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成长感悟马金雯瑞的故事(成长感悟马金雯瑞)

成长感悟马金雯瑞的故事(成长感悟马金雯瑞)世界因为个性飞扬,才丰富多彩。多么希望更多的学校可以不要那么注重排名和分数,教师可以关注学生除了成绩之外的特长与特点,教育机构可以告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荒谬的言论;而是应该告诉孩子,每个人的跑道都不同,要学会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长处。除此之外,和国内的钢琴老师不同的是,教授在教我每一首曲子之前,都会告诉我曲子的时代背景和其描述的历史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没有弹奏之前,心灵先抵达了曲子的内涵深处。比如有一首钢琴曲叫做“Venetianisches Gondellied”,中文翻译过来是“威尼斯之旅”。这首曲子描述的是在威尼斯水城有叫“贡多拉”的船,划船的人站在船头唱着忧伤的歌曲,而这首歌曲讲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所以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要轻柔且缓慢。此外,教授还会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努力和天赋的不同,布置不同的曲子给我们练习。同时,教授从来不硬性要求我们的手型,也不要求我

成长感悟马金雯瑞的故事(成长感悟马金雯瑞)(1)

钢琴是一个庄严的西洋乐器,白键与黑键的组合不仅能奏出有故事的乐章,还诉说着演奏者的情怀。

留学美国之前,考完十级似乎就是我学钢琴的终极目标了,几乎所有家长与老师衡量学生弹琴的好坏就是考级的等地与高低。留美进入大学之后,虽然选择了化学专业,但是考过十级的优越感促使我报了钢琴课。说来还要感谢这莫名的虚荣心,彻底改观了我对音乐和学习的认知,促使我反思学生学习的动力本源,从来就不是排名和分数,而是知识本身。

成长感悟马金雯瑞的故事(成长感悟马金雯瑞)(2)

从三岁起,我开始热衷于手指在琴键上旋转跳跃的愉悦,且不说曲子弹得如何,手指自由的动感倒是令我十分享受。幼儿园毕业后,我循规蹈矩地走上了考级之路。小学毕业,考完十级,万事大吉。之后学习之余,我会和我的钢琴互动一会儿,弹弹之前学的曲子,再琢磨琢磨自己喜欢的新曲子,准确无误地演奏音符,掌握强弱变化,却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我对每首曲子的背景一无所知,弹的时候自然少了些许情怀。能弹琴和会弹琴是天壤之别,当时的我距离会弹琴还相差甚远。

在大学里,我的钢琴教授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教授。每次授课前,他会先让我放松肩膀和活动手腕,耐心的教我要用身体的力量推动手臂,而不是单纯用手指在琴键上发力。我颇具仪式感地听着,心里却觉得这个方法很蠢,反正都能弹,哪里发力不一样嘛。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发现用他教授的方法,在弹巴赫这类练习曲的时候自如了不少,我下意识得用身体推动臂力到手腕,速度提上去的同时节奏不会乱了!不像以前,弹的速度快了容易手酸,节奏乱还容易弹错。我开始改观对教授的看法,心里生了几分敬佩之意。

成长感悟马金雯瑞的故事(成长感悟马金雯瑞)(3)

除此之外,和国内的钢琴老师不同的是,教授在教我每一首曲子之前,都会告诉我曲子的时代背景和其描述的历史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没有弹奏之前,心灵先抵达了曲子的内涵深处。比如有一首钢琴曲叫做“Venetianisches Gondellied”,中文翻译过来是“威尼斯之旅”。这首曲子描述的是在威尼斯水城有叫“贡多拉”的船,划船的人站在船头唱着忧伤的歌曲,而这首歌曲讲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所以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要轻柔且缓慢。

此外,教授还会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努力和天赋的不同,布置不同的曲子给我们练习。同时,教授从来不硬性要求我们的手型,也不要求我们弹得技巧一模一样,他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独特的演奏方式······

成长感悟马金雯瑞的故事(成长感悟马金雯瑞)(4)

每次上教授的钢琴课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钢琴文化可以如此深奥有趣。我真正的喜欢上了弹钢琴,不是通过钢琴比赛和获奖;而是通过演奏钢琴本身,感受到了艺术的美感与生活的乐趣。回味起来,教授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弹钢琴,更是通过优美的旋律融入了人文教育来培养我们做人。

多么希望更多的学校可以不要那么注重排名和分数,教师可以关注学生除了成绩之外的特长与特点,教育机构可以告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荒谬的言论;而是应该告诉孩子,每个人的跑道都不同,要学会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世界因为个性飞扬,才丰富多彩。

本文作者系美国乔治城大学药理学研究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