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什么素质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家长的品质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品质的)
家长的什么素质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家长的品质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品质的)但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学校老师敢打学生吗?你动一下试试?我死给你看。不止如此,很多学校,尤其边远那种乡村的学校,老师被学生打那是常有的事。然而,可悲的并不是老师和学校。是孩子和家长。因为老师失去了这个管教孩子必备的手段,教育效果打了极大的折扣。古代授予老师很大的权力,对学生生杀予夺,不仅仅是打那么简单。如何看待处罚、宽容和对时机的把握?“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赵藩 《武侯祠攻心联》这一副对联讲的是诸葛亮,意思是说,打仗的目的在于攻心,不是因为他天生喜欢战争;他七次抓了南蛮孟获,又放了七次。这是上联的意思,下联的意思是:严或者宽,都要根据形势的特点和变化来制定和调整;如果不看形势,怎么做都可能导致失败。我们不妨把诸葛亮这里的打仗,看成我们对孩子的责罚,一样是适用的。当我们要打孩子的时候,不是我天生暴力,而是要他内心慑服。收服孩子的心,是根本目标
家长的品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品质;家庭教育的品质决定孩子的品质。
有些家长(这里指负责直接带孩子的那个人)素质较高,内外兼修,格局观大,目光长远,不管他是父母辈还是更远一点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辈,对孩子的品质影响是直接的。这些家长所带的孩子,即便有问题,也多是小问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孩子他那种受到长期熏陶下,与家长类似的那种气质和行为习惯。
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某些家长由于经历的原因,虽然不愿意但是确实文化素养较低,格局观小,目光短浅,这种状态限制了家长对于生活反思和总结、以及理解和再调整的那种能力;对于教育的本质和孩子成长的核心问题,也缺乏学习和掌握;因此,在实施管教和引导过程中,由于缺失必要的是非标准和文化评价能力,导致进退失据、举止失措——怎么做,都是错;一错再错,无所适从。比如,不该打却乱打;该打的时候又过于宠溺:被情绪所左右,气愤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找武器出口气再说;心软起来,不管孩子的教育已到生死决战的关头,急于妥协,先抱一抱,过后再说。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家长的判断力、目光和水平,决定了很多事。
如何看待处罚、宽容和对时机的把握?“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赵藩 《武侯祠攻心联》
这一副对联讲的是诸葛亮,意思是说,打仗的目的在于攻心,不是因为他天生喜欢战争;他七次抓了南蛮孟获,又放了七次。这是上联的意思,下联的意思是:严或者宽,都要根据形势的特点和变化来制定和调整;如果不看形势,怎么做都可能导致失败。我们不妨把诸葛亮这里的打仗,看成我们对孩子的责罚,一样是适用的。
当我们要打孩子的时候,不是我天生暴力,而是要他内心慑服。收服孩子的心,是根本目标。打只是手段和策略。孩子由于其智力的发育不足,对生活的理解不准确,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影响,而且又很容易受到诱惑;因此,语言的教导,往往出现失效的现象。所以强力,从来都是管教孩子的补充手段。自古皆如此。
古代授予老师很大的权力,对学生生杀予夺,不仅仅是打那么简单。
但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学校老师敢打学生吗?你动一下试试?我死给你看。不止如此,很多学校,尤其边远那种乡村的学校,老师被学生打那是常有的事。然而,可悲的并不是老师和学校。是孩子和家长。因为老师失去了这个管教孩子必备的手段,教育效果打了极大的折扣。
老师在舆论和法律的环境下,成为弱者。明哲保身的思想和观念,于是不再真正关心孩子的未来。但求没事。这就好比,诸葛亮失去了战斗和抓获孟获的力量,代而取之以嘴巴说理。那么诸葛亮的无力感和失败,势所必然。承担代价的,其实还是孩子和家长,绝不会是老师和学校。
我每次给孩子班主任打电话,给他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打电话,都会强调一点:只要孩子不认真,你要处罚,打骂皆可,我感谢你!为什么我要强调?因为我知道,她们内心是很忌惮的。不要说打了,哪怕重一点责骂,都不敢。所以我以孩子父亲的身份,授权于她们,打消她们的疑虑。
有一次儿子因为上课不认真,被语文老师罚站教室门口整整一节课。我专门打电话过去表达谢意。她于是放手管教。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班上有一大批是老师放任自生自灭的问题孩子。这些孩子,老师已经放弃了。
我想,其实不是孩子的原因,是家长的原因。儿子现在在班上的学习,我想男孩子之中,罕有对手。老师是有功劳的。现在,只要上课有一节课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就要主动要求他起来回答问题。这些事情,背后有一个奶爸的功劳。是我对老师的信任、支持,以及充分的沟通,起了作用。老师愿意尽心管我的孩子,并不是因为钱的关系,我跟他们没有一起吃过一顿饭。仅仅由于我信任她们,授权她们放开手脚管。
刚才说的,论证了评价诸葛亮的那副对联中的上联。“不好战”,但要“能战”。
一个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在孩子面前,如果没有强力的力量,就没有威信。管教无从谈起。
它的下联,讲的是要针对形势特点,采取措施和手段。孩子需要关爱的时候,软的时候要够软。这是他生活力量的源泉。因为有人爱,他才觉得活得有意义。
但,当孩子以哭闹、耍性,来作为武器实现自己意图的时候——当言语引导已不足以达到目标,就是要用强力的时候。使用强力有一个规律:不轻易用,一旦用,必须成功压制。当你一次或者多次在孩子这种武器面前败下阵来,你的命运就注定了。孩子小的时候,这种对抗,或许是尚可勉强忍受的“性格”;也许这种勉强忍受之外,你还有一点点不易察觉的得意——觉得孩子依赖于你,在乎你。
他的弱小的表象,激起了你保护和责任的本能。于是,妥协、退让,让你找到一个不明确、但心里接受的一个理由:“也许,他还小。”
但,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这种平衡不会维持很久。为什么?因为孩子的这种武器每用一次,就会更加强大一次;而你满足他的能力将会不断削弱;这是结构性的矛盾,无解。很快,那种基本的容忍,会迅速被相恨相杀所取代。仅有的一点善意和温和,会荡然无存。取而代之,以你从不敢想象的,亲子仇恨。也许有一天,我们有父母会有这样的悲叹:我真希望从来没有生过他。
然而,这不会改变什么。
由此我们看到,家长的文化品质,体现在教育的品质上,体现在那种依据形势采取软硬教育手段抉择判断力的缺失上;这个时候,家长的文化贫乏,通过教育失败的形势,成为把贫困传递给下一代的主要动因。这即是为什么,贫困在家族内部纵向的传递,具有强大的惯性,那是通过文化缺失导致教育失败的方式,来传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