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南霆简以沫在线阅读第10章(第五章高中时期第9节)
封南霆简以沫在线阅读第10章(第五章高中时期第9节)人生无论贫穷富有,也不论是达官百姓,总有某个独特的时刻决定个人未来命运的漫长走向。对于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参加中国高考的众多考生,三天高考结束之际,就是这样一个决定未来命运的时刻。下面就让我们先回忆一下参加高考前后的情景,与大家分享一下当时的成功与喜悦吧!岁月慢慢变迁,生活在进步,回首往事,有些情景,有些故事,虽已远去但仍历历在目。最初的雄姿英发,而现在已满脸皱纹,不只慨叹年月变迁。回忆60后的那些回忆,或许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未曾阅历过这些,但那时候的年轻人虽生活在艰苦年月里,但是人们感情联络最紧密的年代,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时代!1980年7月底,高考结束后,我正在本村自家地里干农活(这时处于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已经分到各家各户,我在村西南还分到了2分自留地),家人匆匆赶来告诉我,大学通知书寄到家里了,我考上大学啦!听到这个喜讯,我一溜烟跑到家,赶紧一
博主把《我的苦乐年华》写作结构做个调整:第一章出生;第二章童年时光;第三章小学阶段,第四章,初中时期;第五章,高中时期;第六章大学时代;第七章工作时期。
我的少年时代,到18岁成年为止,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年级四个阶段。那我就从各个阶段依次说起吧。
本章就说说高中时期吧!为了叙述方便,对当时的国家形势变化、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校园生活、学习状况等方面,分别做一些铺垫,让朋友们对我们的生活时代以便有一个更宏观、更全面的了解。
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中国人的青涩回忆,你还能记起多少。
岁月慢慢变迁,生活在进步,回首往事,有些情景,有些故事,虽已远去但仍历历在目。最初的雄姿英发,而现在已满脸皱纹,不只慨叹年月变迁。回忆60后的那些回忆,或许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未曾阅历过这些,但那时候的年轻人虽生活在艰苦年月里,但是人们感情联络最紧密的年代,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时代!
1980年7月底,高考结束后,我正在本村自家地里干农活(这时处于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已经分到各家各户,我在村西南还分到了2分自留地),家人匆匆赶来告诉我,大学通知书寄到家里了,我考上大学啦!听到这个喜讯,我一溜烟跑到家,赶紧一睹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芳容。因为太过激动,现在也记不清通知书什么样了!
因为我是村里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个考上全日制本科正规大学的大学生,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村。一个邻居郭姓大叔知道后一边猛拍大腿,一边连连高声大呼:“不得了了!老常家老疙瘩考上大学了!真是不简单!没想到,没想到啊!”
下面就让我们先回忆一下参加高考前后的情景,与大家分享一下当时的成功与喜悦吧!
人生无论贫穷富有,也不论是达官百姓,总有某个独特的时刻决定个人未来命运的漫长走向。对于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参加中国高考的众多考生,三天高考结束之际,就是这样一个决定未来命运的时刻。
1980年的中国高考,在7月7、8、9日三天举行。40年后,当我追溯自我人生命运的转折点的时候,首先回想起的就是1980年7月9日那个夜晚,令人感慨万千,在那个夏夜,淮镇中学的满天繁星见证了一个17岁少年告别中学时代的狂放豪迈与淡淡的忧伤。
高考,被认为是能够改变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这对于大多数中国青少年而言,的确很重要。
我是1980年参加高考的,转眼间40年了,岁月如梭,现在回想当年的情况,历历在目。
和现在高考相比,紧张、认真的气氛并没有减少几分。那时候的学子也如现在的青少年一样,对于高考丝毫不敢马虎,全力以赴、认真对待。
我记得那年高考,骄阳似火。高考考场设在淮镇街里的五七中学,那时学校条件比较差,没有电扇空调等降温设备,考场里非常炎热,同学们只能咬牙坚持、挥汗答题。
考试时,虽然是一人一桌,但课桌之间离得很近,就像前后两个人在同一张桌子上答题!而且还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在一个考场一起考试!相对今日高考,一人一桌,考场里还要装上摄像头全程监视。嘿,我们当年非常单纯,非常老实。考试时不要说抄别人的了,就连眼睛斜一下别的同学试卷的冲动都没有!
