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一所学校志愿服务)
贫困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一所学校志愿服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自2010年以来,历时十年探索“志愿服务 ”工作,主要历经三个阶段:在一所学校中,“志愿服务 ”是学生们参与社会生活、增长社会见识、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务 ”是学生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志愿服务 ”是学生从参与志愿活动到培养服务志趣进而发展到奉献社会的人生志向的转变过程;“志愿服务 ”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觉选择、自主参加和创造性开展活动,塑造最美志愿者,绽放最美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多种可能性的育人模式。本书的出版,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方面开展的有益探索,是提升志愿服务机制化和长效化建设、推动志愿服务探索和实践再出发的有力举措。希望本书能成为学习志愿服务理论、传递志愿服务理念的窗口,成为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新发展的抓手,为提升各校志愿服务工作品质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作
全文长 3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
导 读
“志愿服务 ”是一种重要的实践育人方式,从2010年至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秉承“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校训,始终牢记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持续开展“志愿服务 ”行动。本书浓缩了“志愿服务 ”行动的十年探索与实践,既有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的方略和举措,又有师生对志愿服务的感悟与心得,宏观、微观相结合,全方位展示和还原了“志愿服务 ”行动的真实样态,集中讲述了“人人都是最美志愿者,外处绽放最美服务”的动人故事。
本书的出版,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方面开展的有益探索,是提升志愿服务机制化和长效化建设、推动志愿服务探索和实践再出发的有力举措。希望本书能成为学习志愿服务理论、传递志愿服务理念的窗口,成为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新发展的抓手,为提升各校志愿服务工作品质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
作者 | 秦洪明 张晓宁 何冲 王颖 陈欢 唐晖
在一所学校中,“志愿服务 ”是学生们参与社会生活、增长社会见识、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务 ”是学生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志愿服务 ”是学生从参与志愿活动到培养服务志趣进而发展到奉献社会的人生志向的转变过程;“志愿服务 ”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觉选择、自主参加和创造性开展活动,塑造最美志愿者,绽放最美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多种可能性的育人模式。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自2010年以来,历时十年探索“志愿服务 ”工作,主要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2013 年,建章立制,整体设计,推进志愿服务规
范化。
第二阶段:2013-2016 年,培训设计,课程建构,推进志愿服务课程化。
第三阶段:2016-至今,岗位历练,角色体验,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一、背景与挑战
2008年,从汶川地震到奥运会,志愿服务从最初朴素的情感上升为责任意识并转变为一种共同的行动。此后中国掀起了志愿服务的热潮,促进了志愿文化的普及与传播。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开始苦苦思考如何将“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融人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此时志愿文化为学校文化注人了新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志愿服务成为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学生成长需求
目前我们面临的教育现状是大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囿于学校和各种辅导班,在家庭中被溺爱和娇宠,缺少自我管理、责任扣当和服务他人的意识。青少年时期是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于没有踏人社会的学生而言,志愿服务是为数不多跟社会交流的机会。志愿活动,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是学生与社会公众交往的纽带;参加志愿活动,有利于将生活情境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宽容品格、担责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学校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志愿服务环境和氛围不佳,学生“不敢”参加
长期以来,志愿服务在社会上存在公众认同感不足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志愿服务的创意很好,但教育效果不其理想。由于志愿组织不完善,志愿者的随意性较大,社会实践和外出服务有时会与学生时间分配发生冲突,特别是志愿服务需要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家长不希望学生走出校园,学生也因此“不敢”参与志愿服务。
2.志愿服务动力不足,学生“不愿”参加
志愿服务通常由少先队、团委、学校德育处或班主任组织,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临时性和突击性较强,导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偏低。此外,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缺少选择性,处于“被安排”状态,很少能够将自己的兴趣特长或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志愿服务当中,造成志愿者的内驱力不足,弱化了志愿服务的成效。
