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全民创业方式(全民创业的时代)
真正的全民创业方式(全民创业的时代)亚莫尔和其它的淘金者一样都没有发现黄金,而且被饥渴折磨得半死了。有一天,亚莫尔听到一些人议论后突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十分渺茫,而找水的希望还是很大的;挖金子倒不如卖水。于是亚莫尔停止了淘金,开始找水,他把河水引过来,再进行过滤,变成饮用水,再装到桶里,再拉到山谷中,一壶壶地卖给那些淘金的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而至,加州一时间遍地都是淘金的人。不但金子难淘,就连大家的生活都越来越艰难。因为当地气候很干燥,水源十分地缺少,而淘金还是一个体力活儿,所以不少的淘金者不但没有圆淘金的美梦,相反却葬身此处。任何新事物在刚出来时候都会经历一段,野蛮生长期,过了这个阶段,优质内容和高质量的用户被沉淀下来,其他的知识搬运共最终会被淘汰掉,优胜劣汰,自然法则。所以前期即便是踩了一些坑,也不能因为这些事情就对这个模式一棒子打死,选择优质内容并与高质量高产出的作者一起前行。我们都应该听到过这个故事:美国淘金的故事
昨天好友帅虎跟我抱怨:所谓的个人创业,内容创业都是骗人的,我花费了几千块钱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什么线下大课,如何教你打造个人品牌。导师自己都不是个品牌,如何打造我们成为品牌呢?
我说,那你为什么相信他呢,怎么找到这个导师的呢?
帅虎:靠朋友推荐的,看到朋友圈里很多人在分享他,然后我也想通过参加课程快速学习,为以后做打算。但是现在看来这个方向对我来讲是不可能有以后了,我也不会再信这类所谓的培训啦。
我只能安慰一下他,好好把手里的工作干好,但是还是不能忘记提升自己,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一种状态。
任何新事物在刚出来时候都会经历一段,野蛮生长期,过了这个阶段,优质内容和高质量的用户被沉淀下来,其他的知识搬运共最终会被淘汰掉,优胜劣汰,自然法则。所以前期即便是踩了一些坑,也不能因为这些事情就对这个模式一棒子打死,选择优质内容并与高质量高产出的作者一起前行。
全民 IP 时代已经来临,但真的人人都可以打造个人的IP吗?我们都应该听到过这个故事:美国淘金的故事:
19世纪的中叶,在美国的加州发现了金矿,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这其中就有一个美国17岁的小农民亚莫尔。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而至,加州一时间遍地都是淘金的人。不但金子难淘,就连大家的生活都越来越艰难。因为当地气候很干燥,水源十分地缺少,而淘金还是一个体力活儿,所以不少的淘金者不但没有圆淘金的美梦,相反却葬身此处。
亚莫尔和其它的淘金者一样都没有发现黄金,而且被饥渴折磨得半死了。有一天,亚莫尔听到一些人议论后突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十分渺茫,而找水的希望还是很大的;挖金子倒不如卖水。于是亚莫尔停止了淘金,开始找水,他把河水引过来,再进行过滤,变成饮用水,再装到桶里,再拉到山谷中,一壶壶地卖给那些淘金的人。
当时有人嘲笑亚莫尔胸无大志,但是亚莫尔对他们的话并不放在心上,因为在他看来没有哪个地方的水可以像在这里,可以卖到和金子一样的价格。结果几个月后,大多数的淘金者是空手而归;小农民亚莫尔在很短的时间卖水挣了6000美元,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
现在呢,很多人都将这个模式直接搬过来进行运用,全民想要创业是吧,那好啊,我就提供一些创业的咨询,全民做电商,那我就做一个平台让商家入驻我的平台。平台型思维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个人来讲,这种模式真的不可取。平台都是大公司,资金雄厚的人才去做的,没有这些支撑,手里那些钱跟直接扔掉没什么区别。
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圆桌派》中提到:现在很多流行的知识付费,它本身恰好是反知识的。
"自产自销"带来需求
这多少有点儿让人想到一些贩卖焦虑的创业者,一边贩卖焦虑,一边卖着解决焦虑的课程。大家越焦虑,课程卖的就会越火爆。但是购买过一些课程的朋友,焦虑真的被解决了吗?其实没有,因为他们不会帮你解决焦虑本身,只负责心理疏导。
比如说,老师我没钱,我非常非常焦虑。老师不会直接给你钱来解决你的痛点,而是告诉你其实大家都很焦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你要掌握挣钱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获得金钱,然后进行疏导,你必须要坚持下去,你看当别人都在焦虑时,你要淡定,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增值,你的能力增强了,又有了一定的沉淀,还会担心钱的问题吗?
