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特级教师高考答题技巧(天才基本法引网上热议)

特级教师高考答题技巧(天才基本法引网上热议)我上初一的时候,学校有三个平行班。一班班主任是位已有20多年教学经验且在当地以严出名的王老师,二班、三班班主任都是刚从高中毕业的民办教师。我被分到了三班,班主任是周老师。王老师精明地将他所知道的几所小学成绩好的学生搜罗到自己班里,多次悄悄地搞测验。这招儿似乎很有效,因为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我们三班总是落后于一班。但是,班主任周老师与同学们年龄接近,常和我们一起打球、劳动,平等交流、谈心。他认真负责,尊重学生,与同学们非常亲密,以至于有时候不照他的要求做好都不好意思。40多年后,大家出乎意料地发现:三班同学整体发展状况明显好于一班,直到今天,大多数同学还与周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电视连续剧《天才基本法》提出了一个多少年来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我想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的想法。这部电视剧中出现了两种对比鲜明的老师,一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燕

电视连续剧《天才基本法》近期热播,虽然褒贬不一,但其中涉及的教育话题引人深思。当今时代,好老师的标准只是能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让孩子钻研数学难道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该不该区别对待学生?单凭天赋高低就能判定一个人未来能否成功吗?

【思考1】

班上高分学生多,就是好老师?

这部电视剧中出现了两种对比鲜明的老师,一种是通过严格考试层层选拔学生、最后激励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另一种是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学生探索未知,但表面看上去却“一事无成”的老师。真正的好老师应该什么样?他们会怎样教育学生呢?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比拼成绩更重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电视连续剧《天才基本法》提出了一个多少年来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我想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的想法。

我上初一的时候,学校有三个平行班。一班班主任是位已有20多年教学经验且在当地以严出名的王老师,二班、三班班主任都是刚从高中毕业的民办教师。我被分到了三班,班主任是周老师。王老师精明地将他所知道的几所小学成绩好的学生搜罗到自己班里,多次悄悄地搞测验。这招儿似乎很有效,因为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我们三班总是落后于一班。但是,班主任周老师与同学们年龄接近,常和我们一起打球、劳动,平等交流、谈心。他认真负责,尊重学生,与同学们非常亲密,以至于有时候不照他的要求做好都不好意思。40多年后,大家出乎意料地发现:三班同学整体发展状况明显好于一班,直到今天,大多数同学还与周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年来,我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工作,这个例子在我所做的大面积调查中具有普遍性。事实上,成功的教育不会是一蹴而就,可很多家长却急功近利,希望自己的孩子马上能上好学校、马上能出好成绩,甚至单纯地认为只有那些严格抓考试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客观地说,在唯分数、唯升学未能得到彻底改观的评价体系里,家长的选择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孩子体质下降、自主性降低、沉迷于网络、情感孤独、社会性能力低下、非考分成长严重不足等问题也不容回避。面对当下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有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才是好教师。无视这些问题,还在自觉与不自觉、有意或无意用自己的行为恶化环境,使得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的老师肯定不能称为好老师。

有鉴于此,当下的好老师需要做什么呢?不妨将孩子的培养比喻为造车,严格管理与筛选好比刹车,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能力就是发动机。要想提高一台车的性能,主要是把刹车制造得更好还是将发动机设计制造得更好?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主要需要更好的发动机。

一个人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课程标准范围内的知识更是有限的。老师再怎样严格考试,学生考分无论高到何种程度,都只能显示获得有限的知识和成长;而给孩子留足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生成兴趣和自主性,养成自主能力,不要错过15岁左右的关键期生成志向,才会使其具有在未来的未知环境中自主成长的无限可能性。

在信息化社会,具有无限可能性及相关能力远比获取有限的知识重要,好老师必须能够通过有限的知识教学养成学生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探索精神,而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终极目标抑制学生兴趣、爱好和自主性成长;必须更多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节制从外部对学生过度的挤压与选拔。

特级教师高考答题技巧(天才基本法引网上热议)(1)

