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当作家应该考什么大学(学贯中西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不会)
如果想当作家应该考什么大学(学贯中西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不会)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严复在袁世凯倒霉的时候却十分同情和惋惜。1909年,袁世凯被罢职回老家河南,很多人附议,严复却发声支持,表示:“此人国之栋梁,奈何置之闲散。”袁世凯与孙中山其实,严复在教师的岗位上,本职工作干得不好。他自己西学不错,但不知道怎么传授给学生,上课时居然“照本宣科”。咱不是诋毁严老,而是有作为学生的目击者梁诚曾回忆:“我们的总教习,那位在英国受教育的,像其他的中国教习一样不知如何施教……他照书本一字一字往下念。”严复在历史课本上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个翻译家,这并非他本意,很大程度上是“被逼”的。他仕途不顺利,认为原因之一是缺乏某“硬件”——文凭,没有拿到国内文凭。于是,他开始读古书,准备补上这个短板。可惜他“西学”棒棒哒,科举之路却很不顺利,连考三次都挂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严复把时间和精力发泄在翻译西方著作上。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实际上继承了李的位置和权力,想广罗人才,其中便有
(第144集)
首先要说明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不是袁世凯当上总统以后,而是他在任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期间。为了汇集人才,他想把严复请来做幕僚,不料竟被拒绝,而且拒绝的理由很伤人——看不起。严复表示:“袁世凯是什么东西?够得上延揽我。”也是,他比袁世凯大5岁,学问更是比袁世凯高得多,只是职位不如袁世凯。
平心而论,严复的心态大概有问题,可能与之前受到李鸿章冷遇有关。他学成归国后,被李鸿章安排到天津水师学堂担任总教习。因为当时正在大办海军,但仅仅当个教书匠,这不是严复想要的,觉得自己屈才了。因此,严复干得比较郁闷,用4个字形容在北洋海军的差事:“味同嚼蜡。”对此,曾任山西巡抚的陈宝琛在严复的墓志铭特别记了一笔:“文忠大办海军,以君总办学堂,不预机要,奉职而已。”
严复与他的作品
其实,严复在教师的岗位上,本职工作干得不好。他自己西学不错,但不知道怎么传授给学生,上课时居然“照本宣科”。咱不是诋毁严老,而是有作为学生的目击者梁诚曾回忆:“我们的总教习,那位在英国受教育的,像其他的中国教习一样不知如何施教……他照书本一字一字往下念。”
严复在历史课本上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个翻译家,这并非他本意,很大程度上是“被逼”的。他仕途不顺利,认为原因之一是缺乏某“硬件”——文凭,没有拿到国内文凭。于是,他开始读古书,准备补上这个短板。可惜他“西学”棒棒哒,科举之路却很不顺利,连考三次都挂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严复把时间和精力发泄在翻译西方著作上。
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实际上继承了李的位置和权力,想广罗人才,其中便有严复。严复在天津水师学堂任总办的时候就认识袁世凯(当时袁世凯主要在朝鲜,有时回国),对袁世凯的印象不太好,所以才会说出那句话。
袁世凯与孙中山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严复在袁世凯倒霉的时候却十分同情和惋惜。1909年,袁世凯被罢职回老家河南,很多人附议,严复却发声支持,表示:“此人国之栋梁,奈何置之闲散。”
武昌起义成功,清廷被推翻,但还面临南北相争的局面。严复站在了袁世凯一边,认为只有老袁才能镇得住场面:“居今之世,平情而论,于新旧两派之中,求当元首之任而胜项城者谁乎?”当然了,严复对袁世凯的观感并非完全还好的一面。他认为袁世凯“无科学知识、无世界眼光,又过欲以人从己,不欲以己从人”,而且“生性以诡谋铲除异己”。
严复是个不甘寂寞的人,总是积极参与政治,接触要人。他参加臭名昭著的“筹安会”,有人说是被杨度蒙了,其实真心不去,谁能逼他?杨度劝严复的时候,有句话把他说动了:“学者不以其所学献之国家则不忠,您是才望俱隆的高士,岂可高卧不出,如天下苍生何?”
杨度的圈子
这句话,真的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