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怎么影响人格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怎么影响人格的(家庭教育)说一个真实而又很普遍的案例:高考学子李强(化名)喜欢建筑专业,出于对孩子的爱和父母当年的缺憾,想让孩子报机械制造专业,孩子很听话,就报了该志愿。后来,被北京一著名高校录取,身边很多人包括父母,十分高兴。开学不到两个月,李强一直闷闷不乐,很迷惘,最后就退学了。 一、更新观念,做民主型家长,学会欣赏孩子。很多父母都曾有过这样的看法: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考得差,怪老师教的不好;周末了,作业一直写不完,怪老师布置那么多作业干嘛或孩子半小时写完了,又嫌作业太少了,担心能不能学会;孩子厌学情绪严重,提起学习就烦,怪老师没本事,不能让孩子喜欢你......,在这里必须要为广大一线教师呐喊一声:老师是人不是神,每一位老师和父母的心情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品学兼优,成龙成凤。孩子上了学,觉得学校和老师会管好孩子的一切,于是乎,啥也不管,我相信有这种错误观念的父母是极少数群体,绝大部分父母还是相当尽心尽力
大学生犯罪案件近年来频频发生,这是受害人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大家庭的不幸。社会上高发的盗窃案、诈骗案、拐卖案、强奸案、杀人案等案件真是让警察叔叔忙坏了。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什么原因一步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能不能让悲剧不在一幕幕上演?能不能从根源上彻底解决?
对于一个乳臭未干的青少年来说,是把学知识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其实“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有很多品学兼优的学子一次次印证了这不是神话。
现代社会,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观念。父母也是教育者,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在家庭教育这个主阵地上必须多花些心思,否则,很容易吃败仗啊!可以把家庭教育分成四种:专制型(君王自居,打骂教育,无视子女尊严,态度蛮横,方法粗暴)、溺爱型(只求学习好,其他啥都不用做,忽视其他发展)、隔膜型(只满足物质生活,内心很少沟通,苦闷,无处倾诉)和民主型(孩子有独立人格,平等相处,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很显然,我们推崇民主型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首先不是教孩子知识,而是着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庭氛围、家庭教养和家长素质这三要素将共同决定孩子的未来。
很多父母都曾有过这样的看法: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考得差,怪老师教的不好;周末了,作业一直写不完,怪老师布置那么多作业干嘛或孩子半小时写完了,又嫌作业太少了,担心能不能学会;孩子厌学情绪严重,提起学习就烦,怪老师没本事,不能让孩子喜欢你......,在这里必须要为广大一线教师呐喊一声:老师是人不是神,每一位老师和父母的心情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品学兼优,成龙成凤。孩子上了学,觉得学校和老师会管好孩子的一切,于是乎,啥也不管,我相信有这种错误观念的父母是极少数群体,绝大部分父母还是相当尽心尽力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如今各级各类学校虽然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但知识成分依然比较多,孩子放学回到家,很多父母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辅导孩子写作业。其实,应该把重心放在培养孩子健全人格上面,为了孩子,难道父母不舍得再多牺牲一些业余时间吗?可不可以共同阅读一本书,可不可以一起动手DIY,可不可以一起参加户外锻炼......
