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校校长开学致辞(什么是起跑线什么是分数)
各校校长开学致辞(什么是起跑线什么是分数)一问:什么是起跑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赫赫有名的金句格言,最早出自何处已不可考。查阅旧书网,可以找到最早的是在2000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书,而在之后的十数年间,分别有不同的作者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30种智能提升术》等等非常接近的措辞为题目,陆续出版书籍。而那曾经铺天盖地的课后补习班,空前一致地用标语甚至横幅斩钉截铁地告诉家长:来这里补习,你的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什么是分数?开学季四大超级校长有话说!■ ■■■■
又到一年开学季,
有许多学生们要开始紧张的学习生活了,
又有许多父母心里充满了紧张和焦虑,
什么是起跑线?
什么是分数?
开学季四大超级校长有话说!
■ ■■■■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赫赫有名的金句格言,最早出自何处已不可考。查阅旧书网,可以找到最早的是在2000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书,而在之后的十数年间,分别有不同的作者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30种智能提升术》等等非常接近的措辞为题目,陆续出版书籍。而那曾经铺天盖地的课后补习班,空前一致地用标语甚至横幅斩钉截铁地告诉家长:来这里补习,你的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一问:什么是起跑线?
中国的教育有的时候是不是太急了?尤其是中国的家长,动不动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然后在孩子还小小年纪的时候就灌输各种各样的知识、课程。
北师大实验中学 蔡晓东
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背后功利化的东西太多。不能不进一个好的小学,不能不进一个好的中学,不能不进一个好的大学。那么要想进这样的几个台阶,就要让孩子的学习一定要念好,分要高。因此就必须在他甚至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要给他知识。然后给他打好知识基础,他一考试,一考考一高分。这个反而可能是有悖于人的成长规律的。人的成长一定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成长要求和规律。你超越了这个拔苗助长,不一定是好事。
在知识分享网站上,有人提问“起跑线理论”正确吗?对这个问题,获赞最高的回答是这样说的: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往往是父母想要打造的一个全新的自己,自己的人生经历所获得的教训,全部化成片面的知识倾注到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曾失去读书的机会,会要求儿女认真读书;父母曾经读死书的,会要求儿女上特长班;父母读书在国内的,会鼓励儿女出国......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作为父母自己的经历,尽管天下父母,都是在竭尽所能地造福子女。
清华附中 王殿军
学校教育或者是学校之间的这差别肯定会影响孩子的一些东西,这个影响是存在的。但是根本没有大到那种程度,让你担忧的这种程度。越是小的年龄阶段,只要这个学校的基本设施和整个的风气还不错,就要顺其自然,就不要刻意去特别安排了,这种过分的焦虑对孩子、对自己都是特别不好的。你发现他在那儿上学不是一个负担,每天都愿意去,还非常快乐地有一群同学,然后每天高高兴兴去,高高兴兴回来。他快乐,他轻松,他每天愿意去上学,你就不要去焦虑了,你就让他这么走,学校并不是绝对重要的。
在王校长看来,让孩子快乐的前提是家长先要学会自己放轻松。许多父母吃过苦,知道努力不容易,所以会更加关注孩子的前程,有时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他们的快乐。
二问:什么是分数?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共会经历多少场考试呢?粗略统计,到高中毕业,一个学生经历的“大考”起码超过400场:其中小学六年80场,初中三年81场,高中三年267场。如果加上测试,以杭州某中学的一名初中生为例,每星期有一次周考,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课,一周考一次。一学期16周,四门课就是64次考试,三年下来起码也有200次考试了。还有月考、单元测验,加起来也是200多次,由此推算,从小学到高中,月考、周考、单元测试至少600次,加上那400多场大考,也就是说,在踏入大学校门前,杭州的这名学生要经历大大小小超过1000次的各类考试测验,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并非个例。
除了这些校内考试外,更甚的还有遍布孩子求学生涯的各种补习班的考试和分数,这其中尤其以被严令禁止的奥数为考试中的王冠,分数中的翘楚。但是作为中国奥数教育专家的人,他是如何看待?
