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有哪些本质(知识付费的商业本质)
知识付费有哪些本质(知识付费的商业本质)消费vs投资,错位的视角和心态而教育作为知识服务,更加场景化。这里抛开义务教育不谈,只谈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用户在持续、深度地参与练习和接受反馈当中,更可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进步。当然不可避免的,时间和费用投入都较高,动辄两三年,几千、几万、甚至MBA需要几十万的花费。既然投入了这么多,用户对学习成果自然会有明确的期待,通常这个期待会等同于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进而等同于更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所以,如果简单粗暴地概括:教育是目的明确且结果导向的。2016年开始缘起的知识付费,发展到今天已有2年多时间,数以千万计的用户进场体验。有一批成了死忠粉,买课上瘾,每天刷牙洗脸都得听点什么;也有不少人吐槽,知识付费只不过是一场新型成功学,道理全都懂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2018上半年,知识付费的市场增长渐渐归于平缓,仿佛恋爱久了,多少都会褪去最初的热情。对于知识付费,有的人
知识付费进入2018下半年,我们一边看到知乎和喜马拉雅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相继翻到百亿之上;另一边又听到从业者不断抱怨,获客成本太高,一个课做下来不怎么赚钱。
谈到知识付费,人们总是习惯用出版、教育和媒体这些相近行业的标签,来勾勒这个新物种的市场形态。这的确可以提供某种参照,让人们更容易去把握知识付费到底“是什么”,但仅凭这几个标签,却又少有人能说清:知识付费的未来,会去向何方。
这个市场的下一波增长点,究竟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知识付费的商业本质里寻找线索。
出版和教育,两种不同的心理预期
2016年开始缘起的知识付费,发展到今天已有2年多时间,数以千万计的用户进场体验。有一批成了死忠粉,买课上瘾,每天刷牙洗脸都得听点什么;也有不少人吐槽,知识付费只不过是一场新型成功学,道理全都懂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2018上半年,知识付费的市场增长渐渐归于平缓,仿佛恋爱久了,多少都会褪去最初的热情。
对于知识付费,有的人用它代替读书,有的人把它当作是线上报个班、考个学。不一样的心理锚定,带来不一样的预期和评价,折射出的是出版业和教育行业在本质上的差异。
出版业是把高价值内容用图书的形式封装起来,作为知识产品交付给读者。精装书也不过几十块钱一本,效率高的话一周就可以读完,所以成本和时间投入都不算高。但把书买回家,读还是不读,读完了有什么改变,平心而论,全在用户自己。换句话说,读书给人带来的帮助不好预期,也很难测量。对大多数人来讲,读书只不过是打开视野,拓宽兴趣,滋养心灵,谁也不会指望,一本书读过之后,立马就能大彻大悟,一瞬间完成人生的精进蜕变。可以说,人们对读书这件事的心理预期,不强求结果,过程就是收获。
而教育作为知识服务,更加场景化。这里抛开义务教育不谈,只谈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用户在持续、深度地参与练习和接受反馈当中,更可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进步。当然不可避免的,时间和费用投入都较高,动辄两三年,几千、几万、甚至MBA需要几十万的花费。既然投入了这么多,用户对学习成果自然会有明确的期待,通常这个期待会等同于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进而等同于更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所以,如果简单粗暴地概括:教育是目的明确且结果导向的。
消费vs投资,错位的视角和心态
如果拿知识付费跟出版和教育两个行业加以比对,就会恍然发现问题所在:当下的多数互联网用户,始终在用教育的视角和投资的心态,来定义和评价知识付费。
同样是真人播讲、听得见声音或者看得见影像,由于这种形式上的近似,人们在主观意识上就把知识付费跟教育靠拢,或者干脆划归到在线教育市场的一部分。这使得尚不成熟的知识付费多少显得有负众望。
目前的知识付费,从商业本质上,应该更接近出版而非教育。因为它更像是提供一种跟可乐、薯条、咖啡一样的即时消费品,满足人们当下的精神需求。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知识付费显然也是体验导向优先于结果导向的。
蒋方舟曾经用这样一句话评价知识付费的火爆:“现在的人们不是更爱知识了,而是更爱付费了”。虽然是打趣,但其实说的非常在理。
错位的视角,偏离的心理预期,让用户对知识付费开始变得纠结和迷茫。然而,机会也恰好藏在这个错位所形成的夹缝里。
知识付费的机会,恰恰在于弥合错位
知识付费想要实现下一波增长,就需要填补这个错位的缝隙,这当中存在两种可能。
一种是知识付费彻底沿袭图书出版业的成长路径,跟教育撇清关系。等市场进一步成熟,多数互联网用户不再把知识付费,当成是听了就会、会了就能当大师的成功捷径。取而代之的,是人们逐渐归于理性,愿意把它当作打开大门的一把钥匙,知道打开门后,剩下的全靠自己。
但务实地来看,能不断自我驱动、自律坚持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在这个猜想方向上,知识付费或许只会变成一批精英人群的自留地。
另一种可能,知识付费产品持续进化,尽可能往后续服务的方向靠拢,让用户感知学习的成果。这听着和前文自相矛盾,不是不能和教育混为一谈么?怎么还要提服务、提效果?从知识付费产品本身而言,虽然没办法帮用户渡到彼岸,但至少可以不断给用户画坐标、指方向。
这里面首先,就是围绕知识,给到用户实用的方法,并且用留言互动、测试题、金句图打卡等方式去不断强化。如今太多的知识内容,仅仅停留于告诉用户,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道理,而不是尝试去提炼出“该怎么用”。假设用户某天遇到一个问题,他能想得起来,有个课讲过,这时候可以怎么怎么做,那么他就容易把这个问题的解决,归因到知识付费上,这样知识付费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被感知。换句话说,知识付费可以不只是打开大门的钥匙,还可以是地图和路标,在有人迷路的时候能派上用场。而提供与实用方法相关的各种配套素材、资源,是知识内容生产的一种必要延伸。
其次,由“课”到“班”的产品设计,更符合用户在学习这件事上的潜在需求。现在大部分知识付费产品的形态都是音频专辑,用户购买后,已更新内容一次性解锁。这样的好处是,听得快的用户可以连续听、集中听,听到过瘾为止。但也有用户觉得,每天放出一节课的模式更好,让同一批人保持在同一个学习进度,相当于在同一个班级里,可以有更多的互动交流。这种由“课”到“班”的产品设计,更能调动起用户的心理机制。不仅带给用户学习的收获感、成长感,同时也满足用户的归属感、社交参与感。特别是需要每天完成作业的课程,比如健身课、写作课,最适合用训练营模式开设。像有书、薄荷阅读等平台,训练营模式已经运用得相当纯熟。当然,这个模式需要平台投入精力重度运营,并不轻松。
归根到底,知识付费往哪里走,要看你把这个市场当什么。这里面有用户心理预期的调整,也需要知识付费从业者,完成更多有针对性的尝试和探索。
李世凡,2016年参与创立老路识堂,担任内容业务副总裁。作为核心主力策划编写知识付费音频专栏《用得上的商学课》,上线一年订阅用户突破50万,单课总营收超5000万,按用户规模排名全网第一。
----------------------------------------------------------------------------------
《用得上的商学课》已在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知识付费平台上线,100期清华MBA商学课浓缩精华课程,大佬几十万学费所学的商学思维,职场精英多年的实战经验分享,拓宽你的格局观,让你的努力不再盲目,点击此链接,马上免费试听课程。(https://st.h5.xiaoe-tech.com/st/2jw1EemqQ)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