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家有两个孩子怎么相处(我是对的我比你强)
育儿知识家有两个孩子怎么相处(我是对的我比你强)事实上,很多事情并不存在对与错,有时候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时候正确答案并不在家长这一方,只是我们很喜欢、很擅长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我是对的”的面孔,这可能源于我们潜意识中的自恋需求。然而,只要深思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仅仅是因为孩子的做法和我们的想法、预期或习惯性做法不一样。运用学习法和欣赏法,克服“我是对的”层面的自恋“我是对的,孩子是错的。”这是许多家长在育儿实践中的一种惯性思维。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思考,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条件反射般的判断:“你这样做不对!”
著名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先生把自恋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自恋是,我是对的。所以,我说了事情是怎样的,就会把事情朝那个方向推动。
第二层次自恋是,我比你强。在关系中,我需要一份这样的自恋,叫作我高过你。所以,我地位高、你地位低的格局才会让我自在舒服。”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不自觉就表现出这样的倾向。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该如何克服自恋呢?
01
运用学习法和欣赏法,
克服“我是对的”层面的自恋
“我是对的,孩子是错的。”这是许多家长在育儿实践中的一种惯性思维。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思考,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条件反射般的判断:“你这样做不对!”
然而,只要深思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仅仅是因为孩子的做法和我们的想法、预期或习惯性做法不一样。
事实上,很多事情并不存在对与错,有时候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时候正确答案并不在家长这一方,只是我们很喜欢、很擅长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我是对的”的面孔,这可能源于我们潜意识中的自恋需求。
那么,如何克服“我是对的”层面的自恋呢?我建议用学习法和欣赏法。
先说说学习法。不学习的人容易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容易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为人父母者从当家长的第一天起,甚至要再早一些,从准备开始孕育生命、准备担起家长责任的那一天起,就要有学习的意识。
只有通过学习,你才能对一个新生命——你的孩子的成长有更多的领悟和思考。只有通过学习,你才可能觉察到自己的错误、偏执甚至落后。
举个例子,即使是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很多家长认为打骂孩子是对的。如果他们不去学习,不去改变,不去反省,他们永远不会知道,打骂孩子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多大的伤害。
很遗憾,有这种认知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只能沿着这条错误的路径走下去,之后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很好理解了。
除了学习法,欣赏法也适合拿来克服“我是对的”层面的自恋。一些家长总是对孩子居高临下,还秉持着古老的家 长制作风。
如果能换个角度,与孩子平等相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我是对的”层面的自恋了。
你和孩子,不必分个孰对孰错、高下优劣,你们既朝夕相处,也各自成长,各自可以以自己最自然、最舒服的方式拥抱生命。父母如果有这样的认知,就能放下功利心态,放下“孩子必须按照我认为对的方式去达到我定下的对的目标”的执念。
举个例子,有个家长看到孩子把一把坚果倒在碟子里,把碟子放在地板上,然后趴到地板上,用嘴去叼坚果吃,勃然大怒,立马制止:“快起来!这样吃东西像什么样子!讲不讲卫生?”就是这样一件小事,从家长的话中就可以听出,家长有“我是对的”层面的自恋。
其实,如果这位家长能克制住愤怒和自恋,抱着“孩子有可能是对的,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思想,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吃东西,就会了解到,孩子是在学猫吃猫粮——猫就是这样吃东西的。
看,家长如果能克制自恋,就会看到孩子如此童趣盎然、创意无限的一面。这时家长不妨先肯定、赞美孩子的爱观察、善模仿、肯实践,然后再来告诉他注意饮食卫生,孩子肯定会愿意听家长的建议。
有时候正确并不重要,儿童自然成长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生命勃发的状态才更重要。所以家长不要着急,不要急着找对的方法、对的目标,然后催着孩子心无旁骛地直奔目标。人生是过程和体验,我们要学会体验并享受过程。
02
运用回忆法和比较法
克服“我比你强”层面的自恋
“我比你强”也是许多家长在育儿实践中的一种惯性思维。读者朋友读到这儿,可以在心里问问自己,是不是经常这样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难道我不比你强?”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却在潜意识里不可抑制地滋生出“我比你强”的想法。
其实这也无可非议,人人都有自恋需求,父母在孩子面前也概莫能外。但是我们一旦觉察到自己容易在孩子面前暴露这种自恋时,就要拿出勇气去克服它。
我们可以使用回忆法来克服“我比你强”层面的自恋。家长不妨闭上眼睛仔细回忆一下,在你的童年时期,父母对你说这句话或类似这句话时的时间、地点、事件、表情,以及你当时的感受。要注意回忆细节,因为细节能让你足够“痛”。当你回忆得连自己都痛了,你就能理解孩子有多讨厌你对他说“我比你强”了。
比如我就特别难忘我父母嫌弃我不会做家务时的那种眼神。我父亲16岁参军,我母亲16岁参加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他们都是大能人,自理能力特别强,事业也很成功。但是在我小时候,他们并没有把这么好的自立能力传授给我,
而是跟我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其他的都别管!”
你看,在这样的教育下,我肯定不如他们会做家务。可是他们偏偏很喜欢在我面前表现他们强的方面:看到我叠被子不整齐,父亲便炫耀自己当兵时能够在一分钟内把被子叠成有模有样的豆腐块;看我炒菜不好吃,母亲最爱提“当年勇”,说她很小就能炒出一桌子菜给全家人吃……
每当回忆起父母嘲笑我不会做家务时的那种眼神,我心中就感到深深的刺痛,就会提醒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孩子的短处比,也不要拿孩子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去为难他,因为人生就是体验,他没有经历过你的体验,这样的比较对他不公平。回忆法可以很好地唤醒我们的童年记忆和内在伤痛,从而阻止我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说出“我比你强”。
克服“我比你强”层面的自恋,除了回忆法,家长还可以用比较法。当我们仔细观察孩子在当下会做什么,而我们当年不会做或做得不如孩子好时,就能把到了嘴边的那句“我比你强”咽回去,取而代之以一句“你比我当年强”来赞美孩子。
我13岁时才炒出人生第一份可以吃的青菜,而我家大宝 13 岁时已经会做好多饭菜了。他既会煎牛排,也会炒鸡蛋,还会做香喷喷的咖喱鸡肉饭,这对我来说都是高难度动作。我吃着大宝做的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本来要批评他写作文没有遗传到我的才华的话都咽进了肚子里。
我13岁时不善交际,只有三两知己,而我家大宝交际能力一流,朋友遍布整个小区,从5岁 到25岁的人都能和他一起运动。我家可视门禁里经常出现新面孔,都是热情洋溢地邀请大宝下楼打球的。每次看着大宝欢蹦乱跳地出去,我都一脸羡慕:“这小子学习不如我,可交朋友比我强多了!”
通过以上举例,家长朋友们明白比较法的精髓了吧,就是拿孩子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千万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孩子的短处比。大人就得有大量,要容得下孩子比自己强,而且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肯定孩子、赞美孩子。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安全感,和你越来越亲近。
END
作者:王 莉
编辑:付晓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