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场不可错过的自然教育(自然文化教育的开山之作)

一场不可错过的自然教育(自然文化教育的开山之作)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徐青森在讲话中对《自然文化概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相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作为《自然文化概论》的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马俊杰介绍了组织编写的初衷、章节结构体系、主要内容及编写过程。马俊杰希望,该书既可以作为提升高校学生自然科学文化素养通识教育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科普读本。希望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能够真正体会到自然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它既是古老文化,更是先进文化,其贯穿着科学精神,体现着人文情怀,蕴含着忧患意识以及生态文明伟大实践赋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国内首部自然文化通识教育教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成立两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普及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切实为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了力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孙友

来源:【矿业界】

◎ 本报记者 李德重 通讯员 韩岱彤 吴松卓

自然文化是关于自然的文化,是解决和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文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人源于自然,文化同样源于自然、根植于自然。

6月30日上午,《自然文化概论》出版座谈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自然文化概论》一书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马俊杰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的专家、教授编著而成,共55万字,分十四章。全书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文化观以及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寻找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建立命运共同体为主线,提出了与生态文明相呼应、与自然学科相交融、与地球科学相衔接的全新文化形态——自然文化,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自然环境与自然文化、自然与科学艺术、自然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本书的编写突破传统学科门类的专业划分,以深度融合的方式,从历史、现实和理论维度,全面介绍了山岳文化、高原文化、江河文化、海洋文化、森林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矿业文化、石玉文化等9种不同的文化类型。

国内首部自然文化通识教育教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成立两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普及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切实为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了力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孙友宏表示,《自然文化概论》的出版,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思践悟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举措,是自然文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为学校70周年校庆的一份厚重献礼。孙友宏认为,作为国内首部关于自然文化的通识教材,其出版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思政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标志着学校自然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立德树人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自然文化概论》定义了“自然文化”的概念,并开创性地把自然和文化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和论述。编写团队深入贯彻新思想、构建新框架,在编写时注意将自然与文化并重,既突出了自然作为根、作为源、作为基础、作为前程、作为母体的决定性意义,又体现了人类文化从诞生到发展,从被动到主动,从适应到改造,从利用到保护的能动性作用。该书介绍了地质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生态和环境资源等自然知识,揭示了文化之根须深扎于自然土壤中的客观事实,使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置于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之下。

作为《自然文化概论》的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马俊杰介绍了组织编写的初衷、章节结构体系、主要内容及编写过程。马俊杰希望,该书既可以作为提升高校学生自然科学文化素养通识教育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科普读本。希望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能够真正体会到自然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它既是古老文化,更是先进文化,其贯穿着科学精神,体现着人文情怀,蕴含着忧患意识以及生态文明伟大实践赋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徐青森在讲话中对《自然文化概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相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

一是自然文化研究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积极探索。自然文化具备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体系化知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四个知识体系组成要素,符合了推进知识体系创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两个最基本的规律性要求,即科学理性和继承性创新。所以,自然文化研究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自然文化的教育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提升文化自信的有力需求。自然文化研究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和精神的维度,利于更加深刻和充分地理解中华民族生存的这片土地的自然条件及由此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及这之间深层次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去理解自然,也为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利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自然文化的学科建设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自然文化的学科建设是对相关领域学科的综合、整合和集成,是学科建设上的回归和升华,将促进新学科增长发展,培育新兴的交叉领域,帮助我们能够从更加整体性、系统性的角度去认识生活的世界和未来的发展规律。

徐青森表示,教育部社科司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事业发展,并进一步加强对自然文化研究院和自然文化研究相关工作的支持,希望学校关于自然文化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合,在创新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表示,希望今后双方能够在服务国家战略、加强智库建设、自然文化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晓华表示,《自然文化概论》开创性地开启了高校自然文化通识教育新路径,该书的出版和相应课程的开设是地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己任的生动实践,将引导青年学子了解自然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读懂中国一系列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底层逻辑,在青年学子的内心深处牢固树立起时代认同感、民族自信心。