记得考数学的那天,早早去教室,看到黑板上有道对关于对数公式证明题的答案,当时没在意,后来考试有这道证明题,后悔呀,10分呀,许多同学看了,原来老师一早醒来想起这个证明题很重要,就板述了答案。其他科目也有类似堵住题的情况,自己在复习时没有在意,失去了不少得分机会。
当年语文作文题,要求达•芬奇的《画蛋》读后感,因为作文功底不错,写的还算可以。
大概是7月底,高考成绩从省上逐级下达到基层直至学校。录取通知书采取邮寄的方式。我的成绩是从家里收到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中知道的。我总分320.6分(河北省本科录取线是310分,有的统计是314分。高考满分是530分,其中外语分数占30%,我因为中学没有学过外语,因此自己实事求是,没有参加外语高考,外语高考成绩为0分),其中历史分数最高,据传是全省文科单科第一,也有说是沧州地区第一名的,我也不清楚是不是这样,到现在没有资料进行考证。当年河北是公布分数之后报志愿。我第一志愿填报了河北师范学院(学校当时在张家口宣化),专业志愿是:历史系,中文系。第二志愿及其他志愿填报的也都是师范类,当时自己的志向就是喜欢当老师。可能是因为历史学科分数最高,最终被河北师范学院(后改名为河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历史系录取。
高考前沧州地区摸底考试,在淮镇中学文科班29班70多人的成绩中,我大概排名是前十几名,其中历史成绩突出考了99分。按这个摸底考试成绩,我自己估计,如果我发挥得好,考上沧州师范大专班应该很有希望。高考成绩正式公布后,29班同学中共有7个人过了大学分数线,其中5人被正规大学录取。除了我,还有张文红(南开大学)、史殿国(北京政法学院后改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姜择选(河北财贸学院后改名为河北经贸大学)、马贵明(河北师范学院政教系后改名为河北师范大学政教系)。其他两位同学因志愿报的不合适,没有被大学录取。我记得我是班上高考第七名,应该说是高考发挥的不错,被老师同学们戏称“范进中举”,幸亏没有癫狂。其他超过大中专录取分数线还有十来位同学。我班数学高考出现几个高分,我记得好像是张文红97分、史殿国95分,比我高出很多。嗨,我原来数学在初中基本没学,高中基础就不好。高考最后一年虽然竭尽全力对数学进行恶补,因为基础不牢还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高考答题时本来能够得分的题目没有得到,不然高考总成绩和考取大学还会好一些。
仅我们一个文科班就考出这样的好成绩,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淮镇中学的办学高质量,1980年高考可以说是成绩优异,战果辉煌,学校因此也广受赞誉,名声远扬。
高考是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虽然高考现在不再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但是在高考中能否上一个好大学和好专业,对未来影响还是至关重要的。
我总是和我的学生、朋友说,是在淮镇中学求学,是高中文科29班班主任刘老师真正改变了我的一生。我高中毕业时17周岁,还是一个刚刚懂事的少年,班主任刘溥重老师才27周岁(比我大十岁),正值青春年华,德艺双馨,人又长得很帅,和著名演员濮存昕很像,我们非常崇拜他。
1980年7月,随着在献县淮镇中学高考结束,我的中学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我无比怀念1980年7月9日那个夜晚,因为那个夜晚宣示了我的高考结束,也宣示了我的人生新的岁月的开始。在那个夜晚,我并没有预见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但我深知自我人生即将转入新的时代,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
看看刚恢复高考时全国各省是什么水平吧!
