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招试讲观潮(我教观潮的几个步骤)
小学语文教招试讲观潮(我教观潮的几个步骤)从教学上来说:这是篇美文,一般应该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这是必须的项目,我也一样。 教学步骤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原创:陈宝贵1960 大语文作文 今天
我教《观潮》的几个步骤
河北清河长江小学焦跃升校长对我课的评点中,用了“作文思维”这个概念,显然这个概念是非常准确的。但课似乎上的不完善,今天又做了归纳和新设计,供大家批评。
〖课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教学步骤
从教学上来说:这是篇美文,一般应该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这是必须的项目,我也一样。
这是教学的第一个步骤。
文章的题目为《观潮》,其动作是“观”(就是看,为什么不用看呢?看肤浅、随意;观正式、庄重、认真。观察,观看和体察,凝视地看)。观的对象是“潮”。这很清楚,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观”的东西就能写成文章。因此,为了理解“观”的意义,教学中,还可以在这里开始动脑筋。“观潮”要有地点,在哪里呢?显然很清楚在宁海的“盐官镇”。为了活跃气氛,也为了引导孩子们多去“观”,让他们做个5分钟的练习,你在学校能“观”到什么?看谁写得多?(家里“观”到什么也行。目的引导孩子生活中要多注意周围的人和事)
这是教学的第二个步骤。
回过头继续看如何“观”的(“观”是文眼,也应该是“课眼”。)
写观潮,写观的对象——哪里的“潮”——“钱塘江大潮”,什么特点?“天下奇观(奇异的景观)”,这里以“天下”定位,大范围比较,开阔了思路,而言“自古以来”,把钱塘江大潮又放在历史的大的纵向的坐标上来考察,强化了它“奇观”的地位。从纵横两个方面来介绍,这句话可谓是字字千钧的概括句。
这里有一个思维的问题,就是每到一个地方,或者遇见一个人,如果想表达、想写出,一般总是写出总体的印象,并且是独特的印象。比如一个人,他可能很帅,或者很丑,但如果是一个有缺陷的人,我们一下子就会概括出特点,因它的缺陷是别人没有的。《草房子》中的“陆鹤”,人们不叫他陆鹤而叫他秃鹤就是这样的情况。同样到一个地方也是,比如泰山的雄伟,长城的壮观,长江的浩浩荡荡,我们学校的小而精致或大而丰富,进行了这样的概括然后再写具体的方面,来突出所概括的特点(概括一般一个或者几个词,一个或几个句子)。当然,有的地方和人不是一个特点,往往也就有多个概括。
如何突出其“奇观”的呢?
先看观潮的具体时间:是“午后一点左右”。而作者为什么开头就写“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呢?提前这么长时间说明什么呢?这是从侧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观”,否则不会去这么早。再者还说了观潮的人多“随着观潮的人群”,而不是随着观潮的“人”,就说明人多。“登上海塘大堤”说明观潮的地点角度。在堤上看,看到什么呢?江面宽阔;给人的我感觉“横卧”,前面写了“宽阔”,这里的“横卧”说明水深,江(水)长。给人以宽而深而长的感觉——这同样是对钱塘江的整体感受;再写“江面”,再写视野的移动,所以“越往东越宽”。这天的天气是雨后,所以,写雨后阳光下所见情景:写雨后给我们一种启发,写作既要有行为的描写,也要注意行动和自然的联系,现代人和学生一样,对自然似乎已经不在意,注意行为时天气物候的变化,不仅是表达的真实,也是思路的拓展,内容的丰富。虽然我们很难听到鸟的叫声了,但,天还是那个天,天气还是在变化。凡是写行为都应注意一下天气的情况。写雨后用了“蒙蒙的薄雾”下的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具体而真切,点出几样事物,近乎白描也如画。接着写“远处”显然上面是近处所见。这里既是视角,又是文章的层次和内容的连接,我们也多多注意这样的词的运用。以上是写观潮前的情景。整体上为观潮蓄势。你看人山人海,你看大家昂首东望。从侧面写了“钱塘江大潮”是“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是教学的第三步。
接下来写“大潮”来前的情景。注意这里显然以时间为序,由早上大潮前的人山人海,到正式观潮的“午后一点左右”。
大潮到来的情景:未见潮形,先闻潮声。声为“隆隆”之声,这是大潮到来的前奏,闻声而人动。请注意,“顿时”一词,声音传来,“顿时,人声鼎沸”,言人盼潮心切;正因为盼潮心切,所以才有“踮着脚往东望去”(踮起脚尖看,是一种常见的状态,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有无这样的情景,一是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二是体会人山人海的情景),注意“去”字,而不是往东望,而是“望去”,言极力向潮来的方向看,“去”有了延伸感。这个时候,是大潮到来时的瞬间的安静。而“过了一会儿”,同样写潮水声音的变化,说明潮水正在涌来,然后,写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的是“一条白线”。从视觉表达来看,先听觉,后视觉。
这一段写大潮来时的情景,同样以时间为序,注意的是“一会儿”这个时间词,同时也是连接词。这个词把大潮来时的情景划分成了两个阶段。声音由“隆隆”之声越来越大,人心看潮的心情越来越迫切,由听“声”终于看到其形。(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其形的情景有无这种经历,可以让学生回顾。同样是阅读生活世界表达世界的打通。)
这是教学的第四步。
接下来,先写潮“形”,接着“白线”来写其变化,用“移来”,写其远看变化的速度,以“逐渐”写远看其变化过程:拉长、变粗、横贯——言潮水越来越大;接下来以“再近些”“越来越近”作为连接词,同时构成大潮和文章的变化。“再近些”写视觉——“白浪翻滚”“一堵两丈高的氺墙”。“越来越近”——视觉、听觉、感觉并用。这就是“奇观”。这是作者重点介绍的地方,并且用“那条白线”的承接语,“再近些”“越来越近”构成层次清晰的过程。
有层次地表达,它和具体一样是文章写作的一种基础能力。
以上是第五步。下面的第六步则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引导了。
打通阅读和生活的关系,以“我所知道的好地方”为题作为引导的话题。
所谓以“作文思维”进行教学,就是在欣赏的前提下,注意阅读内容和生活内容的“打通”;在对文本欣赏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而专门的写作引导又是另外的情况,这里只是阅读教学中如何注意“作文思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