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儿时在台儿庄见证日军的残暴,少年在学校南迁后返回乞讨;青年在朝鲜经历战火洗礼,老年在家中回眸一生。这是张士龙老人人生地图标识的几个点线,起点亦是终点,童年已至老年。抗美援朝时期的张士龙 笔者与张士龙(左)台儿庄大战爆发后 无法逃难的张士龙一家被迫藏在自家地窨子里,日军没完没了的狂轰滥炸,把家里三间房子、积攒的粮食和赖以生存的织布机全部烧毁了 他的姥姥也被日军炮弹炸死。没了房屋居住,没了粮食可吃,没了谋生的手段,没了一位亲人……张士龙恨透了日军,在台儿庄火车站,他看见被日军奸杀的妇女尸体抛在路边,他亲眼看见日军刺死一个中国青年。这位泪流满面的老人诉说着,继而眼神一转,他说:鬼子占领台儿庄后 再去卖布得报税 跟着父亲进出城门竟还得给日军敬礼 一气之下,便举家迁到了马兰屯。从台儿庄至马兰屯,这是张士龙一生中第一个人生标识。而后,张士龙考进峄县中学并随校南迁,后来,当得知学校准备去台湾后 他从即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1)

说到底,无论宋东甫用尽怎样的手段,也都是为了峄县来台师生的一口饭。当年,他也是用了句极具煽动性的话骗大家南迁的:南方每天吃的是大米。然后又伸两个指头比划一下:猪肉膘子有这么厚!

是啊,雪白的大米饭,再加上喷香的肥猪肉,同学们想想都流口水。

90岁的原峄县中学学生张士龙也给笔者讲起宋东甫校长的这句话,回忆时依然津津有味,他说:家里吃不上饭,一听每天有大米饭和猪肉吃,就跟着学校往南走了。其实张士龙原来的家境还是不错的,一家人靠父亲开织布作坊为生,在台儿庄城里过着稳定且富裕的生活,没想到一场大战彻底改变了他们一家的生活。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2)

笔者与张士龙(左)

台儿庄大战爆发后 无法逃难的张士龙一家被迫藏在自家地窨子里,日军没完没了的狂轰滥炸,把家里三间房子、积攒的粮食和赖以生存的织布机全部烧毁了 他的姥姥也被日军炮弹炸死。没了房屋居住,没了粮食可吃,没了谋生的手段,没了一位亲人……张士龙恨透了日军,在台儿庄火车站,他看见被日军奸杀的妇女尸体抛在路边,他亲眼看见日军刺死一个中国青年。这位泪流满面的老人诉说着,继而眼神一转,他说:鬼子占领台儿庄后 再去卖布得报税 跟着父亲进出城门竟还得给日军敬礼 一气之下,便举家迁到了马兰屯。从台儿庄至马兰屯,这是张士龙一生中第一个人生标识。

而后,张士龙考进峄县中学并随校南迁,后来,当得知学校准备去台湾后 他从即将开赴广州的火车上溜下来 独身一人,一路步行,乞讨一个多月 终于回到了马兰屯家中。这次人生往返,让张士龙的人生标识有了线路重复,重复的历练 使他养成了能吃苦、不怕困难的性格。后来他考上了临沂师范,并在校报名参加志愿军,成为一名赴朝参战的坦克兵。张士龙对笔者说:“我们到朝鲜阵地刚13天就停战了 坦克仅加过一次油,打了6发炮弹 参加两次战斗。”老人说从朝鲜回来回到峄县老家,先后进了几家企业看管柴油机,一直看到退休。现在虽然每月只有三千多块钱的工资,张士龙却很知足。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3)

抗美援朝时期的张士龙

儿时在台儿庄见证日军的残暴,少年在学校南迁后返回乞讨;青年在朝鲜经历战火洗礼,老年在家中回眸一生。这是张士龙老人人生地图标识的几个点线,起点亦是终点,童年已至老年。

同样是台儿庄人,同样南迁到湘粤,虽然到了台湾,后来却又神使鬼差地返回了峄县老家——峄县中学学生张志君与张士龙有着本质的不同:他是一名国民党武装特务!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4)