最好的教育是无声的感染,父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孩子,换句话就是身教重于言传。
说到这,估计已经有不少父母开始抱怨起来,我也知道家庭教育重要,可我不会做啊,又不是老师出身,完全是半路出家甚至是门外汉,该怎么去做呢?别着急,接着往下看。
一、更新观念,做民主型家长,学会欣赏孩子。
说一个真实而又很普遍的案例:高考学子李强(化名)喜欢建筑专业,出于对孩子的爱和父母当年的缺憾,想让孩子报机械制造专业,孩子很听话,就报了该志愿。后来,被北京一著名高校录取,身边很多人包括父母,十分高兴。开学不到两个月,李强一直闷闷不乐,很迷惘,最后就退学了。
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同,想走的人生路或许不是父母所期盼的,作为民主型的父母,就是根据孩子的个性,引导其成长,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爱是什么?爱意味着理解,也意味着尊重。
销售界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就有交易。教育界也有一句经典的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这两句话就是强调两点:1、教育是一个春种秋收的过程,不是今天投入,明天就能看到效果的,尤其是健全人格的教育,不像学知识,短期内就能学会,所以,作为教育者的父母一定要有耐心。2、孩子毕竟是孩子,各方面都不成熟,千万不要用大人成熟的观念简单粗暴地一步去纠正孩子,那怎么办?站在孩子的角度尝试去理解他,在尊重的基础上,去引导孩子思考,改变,认同。我知道很多父母没有耐心去做,你要坚信一点,一旦孩子错过了关键期或已养成不好的习惯或错误观念时,再去纠正,不一定来得及,即使来得及,付出的汗水通常会非常巨大。天下的父母都一样,谁不辛苦,一定要坚持下去。
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这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理解。
为了能够顺利地做好家庭教育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使命,最好能和孩子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它的好处就不多说。即使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先不要一味打压否定,尝试看看能不能理解孩子,说不准,还能帮孩子成就最好的自己呢。
同样讲一个真实案例:李静(化名)是小学6年级学生,喜欢一韩国歌手,属于追星族,只要是他的专辑统统买回家,没事儿就听就唱。后来她父亲就知道女儿追星的事情了,一开始并没有立即阻止,而是偷偷地上网查此歌手的详细信息,为了日后能够和女儿愉快的聊天,引导女儿正确追星。有一天,看女儿高兴的在唱韩国歌曲,就借机和女儿聊了起来,父亲的主要思想是让女儿透过韩国歌手的光环去看一看他背后辛酸的付出,结果女儿很受感染,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女儿为了唱好歌曲,特意去买资料学韩语,后来上了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在校期间把中韩文化研究很深,经常作为校方中韩文化交流团的重要成员出国交流学习,在韩国,能够非常流利的用韩语沟通交流,这让女儿意想不到。一次父亲恰当的引导让女儿多掌握了一门语言,追星运用得好,有可能也是好事。
有相当多的父母都有过同样的苦闷:孩子小时候总是粘着你,有啥都给父母说,大了以后,慢慢也不爱粘人了,更重要的是有了戒备森严的私人空间,有小秘密了。有时候父母问一句,反应很大;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我想有不少父母偷偷翻看过孩子的日记本和手机,要是让孩子知道了,简直是世界末日。
一般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这种情况就日趋明显,给咱们家长朋友的建议是,理解并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小秘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家长还要做孩子的朋友,只有理解他,懂他,他才有可能给我们家长说说他内心的小秘密。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好比结婚,你是愿意找一个懂你理解你的人结婚还是愿意找一个不懂你也不理解你的人结婚?
这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出现的一座山峰,客观存在,属于正常现象,我们要从容乐观的接受。
话又说回来,孩子逆反时,多多少少看问题简单片面,处理问题也很偏激。父母往往在这个时期最累,不但要小心的应对,还要帮孩子顺利的度过逆反期。下面给出3点小技巧:
1、避免冲突,不要和孩子争吵。
涵养再好的父母,也避免不了和孩子发生摩擦,尽量不要发生。我们都知道争吵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一旦父母意识到孩子在对着干,一定要冷静,少说话,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待会儿消消气。
2、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
这时候两个人暂时不在一起,父母一边要冷静下来,一边还要进行换位思考,是不是孩子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相对来说,更容易理解孩子,也方便下一步的沟通。
3、等孩子冷静下来,主动地找孩子沟通。
最好是以一种“商量、尊重”的口吻,加以“平等、自由”的氛围,沟通效果会更好些。如果父母言语上或行为上有不当的地方,一定要给孩子道歉,千万别觉得给孩子道歉很丢脸,恰恰相反,这是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比如:馨馨,昨晚妈妈好好反思了一下,不该在老师面前吵你,伤到你自尊心了,是妈妈不对,妈妈向你道歉,原谅妈妈好吗?那你觉得自己有没有哪里做的不对的地方......
