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苏洵为什么努力学习(苏洵是个好父亲)

苏洵为什么努力学习(苏洵是个好父亲)这对年轻自负的苏洵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负气伤心之余,只得黯然离开卞京,返回四川眉山老家。27岁时,他进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虽连续参加了好几科的考试,但不仅最受人关注的进士科没有考中,连备受读书人冷落的词科、明经等科也没有考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他不仅自身能够凭借文章青史留名,而且能够培养苏轼、苏辙两位文坛巨星而光照千秋,四川眉山苏洵一家的的家风、家教,可堪后人追寻和借鉴。苏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因家中有一口老人泉,于是自号老泉。后世传有其《嘉佑集》15卷。他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喜交游,尚谈论,颇有纵横侠士之风。他虽然也心怀大志,抱负凌云,但终因“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直到渐趋中年仍落得好高骛远,志大才疏。

苏洵为什么努力学习(苏洵是个好父亲)(1)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这种极度的文学殊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只有两姓人家得到过——一是汉魏时期的“三曹”,一是北宋时期的“三苏”。

“三苏”相较“三曹”而言,虽历史功业无法相比,但文学成就只恐有过之而不及。

“三苏”——苏洵、苏轼和苏辙,以其各自风格各异的优秀散文创作,皆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中,苏轼又因诗文、词赋、书画俱佳,成为那个时代文坛上的巅峰人物,引领了一代风骚。

今天,我们所说的“三苏”之中的苏洵,虽然他的文学成就稍低,但他仍以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老辣犀利的散文创作,留给后人许多启示和思考。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他不仅自身能够凭借文章青史留名,而且能够培养苏轼、苏辙两位文坛巨星而光照千秋,四川眉山苏洵一家的的家风、家教,可堪后人追寻和借鉴。

苏洵为什么努力学习(苏洵是个好父亲)(2)

苏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因家中有一口老人泉,于是自号老泉。后世传有其《嘉佑集》15卷。他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喜交游,尚谈论,颇有纵横侠士之风。

他虽然也心怀大志,抱负凌云,但终因“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直到渐趋中年仍落得好高骛远,志大才疏。

27岁时,他进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虽连续参加了好几科的考试,但不仅最受人关注的进士科没有考中,连备受读书人冷落的词科、明经等科也没有考中。

这对年轻自负的苏洵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负气伤心之余,只得黯然离开卞京,返回四川眉山老家。

这次应考落第的经历,深深刺痛了苏洵的内心。于是他回到眉山家中,深刻地反思了自己以前的所做作为,并痛下决心要闭门刻苦读书。

他焚毁了以前全部的诗文,“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一年多之后,他被州里推荐为茂才异等,但再一次没能通过考试。这次苏洵是更加伤感了,退而叹曰 :“此不足为吾学也。”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再次更冷静更深入地反省了自己。

苏洵为什么努力学习(苏洵是个好父亲)(3)

自己的年龄已经偏大了,再加上自身性格和独特学习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已不再适合学习那些刻板僵化的“四书五经”了,也不太适合走科考入仕这条路了!

这是他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决断。他写下的“此不足为吾学也”的背后,是对自己科举入仕之路的断然放弃!

从此,苏洵再没有踏进科场半步;后来虽屡受推荐,他也都婉言谢绝了——

从隋唐时期以来,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国家遴选人才和官吏的制度,又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落魄潦倒终生;

为了应付那县、州、京城的那几场考试,又有多少读书人皓首穷经,最终一事无成。可其中能有几人想过像苏洵这样决绝地敢言放弃!

苏洵是有充足的自信的,否则他也不会如此断然地否决自己的传统成才之路。

但毕竟科考的惨痛经历,给了苏洵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却没有发奋拼搏之努力,一切设想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苏洵为什么努力学习(苏洵是个好父亲)(4)

于是他更加发奋苦读,“熟读诸子百家,遍览古今奇书”,尤其对前代史书有精心研究,熟谙前代机变权谋之学。

他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习惯精研历代书籍的同时,挥毫写作不辍,记下了自己大量的读书思考与心得,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写作功底。

由于苏询读书和思考不再受束缚羁绊,他的才华被充分激发了出来,才思常常如同泉涌,“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苏洵就是这样,苦守书斋又能以读书写作为乐,他曾一日之内写过万言文字!这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恐怕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事情了,但这足以见他才思之敏捷和知识之渊博。

光阴流转,时光倏忽,一晃就是二十年。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用二十年的时间努力去干一件事情,即使是想不成功也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苏洵在这二十年中,心无旁骛,一心治学,已能博通经史,厚积薄发而佳作纷呈。

苏洵为什么努力学习(苏洵是个好父亲)(5)

嘉佑二年,48岁的苏洵携二子苏轼、苏辙赴卞京应试,苏轼和苏辙于这一年同登进士第,一时京城为之骚动,成为街头巷尾争相议论的文坛佳话!

