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讲座(蒙台梭利教育一线专家的公开课)
蒙台梭利教育讲座(蒙台梭利教育一线专家的公开课)认知发展理论的先驱、著名心理学家简·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认为,教育的原则是培养创新的人——有创造力的、善于发明和发现的人,而非简单重复前人。在家庭教育方面,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喜欢体罚,有的专用口头批评,有的善用独裁,有的善用唠叨,还有的提倡释放孩子的个性,聆听孩子的需求……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与教育家玛利亚 · 蒙台梭利 (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在《童年的秘密》一书指出,“父母虽然在照料和教育孩子上殚精竭虑,但还是发觉自己恍若置身困难重重的迷宫,无力自拔,仿佛自己一直徘徊在一个根本没有出口的密林之中。”其实,孩子之所以没有成为父母想象中的那个人,是因为大多数父母不懂得孩子,教育方法违背了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压制孩子生命自然地发展,因外在压力在孩子身上加上了种种有形的、无形的枷锁。其实,“孩子们
《拒绝敏感:与孩子一起成长》是一本专门为中国父母定制的蒙氏家教指南,青岛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作者为中国蒙台梭利协会会长段云波博士。
当今社会,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异乎寻常:既要负责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又要操心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有的父母甚至天真地认为:确保孩子将来考个好的大学、找个好工作、组建幸福家庭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在重重“高压”之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了为人父母的共识。
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满脸疲惫的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班;无论自己工作多忙,每天下班回家都要督促、辅导孩子学习;老师建的微信群或者QQ群成了父母最关注的焦点,生怕错过了任何一条信息……
父母虽然为子女付出了很多,但有时候他们会发现,孩子并没有成为父母想要培养出的那种人:聪明伶俐、知书达礼、活泼可爱、多才多艺……反倒是越来越淘气,注意力越来越不集中,越来越叛逆,变得越来越让父母感到难以捉摸。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让不少父母在沮丧之余,平添了焦虑感、无力感甚至是恼怒感。
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与教育家玛利亚 · 蒙台梭利 (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在《童年的秘密》一书指出,“父母虽然在照料和教育孩子上殚精竭虑,但还是发觉自己恍若置身困难重重的迷宫,无力自拔,仿佛自己一直徘徊在一个根本没有出口的密林之中。”其实,孩子之所以没有成为父母想象中的那个人,是因为大多数父母不懂得孩子,教育方法违背了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压制孩子生命自然地发展,因外在压力在孩子身上加上了种种有形的、无形的枷锁。
其实,“孩子们来到世上时都很失望,他们发现根本没有真正属于他们的空间,自己只是个被愚弄的对象,被硬生生地安排到成人的世界里自娱自乐。” 特别是当孩子妨碍了大人工作的时候,总是被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顿,而当孩子“工作”时,父母却可以粗暴地打断他们,而不需要任何羞愧之心。可以这样说,这里是巨人们的世界,而孩子不过是被软禁在庞然大物般的建筑物里的“小矮人”。
显然,育儿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工作,而又有几位父母真正具有教育儿女的“上岗资格证”呢?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从孕育开始,真正对孩子的一生负完整责任的,只有父母。孩子还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看清前进的方向,父母有责任帮助他们走上正常的道路。
在家庭教育方面,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喜欢体罚,有的专用口头批评,有的善用独裁,有的善用唠叨,还有的提倡释放孩子的个性,聆听孩子的需求……
认知发展理论的先驱、著名心理学家简·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认为,教育的原则是培养创新的人——有创造力的、善于发明和发现的人,而非简单重复前人。
家庭教育中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父母用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去教育当下的孩子怎样去应对十几年后的未来。
孩子天生是开放性的,具有天赋的发展潜能,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思维似乎天马行空。可由于传统的或者现实的原因,父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也很少学习育儿知识,往往用自己现有的经验限制孩子,约束他们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最终孩子也会像大人一样,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成人剥夺了孩子旺盛的精力,粉碎了孩子独特的个性。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又急切地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平息孩子心理上的缺失、弥补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殊不知孩子的这一切都是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
蒙台梭利说过:“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了3岁直至死亡的总和。”中国也有句俗话叫“3岁看大,7岁知老”,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早期经历对儿童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3岁孩子的表现能够推测其未成年之前的发展状况,7岁孩子的身上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可预测他成年以后乃至一生的个性发展情况。试问,有多少父母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致力于儿童早期发育研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克曼(James J. Heckman,1944—)指出:试图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的最佳时间是在3岁之前,那时大脑仍在发育中,可塑性较强。在孩子发育早期采取更科学的养育方式,可以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想给孩子好的教育,首先父母需要学习如何科学地养育孩子。只有自己充实了科学的育儿理念和育儿知识,才能给孩子更多有质量的教育内容和优质的陪伴。人类天生就有学习的潜能,最有效的学习是实践。自发自主地学习,充分调动人作为学习者的状态、感受和智力,是最持久、最普遍的。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你可以把孩子送到最昂贵的幼儿园,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父母养育,这对孩子没有多少帮助。
没有教育创新,没有教育理念的转变,就不可能教育出具有创新心智的人,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从业者,包括父母,作为对孩子有影响的人,必须进行一场教育观念的内在革命。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言:“如今,若不想再像从前那样错误地对待孩子,而是想要把他们从内心的冲突与危险的思想中解救出来,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一切也将随之改变,而这种变革必须在我们成人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