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步步高小学2004(莞城步步高小学)
莞城步步高小学2004(莞城步步高小学)莞草依依,生生不息。2022年7月30日晚,一场特别的演出在玉兰大剧院小剧场上演,来自东莞市莞城步步高小学的师生用儿童微电影《莞草依依》与一场弦乐团音乐会,带领观众一起倾听莞草故事,见证传承的力量。美术学科与非遗莞草的碰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音乐与戏剧结合能传递怎样的美妙音符?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美遇莞城|莞城步步高小学:崇文尚雅,步步登高
【编者按】
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美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了解美的含义、理解美的价值,传递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崇德向善的气质与文化修养,向美而行。
根植莞城千年文化,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指导,近年来莞城将美育发展作为教育战略,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积极探索新时期新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构建起美美与共的大美育格局。
为进一步加强区域交流与研讨,强化美育教育品牌特色,莞城特别策划推出2023年“美遇莞城”项目式课程周活动。探寻以美育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南方 同步推出专栏,深度聚焦莞城区域内的9所学校美育亮点,看学校如何从美出发、向美而行。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美遇莞城|莞城步步高小学:崇文尚雅,步步登高
美术学科与非遗莞草的碰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音乐与戏剧结合能传递怎样的美妙音符?
莞草依依,生生不息。2022年7月30日晚,一场特别的演出在玉兰大剧院小剧场上演,来自东莞市莞城步步高小学的师生用儿童微电影《莞草依依》与一场弦乐团音乐会,带领观众一起倾听莞草故事,见证传承的力量。
秉承“崇文尚雅,步步登高”的办学理念,学校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将美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大美育”课程的构建、特色品牌的打造,将美育与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会贯通全面覆盖,营造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创新开放的美育新格局,夯实学生博学多才、儒雅大气的气质。
“3H”⼤美育课程夯实学生文雅底蕴
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如何使美育彰显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步步高小学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以“让每个学生各美其美”作为美育的终极价值追求,重新审视学校美育的边界,构建“面向全体”的大美育理念。
以“大美育”理念为依托,学校将美育嵌入学校的多元课程体系,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为抓手、以“项目式、综合式”为路径,构建“会思基础型课程”“汇雅拓展型课程”“慧创潜能型课程”三个层级的美育课程框架,即文雅“3H”美育课程框架。
“3H ”美育课程框架
具体而言,会思基础型课程以国家基础课程为主,课堂以创设真实情境为主渠道,以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为教学策略,创新开展美育课程实践。以美术课程为例,在教学中,老师会带着学生研究教材中的“欣赏·评述”内容,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反馈三部曲,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素养,夯实学生文雅底蕴。
汇雅拓展型课程则是以实践探究为着力点,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各类课程。如学校将弦乐社团课程、创意乐器社团与东莞市少儿器乐创作基地结合,通过开展课堂“小”舞台、班级“大”舞台、学校“广”舞台三类舞台形式,定期进行课前一曲、班级音乐会、校紫荆艺术节、校器乐专场演出等,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
“莞草编织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叶小玲教授孩子们编织技巧。
慧创潜能型课程是一种融合形态的课程,学生通过参与不同主题的项目式活动,开展音乐沙龙、艺术节、成果展览、美术成果拍卖等活动,将美育融入现实情境中。
课程建设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离不开学校老师的参与。老师们在属于自己的主阵地上,辛苦耕耘,不断改革教育理念,研究课程建设内容,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升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课程不断发展。
四条路径擦亮多元美育品牌课程名⽚
讲解员、剧作家、导演、剧务……在步步高小学校园,孩子们不再是单一的学生身份,还可以体验自己喜欢的各类不同的身份。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校立足课程,突出特色,打造了“非遗·莞草”、“音乐小玩家”、美术欣赏、戏剧四类课程,逐步推进美育实践,形成了面向人人的大美育课程实践路径。
社团开展莞草编织课程。
一根莞草、一个故事,一根莞草、一张闪亮的名片。学校将非遗莞草以未来教育的方式与美术学科相结合,通过低、中、高三个阶段递进式推进,同时还与音乐学科相融合,创新设计了原创器乐、原创弦乐、原创微电影等,打破学科壁垒,以重构课程的形态实现跨学科教学。值得一提的是,“非遗·莞草”课程案例入选2020年广东省非遗进校园十大精品案例。
2022年7月,步步高小学在玉兰大剧院小剧场举办儿童微电影《莞草依依》首映仪式暨弦乐团音乐会。
在推进音乐课程建设的研究路上,学校不仅与非遗莞草相结合,还形成了包括“学习空间、课程结构、学习方式、学科融合、整体评价”等实践框架和操作策略的“音乐小玩家”课程模式,让学生们体验乐器文化的同时,达到人人都能掌握乐器演奏的目的。
此外,学校利用区域优势,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开展美育工作,打造了馆校互动互联的协同美育机制,学校先后与莞城美术馆、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可园博物馆、陶艺家工作室、非遗文化馆达成协议,成为了“馆校共建美术教育基地”共建单位之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优异还能被美术馆特聘做导赏员。
岭南美术馆馆校共建美育基地启动仪式。
学生的优异还在戏剧品牌课程上得以体现。学校与儿童艺术剧团合作,全面打造了包括基础表演、形体舞蹈、剧本赏析等内容的戏剧课程,课程上学生们可以担任小小剧作家、导演、剧务、配乐、戏剧节logo设计师等自己喜欢的职业,全方位展现自己。
学校音乐科组长张京老师展示《甘洒热血写春秋》京剧课例。
空间是课程的载体,是课堂的延伸,也是学习的场域,具有浸润美育的作用。学校力争让高品位的环境文化浸润学生,创设了五大场景的美育学习场域,包括弦乐学习空间、管乐学习空间、艺术坊学习空间、走廊学习空间、非遗莞草E博园学习空间,开启线上与线下不同空间的融合学习,为美育的创新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统筹】王慧 林群贤
【撰文】李玲 黄婷
【设计】袁永平
【作者】 李玲;黄婷
教育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