张志君

在澎湖经历“7.13事件”后,张志君入伍当兵,后考入台北万华电子学校,后来才得知该校隶属台湾国防部情报局,是一所专门学习监听、研究各种无线电信息专业的电子技术学校。1958年,张志君从万华电子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台湾大陆电讯研究室,负责专门接收来自大陆的信息,后被调到台湾中央情报局通训总台,负责联络海外台湾各情报站。1962年7月,台湾当局开始在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成批空投或从海上偷渡登陆特务。1962年12月4日深夜,张志君以台湾中央情报局电台台长身份,登上美P2V飞机,准备在到广东阳江县石磊山区空投,当飞机刚一进入山区上空,就被解放军设伏枪炮围击,张志君等三人被仓促空投,落地后藏到天亮被俘。为此,《人民日报》于1962年12月30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广东沿海军民全歼九股美蒋武装特务》一文,报道了张志君等被捕获的消息:

12月4日,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台湾的特务机构“海军辅助通讯中心”(N.A.C.C.)派出的空降特务中校通讯组长李华常,电台台长王作亭,蒋匪帮情报局派出的电台台长张志君,乘P2V型间谍飞机在阳江县石磊山区跳伞着陆,被我全部歼灭。该间谍飞机同时空投的武器、弹药和物资被我全部缴获。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5)

1962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登《插翅难逃.广东沿海军民全歼九股美蒋武装特务》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6)

《人民日报》报道张志君的消息

狼狈不堪的张志君被抓后万念俱灰,没想到自己的一生从峄县中学开始,从广东山区结束。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被抓后不仅没有生死之忧,还被接到北京参加公安部表彰授奖大会,并得到5千元的奖励。张志君老人对笔者说:“到了1962年8月,公安部找我谈话,问我想到哪里去,我说想回家,就被分配到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当起了仓库保管员。”

我问:“还记得到家后第一眼看到了什么?”

他说:“到家推开门,母亲把我看了半天才认出来,然后就抱在一起哭。我问爹呢?母亲说饿死了。又问起几个哥哥,母亲更是哭了半天说不出话……”

张志君共弟兄五个,他是最小,大哥死在上海,二哥死在了湖南,三哥当国民党被俘回家。四哥张志诚十七岁就参加了运河支队,在运河两岸打鬼子。1940年,张志诚不幸落入日军手里 连同其他28位抗日战士,被日军残忍杀害,酿成了震惊鲁南的“巨梁桥惨案”。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7)

巨梁桥二十八烈士纪念碑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8)

巨梁桥二十八烈士纪念碑上的“张志诚”名字

张志君像原地画了一个圆,人生地图标识转了一个圈,从起点回到原点。更像做了一个梦,从幻觉回到现实。但无论怎么说张志君是幸运的。

十一

幸运的不仅有张志君,在峄县中学南迁撤台时还有一套经历曲折的大书——《万有文库》,它也是幸运的。

说一套书幸运是比较离奇,事实上这套大书的命运辗转,已超越这套书的自身价值,它的命运走向标识足可以记入那段历史,媲美每一个峄县师生。

《万有文库》共1721种、4000册,由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王云五是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先后任《民主报》主编及北京大学、国民大学英语教授,后由胡适推荐到商务编译所,负责编辑出版工作。在王云五的主持下,《万有文库》从1928年开始筹备,1929年起第一集陆续出版,共计收入图书1010种,2000册,初版印了5000套。第二集从1934年开始出版,收入图书700种,也是2000册。时峄县中学和枣庄中兴公司中学图书馆各购置第一集。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9)

万有文库第一集散布各省图(《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1934年第新107期)

1933年的春天,峄县县立民众教育馆成立,时任馆长孟庆仓便为民教馆图书馆购买大量的图书。有资料表明,20世纪30年代,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大多都购置了《万有文库》,以充实馆藏份量。峄县民教馆图书馆也不例外,购买了《万有文库》第一集1010种2000册图书。

此时,图书馆馆长为郑济芹。郑济芹是峄县匡谈村人,毕业于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曾先后任日照乡农学校校长,苏鲁抗日游击司令部上校处长,山东抗日挺进军鲁南军区少将主任,后入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学习,1948年任峄县教育局局长,后因工作调整,郑济芹离开图书馆,又交给了接任馆长孙海秋。

孙海秋是峄县曹马人(今峄城区榴园镇曹马村),他热爱文化,重视教育,家里曾创办过曹马小学。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济南沦陷,日军顺势南下邹、滕,枣、峄危在旦夕。1938年春天,峄县沦陷在即,孙海秋见情况万分危急,连忙做了十几个铁皮箱子,把《万有文库》全部2000册图书装了进去,连夜拉到他的老家曹马村,挖了一个深深的地窖藏了起来。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10)

