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三位老师(当过溥仪老师后)
溥仪的三位老师(当过溥仪老师后)庄士敦出生在英国的苏格兰,从小就靠学习想出人头地。后来他考入爱西堡大学,毕业后进入英国殖民地实习,这为他后来去英国殖民地工作打下基础。这是溥仪唯一人洋人老师。到了清朝也有很多有名“帝师”,在这里就先不介绍了。今天主要介绍一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据史料记载,溥仪有四个老师,他们分别是陈宝琛、袁励准,陆润痒、庄士敦。其中庄士敦是一个英国人。
古代皇帝手下有一个职位很厉害,既可以随时陪伴皇帝左右,又可以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这个职务一般人还坐不上,能力超群的人才会获得。
这个职务就是“帝师”,也就是皇帝的老师。
一般情况下,皇帝老师大都从太傅、太师等职务转化而来,也就是太子皇储的老师。不过当“帝师”只是一种俗称,他们会以不同官员身份出现在朝廷中。
历史上给皇帝太子当老师成大事的人很多,司马懿就是其中一个,他是曹丕的老师,后代篡位建立晋朝,可见此位置有先天的优势。
到了清朝也有很多有名“帝师”,在这里就先不介绍了。今天主要介绍一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
据史料记载,溥仪有四个老师,他们分别是陈宝琛、袁励准,陆润痒、庄士敦。其中庄士敦是一个英国人。
这是溥仪唯一人洋人老师。
庄士敦出生在英国的苏格兰,从小就靠学习想出人头地。后来他考入爱西堡大学,毕业后进入英国殖民地实习,这为他后来去英国殖民地工作打下基础。
庄士敦毕业后先去香港工作,1904年,他在别人的引荐下来到当时还是英国管辖的威海卫任职。此时庄士敦已经30岁了。由于前期香港工作生活的基础,使他狂热的喜欢上中国文化与传统。
庄士敦到了威海卫以后,很快学习涉猎了大量中国文化和史料,他对中文很精通,据说他的威海方言说的也很流利。
庄士敦非常崇尚中国文化,特别《论语》对他影响很大。他甚至吃饭生活的方式与中国人没有两样,当时英国殖民当局都担心庄士敦是不是已经融入中国了。
庄士敦在威海一干就是15年,此时他已是四十多岁的男人了,由于太酷爱中国文化,致使升迁无望。1918年,正当庄士敦为自己将来发愁时,突然接到一个指令,让他出任溥仪的老师。
当时庄士敦高兴坏了,心想自己总算有出头之日了。
那么庄士敦又是如何能顺利接任溥仪的老师呢?
除了庄士敦有扎实中文功底外,还有一个推荐人很关键,这人就是李鸿章的三儿子李经迈。虽然是李鸿章的陪房丫鬟所生,但李经迈继承老爹的外交本领,不仅能说一口流利,还成清末时的外交官。
溥仪退位后,他的那些遗臣遗老还总想着复辟,但都失败了。李经迈却建议溥仪学习西洋文化,将来或许还能走君主立宪制这条路,实在不行就可以去国外留学弄个流亡政府。
李经迈的建议立即遭到保守派反对,虽然溥仪退位了,也不能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李经迈与徐世昌通过英国使馆向溥仪手下那些遗老们施压,他们才同意溥仪学习西洋文化,于是就选中了庄中敦。
庄士敦成溥仪老师后,教了溥仪很多西洋文化,还包括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习俗。当时13岁的溥仪很喜欢学,还剪了大辫子,穿西服戴礼帽,很多遗臣都表示不理解。但溥仪喜欢,这就是后来为什么溥仪很钟爱西洋文化的原因。
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一时间溥仪和这帮老臣不知道去哪。庄士敦等人就帮忙协调西方国家使馆,希望他们接纳溥仪。
1925年,溥仪去了日本使馆,在郑孝胥的协调下,把庄士敦给撇了。后来庄士敦找不到学生“溥仪”,两人从此就分开。不过两人经常书信往来。
我国收回威海卫后,庄士敦就完成使命准备回国,他去天津特意看望溥仪。庄士敦回国后写了一本书《紫禁城的黄昏》,居然成了畅销书,挣了一笔钱。
1935年,庄士敦又去长春看望学生溥仪。回国后用出书的钱买了个叫“爱伦”的小岛。在岛上,庄士敦把自己的家设置成皇帝厅、威海卫厅等中国皇宫的名字,还在自己房前挂起清朝龙旗。每逢节日,庄士敦都要穿上清朝给他的一品朝服,表示对清朝的“效忠”。
1938年,庄士敦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