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活动课题开题报告(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学科活动课题开题报告(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因而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目前乌鲁木齐市中学生命教育现状做一深入了解和分析,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和开放性、课程资源的广泛性,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可操作性强的生命教育指导方案,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予以实施,为生命教育提供可指导、可推广的案例指导,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面对突发事件,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难都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重新思考。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和生理的伤害至今难以消除。然而比自然灾害更可怕的是人为制造的灾难,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在频发的校园伤害事件以及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这些人为灾难面前,如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保护生命的能力,如何创造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如何更好地珍爱自己的生命,拓展生命的宽度、
(一)研究背景
1.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日益飞速发展,文化价值观形成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学学生在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的同时,身心健康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影响,如果说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那么健康的价值就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和境界,而现实的教育实境中存在太多漠视生命成长的事实。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使学生混淆虚拟与现实的生活,随手可拈的网络垃圾使学生无法辨清人生前进的正确方向,大量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暴力色情信息使学生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中学生自杀、暴力倾向、性困惑等问题频发,这些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重视。上海市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整体构建十二年一贯制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并在2005年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2010年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在战略主题中又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有一些省市下发了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文件,生命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
2.社会突发性灾难需要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
面对突发事件,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难都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重新思考。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和生理的伤害至今难以消除。然而比自然灾害更可怕的是人为制造的灾难,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在频发的校园伤害事件以及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这些人为灾难面前,如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保护生命的能力,如何创造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如何更好地珍爱自己的生命,拓展生命的宽度、丰富生命的色彩、实现生命幸福与人生不朽的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思人性的价值,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热爱和珍惜现在的生活,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学校生命教育现状凸显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目前乌鲁木齐市生命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教师方面,在笔者前期的了解与调查当中,大部分教师把生命教育要么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要么等同于安全教育。从教学内容上看,全部贯穿于健康课当中来完成,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科学构架,从教学安排和管理上看,学科教育和专题教育没有得到切实的保证,大部分学校将其纳入德育工作之中,而学科教师只注重口头说教式的教育,学生缺乏切实的体验和感受。
因而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目前乌鲁木齐市中学生命教育现状做一深入了解和分析,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和开放性、课程资源的广泛性,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可操作性强的生命教育指导方案,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予以实施,为生命教育提供可指导、可推广的案例指导,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与价值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和掌握乌鲁木齐市目前生命教育现状,根据本地学生的地域差异性制订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生命教育目标,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和发展乌鲁木齐市中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理论体系。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可操作性强的生命教育指导方案,为中学实施生命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实施内容和实施策略,从而提升乌鲁木齐市中学生命教育质量的教学,丰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
2.实践意义与价值
生命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树立远大抱负的关键期,也是脾气性格、兴趣爱好的养成期,更是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初步确立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具备判断是非的标准,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教育,使其真正体会生命的含义显得十分重要。对中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这需要在各个学科从不同的方面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自主性的学科特点开展生命教育,无论是从教育资源的挖掘上,还是从实施途径的多样性上都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这对在中学阶段学生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珍惜热爱生命,勇担祖国、家庭的重任,实现自身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对中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生命意识,有效增强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相关研究综述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述
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并不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独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台湾省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不约而同地开设了此类课程。美国中小学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日本中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的综合学习时间都属于此类课程,考察他们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状况,不难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都强调中小学生通过综合活动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以及评价等方面加以比较系统地设计与实施。如在关于综合实践活动最核心的课程价值观上,综合实践活动根本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与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在国内的研究中,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设课程,随着课改在全国范围的推行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也成为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作者就近几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一些代表性文章进行分析研究 反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推进状态。主要集中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特征的研究,代表性文章有熊梅的《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郭元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饶玲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层面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文章有李臣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实施过程及保障》、张传燧的《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殷雅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研究,文可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的原则,李臣之在考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的以及变化的时代同“主题设计”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主题领域设计的参考性框架,并对主题生成的准则、主题生成的步骤及主题的组织方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而且,在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认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应突出“生活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的研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特征,评价应重参与、重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强调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及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总结分析以上材料,目前研究的趋势是研究者们逐步重视实证研究,特别是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结合进行的研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操作性、可验证性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2.生命教育综述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促进生命,让它自由地发展、展开,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务。关注人生命发展的思想源远流长,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教育思想。生命教育学科发展迅速,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外的发展速度远超中国,而真正的生命教育始于1968年华特士在加州创建的阿南达村学校,其著作《生命教育》被认为是第一本生命教育专著,其生命教育思想也由此践行并迅速发展开来。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以防止儿童和成人,特别是青少年的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1990以来我国的素质教育逐步展开,生命教育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由于广大专家学者对生命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倡导生命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的上海、山东、江苏、四川等省市都相继对生命教育进行了试点,并积极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纵观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实施的途径不够开阔,很多都是相关的教育专家,缺乏一线教师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层面的案例和具体的指导方法。因而在本研究中将生命教育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型课程形态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实施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与体验中珍爱生命,关注生活。
(四)核心概念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体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实践,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特征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实现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一种课程形态。
生命教育:由于文化差异、社会背景的不同,专家学者对生命教育的定义和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综合各学者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在本研究中生命教育特指学校的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教育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历程中的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内容包含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生命态度、生命价值。
(五)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理解生命的深刻含义,促使学生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的重要性,明白生命的价值。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实施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对理想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在生命教育的实施中实现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对生命的潜力进行开发。
2.研究内容
(1)对学生关爱生命知识、态度和生命体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了解乌鲁木齐市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分析拟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生命教育目标,以此为核心挖掘和搜集相关的生命教育学习资源。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通过充分的实践案例,研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
(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全面观察和记录,在实践的基础上分别对做法和作用进行反思,探索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具体的、可推广的途径与方法。
(六)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文献法:广泛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关于生命教育的相关论文与书籍,对其归类、分析,形成较为完整的生命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2.田野调查法:乌鲁木齐市包括七区一县。本研究拟在全市每个区中随机抽取两所学校,作为观察的样本校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验校,对生命教育现状进行多层面的调查,包括教师问卷、家长问卷、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问卷等。
3.德尔菲法:采用专家问卷法,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进行专题的调查。坚持实地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对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个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分析、概括、总结其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思考,寻找问题及原因,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广泛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关于在学科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相关论文与书籍,对其归类、分析,形成较为完整的生命教育研究文献综述。通过田野调查法广泛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目前乌鲁木齐市中学生命教育的现状,针对地域性差异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挖掘校内外的可利用的生命教育资源,并拟订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目标。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特点实施生命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实地观察,采用多个实践案例研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探索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具体的、可推广的途径与方法。
(七)研究创新点
在充分考虑到中学学生的地域性差异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后,确定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生命教育指导方案,并以此为核心挖掘可以利用的相关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探索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具体的、可推广的途径与方法。
(八)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安排
2014年3月—2014年4月,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的修订,形成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
2014年4月—2014年7月,发放调查问卷,辅之以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了解乌鲁木齐市目前生命教育的现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拟订生命教育指导方案。
2014年9月—2014年12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指导方案,探索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推广的探究与方法,采用案例研究法积累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014年12月—2015年3月,深入分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策略,形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九)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专长和分工(略)
(十)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形成3万字的研究报告:在中学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形成相关论文:乌鲁木齐市中学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十一)经费预算(略)
分析:这篇5000字的开题报告能够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研究的步骤说得清清楚楚。能够在相关研究综述中将综合实践活动和生命教育的研究做出综合评价,尤其是在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表述中能够紧紧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阐述方法是如何运用的,而不是简单地对方法的解释。整篇开题报告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的任务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