《万有文库》书影

这一藏接近十年。

1947年夏天,原本着抗战胜利后就可以让《万有文库》重回峄县图书馆的孙海秋,又见内战烽火四起,运河两岸硝烟弥漫,政府瘫痪,人心惶惶,民众逃亡。有一天,惊慌逃难至徐州的孙海秋,听说原峄县图书馆馆长郑济芹已从南京中央训练团毕业,刚刚回到峄县,便连忙从徐州跑回峄县,找到郑济芹,说《万有文库》还在我老家里埋着呢,藏这些年也不容易,书保存得非常好,现在时局混乱,我的确没有办法再继续保护下去了,你看看想法拉出来,再设法运出峄县。郑济芹答应,便连忙与峄县保安大队长周治民联系。周连夜安排人员,亲自带队,来到峄县城西二十公里的曹马村,拉起警戒,护卫着从地窖里扒出这十几只铁皮箱子。郑济芹想此书若再运到峄县图书馆,也未必安全,就想到峄县中学此时已经迁移,设校在运河南岸的程家庄,便决定直接把书拉到程家庄,交给校长宋东甫管理。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11)

曹马村当年藏《万有文库》旧址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12)

1948年5月,峄县卸任县长罗春山移交新任县长周景玉《万有文库》公函

从此,《万有文库》与峄县中学的命运紧紧地联系了在一起。而峄县地区购买的另一套藏在中兴公司中学图书馆的《万有文库》,早在一年前被解放枣庄的战火焚毁。原中兴中学学生周国仁曾对笔者说:“大街上飘了不少书页,我捡起来一看是《万有文库》,心疼的掉泪。那时候,枣庄街头包猪头肉的纸都是《万有文库》书页。”

峄县中学南迁郴县李家祠堂后,让宋东甫头疼的是教具、教材不足够,学生上课竟没有课本可读。于是,宋东甫计上心来,打开铁皮箱子,取出《万有文库》,既当老师的教材,又是学生的读本,让费尽千辛万苦带来的这部大书,真正发挥了作用,解决了一时教材短缺的困难。张士龙老人告诉笔者,他在南迁途中和几个同学分别抬着《万有文库》,记得还掉出来一本,自己看了,又被老师要求放进去。

历经辗转,《万有文库》随着峄县中学的师生,终于到达了台湾澎湖马公岛。这也是山东八千学生撤台时带走的唯一一部大书。

抵达马公岛以后,宋东甫、郑济芹他们始终没有落下《万有文库》,无论走到哪里,书不离人,人不离书。后来由郑济芹把它搬进一间极小的日式小房。

四个月后的一天,郑济芹家里突然来了一个人,自称是孙高参,是李振清司令派来的,他说:听说峄县中学从大陆带来一套书,叫《万有文库》,不知现在在哪里,司令有安排,要借走。郑济芹听后很愕然,一指身旁的铁皮箱子,说《万有文库》都在这里了,但这些书不能随便借,书不是峄县中学的,是峄县民教馆图书馆的,也是峄县的公共财产。说到峄县,郑济芹一想现在还有不少峄县来的职员没有工作呢,就莞尔一转,说要借书可以,你得让李司令给一些人安排工作,来这里几个月了,到现在他们连饭都吃不上呢。

孙高参答应,说回去向李司令禀报。后来李振清果然把没有工作的六个人都安排了工作,或在学校教书,或在军部服务。以书换饭,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这部《万有文库》的确当了饭吃。

《万有文库》也没走远,被借到防卫部子弟学校。校方打了借条,依然交给郑济芹保管。1953年,澎湖防卫部子弟学校迁往员林,并更名为“台湾省立员林实验中学”,《万有文库》随之交给了另一个峄中学生周寿亭管理,郑、周办理了交接手续,书名造册,登记入档,还把当年子弟学校的借据变更为员林实验中学的借据。

1986年3月21日,在峄中老师苏佩言的寿宴上,郑济芹等人提出,建议由峄县中学在台同学成立《万有文库》管委会,大家欣然同意。于是,一个由十二人组成的《万有文库》管委会成立。

然而,今天这十二人今已大多离世,管委会成员已几经更迭,但当年峄中师生的愿望却历历在目。宋东甫先生说:《万有文库》一定要带回去,交给峄县,这是峄县的财产珍藏!