【思考2】

学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在这部电视剧里,被大多数人视为复杂难懂的数学变成了一门生动的学科,原来数学能这么有意思,连交通事故都能通过数学建模预测出来。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钻研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爱上数学呢?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校长 牟成梅

“原来数学这么有意思!”一部充满数学元素的“穿越剧”《天才基本法》让观众禁不住感叹。以一个数学老师的角度来看,我之所以追剧,除了剧情暖心又治愈的基调,还有剧中很多的桥段都给观众呈现了“数学的好玩”“数学的有用”。

数学确实“好玩”。除了剧中的“孔明棋”,好玩的数学游戏还有很多,比如:九宫格、算24、华容道、鲁班锁、九连环、七巧板……再比如,我们在某个综艺节目中看到的“数30”的游戏等。这些游戏可不仅仅是“游戏”,实际上它们涉及到了数学中的几何学、拓扑学、运筹学、图论等多门学科。数学“好玩”,但是要“玩好了”可不容易。数学教育家许莼舫用100步解开了华容道的“横刀立马”摆法;后来,日本又有两位游戏专家分别用85步和83步把曹操方块成功移到了最下面中间的位置;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有人用计算机发现了用81步就可以解开“横刀立马”的方法……一个小小游戏的步骤简化,里面满含的都是数学的推理、演算。

数学也真的“很有用”,且远不止剧中“通过建模预测交通事故”那点事。现代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指纹识别到CT技术,从数据处理到信息安全,从大气科学到火箭飞行器的设计,从地质勘探到施工建筑,形形色色技术革命的背后,数学都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有数学专业背景的人除了可以继续在数学方向深造,还可以转去几乎所有的热门专业,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金融、统计、电信等。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学科,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更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地步。”这是马克思对数学的经典定位。套用现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宇宙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起源是宇宙。所以,学习数学的意义并不在于会做考题,它是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过程。“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就是要像数学家那样思考。这有两个关键:一是需要掌握“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工具——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的生活体验;二是要具有“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与能力,也就是能主动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寻求对科学事实和现实世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产乃至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当孩子们坐在游乐场的摩天轮里,能意识到这就是“圆周上一点的运动”的时候,就是在“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当家里交电费的时候,能意识到并抽象出函数知识,还能构造出一个分段函数模型推算出最节约的用电方式的时候,孩子们就是在“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当孩子们学习了数列与递推公式以后,能尝试着设计“万花筒”的图案的时候,就是在“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当孩子们看着世界地图,开始思考需要多少种颜色来填充的时候,就是在“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当孩子们说起解决实际问题不再只会以“小明”为例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在“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了……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就是要让孩子们“有思考地学”“在玩中学”“有挑战地学”,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好玩”和“有用”,才会爱上数学。

【思考3】

“优生”和“差生”,该不该区别对待?

这部电视剧里有个情节:数学天才即使做错事老师也会视而不见,只是因为其学习成绩太过拔尖;但“差生”犯了错却会被老师请到办公室进行教育。在现实中的学校,老师应该这样区别对待学生吗?

应摘掉有色眼镜,因材施教

北京市牛栏山一中教师 杨剑锋

电视剧里老师对待“优生”和“差生”的不同态度虽然有些夸张,但从某种程度上确实映射出当今中小学教育的一些问题,引发了我们对如何因材施教的深入思考。

长期以来,不少人喜欢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界定学生的优与差,“优生”的特点是学习刻苦、成绩好、稳重、守纪律,而“差生”则专指那些学习成绩差、爱惹是生非的一类学生。那么,这种传统观念是否合理呢?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五育并举。不难看出,电视剧中老师对待“优生”和“差生”的天壤之别,违背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对于“优生”与“差生”,我们需要辩证地来看。众所周知,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中很容易“受捧”,何况是天才。但是,天才也不能无视班级规则和学校制度,否则,很容易“跛脚”发展。比如,离开了道德良知的天才可能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像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说的“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至于“差生”,有的老师认为他们成绩靠后,拉低了平均分,降低了升学率,会影响到学校、老师的评优评先,所以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给他们贴标签。这种教育观是短视的,人为地造成了不平等,拉大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鸿沟,破坏了群体之间的信任感。

