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盘点古代诗人的雅称(浙派教育人物)
语文老师盘点古代诗人的雅称(浙派教育人物)(1137-1203)陈傅良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后离乡到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师从班彪。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博览百家。王充为人不贪富贵,不慕高官。曾做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晚年时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不就。汉和帝永元年间,病死家中。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思想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 为核心范畴,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他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王充代表作品为《论衡》,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分析万物的异同,解释人们的疑惑,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古代名家:文诗风流三千年
王充
(27年-约97年)
王充,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 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批评家,浙江古代教育第一人。
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后离乡到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师从班彪。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博览百家。王充为人不贪富贵,不慕高官。曾做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晚年时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不就。汉和帝永元年间,病死家中。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思想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 为核心范畴,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他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王充代表作品为《论衡》,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分析万物的异同,解释人们的疑惑,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陈傅良
(1137-1203)
陈傅良,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
陈傅良是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学术代表人物。他为学主经世致用 ,反对性理空谈,与同时期的学者陈亮近似,世称“二陈” 。傅良治学严谨,上溯三代、秦汉,一事一物,必致其极。
陈傅良著有《止斋文集》 、《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建院篇》、《历代兵制》、《毛诗解诂》、《八面锋》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宋濂
(1310—1381)
宋濂,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王守仁
(1472—1529)
王守仁,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林启
(1839年-1908年)
林启,出生于福建侯官,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林启是清同治甲子(公元1864年)举人,于清光绪丙子二年(公元1876年)中进士,担任过编修,陕西学政,后又任浙江道监察御史。
林启最大的政绩在于兴办教育,提倡农桑,开笃实的士风。开创了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
林启治杭四年,在兴学建校方面有突出贡献。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书院”,5月21日正式开学,为浙江大学的前身。 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2004年改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三校为浙江省开创省立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先河,培养出邵飘萍、陈独秀、许寿裳等杰出人才。
新时代,在浙江正推进“两个先行”的伟大征程背景下,为进一步传承发扬浙派教育精神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擦亮“浙里优学”的金名片、贡献浙江教育智慧,进一步营造高水平的教育生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交出人的现代化对“浙里教育”要求的满意答卷,浙江省教育学会、浙江省浙派教育生态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将于8月13日共同举办“2022浙派教育百家论坛”,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