当然,也存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一次沟通有可能没有改变孩子的观点,也没关系,保持沟通的状态很重要,起码为下一次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开端。
青春期的孩子“逆反”是最集中的,一般会和母亲冲突较为频繁,原因总结有二:其一、在家里,一般都是母亲管孩子的教育,接触多,容易起冲突。其二、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所以,如果是母亲和孩子发生冲突,父亲一定要出面制止,最好先由父亲和孩子沟通。
“棍棒教育”在中国广为流传,在“虎妈”“狼爸”的教育下,确确实实也有不少成才的案例,当然,也有很多失败的悲剧。那到底,能不能“打”孩子呢?
1、从法律上来讲,不允许打孩子,施家暴是违法的。不要以为,我生你养你就可以打你。
2、中国的国情比较特殊,打孩子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实话实说孩子小时候不会留下印象,象征性的打下,隔段时间就忘了,不会对心灵造成多大影响。但是,孩子读小学了,尽量不要打了,孩子读中学了,自尊心都很强,禁止打孩子。如果实在忍不住,动手打了孩子,事后一定要诚恳的向孩子道歉。为什么呢?孩子大了,能记事,打带来肉体和心灵上的伤害就不多说,关键你会给孩子示范这就是家庭教育,等孩子当父母了,也会学你打孩子,这就相当严重了。
四、早恋怎么办?
父母一向对孩子早恋就十分敏感,然而,又常常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只要看到孩子和异性交往,不分青红皂白,立即判为早恋。首先,不要把孩子和异性的交往都看成是早恋。
也许是出于女人心思细腻的缘故,孩子打电话时,母亲总爱偷偷在听是男生还是女生?孩子出去玩,母亲会问“男生还是女生?”。下面讲的案例,母亲一定要认真看一看。
高中男生张海(化名)和女生李荷(化名)在学习上交流比较多,老师感觉他俩在谈恋爱,于是就找他俩谈心,结果,俩人表示没有谈恋爱。老师随后就通知了双方父母,手机没收,座位调开。后来这俩学生感觉蒙受大冤,一气之下,还真就公开谈起了恋爱,那还得了,明显叫板嘛,双方家长领回家,关家里反省,后来俩人玩私奔,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最后,还生了孩子。
所以,针对早恋问题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干涉孩子精神世界,需要掌握4个原则:
1、要善待朦胧而纯洁的情感
孩子之间这种早恋,很纯洁,即使早恋了,也不要轻易把交往上升到品德、道德问题。
2、要尊重孩子的心灵,教会孩子做自己情感的主人。
没早恋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心里百分百向往过、很好奇,内心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过,也不敢给人说,想想还觉得羞愧,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减负内心的挣扎和苦闷。
早恋的孩子,简直是一头钻进了蜜罐,光顾着享受恋爱带来的美好感觉了,有时候也会为此伤心,争风吃醋,心神不定,学习的事基本无心打理,这就更需要父母引导孩子把握情感的方向,让孩子早点走出来。
3、要走在孩子情感发展的前面
说简单一点,就是主动给孩子说“恋爱”这件事,有一个老师做过一次班级调查:想过“爱情”的,全班都举手了;问过父母的,只有4人举手了;其余没问的同学是因为害怕被父母骂,不敢问。“小小年纪,什么不想,想爱情,长大就知道了”可以说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通病。
要把爱情教育作为健全人格教育的一部分,哪怕子女在整个中学时代,都不可能谈恋爱,依然要说,因为他(她)终是未来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
比如,一个即将要上初中的女孩儿,父亲给女儿聊聊这个话题,男生向你递纸条、写情书,你怎么办?爱情是什么?即便当时孩子听不懂,先告诉孩子以后可能会遇到哪些事情,父母就是要告诉孩子,你遇到了该如何把握分寸。而不是等出现了,心里没有主心骨,不知所措,内心很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4、要以高远的志向激励孩子
你的追求是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你的志向是什么?爱情虽然很美好,每个人都想拥有世界上完美无瑕的爱情,然而现在的重心是学习,等将来考上了好大学,等你变得更加优秀的时候,才会更容易得到你想要的爱情,请把这份美好暂时放在心底。
最后,祝愿所有的家庭生活幸福、阖家欢乐、儿女成龙成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