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记叙文历史人物的步骤(中小学人物类记叙文)
小学生写记叙文历史人物的步骤(中小学人物类记叙文)第二、打破按时间顺序展开的惯性;第一、打破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于“写外貌”的惯性;大致上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曰“讲故事”,第二步“造环境”,第三步“炼主题”。第一步:讲故事人物类作文,要想写出彩,首先需要打破三个思维惯性:
家长求助:高三学生,上理科。语文学得不好,尤其作文,一直拖分数。以前他自己不在乎,总觉得的数理化是尖子生,作文不行不影响他考好大学。几次摸考下来,自己知道急了,却没处下手!
答:谢谢邀请,也谢谢信任!中肯地说,“人物类”作文是其他类型作文中最难写的——小学二三年级就在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同学”等等,白开水的“写”容易,烟霞霓裳般“写出精彩”、“写得高分”便难了。
难在哪里呢?写植物类、动物类作文,那些植物动物又不会说话,我们写作文时候对它们的揣摩、拓展、生发只需要讲求个“合理”即可。写“人物类”作文则完全不同,首先要“合情”,以“情”为起点“向外走”要合乎社会之伦理和法理,“向内走”要合乎人心之伦理与义理。层层掣肘,重重屏障,要想在常规写作套路与写作成果上有所突破,非得下苦功夫不可,这个苦功夫没有任何可以投机取巧处,一曰苦读,二曰苦写。
“苦读苦写”的功夫,中小学生目前由于时间、精力、教学安排等无法达成。鉴于此,我以多年身为创作者的经验、多年身为采编者的经验、多年身为语文教学探索者的经验,给难度较高的“人物类”作文写作另开一扇窗,以助益于广大中小学生解决“写作难”“得分难”的问题。
大致上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曰“讲故事”,第二步“造环境”,第三步“炼主题”。
第一步:讲故事
人物类作文,要想写出彩,首先需要打破三个思维惯性:
第一、打破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于“写外貌”的惯性;
第二、打破按时间顺序展开的惯性;
第三、打破过多着意于“主人公说什么”的惯性。
要打破这三个人物类作文的套路式思维惯性,就得另外有更高效、更彰彩的出路——要忘记一段痛不欲生的旧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一段新恋情嘛。要写好“人物类”作文,第一件事就是忘记旧套路,学会“讲故事”。
会讲故事是个了不得的本事。往大了说,人类社会本身、宗教信仰及货币体系等等,无不是人类讲给自己的故事;往小了说,一节课效果好不好、学生愿不愿听要看老师能不能讲好故事,一个家氛围好不好、成员快不快乐要看主妇懂不懂讲清故事……所以,广大中小学生的人物类作文能不能写好,最关键的本事便在于“讲故事”。如何讲好呢?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精选“两件典型”
譬如面前有一堆小石头,就哪个都不耀眼了;若从这小石头里捡出来形状特殊的两个,放到特定的背景下,简直就能熠熠生辉了呀——写好人物类作文,第一层要紧事,就是“精选两件”典型事。
学生写人物类作文,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太“平”。如何不“平”或者“平”中起波澜呢?要学会“舍弃”!比如写我的XX。以写同班同学为例,学生看了作文题之后的思维和写作过程是这样的:选了同学甲——再想一堆儿同学甲与自己不得不说的故事——再一件接一件往下写(自己写着挺得劲儿,别人看着真没劲儿)——完稿。这样糜子麻子一堆子的作文,阅卷老师也为难啊,怎么给你高分呢?
毛病出在哪儿了呢?不会“舍弃”!写人的作文,事一定一定不要多——两件事最好。三件太多,时间和篇幅有限,很难写出高潮;一件太少,反映人物性格等会失之偏颇,不够全面。选哪两件事呢?哪两件事才够得上典型事?
只有一个原则:有没有打动你自己!
比如写同学甲。“她的母亲病了,她每天早凌晨四点起来将一天的药熬好。要熬三遍,之后将三次汤药兑在一起再按三顿细心分装。把分装好的药瓶子放到母亲的床头,还要准备好一个大瓷缸子、一个大暖水瓶在旁边,方便母亲自己热药。还要准备饭,早餐、午餐、晚餐三顿都要准备好,要方便加热,还要保证营养……”母亲病了她要照顾,而照顾一个病人需要做的事很多,我们就选“熬药”这一件事;
之后,同学甲赶到学校上课。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等等,这是常规事一笔带过,重点再说一个“我”因不知内情向同学甲请教一道题,题有点难,同学甲连着讲了两遍“我”还是一脸懵;同学甲又讲第三遍,一步一步边演算、边画图讲得仔细,等“我”完全懂了,晚自习后的同学们早已经散了,校园里空荡荡的,同学甲撒腿狂奔赶回家的脚步声格外清晰、有力……这样两件事一组合,同学甲孝顺体贴的好女儿形象、友爱和善的好同学形象便跃然纸上。
是故,打破“从写外貌开始”“按时间顺序写”等常规思维惯性,精心选出不同侧面的两件典型事,人物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儿——何为典型事?看见作文题目之后第一个浮现的事必定典型(相信自己的直觉哦,下意识有时候是相当靠谱滴),因为打动了你,所以记忆最深刻嘛。
二是精选“特写镜头”
把故事讲好的第二层要紧事,是精心截取“特写镜头”。
同学们平常写作文,要么是写一连串请多个平平的小事,要么是把一件事从头到尾一五一十记的全须全尾才算——大家都会照相,同样的景,有的人拍出来能获全国大奖,有的人拍出来连进入普通家庭生活纪念册都嫌寒伧,为什么?四个字:“贪多求全!”
