唱俄罗斯歌曲,持立独行,常岀惊人之语,被人称为浪漫派艺术家。此君心地善良,为人诚执,做事有个性,不趋炎附势,我非常欣赏他。记得那时我俩经常唇枪舌剑斗咀,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友谊。他现是省图书馆技术部主任。
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我们班原支书郑世贤出现了。他竟然一个同学也没认出来,说“哎呀,不认得了!年岁大了。”我怀疑他装蒜,别人不记得,他应该记得高玉琴。当年他俩可是关系很铁的,这些往事能忘记吗?而且他是国安局工作的,不会记忆这么差吧?果然,他承认是开玩笑!
同学边喝边唱边说,又唱又跳,一晃到了半夜11点多,仍毫无倦意,不肯散去。赵吉臣看了看时间说:“我看咱们今天就到这儿吧,明天还有一天的聚会呢,天色不早,都休息吧!”于是大家依依不舍分别。我和高玉琴就到了902房间,这是一个高间,每天要240元呢,心里很不平静。
(二)聚会
今天是正式聚会。畅谈毕业后的感想,经历,再拜谢师恩。
早晨,我和高玉琴到楼下呼吸新鲜空气,这个宾馆的楼前是著名的斯大林大街,大门两侧摆着长青树。
八点钟我们准时地来到了会议室,桌子上摆着鲜花,水果,还有送给老师的礼物和几本相册。我拿起会议安排表,细细的看着。正在这时,刘之光老师来了,她依然是那么精神,步履稳健,一点也看不出来是个70多岁的老人,没有发胖,身材瘦小,精干,只是头发已经灰白,但是满面红光,双眼有神。她居然能够在38年后一口气叫出我和另外三个同学的名字,太不容易了,毕竟她只是高三那年才当了我们一年的班主任。接着,杨老师来了,他只比我们年长九岁,从初中三年到高中二年,他担任我们三年的班主任。在我们毕业后,他曾经担任铁中的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不过我一直没见到他。现在他也很健硕,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思维敏捷。他给我留下的印象远远比刘之光老师要深。我曾因为课堂上读小说受过他的批评。又因为担任化学课代表和他经常联系,因而印象深刻。
记得有一次是杨老师的全市化学课公开教学,这堂课对于他是很重要的。他嘱咐我一定要安排好课堂的一切。那堂课主要讲的是金属钠的化学性质,要通过实验来验证钠的化学性质。杨老师安排我课堂上表演实验,重点发言。我感到光荣所以很重视。事先把装煤油和水的杯子位置摆好,哪知我的同桌临时把两个杯子调换了位置,帮了倒忙。本应放入煤油中的钠错放入盛水的杯中。立刻蹿起了一个很高的火苗。突发的情况来不及多想,我本能地迅速地拿起旁边的玻璃斗扣住杯子,幸好及时,火苗熄灭了。我松了一口气,庆幸沒造成什么损失。我都不敢回头看那些坐在教室后面观摩教学的老师。心怦怦悸跳,头脑却很清醒,调整好心态讲述了金屋钠的化学性质。
到了中午,我知道自己闯了祸,使杨老师的公开教学受到影响,就到教研室看杨老师。只見他呆呆地坐在那里,就悄声问:“老师,你吃饭了吗?”他苦笑着说“我哪还能吃得下去呀,要是着了火怎么办?这么多人来参观,今天搞砸了!”我说:“那我就像向秀丽那样扑上去,决不让把事态扩大。”我真是那样想的。杨老师说:“算了,我也不想再出个向秀丽,以后做事一定要认真,仔细,尤其是科学试验。”事后想想真是后怕呀!那时我也不知道哪来的机灵劲儿,竟然想用漏斗盖上,隔绝空气,阻止了燃烧,这件事情多年来一直是我和杨老师之间不能忘记的一段往事。
于承哲作为一个组织者,发起人,又是东道主,是当然的主持人了,他宣布了参加这次聚会的有17人,还有两名二班的同学和三位老师。
他首先发言说:“高考那年,我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有工作,身体又不好。姐姐患小儿而麻痹后遗症,残疾。我是家里的长子。这个家我得担起来。所以我放弃了高考。学校和老师三次来到我家,动员我参加高考,我非常感谢,心里也非常想,谁不想读大学呢?但是我不能。”说到这,他热泪盈眶。有些哽咽。我们的心也往下沉。于承哲本来就是一个优秀生,学校公认的好苗子,不能参加高考感到非常惋惜,也非常同情。他谢绝了老师三次的登门劝告后,学校不想让他处于绝境中,经过再三努力,在学校的帮助下,在宽城区找了一份工作,用微薄的工资担起家庭的重担。从团委的一个小办事员干起,开始一步一步的历尽人间艰辛,最后成为南关区党委副书记。说到母校和老师的关爱时,他泣不成声,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说:“学校对我的关心,我永远不能忘,我没能参加高考,学校到处为我联系工作,帮我克服困难。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我能有今天全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这些情况我们早已略有所知,但仍然不免深受感动。全场一刹间无声。
李庆林接着发言。他现在是吉林省轻工局工会主席。在高中时和他接触不多,他年龄较小,平时不爱讲话,所以都给他叫小不点,他本身非常热爱艺术,喜欢美术,而且画的很好,一心一意想当画家。高考时满怀信心报了中央美术学院,但是没有被录取,理想破灭,遭受了打击,他情绪非常低落,郁闷,后来就被石油学院录取。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实践中逐步派上了用场。在文革中,他写标语,写大字,宣传栏,绘画主席像等等,最后搞上了今天的工会工作,他非常得意地说:“在全国各地工会系统我都很熟悉”现在他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一套套的,满是人生的经验。和中学时代判若两人。