1980年高考录取分一览表
由于1980年是刚恢复高考不久,很多满怀理想的年轻人重新拾起书本备战高考,所以考场上考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复习时间太少,要考出高分是极其困难的。这份表格是全国考生做同一张试卷的成绩,可以真实反映出各省的教学水平和考生素质,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980年准考证
从表格中我们发现,总共30个省市区参加的考试,按理科录取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名,浙江遥遥领先,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全国第一,充分说明浙江考生强大的综合素质。江浙地区富裕起来是有原因的,不仅头脑聪明,而且热爱学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也是以江苏和浙江籍为最多。
统一高考
排名第二到第十的省市依次为:江苏、安徽、天津、湖北、江西、山东、辽宁、上海、湖南。大家发现两个直辖市天津和上海的表现不错,进入了全国前十,估计和当时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关,因为那时城市越发达,意味着城市人口越多,农村人口越少,教育水平自然更高一些。
80年代高考人数统计表比如从1978年到1984年的6年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全国的升学率仅维持在毛入学率不足3%的位置,而且这还包含了硕士和博士生,当时全国的本专科毕业生每年人数不足50万一般维持在2-30万徘徊。
当时的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原因,主要是毕竟能够上大学的学生人太少了,而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很大,所以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就直接给予编制,分配到了当时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现在,当很多人对我们那一代人高考惨败经历进行嘲笑的时候,熟不知当年高考有多难,比如从80年代初的高考全国参加人数和入学情况来看,当时还没有突破200万的考生,如今全国在千万以上,而且加上本专科计算的话当时的录取率也仅有10%左右,若是去除专科生的话,本科率就更低了,每年只有几万人考生本科,而从这点来讲,已经到了比现在985和211还难考的程度了,毕竟从如今全国的录取率和录取人数来看,985和211高校每年的总录取人数在30-40万左右的规模,对比结果一目了然,不仅让人扎心,也让很多人明白了为何当年很多同学会两次甚至多次复读才能考进大学了。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你对80年代高考的正确认识又有多少呢?
1977年7月,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要职。刚一复出,邓小平就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7月29日,邓小平指示教育部召开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说,要“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四人帮’没有牵连的人参加”。
7月底,
武汉大学校领导蒋蒲和崔建瑞通知化学系52岁的副教授查全性,说上面安排他到北京开会。“我当时既不知道开会的内容,也不知道有哪些人参会,会议日程有多长。‘文化大革命’发生后没机会上讲台,一直在实验室搞科研,事先对会议内容心中无数,所以没做准备。”
8月1日傍晚,
查全性坐飞机来到了北京。武汉大学化学系原教师刘道玉当时被借调到教育部工作,他专门到机场来接查全性。后来,查全性才清楚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和刘道玉跟自己是校友,因为知道自己敢讲真话,才会安排他参加这次会议。
8月4日早晨,
神采奕奕的邓小平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亲自主持召开了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从这天起,共开了5天。前两天,所有与会学者一直表现得非常拘谨,只敢谈一些不涉及敏感内容的小问题,而且还都是纯粹的专业话题。因为当时“文化大革命”刚过去,知识分子大都心有余悸。由于参会的大都是非常著名的学者,所以头两天查全性基本没有发言,只是听他们说。
8月6日下午,
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忧虑地说,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或是“清华小学”算了,还叫什么大学!
