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倡导简约文明婚礼新风尚(新婚礼引领新风尚)

如何倡导简约文明婚礼新风尚(新婚礼引领新风尚)要办一场土家族婚礼,土家族的传统嫁衣必不可少。女子出嫁都会带上精美的土花铺盖“西兰卡普”作为嫁妆,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土家族的婚礼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其中每一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可以说,土家族的婚礼是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土家族民俗之一。婚礼进行过程中,有哭嫁、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戏亲、拜堂、坐床、闹房、穿鞋等环节。我们不想过于拘泥于古板的形式,双方家庭都认为婚礼不需要太过铺张,只需要吸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把它融入到现代婚礼中。我在湖南长沙一家医院当护士,我的先生覃源是土家族人,他的职业是自由摄影师。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庭,还有一个超大的覃氏家族。认识我之前,他常年在外漂泊,从不过节日,拍过无数次求婚、婚礼,对仪式感也有些麻木了。但认识我之后,对于我们每次珍贵的相见,他都会准备各种惊喜。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大力推广普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婚礼堂”,传统与现代交融、简约又寓意丰富的新婚礼正在兴起。

前不久,湖南卫视原创综艺《中国婚礼——我的女儿出嫁了》,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一场场“婚礼”,展现不同代际的家人因对爱情、婚姻、家庭的差异化认知而发生的碰撞,发掘“仪式感”对巩固婚姻、凝聚家庭的价值和作用,全方位描绘最真实的中国家庭,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式浪漫之美,让年轻人开始审视婚礼背后的意义。

在婚礼中发现家族印记

文/陈璐

我在湖南长沙一家医院当护士,我的先生覃源是土家族人,他的职业是自由摄影师。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庭,还有一个超大的覃氏家族。

认识我之前,他常年在外漂泊,从不过节日,拍过无数次求婚、婚礼,对仪式感也有些麻木了。但认识我之后,对于我们每次珍贵的相见,他都会准备各种惊喜。他说,仪式感,就是彼此的安全感。

从覃源的大家族中,我听闻了很多关于土家族文化的故事。于是我们合计,何不来一场既民族又时尚的土家族婚礼呢?因此对于婚礼,我们一直满怀期待。

土家族的婚礼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其中每一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可以说,土家族的婚礼是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土家族民俗之一。婚礼进行过程中,有哭嫁、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戏亲、拜堂、坐床、闹房、穿鞋等环节。我们不想过于拘泥于古板的形式,双方家庭都认为婚礼不需要太过铺张,只需要吸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把它融入到现代婚礼中。

要办一场土家族婚礼,土家族的传统嫁衣必不可少。女子出嫁都会带上精美的土花铺盖“西兰卡普”作为嫁妆,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往往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然后再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

不同于一般大红色的嫁衣,我的嫁衣是以黑色为底色,镶嵌了银饰,裙摆则以“西兰卡普”为装饰,红黑相间。这是因为,土家族文化尚玄,也就是崇尚带赤色的黑色,代表了纯净、沉稳和忠诚,象征着对爱情至死不渝和对婚姻的庄重承诺。通过挑选嫁衣,让我对土家族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婚礼那天,覃源穿着印有民族图腾的对襟衣衫,浅咖色的衣服透露出土家族崇尚质朴、不喜张扬。婚礼现场的布置呈现了满满的土家族元素,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和绸缎布满木质的房梁,龙凤呈祥的装饰随处可见,同心树上系满了红布条……到处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充满了喜庆的仪式感和厚重的历史感。

如何倡导简约文明婚礼新风尚(新婚礼引领新风尚)(1)

新人在覃家老宅的摆手堂前、在双方家庭长辈的见证下,完成了土家族婚礼,此生缘定、携手共度

在覃家老宅的院子里,在摆手堂前、许愿树下,在双方长辈的见证下,我们完成了土家族婚礼,此生缘定、携手共度。

“上孝父母 下教子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相濡以沫,钟爱一生”,这是我们的爱情誓言。从完全陌生的两个家庭,相互磨合、相互融合走到今天,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一个两岁的儿子,我们这个“小家”也成为其乐融融大家族中的一分子。

婚姻是家庭的新起点,而婚礼是进入家庭的重要仪式。我们被隆重地介绍给对方的家庭成员,成为一场重要的人生纪录;同时,它也是一场民族文化的延续,让我们从婚礼中找到家族的印记。

婚礼是家风传承第一课

文/王瑶

如何倡导简约文明婚礼新风尚(新婚礼引领新风尚)(2)

婚礼承载着双方父母对新人的爱,对新家庭的期待,传承着“家”的意义和精神

我今年30岁,9年前从老家内蒙古来到深圳,从事互联网产品工作,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比较独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婚姻的意义有所怀疑,婚后需要处理的各种复杂关系,让我对婚姻望而却步。

直到遇到我的先生,我开始慢慢体会到因为付出而获得的快乐,因为换位思考而彼此接纳的成长,于是我选择步入婚姻,进行一场爱与被爱的试炼。

今年5月2日,由于疫情,我们没有回内蒙古老家办婚礼,而是选择举办一场“云婚礼”。

那天我起得很早,亲手做了6道菜作为我们俩的婚宴。11点直播开始前,我不仅要把菜做好,还要自己整理妆发,忙碌极了,我累却快乐着,因为这是我新生活的开始。

11点整,我们通过腾讯会议邀请了最亲近的家人参与线上婚礼,在简单进行了戴戒指、向父母敬茶等环节后,每位亲人都讲了一段言辞朴实的话,充满对我们两个新人的温暖祝福和美好祝愿。