张铸是高中时代的傲骨铮铮,很有个性的人。偏爱文学,一心想当作家。常常有惊人之举,冒着雨迎着闪电到楼顶平台去拍雨景,对于一些事往往有些独到的见解,敢说敢爱。因为对文史爱好相同,谈到某些作品见解时,我和他常常争论不休。不过对他印象很好。他是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他在会上说:“我的档案上的家庭出身是地主。因为出身问题,高考时就没有被大学录取。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对此,他颇有些耿耿于怀,现在他是省图书馆技术部主任,取得了正高级职称,另劈途径成才。
秦桂云,薛万学等也纷纷说了自己的想法,秦桂云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有教养,有知识,有礼貌的,很漂亮的一位大姐姐,比我大四岁,当年因为肺结核没有考取大学。今天才知道她另有苦衷,她说:“当年是讲阶级成分的,我父亲是地主、资本家,被送去改造。我这才来到长春,投奔铁路医院的姐姐,进入了铁中学习。感谢杨老师对我很好,没有歧视,但是我总感到来自出身的压力,我就没有报考大学。”这才是真相!直到今天才知道当年她不是因为结核病才失去报考资格。后来,在杨老师的帮助下她当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
当时就是那样的,出身于地主、资本家,反动伪官吏之家的同学在升学时会受到限制的,有一定比例。高等学校主要面向工农兵子弟,革命干部,烈士子女招生。阶级斗争,有成分论主导一切。
一个接着一个的发言,七咀八舌,情绪激昂。高玉琴非常激动的说:“那肘因为我二哥是国民党军医,一直影响我入团问题,总是揪住这个问题不放,一直到毕业也没有入上团”她外表温柔,其实很倔犟,是那种绵里针的性格。她是文革中少数派的中坚人物。
然后发言的是朱永仁。高三那年,他是我们的团支部书记,现在他是退了役的海军大校。
他的学习成绩很好,热情奔放,爱说笑,是那种外向型性格的人。很受老师的喜爱。是中学老师引以为豪的一位学生。在高三即将毕业的时候,他被保送入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毕业分配到东海舰队,任船长。之后一直与老师保持联系。他的人生之旅是很顺利的。他有一番只能算是磨练,不能算是苦难的故事。他激动地说:“从毕业了我就在海上漂流,世界各地我都去过,可以绕地球几圈了。风吹浪打,有的时候船很长时间不靠岸”他望了望大家,接着说:“我们随时准备待命,有一次是家属来休假,她刚下车,我就接到了命令岀海。我们见了个面就匆匆分开了。”军人生活令人羡慕,其中有乐也有苦。朱永仁说:“我在海上干了十六年。爱人生两个孩子我都不在身边,是岳母邦助照看,直到八二年上了岸,坐办公室当教员。”我们听了以后也感到他也不容易呀!
集体谈心场面一直持续到中午,我一直没有发言,当初学校本来是保送我和另一名同学进入军工学习的,但是因为体检没有及格,错过了。我报考了医学院校,被录取了,实现第一志愿吉林医科大学医疗系。文革后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在五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一心一意学习,毫无杂念,成功地完成30多门功课的学习,消灭了三分。(当时学习成绩考核是5分制)基础课的两年学习最难熬,我是以绝大多数功课满意的成绩通过,所以第一轮毕业分配的时候,我是留校的。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央指令六六级毕业生延期半年毕业,参加文化大革命,已经分配走了的,要返回学校参加文化大革命。经历了大鸣大放文攻武卫,大串联等动乱年月我们进行了二次分配,这次分配的结果是我参军了。那年的毕业生是530多名。一共有30名同学参军入伍,其余的大多数都分配下乡。因为当时执行毛主席的626指示,医学院校毕业生城市一个不留,面向农村,工科毕业生一律到工厂当工人,掺沙子。
我在部队革命的大熔炉中作为一名军医,救死扶伤,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在那峥嵘岁月中,我感受到部队的温暖和责任。也做岀了应有的贡献。后来我转业分配到了研究所。有数次当选为所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奖励。人生也没有太多的彩色,所以也没有发言。
时光如水飞向前,岁月如歌颂扬盛世。人生灿烂辉煌。每个人都用自己一点光束照亮世界。高中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这次聚会将永远留在记忆中。回忆过去,畅谈今天,展望未来。我们愿用余生度过美好的夕阳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