笔者向宋东甫先生之子宋治屏了解此书现状,可否机会成熟让《万有文库》回到峄县老家,宋先生欣然接受,称回台后定认真落实。不久,宋治屏先生寄来一整套《万有文库》的借据复印件,并说明这套大书仍还放在员林实验中学。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13)

1953年9月,员林实验中学成立“峄县《万有文库》保管委员会”,并对《万有文库》打了借据

面对一叠叠工整小楷书写的借据,笔者感慨万千,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这套大书该怎样释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呢?当年,美国《纽约时报》称赞《万有文库》是“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不是子弹”。的确,也许这部书的实际价值已不是很高,但它的意义却不在于此。曾几何时,孙海秋、郑济芹为保护它,煞费苦心;宋东甫带着它历经千山万水,充当教材读本,弥补一时之缺;陈德秀老师看护着它,卸船装车搬运它,熟悉每个铁箱的棱角坑洼……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14)

陈德秀

《万有文库》现在俨然化为一段影像,往复循环地在运河与海峡上空播放,回来与不回来,它都回来了,它见证了这段历史。这段历史里有汗水泪水和血水,有悲欢离合,有颠簸流离,有屈辱悲愤,更有似箭归心。通过这些悲欢离合、坎坷曲折更能从中体味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冷暖,感受人与人之间带给彼此的心灵慰藉。

峄城的老师(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15)

2015年11月,峄县中学在台同学合影(前排右二、后排右五分别为宋东甫先生之子宋治华、宋治屏先生)

人生旅途中,谁的地图标识不是注入血汗、填进苦难?这个受尽磨难的群体,已经慢慢老去甚至凋零,他们的南迁的足迹也已化作后人探寻的脚步,去不停追问:从台儿庄到台湾,两个台子一高一低的错位,挡住了多少久违而又真实的目光;从运河到海峡,两泓水一宽一窄的阻滞,延缓了多少急促而又需要倾泻的故事?!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有的到达终点,已划个圆满句号;有的标出一个惊讶,化为无法企及的感叹号;有的还在追忆中涂成一个巨大问号,在等待历史回答!

历史在哪儿,《万有文库》能回答足够吗?

参考文献:

1、台湾:《宋东甫先生百岁诞辰纪念集》(1991年11月);

2、倪搏九:《先姑丈殷惠轩先生行状》(《山东文献》第3卷,第4期,1978年3月20日);

3、中华褚氏网:《清末民初峄县“褚氏三杰”轶事》(2012年5月21日);

4、张发奎编、沈云龙主编:《第四军纪实.枣庄之役》(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1月);

5、张玉法,陈存恭访问;黄铭明记录 :《刘安祺先生访问记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史研究所,1991年6月);

6、王功彬:《李德让后人访谈录》(2013年10月7日,台儿庄唐庄村);

7、王功彬:《李冠元后人访谈录》(2013年10月7日,台儿庄唐庄村);

8、王功彬:《贺敬之访谈录》(2018年12月21日,北京木樨地);

9、王功彬:《褚衍耀访谈录》(2017年6月2日,枣庄市中区);

10、 王功彬:《宋治屏谈录》(2014年4月19日,台儿庄大酒店);

11、 张铁民:《峄县国民政府各部门人员》(1956年7月15日)

12、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教育行政周报.公审查峄县合格教员姓名》(1934年);

13、 帝风传媒:《台儿庄三百学生集体离家出走,七十年未归》(2018年8月1日);

14、 长沙镇乡周报:《高桥第四民众敎育馆迁移对河李家大屋》(1933年第21期第10页);

15、 孙忠信:《我从台儿庄胜利中学走来》(《微游枣庄 》,2017年10月8日》);

16、 王功彬:《张士龙访谈录》(2020年11月27日,枣庄市中区);

17、 王功彬:《张志君访谈录》(2013年12月13日,陶庄煤矿);

18、 黄端礼《抢救真史.揭发马英九、中研院造假史、卖假史》(台湾,白象文化,2015年9月)

19、 王功彬:《孙景阳访谈录》(2014年5月3日,峄城曹马村);

20、 《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万有文库第一集散布各省图》(1934年第新107期)

21、 王功彬:《周国仁访谈录》(2017年4月6日,枣庄市中区)。

作者:王功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