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老师的正确做法是既要有差别,也要有统一。

在学习方面,老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让“优生”继续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优化学习方法,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其创新型思维。对于“差生”,老师应多一份耐心,切合“差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导,布置合理的作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让“差生”找到学习成就感。

在德育方面,学生犯错不可怕,关键要进行化错教育,把“错”当作是一种教育的资源,从学生的错事中发觉教育的契机,制定改错的制度与程序,促进学生成长。举例来说,班级一定要有公平、合理的违纪处理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违纪如何定性、如何惩罚、改错后又应该如何鼓励,都要予以明确。当学生犯错时,老师可以按照公开的已有流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处理。“优生”犯错也不能例外,老师应引导其认识到自身的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优生”及时认错、改错,在班级中起到正向的引领作用,促进班级学习氛围的良性循环。当“差生”犯错时,老师要了解犯错的原因,不要以固有的印象在第一时间给“差生”的犯错行为定性。

特级教师高考答题技巧(天才基本法引网上热议)(2)

【思考4】

凭天赋高低,就能判定能否成功?

这部电视剧中,有的人认为成功最重要的是天分,没有天分的人不如早早放弃。但也有的人认为,起跑线不同,只要尽力了,哪怕就尽力一次,对于天资平平的人也非常了不起。天赋高低在成功道路上能起到决定作用吗?

天赋 努力,才能收获成就

北京十八中高三年级组长 甄兆敏

天才和勤奋哪个更重要?这是个老话题了,电视剧《天才基本法》的热播,又把这个老话题重新摆到了我们面前。

龟兔赛跑的故事是这样说的:锲而不舍的乌龟跑赢了打盹儿的兔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取得成功。但这终究是故事,而且这种结果只会发生在兔子打盹儿的情况下。如果兔子不打盹儿,乌龟几乎没有机会跑赢兔子。回到电视剧中涉及的数学研究上,非常不幸的是,没有数学和逻辑思维天赋,数学研究很难搞得好,或者说世界顶尖的数学家,其数学和逻辑思维天赋都是非常高的。

似乎,看起来要获得顶尖成就得有很好的天赋,那就是努力不重要了呗!不是的,我们不能肯定一件事情就去否定另一件事情。在前面我们的讨论中,至少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一,天赋仅仅是指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吗?第二,天赋高不努力就能获得大成就吗?

首先,天赋不仅仅是指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大概极端地理解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很落后,需要快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这句话,只是强调了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关系比较强,于是大家就认为天赋=智商=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

天赋是指生来具有的、禀受于天的资质。古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只不过每个人的天赋都不同。有的人擅长语言,有的人擅长数学和逻辑,有的人擅长运动,有的人擅长音乐,有的人擅长思考,有的人擅长社会交往。不要把天赋仅仅看作是智商的代名词,成功的领域也可以大不相同。在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

让乌龟去和兔子比谁跑得快,除了输很难有别的结果;但是,比游泳呢?大概兔子就只能望水兴叹了。

其次,取得大成就的人往往非常努力。

我们理解天才成就的时候,往往认为这些人天天喝喝茶、看看书,灵机一动就获得了很大成就。实际上,一些取得大成就的人往往比较介意别人去打扰他们的生活,我们往往认为这些人脾气怪异,不愿意和普通人打交道。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应该留下更多的时间来工作、训练、思考……他们可能不认为那是在努力,而只是在从事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尤其是在青年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的天赋,然后从事自己最擅长、最感兴趣的工作,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在这条赛道上不行,在另外一条赛道上可能就非常出色。

找到自己的天赋,还要付出努力。天赋只是前提,是可能性,要将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就需要努力了。就像是兔子跑得快,但是要想赢得比赛,还是要跑的。

天赋和努力是一个人成就的两个坐标,只有天赋没有努力,和只有努力没有天赋一样都很难获得大成就。只有二者的坐标值都高,才可能获得大成就。

供图:视觉中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