1977年教育工作座谈会后的合影,邓小平右侧为刘西尧,左侧为方毅,第三排左起第八人为查全性。来源:人民网
这席话令查全性感同身受,他原本在笔记本上写了一个大纲。但这时,查全性受到会议气氛的感染,激动地站起来,面对邓小平慷慨陈词:“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名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的知识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20多万名合格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查教授,你说,你继续说下去。”坐在沙发上的邓小平深深地抽了一口烟,探出半个身子,示意查全性往下说,“你们都注意他的意见,这个建议很重要哩!”与会人士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因为他们知道,一件大家早已想说想做却又不敢打破束缚的大事情就要发生了。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招生还没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查全性发言时情绪激动,全场鸦雀无声,与会者全神贯注。
查全性提提神,继续他刚才的发言。这时,人们发现邓小平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查全性建议:“大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查全性 图片来源:人民网
查全性一言既出,举座惊讶。因为就在这次座谈会召开前夕,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已经开过,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有关招生的文件也在座谈会开始的当天送到邓小平手中。也就是说,1977年按照老办法招生几乎已成定局。
没想到,邓小平听完后,向查全性点点头,然后环视四座问:“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表示赞同查全性的意见。查全性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言,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随后,邓小平问了一下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查全性赶紧插话说:“还来得及,今年的招生宁可晚两个月,不然又招20多万名不合格的学生,浪费可就大了。”
邓小平又问刘西尧: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1977年8月,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科学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对面坐着的就是査全性。图片来源:东方网
在查全性看来,自己当年提出恢复高考制度,“并不是因为我特别有创见,只是我有机会说几句真话。而我敢于说,主要是觉得说了可能会解决问题。”
“在参会前,我和大部分大学老师一样,对于大学招生现状是不满的。倒不是说大家对工农兵上大学有意见,只是普遍觉得,政府让工农兵上大学的初衷虽不坏,但是由于入学没有考试,学生的文化程度就没有办法控制。”
那次座谈会开始时,查全性等人以为,像邓小平这种身份的领导人,能够在开始和结束时各来一次,顶多再讲几句话,就很不错了。但是出乎他们的意料,“会议期间,除了有一个半天小平同志有外事活动,非走不可,就给大家放了半天假。会议的绝大部分时间他基本上是听,偶尔问一两句关于一些具体事实或者有一些听不清楚的,他不作指导性的发言,或是希望大家谈哪一方面,他都不说,他就听大家谈,很少插话”。这种气氛让大家意识到,“小平同志很有诚意,是想解决一些问题”。
扔这个“炸弹”之前,查全性也不是完全没有顾虑。“如果说了,兴许会起一定作用,冒一点风险还是值得的;如果不说,错过这种机会太可惜了。小平同志拍板说,今年就恢复高考。这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到,小平同志倒也不是预先带了一个框框要在这个会议上决定恢复高考,他的确是听了大家(的意见)以后,根据现实情况果断地做了如此重大的决定,当年恢复高考。”
这个当场拍板的决定得到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很多学者热泪盈眶。不出两天,全北京城就知道了这个消息。8月13日,邓小平指示,教育部又召开了第二次招生会议。一年内召开两次高校招生会议,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图为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图片来源:人民网
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恢复高考招生的一切枷锁似乎都已解除,但这时突然又有人提出:这样大规模的考试谁也没有组织过呀!首先需要一大笔经费,其次印考卷需要大量纸张,这两件事从现在看来根本不可能成为问题,但当时不行。问题也因此上交到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中央决定:关于参加考试的经费问题就不要增加群众负担了,每个考生收5毛钱即可,其余由国家负担;印考卷没纸,就先调印《毛泽东选集》第5卷的纸印考卷!
1977年冬天,全国举行了至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570万名学生报了名,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的总数达到了1160万人。这些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场、矿山、营房、课堂奔向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摘自 | 《领导文萃》2021年1月上
稿件来源 | 《关键一招——中国改革开放重大事件实录》
本文作者 | 余玮 吴志菲
【背景资料2】1980年 语文高考题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 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 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做到:
(1)观点正确 中心思想明确 紧扣原文发表感想 联系自己的事例要具体、恰当。
(2)结构完整 段落层次清楚 语言通顺 标点正确 不写错别字。
(3)注意书写格式 每个字占稿纸一格 每标点也占一格。字数最多不得超过一千字 否则扣分。
(4)字迹清楚 卷面整洁 否则扣分。注意:本题要求写读后感 如果根据原文改写或扩写 则不给分。用诗歌形式写也不给分。
画蛋
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 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 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 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 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 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 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 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 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 把头抬高一点看 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 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 要在画纸上把它完善地表现出来 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 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 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 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 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 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成为一代宗师。
作文题:读《画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