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神童8岁考入南京大学后续(9岁男孩上南京大学)
12岁神童8岁考入南京大学后续(9岁男孩上南京大学)多多的爸爸被称为"鹰爸",孩子的"成就"与他强压训练密不可分。可"鹰爸"何烈胜和妻子却吵的不可开交。妻子何龙会说:"因为孩子教育,我感觉生活几乎要熬不下去。"何龙会这句话,背后实则隐藏着无数心酸。在节目中,坦言说出最难忘的一件事:"孩子4岁,便被丈夫送到青岛参加帆船比赛,明眼人都看出多么危险。丈夫却只把我推出观众席,丝毫不管孩子的人身安全。"可以想象,一个幼小的身体,在四海茫茫中,该是多么无助。多多点头说:"70%能看懂。"主持人夸张的说:"看来你的自信遗传你爸。"现在,先来说一位"神童"。他9岁上南京大学,被邀请到电视节目上,上场后一句话,瞬间让评委主持人都愣住。主人公是叫何宜德(小名多多)的9岁儿童,上场第一句话自我介绍时,评委主持人都愣住了。"我现在就读于南京大学,学习营销管理专业。"顿时,全场震惊,主持人不可置信的问:"你确定不是南京大学附属小学么?"嘉宾教育专家俞柏鸿都问:"你能
导语:9岁男孩上南京大学,上场后一句话,瞬间评委主持人都愣住了
01.
教育,一直以来是家长眼中头等大事,父母有时候过于严厉,害怕人言与反作用,有时候过于松懈,却又害怕孩子自制力不足。纠结与焦虑相互纠缠,生动展现了当代父母的现状。
事实上,父母也想孩子成才,但不敢如狼爸虎妈一般苛刻。孩子希望变得优秀,却又害怕狼爸虎妈一般的父母。怎样把握教育的力度,在今天就要钻研到底!
现在,先来说一位"神童"。他9岁上南京大学,被邀请到电视节目上,上场后一句话,瞬间让评委主持人都愣住。
主人公是叫何宜德(小名多多)的9岁儿童,上场第一句话自我介绍时,评委主持人都愣住了。
"我现在就读于南京大学,学习营销管理专业。"顿时,全场震惊,主持人不可置信的问:"你确定不是南京大学附属小学么?"嘉宾教育专家俞柏鸿都问:"你能读懂书么?"
多多点头说:"70%能看懂。"主持人夸张的说:"看来你的自信遗传你爸。"
多多的爸爸被称为"鹰爸",孩子的"成就"与他强压训练密不可分。可"鹰爸"何烈胜和妻子却吵的不可开交。妻子何龙会说:"因为孩子教育,我感觉生活几乎要熬不下去。"何龙会这句话,背后实则隐藏着无数心酸。在节目中,坦言说出最难忘的一件事:"孩子4岁,便被丈夫送到青岛参加帆船比赛,明眼人都看出多么危险。丈夫却只把我推出观众席,丝毫不管孩子的人身安全。"可以想象,一个幼小的身体,在四海茫茫中,该是多么无助。
而何烈胜对于自己的"强压"教育,直言不讳。多多在小学三年级,就完成了小升初,全部依赖孩子自学。主持人表示,会不会太早了?
何烈胜却说出:"闻道只有先后。"何烈胜在外国时,发现他们的孩子在小学就学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何烈胜在中国大学二年级才学到。所以,何烈胜并不觉得,自己孩子的教育不存在太早。
鹰爸的教育思想和成果都让人非议不止,教育孩子真的是越早、越严更好么?
02.
相比于后天强压成才,王安石写的一篇《伤仲永》却是另外一个悲剧。
父母不严格教育,再聪明的孩子也会泯然于众,但这也不是说"鹰爸"的强压就是正确的。正如何烈胜说:"闻道只有先后"。应是出自韩愈《师说》中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句话原来语境是说:不同的人,擅长的地方不同。孔子学问这么厉害,仍然要向琴师、棋士讨教。但却没有说,这对孩子适用。
孩子年龄尚小,学习太多东西,容易杂而不精,亦或者读死书,失去童年的意义。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定位,过早的让孩子进入高耸的象牙塔,实则是毁掉了孩子自由的翅膀。
教育中父母应深省教育力度,把握孩子不同阶段的合理定位。合适的教育,应该是灵活、全面的,并不会一成不变。虽然,孩子有能力把多年的教育时间,极限压缩。可意义何在?急忙走进社会?远离父母,自立门户?强压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习上快速成功,实际上却是剥夺了昂贵的童真,把孩子及早往社会的大环境中推,无疑于揠苗助长。
03.
那怎样的教育才更合理?完整?这里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01.言传身教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孩子如果确实有天分,提早学习、涉猎广泛,是非常提倡的。当然学习不是一件愉悦的事,父母不严厉,孩子也很难听话。但要记住,要求孩子时,自己不能放松。例如:让孩子读书两小时,那父母就最好陪着。最忌讳父母严厉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玩手机。这样教育没效果,孩子也会抵触父母,产生逆反心理。
02.松弛有度
孩子学习十分刻苦,甚至可能出现"走火入魔"。这时,父母一定要带孩子出出去户外运动,让他享受阳光、亲情,感受生活的乐趣。一味的读死书,可能出现"高分低能"。路还是要一步一步来,操之过急,反而容易失去当下拥有的东西。
03.合理诱导
教育孩子中,让孩子自主学习最高明。强扭的瓜不甜,强压教育孩子,不如让孩子自主督促学习。让学习变得有趣,设置阶段性奖励,买些有趣的名著。这至少保证孩子在读书中,会专心致志。奖励是其次的,孩子会在一次一次中熟悉读书的感觉,加以习惯。优秀的孩子,往往擅长自学。
最后,告诫父母:孩子天分高,多读书是好事,父母高要求也是人之常情。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童年、亲子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强行揠苗助长,遗憾的是整个家庭。"闻道确实有先后",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按部就班,在尚且得空时,好好让孩子感受童年与亲情?学问会及时出现的,社会也终将迈入的。但孩子稚嫩的外表有一颗历经沧桑的心,却绝不可能逆转。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