妈妈说,我一个人在深圳总是让她担心,我结婚了,她就放心多了,叮嘱我们婚后要互相体谅、互敬互爱……讲到一半时她开始哽咽,透过屏幕,我接收到了妈妈的浓浓爱意及她传承给我的家风。

在这个特殊的“云婚礼”上我发现,最亲的人在一起,情感传递并不会因为采用什么形式而受到影响;婚礼真正的意义也不是向全世界宣告我结婚了,而是在家人为我做的每一件事情的细节里,去感受爱的存在。家风也在爱的流淌中,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即将组建新家庭的我们。

在特殊时期,线上婚礼虽然生发于对老一辈定下的婚期的尊重,但也平衡了两代人的期待和需求。如果说,有些传统婚礼是办给家里人看的,那我们这场云端的婚礼,是真正为我们自己办的。

“云婚礼”本身没有模板,它自然而然将双方的家人聚集在一起,心聚在一起。一句句叮咛嘱咐,承载着双方父母对我们的爱,对新家庭的期待,传承着“家”的意义和精神。

婚礼是“合两姓之好”的理想与祝愿

文/王正浩

如何倡导简约文明婚礼新风尚(新婚礼引领新风尚)(3)

王正浩 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生,纪录片《谈婚论嫁》执行导演之一

婚礼是一件重要的人生大事,每一个中国人,心头都萦绕着对于婚礼的美好想象。随着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家庭通过喜事简办的新方式来传递文明新风尚。但不变的,是中国人依旧在世俗人间,给婚礼保留了一份浪漫和理想主义,及婚礼背后蕴含的文化传承和家风传递。

婚礼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

近代中国婚礼文化的转折点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一致的。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旧礼式微,知识分子提出改造旧习俗的救国主张,以倡导婚姻自由为核心的婚姻理念变革也随之展开。

“文明婚礼”首先在上海等沿海商埠出现,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个人婚姻自主权。伴随着新式教育以及女学堂的建立,追求男女平等的征婚条件和改良式婚礼被逐渐推广,拜天地、合卺、坐床种种俗例被一概摒弃。20世纪30年代起,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体结婚”方式出现,因较低的婚礼花销而受到社会欢迎。50年代,新中国有了《婚姻法》,自由结婚有了更为坚实的保障,中国人的婚礼虽然简单但热诚质朴。80年代起,日趋丰富的物质条件,也让婚礼样式走向多元。西装、旗袍、婚纱各种混搭比比皆是。如今,中国迎来了新时代,汉式婚礼、中式婚礼正成为婚礼新宠。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婚姻家庭文化,而且充分发挥其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社会教化功能。

然而,一些地区仍有“不雅之风”蔓延。高价彩礼、攀比婚宴,甚至低俗婚闹,打着“热闹”的旗号,行胡闹之事。因此,在继承传统习俗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云婚礼”应运而生,不仅让婚礼变得更加简约,而且云上交流,有效摈除了传统婚礼的一些恶习,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倡导健康文明、经济适度婚礼的优选。

可以说,中国婚礼变迁随着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时代风潮等变化而变化,中国婚礼已经成为记录时代和社会变迁的晴雨表。

婚礼是家风传递的主舞台

对于中国人而言,家是社会关系中最有效的连接。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以“差序格局”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一个网络以己为中心,由生育和婚姻所结成,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传统乡土中国的概念中,家既蕴含着复杂的宗亲关系,是中国人确立彼此关系的依据,又包含着深沉的情感寄托,是中国人排解现实愁苦的港湾。而婚礼,不仅是两个家庭缔结“合两姓之好”契约的仪式,更是一种家风传递的最好形式。无论乡村婚礼还是城市喜宴,无论是盛大婚礼或是“云婚礼”,在这场家风传递的主舞台上,无时无刻不在验证着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

在纪实综艺《中国婚礼——我的女儿出嫁了》首期节目中,编导将视角聚焦在一个来自湖南十八洞村的苗族新婚家庭上。这个三代翁婿同堂的家庭,作为新女婿的主人公眼见自己的老丈人如何与其岳父相处:喂饭、递水、悉心照顾。年轻的女婿在自己的老丈人身上见证了中国家庭尊老爱老、以身作则的良好家风,有效实现了家风的传承。

一段婚姻,不仅是两个新人的融合、两组家庭成员的融合,也是两股家风的融合。可以说,无论是婚礼前后两个家庭的日常相处,还是婚礼上的点滴细节呈现,都可以成为传递美好家风的主舞台。

婚礼是文化传承的先锋军

婚礼中的礼仪、服饰、宴席等诸多细节,隐藏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传承。无论是结婚时的婚服,还是坚守中又有变化的结婚礼仪,抑或是不同地域饮食各异的婚宴,这些关于婚礼的文化符号,强有力地表征着我们的文化传承,从而聚合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很多人对于婚礼都有着深刻的童年回忆:可以吃到“大白兔”和“金丝猴”,可以见到漂亮的新娘子,可以看到各色美丽花纹的婚服,可以和许久未见的亲人共话家常……在这场记忆建构的展演中,婚礼具有的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

嫁衣的布料、头饰的选取,都会让新人从筹备婚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感受到民族文化。从少数民族婚礼到汉服国风婚礼,传承中国文化的意识越来越浓烈,分享婚俗体验的欲望也越来越突出,让人们从关注婚礼细节转向关照中国婚礼背后的文化内涵。

《诗经·邶风·击鼓》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成为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浪漫;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在其词《卜算子》写下“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表达爱意;民国结婚誓词“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让婚礼多了几分文雅;顾城在他的诗中曾写下“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样的句子。

婚礼,述说的是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的是中国人对于勤劳致富的笃信,表达的是中国人对于家国情怀的守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