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适合小学生打卡的红色基地(穿越山底地道重温红色记忆)
邯郸市适合小学生打卡的红色基地(穿越山底地道重温红色记忆)最后,同学们观看电影《地道战》,更直观地了解抗战时期山底地道的建造过程和斗争经历,与革命先辈的斗争产生共鸣,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中午,吃过美味的农家餐,教练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拓展训练。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教练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了推独轮车和挑扁担的方法和技巧,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真的挺难推,在那种恶劣环境下,靠着这些粗糙、简陋的用具、落后陈旧的装备,却一次次打败了敌人,真不容易。”参加研学的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真的被当年革命岁月的艰难困苦深深地震撼了。据介绍,山底地道遗址主巷1626米,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还有辐射邻村王看、宿凤等村的地道。山底地道最早开挖于北宋末年,为了抵御金兵南下攻打河北,磁州知州宗泽将军号召百姓开挖地道躲避、抗击金兵,史称“抗金洞”。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山
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吴淑娟 胡浩亮)为传承家乡红色革命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5月22日,本报联合复兴区铁路小学组织该校小记者及学生,前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开展红色研学之旅。
当日早上出发前,全体同学在学校操场上举行了本次研学活动的启动仪式,在教练和老师的带领下,一路欢歌笑语,到达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
纪念广场中央,一尊毛泽东的雕像高高矗立,让人肃然起敬。“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伴着音乐,心潮澎湃的同学们高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齐行队礼,敬献花篮,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随后,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秩序井然地步入山底抗日地道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展厅内的革命文物和图片,了解了山底村地道的发展史。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真实地再现了先烈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的情景,使师生们深切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革命先辈的英勇顽强。同学们们认真聆听,感受红色文化给山底村带来的变化。
据介绍,山底地道遗址主巷1626米,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还有辐射邻村王看、宿凤等村的地道。山底地道最早开挖于北宋末年,为了抵御金兵南下攻打河北,磁州知州宗泽将军号召百姓开挖地道躲避、抗击金兵,史称“抗金洞”。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山底村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为抵御日寇侵略,将村内原有“抗金洞”拓展并延伸,形成户户相通、街街相连,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抗日地道,并巧妙地利用“地道战、地雷战”,粉碎了日军数十次的袭击和围剿,沉重地打击了这一带日军的嚣张气焰。
“里面好黑啊!我有点儿害怕。”“革命先烈们太伟大了,可以在这么狭小的环境中和敌人作战。”“快来看,从这里可以爬上去。”同学们在教练和老师的带领下,一个接一个走进抗战地道里,切身体验了地道的环境,就如置身于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
山底村地道星罗棋布,奥妙无穷,内现保存有完好的炮楼、枪眼、陷阱暗堡,灶底、树洞、水井、野地崖旁,都有伪装的地道洞口。随着抗战的白热化,山底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群众智慧,二次改进地道,创造了草垛式、碾盘式、锅台式、驴槽式、土地炕式、衣箱式等各种各样的地道出入口。当同学们随着地道从一处四合院里爬上来时,纷纷发出惊呼声:“快来看,这个炕上有个地道口。”“这个驴吃草的槽底下也有一个。”在一处小小的院子里,同学们竟找到了六处地道出入口。对于山底地道设计之巧妙,结构之复杂,设施之完备,师生们对此啧啧称叹:中国人民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
中午,吃过美味的农家餐,教练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拓展训练。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教练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了推独轮车和挑扁担的方法和技巧,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真的挺难推,在那种恶劣环境下,靠着这些粗糙、简陋的用具、落后陈旧的装备,却一次次打败了敌人,真不容易。”参加研学的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真的被当年革命岁月的艰难困苦深深地震撼了。
最后,同学们观看电影《地道战》,更直观地了解抗战时期山底地道的建造过程和斗争经历,与革命先辈的斗争产生共鸣,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地道战为后人留下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一天的“红色研学之旅”,让同学们重温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通过亲身感知和体验,深深地被先辈们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感染,懂得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了爱国热情。
责任编辑胡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