此时,苏洵也把自己所写的《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文章,呈现给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受到了欧阳修的大力赞赏!

欧阳修称赞苏洵,“以为虽贾谊、刘向不过也”,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文名因而在京城一时声名大盛!

当朝宰相韩琦亦赞赏苏洵的文才,于是欧、韩二人就向皇帝极力进言,要求破格“召试紫微阁”,就是另外让皇帝直接再考一次苏询。

但是,苏询考虑到自己的情况,再加上他已近天命之年也把科举功名看淡了,于是他便托故有病,谢绝了这次再试。

苏洵为什么努力学习(苏洵是个好父亲)(6)

苏轼和苏辙双双中了进士,并满朝上下皆认为是青年才俊;苏洵凭借自己的文章,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赞赏,遂“三苏”美名闻于天下!

于是,苏洵打算打道回乡,继续自己安贫守道、读书著述乡闾的生活。后来,爱惜人才的韩琦、欧阳修便通过国家的荐举程序,将苏询推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转到霸州文安县做主薄。

苏询上任不久,又受朝廷征召,命其专职去编写大型礼节辞书《太常因革礼》。苏洵埋首书卷,条分缕析地查勘典籍中有关礼法变革的各类著作,费时长达9年,终于编辑完了这部长达100卷的大型著作。

此后,他又计划创作《易传》等大型著作,但不幸在57岁这一年因病逝世了。

苏洵一生,以布衣而终被起用,但位不过县主簿,级不过八品,他的业绩不在政事而在文章。

他的文章以学养为基而重气势,笔锋老辣,纵横博辩,气势磅礴,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喜谈政论军,他自己也说为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苏洵为什么努力学习(苏洵是个好父亲)(7)

所以他的文章虽纵论古今,但大都“不为空言而期于有补于世”“言必中当世之过”。当然,这些文章有时也不免有书生的迂阔偏颇,但像《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确实指切时弊,极有见地和深度。

他的散文以议论文为主,如历代名篇《六国论》,虽不及苏轼、苏辙散文的才气与情趣,但文章条理之清晰,结构之严谨,说理之周详,气势之磅礴,又远非其二子所能比拟的!

苏洵就是这样,以他独特的人生为学之路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创作,成为一代散文名家而留名青史!

苏洵为什么努力学习(苏洵是个好父亲)(8)

需要指出的是,苏洵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学成就还应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世贡献了两位比他自己更优秀的儿子。

苏轼和苏辙在嘉佑二年同登进士第,那一年他们分别20岁和18岁。

在古代录取率极低的科举进士科考试中,兄弟两人皆年纪轻轻一试而中,恐怕仅用先天禀赋过人、少年刻苦好学来解释,是无法令人完全信服的。

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苏洵如何教子,但我们可以想象,苏洵在开始闭门苦读以为乐的时候,两位“小苏”刚刚落地;

苏洵博览群书、遨游今古并撰文不辍的生活,是一直伴随着苏轼和苏辙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的。

这种耳喧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使两位“小苏”从小就沉醉于书海并顺理成章地认为这就是真正应该拥有的生活。

也就是说,苏洵用自己20年闭门读书的生活,孕育了两颗光照千秋的“读书的种子”。

苏洵为什么努力学习(苏洵是个好父亲)(9)

更应该进一步看出,苏洵鉴于自己曾经的科考和读书的经历,在如何培育孩子上应是颇费思量的。

如果引导孩子像自己一样读书,即使心怀万策,下笔成章,但可能科举考试很难过关;

但如果让孩子整日埋首“四书五经”等制试科目,举业即使能够成功,又极可能造成刻板迂阔的“书呆子”,不具备更深层次发展的潜力。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颇难取舍的问题!但苏洵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而且解决得还相当漂亮!

两位“小苏”皆高中进士,并且苏轼还考出了进士科第二名的骄人成绩!随后,他们又各自学有所成,文满天下并泽被后世!

即使我们从后来他们的为人处世上,也能看到苏洵对他们的影响。苏轼的旷达自适,苏辙的机敏灵澈,都不过是苏洵的某一个侧面放大了罢了。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毫无疑问,苏洵是成功的,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散文家,更是一位成功的父亲。

苏洵为什么努力学习(苏洵是个好父亲)(1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