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于永正教学语文感悟(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永正的作文教学观)

于永正教学语文感悟(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永正的作文教学观)三、作文教学一定要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重在激发兴趣,一定要让每个同学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个同学作文最差,只要他有一句话写好了,老师应该立刻在这句话下画上波浪线,批注:“这句话写得非常精彩。”老师把他的这个优点放大,哪怕只写好一个开头,哪怕只写好一个结尾,哪怕这篇作文没写错别字,老师也应该表扬学生,因为学生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于老师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讲他曾经教过一个叫张军的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文,发现这个同学的作文只写了三行,但是那篇作文一个错别字都没有,于老师非常高兴,把全篇作文都画上了波浪线,整篇作文都没有改,并且当着全班同学读出来。于老师表扬他:“张军的作文有两个优点:第一,它没有一个错别字,第二,它不用我修改字。这两个优点是非常难得的。下次作文,如果张军还能没有一个错别字,句子又写得通顺,那全班同学为他唱一首歌。”呵,张军激动啊!作文课下课了,可他不休息啊,跪在椅子上写。于老

于永正教学语文感悟(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永正的作文教学观)(1)

一、作文课要上得有意思。

老师要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作文课有意思必定有意义,而有意义未必有意思。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课一定要使他们感到非常有意思。今天的课很简单,就是搞那个所谓的“知识渊博型的小学生知识测试”。这个测试主要看学生的审题有没有细心,能不能按要求去做,正如一个同学所说的:“这个测试是个另类的考试。”于老师觉得应该为这个同学鼓掌,因为这个同学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他的同伴。对于这样的同学,于老师就当着大家的面,把这个同学的优点和闪光点讲清楚——“这就是同学们的榜样”。课很简单,目的在于让孩子们都有感受,有了感受,才能写出好文章。这个课上得有意思,除了设计以外,还包括素材。老师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素材,比如报刊上的漫画、一些同学们喜欢的动物、喜欢的花草等都是好的素材。老师还要善于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例如很多歇后语就是好的素材。大家想一想:“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中的黄婆长得是什么模样的?可能她已经年过五十了,还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大家又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夸自己的瓜的?她怎样把自己的瓜由次说成好的?学生对于这样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心”字,然后让学生组词,老师把词板书上去:爱心、关心、恒心、同情心……,然后老师的话题一转:“请大家在黑板上选一个词作为作文的题目。这么多的选择,总有一个话题作为题目吧!”又如,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书”字,让大家想想:假如你是老师,围绕这个“书”字,可以出什么课题?你买过书吗?可以写“买书”;你借过书吗?可以写“借书”;你还过书吗?可以写“还书”;读书对你有什么好处?可以写“书是我的好朋友”……同学们可以拟订很多好的课题。请同学自己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内容写。再如写“我”,这个“我”字比较简单,可以加几个字,变成:“我这个人”,这就开窍了。再在它前面加上一个“嘿”字,同学们看看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这个人一定有值得肯定的、骄傲的地方,说不定还有两下功夫的呢!——“嘿,我这个人”。老师改一下,变成“哈,我这个人”,如果选这个作题目,作者一定是比较滑稽、比较快乐、比较幽默的。老师又改为“唉,我这个人”,同学们读一读,有什么感受?如果某同学用这个做题目,他肯定有某方面的不足,或者做了什么后悔的事。这样,同样是写“我”,由于题目的不同,题目可扩展的空间相当大,使得题目有意思,孩子写起来就感到很容易。