"问题在你,不在导师"
一般话说到这里,学员就不会继续追问了。因为问题已经抛给学员啦,你之所以不挣钱是因为你能力不够。所以你要努力,把焦虑转移出去,专注于当下能提升自己能力的地方。问题解决了吗?没有,但是为什么学员不继续追问呢,因为问题在自己身上,再追问也还是在自己身上。
再不行,导师就开始告诉你他自身的经历,有多惨,多么悲催,然后再告诉你,你现在缺的不是钱,而是挣钱的能力。得了,这时候基本上学员就安静了,心理也踏实了。原来现在那么牛的老师,也经历了那么多苦逼的事情啊。嗯嗯,看来我要努力了,把老师作为榜样,向老师学习。
看到了吧,问题虽然没有解决,但是却让学员更加崇拜导师。
单纯靠模仿真的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吗?雨后春笋
2016年可以说是知识付费的元年,5月15日"分答"上线,通过平台问答形式可以帮用户解决自己的问题,随后很多名人和专家加入"分答"平台。紧接着逻辑思维全力打造"得到"App,喜马拉雅FM创办"123知识狂欢节",知乎紧随其后上线知乎live等等。
刚开始得到做的速度非常快,吃到第一波红利,核心在于逻辑思维在推出得到之前已经在优酷做了四年的《逻辑思维》,每周一期分享个人读书所得,启发独立思考。前期就积累了足量费粉丝,分享内容有料,又能给人带来新知。
所以开始创办"得到"时看上去顺风顺水,但其实这中模式普通人很难去模仿的,光坚持每天发文分享这件事儿就已经甩掉了绝大多数人,更何况还要风趣幽默,有内涵的去讲课(很多人内容储备不足)。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时间积累,内容的沉淀。而且《逻辑思维》重点在推头部精英课程,比如刘润老师的《五分钟商学院》,薛兆丰老师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通过"得到"这样的平台,近距离跟大众接触,这是平台类型的知识付费。
超强个体IP
再来看一个个人IP超强的老师,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老师。他在2013年就发起发登读书会,前期主要是在贴吧,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同时结合线下读书会分享,提炼一本书的精华与读书会的朋友进行分享。
他的初衷就是帮助国人读书,截止到目前全球开设近2000家分社,近百个海外分会。但核心就是打造樊登这个个人IP,普通人也是无法企及的。而且他们最牛的还是模式上的创新,通过开分社进行授权等操作,一群分社的人员都在为樊登这个品牌进行传播。
错把现象当本质
普通人想要靠这种模仿的路数实现个人IP的打造,几乎不可能,即便是我们把所谓的商业模式研究的再透彻,也很难撼动他们在市场中的地位,因为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啦,17年至18年那种野蛮生长的阶段过去啦。
想着搭上这班知识付费的班车,那就要转变思路啦。
前些天跟一朋友聚会,有个人说了一句话,惊出我一身冷汗。他说,现在知识付费还是一定做的,不过要提高质量,用高级的玩法。一大群韭菜在等着被割呢,你不割别人也会割的!那天聚会没结束我就说有事儿先走了,因为你根本就聊不下去,真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在他的认识里,知识付费就是忽悠小白,就是靠传达一些自己都很难琢磨透的新词。这样的初心,是做不出结果的。
想一想很多的知识付费团队,为什么会运用不下去?核心的结果就是没有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嘛!
个人IP的何去何从,以及市场乱象在《影响力》这本书中提到的特别重要的一点:时间管理,要事第一。单纯的靠营销,靠所谓的忽悠都是一锤子买卖,这个团队基本上就没啥希望啦。不论是作为个人创业还是团队创业,最核心的一点是,你想要为受众提供哪一方面的内容,如何保证你内容的质量,这才是作为个人创业,打造IP的核心点。
但是现在的情况呢,打开朋友圈随便一看就是各种创业导师的宣传、教你打造个人IP、甚至还有朋友圈诊断的创业项目。看到机会之后,大众普遍的想法就是先进入市场再说,能拉一个算一个。
先把焦虑散播出去,然后开始售卖自己的产品!正所谓对症下药才有效嘛,即便是你没症也没关系,有什么药就给你贴上什么症状,为的就是贩卖药品给你。
当遍地都是导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啦,导师标签不值钱,导师脑袋里的内容才值钱。比如为什么我喜欢听樊登读书会的讲书,听书是为了让我尽快的把控书籍中所讲书的内容,以便我更好的确认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购买。
比如《低风险创业》、《让大象飞》、《深度工作》这些书籍听了很多遍,最后就入手购买书籍,进行精读,细读。这才是真正的对症下药,人最难的就是否定自己,但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需要把自己揉碎了再进行重新组合,否则只能原地打转。
讲到最后,总结几点内容分享给个体创业者或者内容创业者的朋友们:1、现象不一定都是真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
2、越是热门的东西,越要警惕,多进行自我反思几个问题:你进入该行业能解决用户什么问题?你的用户从哪里来?你如何可持续性的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3、标签、头衔这些是最没有用的东西,很多时候人家认的是品牌,认的是公司,不是你这个人。打造IP的内核不是给自己贴一些标签,而是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4、选择行业或者方向时,首先看看行业的市场是不是足够大,目前的体量是什么状况,自己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卡位。
虽然这是全民IP的时代,是个人人都可以折腾的时代,即便是你选择是轻资产的内容创业,也一定要记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时间成本的。
年轻人应该去折腾,但折腾前湿补水更应该给自己定位和方向。
即便挣不到钱,那也要在这段时间里升级下自己的内核吧!千万不要做那些赔本赚要的买卖,我们的时间都浪费不起。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