上海中学 唐盛昌
奥数这个名词是给滥用了。现在所谓的奥数,跟奥数完全没有关联。现在在教奥数的老师当中,90%以上甚至比例还要高的人,奥数的题目都看不懂。你们说的奥数的概念是扭曲的奥数,是带有功利色彩,带有招牌性质的,带有招揽顾客的这样一种意义的奥数,不是真正的奥数。如果你的一生最高的顶点是拿到了奥数金牌,那你这个人就完了,没戏了。奥数金牌,只是代表你在高中阶段或者有的学生他初中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水平。你曾经解答别人的题目做的不错,仅此而已。并不意味着你在数学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类的高峰,没那个说法。
唐盛昌所说的真正的奥数,指的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而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章程里清楚地写着,发现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分的青少年,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创造条件。有数学天分的孩子这句话在中国被不少家长希望用大量的习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到证明。因为它能给出的一纸奖状和小升初、初升高,甚至上大学息息相关。而即便得不到奖状,家长也会觉得多学一些又有什么不好,正所谓技不压身。
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杨学为,曾在他的一篇文章《考试史|考试的起源》中考证,考试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关于考试的最早记载,可见于约为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尧选舜做接班人的传说。至隋朝,隋炀帝建进士科,成为人类历史第一个考试制度,之后陆续传入西方各国。在数千年的时间里,考试和分数都是选贤任能的测量工具。
三问:什么是后劲?
与“起跑线”一起被中国式家长重点关注的,还有另外一个话题“后劲”。而对这种能再上一层楼,有时甚至能化朽木为可雕的奇妙能力,王牌校长们有不同的看法。
清华附中 王殿军
有好多人问说,你看你到了清华附中以后十多年,好像你那个学生的成绩总是节节攀升,因为社会上总是关注中高考成绩。你有什么绝活呢?是不是狠抓这个学习风气、学习纪律,然后强化训练。他们错了,抓的是艺术教育、抓的是体育、抓的是科技,抓的是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他说那这不是更耽误时间吗?这你就不懂了。表面上看来耽误了时间,但是实际上孩子们因为干这些事而使他的学习生活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多彩,更加的快乐。快乐了,干什么事他都会效率比较高。他记忆力、思维的这个速度都会上来。另外,他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活泼了。这不越来越聪明了,那什么事搞不定呢?所以就一味地让孩子死读书、死训练,未必是取得成绩的唯一手段。
黄冈中学 曹衍清
人是这样的,很多的东西,当他在学校产生了爱好以后,他可能一辈子都沿着他那个爱好的方向在走,而且很成功。他的灵性自由生长,这个太重要了。对于优质的生源,高考是一个方面,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去发展。
在和校长们的交谈中,他们前前后后,多多少少表达了“考试”作为一种基于数学测量的手段,只能衡量现有水平,而无法预测未来可能的观点。未来的可能只会关于一个人是否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在此之前他的父母为他成长打开的空间是否足够。毕竟,在所有的人类语言中,对“成绩”这个词的解答都是一样的:成绩,狭义上来讲是指学习成绩,即考试的分数。广义上来讲是某种能力的测试结果,它代表的是过去,是对过去的总结。
北师大实验中学 蔡晓东
再举一个小例子。学生们要在实验中学办一个咖啡吧,要卖饮料和一些小甜点。当时有人就反对,甚至包括老师都反对。说这冒多大险,万一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兜得住吗?孩子在课堂里面学了经济学的常识,他学了很多知识,你总得让他有一个去实践的机会。至于说食品安全那样的问题都是可控的。我支持孩子们,孩子们从家长那里要了两万块钱。后来我说,你别从家长那儿要钱了,你们从我这儿贷款。我可以无息贷款你们两万,但是三年以后两万块钱必须还我。你们可以拿它做本金,三年以后两万块钱,就还我了。而且人家有盈余,他们又培养了很多经营方面的东西。
说起素质教育,或许有家长会现实地问,素质教育和学习成绩到底有没有关联?蔡校长认为在实践经历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找到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孩子理解,学习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
编辑:刘梦琪、巴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