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ci 评副教授(JACS大化所王爱琴)
ssci 评副教授(JACS大化所王爱琴)3. 孤立的 Cu-N4 单原子位点和聚集的 Cu0 纳米粒子之间的穿梭,由施加的电位正向驱动,由氧化环境反向驱动,强调了催化剂操作表征的重要性。由于活性 Cu0 纳米粒子的电位驱动演化,催化剂产生的最大氨产率为 4.5 mg cm-2h-1(12.5 molNH3gCu-1 h-1),在 - 1.00 V 与 RHE 相比,当与氮的等离子体辅助氧化结合时,它有望实现氨的绿色合成。2. 随着Cu0 纳米粒子的演化,氨的产率大大提高。这种同步变化表明反应诱导的 Cu0 纳米颗粒,而不是合成的 Cu-N4 结构,是真正的活性位点。在电解之后,聚集的 Cu0 纳米颗粒可以分解成单个原子,然后在暴露于环境大气时恢复为 Cu-N4 结构。 基于此,大连化物所王爱琴,刘伟,杨小峰,厦门大学李剑锋团队合作通过使用原位 X 射线吸收光谱和先进电镜,揭示了在硝酸盐电化学还原为氨的过程中,合成的 Cu-N4
铜单原子到纳米颗粒的电位驱动重组促进硝酸盐电化学还原成氨
研究背景
金属离子掺杂到多孔氮掺杂碳(M−N−C)中,也称为 M−N−C 单原子催化剂(SACs),是一类有前景的电催化剂,可替代各种能源中稀缺且无法负担的贵金属相关的重要转化(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还原反应)。M−N−C 的高活性通常归因于 M−Nx 位点,但其确切结构仍然难以捉摸。特别是在工作条件下,预制的 M-Nx可能会在外加电位和/或与反应物或电解质的相互作用驱动下发生结构转变,这不仅使对结构-性能关系的理解复杂化,而且严重阻碍了高效的催化剂结构的合理设计。因此,揭示电解过程中 M-Nx 结构的动态演化对于识别真正的活性位点至关重要。
内容简介
基于此,大连化物所王爱琴,刘伟,杨小峰,厦门大学李剑锋团队合作通过使用原位 X 射线吸收光谱和先进电镜,揭示了在硝酸盐电化学还原为氨的过程中,合成的 Cu-N4 单原子位点重构为约 5 nm 的纳米颗粒,与氮的等离子体辅助氧化相结合的绿色氨生产路线。施加的电位从 0.00 V 切换到 -1.00 V VS RHE 过程中,Cu2 还原为 Cu 和 Cu0 以及随后的 Cu0 单原子聚集与 NH3 产率的提高同时发生。氨的最大生产率达到 4.5 mg cm-2h-1(12.5 molNH3gCu-1 h-1),在 -1.00 V VS RHE时FE为84.7%,优于之前报道的大多数其他铜催化剂。电解后,聚集的 Cu 纳米颗粒可逆地分解成单个原子,然后在暴露于环境大气时恢复为 Cu-N4 结构,这掩盖了反应过程中电位诱导的重组。Cu0 百分比和氨FE及施加电位的同步变化表明,Cu 纳米颗粒是硝酸盐还原为氨的真正活性位点。相关论文以” Potential-Driven Restructuring of Cu Single Atoms to Nanoparticles for Boosting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Nitrate to Ammonia”发表在J. Am. Chem. Soc.
本文亮点
1. 在硝酸盐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中,合成的 Cu-N4 结构经历了连续转变为 Cu-N3、近乎游离的 Cu0 单原子,并最终转变为聚集的 Cu0 纳米颗粒。
2. 随着Cu0 纳米粒子的演化,氨的产率大大提高。这种同步变化表明反应诱导的 Cu0 纳米颗粒,而不是合成的 Cu-N4 结构,是真正的活性位点。在电解之后,聚集的 Cu0 纳米颗粒可以分解成单个原子,然后在暴露于环境大气时恢复为 Cu-N4 结构。
3. 孤立的 Cu-N4 单原子位点和聚集的 Cu0 纳米粒子之间的穿梭,由施加的电位正向驱动,由氧化环境反向驱动,强调了催化剂操作表征的重要性。由于活性 Cu0 纳米粒子的电位驱动演化,催化剂产生的最大氨产率为 4.5 mg cm-2h-1(12.5 molNH3gCu-1 h-1),在 - 1.00 V 与 RHE 相比,当与氮的等离子体辅助氧化结合时,它有望实现氨的绿色合成。
图文解析
HAADF-STEM FT-EXAFS XANES
图1. Cu-N-C单原子的结构表征。
HAADF-STEM 图证明了Cu-N-C SAC 中Cu的单原子分散。扩展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EXAFS) 光谱中没有Cu-Cu 散射路径进一步证实了Cu的单原子分散。EXAFS拟合结果表明,Cu-N-C SAC 具有 Cu-N4 结构。
电催化性能
图2. Cu−N−C 单原子的电催化性能。
合成的Cu−N−C SAC的性能通过硝酸盐电化学还原进行了评估。Cu-N-C SAC 对硝酸盐还原的电化学活性是在室温常压下,0.1 M KOH 碱性溶液中进行测试的。Cu 在硝酸盐电还原成氨中起催化作用。Cu-N-C 上硝酸盐的电化学还原在 0.00 V VS RHE的初始电位下经历了一个双电子转移过程(NO3- 2 e- H2O → NO2- 2OH-)。阴极电位的降低导致氨 FE 的持续增加,同时亚硝酸盐FE 的降低。当阴极电位相对于 RHE 从 -0.20 V 降低到 -0.40 V 时,FE 对氨的产生从7.2% 提高到 42.4%,几乎提高了 6 倍。在-1.00 V vs RHE的电位下,氨产量占主导地位,FE 为 84.7%,速率为 4.5 mg cm-2 h-1。此外,使用15N 同位素标记的反应物硝酸盐排除了催化剂中的 N 成分参与反应。除氨外,在外加负电位下也形成少量H2,FE小于10%,表明HER已被大大抑制。Cu-N-C SAC 在 -1.00 V 时与 RHE 相比表现出12.5 mol NH3gCu-1 h-1 的相当高的金属质量产率,比文献报道的大多数铜催化剂高1 个数量级数量。