3.志愿服务内容缺少专业性,学生“不会”服务
志愿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往往局限于扶贫助困、宣传慰问、清洁卫生等单一类型的服务。尤其是缺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能够发挥学生自身兴趣特长的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的相关培训。因此,学生尽管在参与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但多数往往是盲目跟风、随波逐流,导致出现“运动式”“应景式”和“表演式”的形式化教育倾向,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四、成效及反思
(一)学生素养发生显著变化
1.志愿服务促进了学生品德发展
校团委通过对全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专题总结、研讨与反思发现学生普遍更加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了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同时,志愿服务也培育了学生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团队互助、绿色生活的意识。全校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及能力普遍增强;初中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高中生的“责任担当”不断被强化,在选课、选考、选专业等生涯决策上表现非常突出。
2.志愿服务让学生的关键能力得到了提高
志愿服务排除了学生的能力发展障碍,有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与人沟通、动手实践、总结反思和自我管控等关键能力。特别是在项目设计、才队协作、社会参与以及实践创新等方面,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1.全员参与志愿服务,覆盖面广,参与度高
从少先队员到党团员,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科教学到德育活动,志愿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目前,学校志愿服务参与率已经实现100%;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已由2015年的95%提高到99.6%,截止到2019 年,我校共发起赛会服务、应急支援、文化教育、关爱服务、社区服务、绿色环保6大类20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全校学生志愿者服务总时长为2305小时。
2.实现了志愿服务规范化、课程化和常态化
通过历时十年的校本研究和摸索实践,学校建立起了“志愿服务,爱上服务;任务驱动,学会服务;及时反思,优化服务”的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这较好地解决了师生和家长、社会在认识上的偏差。学校通过实行规范志愿服务制度、课程化志愿服务内容的措施,突破了志愿服务与学校教学、德育活动以及综合实践割裂与脱节的发展瓶颈,优化了志愿服务的实践路径、方法,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和立德树人的大政方针在学校的落地生根。
3.志愿服务充满生命力,呈现持续性与持久性
全校志愿服务者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队伍不断壮大;从不情愿,到随大流,再到志愿参加,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显著变化与提升;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发,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爱上服务、学会服务”的过程,其价值也随之人心入脑。“志愿服务 ”的价值引领,充分显示了志愿服务的生命力以及对学生的感召力推动学校志愿服务呈现持续性与持久性态势。
(三)提升了优质学校声誉和首都学生形象
经过近几年的志愿服务德育实践创新,学校各项工作发生深刻变化,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优质品牌声誉。近三年来,全国23个省市和116所学校派代表团到我校实地考察、现场观摩,听取有关德育实践创新,特别是志愿服务工作流程与特色亮点的经验介绍。北京市教委等领导对我校的“志愿服务”项目充分肯定,朝阳区政府王灏书记和区教委肖汶主任等领导到学校实地调研后也给予了高度赞赏。2015年我校在团中央全国学校团委书记培训班分享了志愿服务工作经验,2019年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共青团研究中心领导到校调研共青团工作,对志愿服务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我校的志愿者联盟、紫荆花志愿服务队,先后获得“朝阳区优秀社团”和“十大精品社团”等荣誉称号,2015-2019年学校有15 名学生荣获“朝阳区中学生社团领袖”称号。双语字幕乙肝公益微电影《鞋带儿》获亚洲乙肝研究机构好评,国学传承项目作品获全国优秀国学文艺作品奖。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对我校的相关志愿服务项目进行了采访报道。因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突出、德育工作成绩显著,学校团委被评为2019年“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北京市仅有两所中学获此殊荣。
郭子童、张梓静、张艺凡3名学生被评为“北京五星志愿者”20多名学生获得“复星保德信青少年社区志愿奖”(国际志愿服务奖项)等荣誉。赖思雨、张梓静、王润菅3名同学2016-2018年连续3年荣获“全国最美中学生”称号。志愿服务工作负责人、团委书记王颖2019年受邀参加国庆70周年观礼,青年师生代表参加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
(四)反思
1.志愿服务的相关经验推广和研究亟待加强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十分薄弱和缺乏,中小学志愿服务还处于一种尚未充分发展的状态,缺乏机制化和长效化的工作促进与提升,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的力度和实践创新的探索,需要不断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与研究成果。我们作为首都学校的一员,具有大量优质资源,理所当然也必须继续全力加强志愿服务的实践探究和成果培植工作。
2.志愿服务需要不断与国际接轨,拓展服务性学习时空与价值
志愿服务的国际潮流十分猛烈,不仅研究的时间很长,而且成果价值也十分重大。我们需要不断与国际接轨,尤其是要深入研讨国际“服务性学习”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让我国的志愿服务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深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