一场不可错过的自然教育(自然文化教育的开山之作)(1)

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大胆探索实践

在座谈会上,特约专家代表分别从该书的出版意义、内容质量、结构体系、学科建设等角度进行了交流。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表达了自己对读本爱不释手的喜爱之情。他说,该书通过详细分析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自然文化的多样性,并巧用文学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学习地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全书视野广阔,立足华夏,类比全球,不仅开拓读者视野,同时也给予了人们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的启发和帮助。

“《自然文化概论》是地大自然文化研究院成立以来‘结出的最大的果子’,标志着自然文化研究自主、原创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自然文化概论》代表着中国自然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准和最新高度,同时该书展现出的新空间、新视野,也预示着高校培养自然文化研究领域的人才有了更多的可能。”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表示,该书一是完整阐述和回答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自然文化,自然文化与科学艺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二是具有世界眼光、地球意识,同以往的教材相比更具充分性和突破性;三是集中笔墨、重点突出,将重点问题写深写实;四是立场明确、主张鲜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聚焦自然生态,充分阐述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五是追求美的境界,语言句式优美、插图照片精美,堪当教材范例。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纪委书记刘法宪说,《自然文化概论》一书通篇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从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哲学等多方面、多角度探索了自然之美,展示了中华文明和中国自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学校的科学精神和文化态度。该书组织吸纳了大量优势资源和优秀人才,推动了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交流;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图文并茂、设计精巧,在增加科学性、知识性的同时,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地推动了自然文化研究。

“《自然文化概论》是开拓之作,具有开山辟地的气派。”中国矿业报社总编赵腊平高度赞扬了读本理论基础扎实、深厚,有着多个来之不易的“第一次”,并从历史、理论、现实三个维度解读了著作的含金量和厚重感。他认为,人们将对自然文化研究有更多的了解与认同,更重要的是,很可能催生一门新兴的专门研究自然文化的综合性学科——《自然文化学》的呱呱坠地。自然文化成为教材,将使高校培养出具有强烈的自然、生态意识、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美美与共的一代新人。

中国林业出版社原董事长、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刘东黎结合参与编写的过程,分享了感受和体会。他说,作为自然文化系列教材之一,参与其编写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该书着眼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内容全面,资料翔实,主题突出,不仅全面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瞄准学科前沿有所建树,有助于学生初步掌握自然文化的基本脉络、基本概念和发展简史,了解自然文化的精神资源,以及自然文化对促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可能性,对于培养相关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编写《自然文化概论》的体会与感受

《自然文化概论》主编之一、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程捷,编写组成员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王根厚、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白中科、珠宝学院院长郭颖教授、地质出版社责任编辑罗军燕分别谈了编写本书的体会与感受。

程捷阐述了自然文化的来源和重要性,表示自然文化是人类文化之根、人类文明之源、人类发展之魂,只有扎根于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的文化,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蓬勃发展。

王根厚讲述了自己在“高原文化”编纂过程中的心得感悟,强调高原对人类的发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探寻高原文化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重大。

白中科通过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亲近自然、感悟科学,相信自然、探究文化,师法自然,成就人生,要心怀对自然的热爱,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加强对自然文化的认知、传承与弘扬。

郭颖分享了石玉文化的自然属性,并讲述了印石文化、砚石文化、赏石文化和玉石文化的特点和意义,描述了石玉视角下的自然文化观。

罗军燕建议更多学校开展自然文化的通识教育,让更多学生接受自然文化的滋养和浸润,让他们可以主动发声,为自己的家乡代言,成为传播自然文化的使者。

在座谈会的尾声,马俊杰表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珍爱一方水土。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儿女与祖国的大好河山朝夕相处、和谐共生,已经形成了灿烂的自然文化。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化,探索自然文化育人的新路径,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做出努力,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本文来自【矿业界】,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