二、作文教学要“放长线,钓大鱼”。

作文教学要“放长线,钓大鱼”是什么意思?老师要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不在于作文课上,而在于课外、在于阅读、在于积累生活、积累感受。于老师所说的“长线”就是三个“积累”。第一个是积累语言。说到底,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他们自己读书读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注意、注重同学们课外的阅读,课外要少做题,多读书。于老师主张不做题目,如果要非做不可,老师要有选择地指导同学去做题目。比如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可以做些基础题,比较难的题目就不要做了;对于成绩优秀的同学应该把重点放在阅读上,就不用做这些基础题了。于老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啊!老师们,放心地把时间留给孩子去读课外书吧!一个人如果读的书多了,有了语感,作文自然写得好了,就不怕考试的。相反,如果让孩子在一年级时只做练习题,不读课外书,成绩也提不上,自然越来越怕作文了。第二个是积累生活。我们要使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可适当开展些班级活动,比如猜谜语、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观察一棵植物的生长、记录一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孩子作文时很好的素材,使他们有话可写。第三是积累感受。同学有感受,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文章不在于长短,在于它有没有东西,是不是言之有物,是不是真情实感。写作文,需要同学去真正地观察,真正地认识社会,“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这样才能写好作文。如果学生能够做到了这三个“积累”,那么他的作文一定会好,你不教,他也会。

三、作文教学一定要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重在激发兴趣,一定要让每个同学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个同学作文最差,只要他有一句话写好了,老师应该立刻在这句话下画上波浪线,批注:“这句话写得非常精彩。”老师把他的这个优点放大,哪怕只写好一个开头,哪怕只写好一个结尾,哪怕这篇作文没写错别字,老师也应该表扬学生,因为学生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于老师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讲他曾经教过一个叫张军的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文,发现这个同学的作文只写了三行,但是那篇作文一个错别字都没有,于老师非常高兴,把全篇作文都画上了波浪线,整篇作文都没有改,并且当着全班同学读出来。于老师表扬他:“张军的作文有两个优点:第一,它没有一个错别字,第二,它不用我修改字。这两个优点是非常难得的。下次作文,如果张军还能没有一个错别字,句子又写得通顺,那全班同学为他唱一首歌。”呵,张军激动啊!作文课下课了,可他不休息啊,跪在椅子上写。于老师劝他休息休息,他却坚持不肯,还请于老师帮他检查一下这篇作文有没有错别字,并接受于老师的意见——再多写两句,把作文写详细点。于老师又当着全班同学读了他的作文,并表扬了他。张军非常激动。从此以后,他每次作文都让于老师看,每次作文都是那么用心去写,而于老师在每次作文上都发现张军的一些闪光点。孩子写作的积极性是被表扬出来的,是鼓励出来的。第二个例子是于老师回忆自己上初中一年级时写了一篇作文,被李老师看中了,批了一句话:“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于老师感觉这句话的鼓励太大了,心里兴奋得不得了,于是买来了稿纸,平生第一次一丝不苟地抄写,很小心地把装着稿纸的信封投入邮箱里,盼啊……盼啊……至今末发表。但是,李老师那句话激励了于老师一辈子。从此以后,于老师把老舍的书都借来,认真地看,看完了,明白了“老舍的风格”原来是幽默、平实。因此,于老师写文章,努力向老舍先生学习,用大家都懂的话,显浅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都归功于李老师对他的鼓励。老师上课时一定要把学生的优点放大。这节作文汇报课上,于老师对同学写得好的地方加分就是把同学的优点放大,这对于全班同学来说,是最好的引领。我们想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具体吗?我们就用这个事例告诉他——这就是具体;什么是真情实感?这些话就是真情实感。这种情感使孩子的感受最深、接受最快、受的影响最大。老师修改几个同学的作文,受益的是全班同学。老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是表扬,是激励。当然,在把同学的优点放大的同时,也要把他的问题善意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来,问题也不要放过。优点要放大,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兴趣的真正产生,并且要持久,就必须要让孩子们感到成功。

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同学写作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同学习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得以纠正。所以,在批改作文这个的环节要使孩子受益,老师就要有比较好的语感,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平时多动笔写作,并且要持之以恒地写。如果老师的语感比较好,又喜欢写作,那么老师的批改对学生的帮助一定是很大的。于老师的作文汇报课对于我们的作文教学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企盼着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