耐久性测试,FT-EXAFS
图3. 耐久性测试。
在-1.00 V vs RHE的电位与碱性电解质中的情况下,连续 20 次循环测试了 Cu-N-C 催化剂的耐久性。氨的 FE 在最初的三个循环中略有下降,然后在随后的 17 个循环中稳定在72%。同时,电流密度在最初的三个循环中大幅增加,同时亚硝酸盐产率显着提高。这种现象表明Cu-N-C SAC可能在初始阶段被激活,这可能是由单原子前体的重组引起的。
XANES
图4. 原位XAS表征。
为了监测随着阴极电位下降的 Cu-N-C SAC 的结构演变,研究人员在Cu K 边缘进行了准原位XAS 实验。与新鲜催化剂相比,Cu-N-C 在不同施加电位下发生了Cu2 /Cu 的还原。每个施加电位处的光谱都由 Cu0 和 Cu 组成。由于强碱性环境有利于在 Cu 和Cu 之间建立动态平衡,另外 10% 的 Cu 可能在固液界面形成。50% Cu 物质参与反应。当与催化选择性相关时,Cu0 百分比和 FENH3 与施加电位的趋势相同,Cu0 在硝酸盐电还原成氨中起主要作用。与具有Cu-N4结构的新鲜样品相比,在样品经过电催化后,第一壳中Cu-N/O的配位数(CN)从3.7明显降低到2.8,即Cu-N 键部分断裂。当施加更大的负电位时,Cu 发生了显著的聚集。但氨生成的活性和选择性均在 -1.00 V vs RHE 的电位下达到最高值。表明Cu 单原子受外加电位驱动重组为纳米颗粒,硝酸盐的电化学还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聚集。
XANES
图5. 不同电位下的XANES光谱。
为了弄清楚上述电位驱动的结构变化是否可逆,研究人员将施加的电位从 -1.00 切换回 0.00 V 与 RHE。然而,EXAFS和 XANES 光谱都保持不变,并且FT-EXAFS 光谱中出现了很明显 Cu-Cu 金属键在。该结果表明,大的 Cu 纳米颗粒在形成后,不能仅通过施加电压直到 0.00 V vs RHE来分解。电解后的样品进一步暴露在空气中约40 小时后,催化剂恢复到初始状态。因此,Cu NPs 分解为单个原子可以在氧化环境中完成,可能是通过 [Cu(OH)4]2-中间体,随后被碳载体上的吡啶氮捕获。N-C结构良好的稳定性为恢复Cu-N4结构提供了先决条件。孤立的 Cu2 单原子和聚集的 Cu0 NPs 之间的穿梭,由施加的电位正向驱动,在氧化环境中反向,强调了催化剂操作表征的极端重要性。
HAADF-STEM
图6. 相同位置的电镜。
通过相同位置的TEM 检查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可逆重组。在电解后样品的 HAADF-STEM 图像中明显观察到尺寸为 5-10 nm 的 Cu NP。同时,在像差校正的 HAADF-STEM 图像中也可以看到大部分 Cu 呈现单个原子的均匀分散中,这意味着这些 Cu 单原子应该嵌入和/或约束在碳上载体,因此不能通过施加的电位还原成颗粒,表明在 -1.00 V vs RHE 的电催化测试后,大约 60% 的Cu 保持为孤立的 Cu 。为了探索 Cu NPs 在环境大气中的演化行为,我们将反应形成的样品分别暴露在空气中 2 小时和 6 天。在暴露于空气2 小时后,新鲜颗粒 1# 和 2# 明显呈现出明显的崩解趋势。小颗粒1#的崩解率明显高于大颗粒2#。在空气暴露 6 天后,在同一区域内没有发现任何颗粒,表明完全碎裂成单个原子。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这种固体反应的情况下,空气暴露也会触发非常高的铜分散效率,而在实际的电解还原液体环境中,预计会出现更及时的重组。
DFT
图7. DFT计算。
在-1.00 V VS RHE 的金属 Cu 纳米催化剂上的硝酸盐电还原过程中,优先生成氨而不是亚硝酸盐。与 Cu SAC 类似,*NO 的质子转移通过HNO* 和 HNOH* 中间体发生,而进一步还原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即通过 H2NOH* 或NH* 中间体生成H2N*,最终生成氨。此外,施加的电位对 N-O 键断裂中的电子/质子耦合和NHx* 氢化成 NH3* 起着关键作用,这需要更负的施加电位才能在硝酸盐中产生高电解活性。
该研究主要计算及测试方法
-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XAFS)
- 第一性原理DFT计算(VASP)
- 现场测试 | 原位球差校正透射电镜(JEOL JEM-ARM200F)
做同步辐射 找易科研
-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XAFS)
做球差电镜 找易科研
- 冷冻透射电镜(FEI Titan Krios)
- 双球差校正透射电镜(FEI Themis Z)
- 现场测试 | 原位球差校正透射电镜(JEOL JEM-ARM200F)
- 现场测试 | 原位环境球差校正透射电镜(FEI Titan ETEM G2)
做计算 找易科研
- 第一性原理DFT计算(VASP)
- 分子动力学模拟(Gromacs)
- 分子动力学(LAMMPS)
易科研 | 让你科研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