放眼看,山美水美风景美简直无一处不美,于是一顿狂拍,天确实蓝、水确实清、花确实艳、柳确实媚,但也仅限于此罢了。别人拍,拍了什么呢?他一眼就瞅见不远处山巅上正在逡巡的老鹰!于是疾奔潜行迅速到位于一个有利地形,找到老鹰紧盯着的猎物,迅速调整镜头焦距到最佳并全神戒备高度警惕,就在老鹰张开锋利的尖爪勇猛击中猎物的刹那,“咔”,他的镜头成了永恒——写人作文也是同样道理,从所选事件中截取最高潮部分,就像摄像机追拍“特写镜头”那样。
三是精选“动作细节”
把人物故事讲好的第三层,是浓墨重彩关照“特写镜头”中人物的动作,这就像是一首乐曲,在最高潮部分会用多重复调进行浓郁氛围再营造及情感展现再深化一样。
“动作细节”,就是从高潮的“特定镜头”中再次进行剪辑的过程——精心剪取的动作细节就是一扇窗,能够带领读者透过窗口尽情去看想看的一切。比如:“‘二马’激烈地扭打在一起,同学们呼喝着瞧热闹的、拍桌子敲板凳喊加油的,整个教室乱成了一团。马老师气喘吁吁停在门口,头上的热气腾腾直冒,几颗亮晶晶的汗珠骨碌碌顺着额头滚下来,滑过眉心,溜到鼻子尖上,“啪嗒”一声响亮地砸在地上。疯狂闹腾的同学们被这汗珠子掉地上的“啪嗒”声给震住了,齐唰唰回头看他。马老师的眉毛高高跳了两下又强行停住,嘴唇抿得很紧,腮帮子上后槽牙狠狠咬合的痕迹特别明显,糟了,那冲天的怒气眼看要压不住了……”类似这般,实现“特定镜头”的细节化剪辑有什么技巧吗?
当然有,要领就是从“特定镜头”中再裁取一个横断面。即:通过在脑海中的想象将一个连续动作(或表情)分解成一个一个慢镜头,然后从这许多个慢镜头中再剪出一个或两个进行工笔细描——“横断面”,是一种很值得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的写作手法,既有高浓缩的结构美、高鉴赏的文学美,同时更有夺得高分的考试作文优势。
第二步:造环境
通过“讲故事”和“把故事讲好”,人物的典型性怎么出来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给要写的这个人物安排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世间万物没谁能够活在真空里不是?任何人物,都得有一个与他相匹配的环境。人物类作文所涉及的环境概括来说有三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
这三种环境的描写或占有,同学们完全不必畏难。中小学生作文大可不必全部有,只需要根据自己驾驭文字的底子及平常生活经验积累,简单几笔交待个大概就可以了。
学生作文篇幅短,不宜过于展开写环境。如果要写,就要选“非正常”环境——自然环境中的极端天气情况、社会环境中的极端冲突情况、心理环境中的极端变化情况等,简笔勾勒,却可以起到很好的强化或反衬作用。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写环境一定要符合人物身份。
第三步:炼主题
把特定人物的故事选准、讲好,再匹配了适宜的环境,至此,人物作文就水到渠成啦。
剩下的最后一步,就是提炼主题。“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即顺着人物及他的故事脉络继续往深处探寻,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软升华”。
何谓“软升华”?使作文中精选的两个故事所建构的“这个人”,不只是“这一个人”,而是这一类人——具有真诚善良等美好品格的某一类人,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有益于社会的某一类人等等。如此这般之后,人物作文就有了较强的穿透力,能够透过点滴处的小故事凸显平凡人的本质大美。
友情提示:好的写人文章,“炼主题”这个部分完全可以不要的。事是什么事,人便是什么人,读者心里明镜儿似的,完全没必要搞什么“升华”。然而,中小学生的考试作文,最好有。阅卷老师时间太紧、人很疲惫,需要三五秒之内就能一眼看懂这篇人物作文的中心要倡导什么、扬弃什么,从而快速推断这篇文章有没有犯最低级的、思想不正确的错误等。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华夏大语文教学研究。
原创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plq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