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对教育的观点(读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
顾明远对教育的观点(读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顾先生一贯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强调“教师专业性”,是顾先生对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经历新中国近70年的发展变革,顾先生对教师专业性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和丰富,他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这门科学和艺术,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头脑中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似乎只要识点字,人人都可以当教师”;放眼当下,我们不难认识到,并不是拥有很高的学历、诸多的证书,就可以当好教师。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近些年,一批80、90后的年轻人逐步加入教师队伍,成为教师行业的新鲜血液,尽管他们有着从教的理想和热情,但是,在教育科学和艺术上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不会组织课堂教学,不懂班级管理,不会进行教学反思,甚至不会备课。在“教师专业性”这方面,他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顾先生的这一教师队伍建设思想,对教师职业提出了很
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读《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
《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 王英杰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方的初冬,寒意渐浓。周末,暂时放下手边繁杂的工作,静静地翻开刚刚拿到的《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才读了不过几页,心里便像是照进了一束温暖的阳光。
顾明远先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教育、教育哲学、基础教育、师范教育等;主编《教育大辞典》《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等多种工具书,出版《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等专著30余部;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9年被北京市授予“人民教师”称号,2014年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18年是顾先生从教70周年,王英杰教授主编的这本《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对顾先生70年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进行了全面回顾与系统梳理,从思想理论层面对顾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是顾先生多方面开拓性学术成就的集中呈现,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教育学术和教育思想演变的缩影。顾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育论著卷帙浩繁,《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为我们系统地了解顾明远教育思想提供了一条绝佳的路径。
细细翻看这本书,作为一线教师,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位教育大家对教师职业的伟大情怀和清醒而富有远见的认知。
坚守初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始终要坚守的初心就是对教师职业的爱、对学生的爱。顾明远先生奉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信条,对师爱有着独特的认识。滕珺教授在本书的第三章《教师专业性与学生主体性》中,对顾先生的“爱的教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特别强调了顾先生提出的“爱的无私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是体现了对人类的爱、对民族的爱、对未来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顾先生还主张“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提出“既做经师,更做人师”的观点,对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教学相长”“师道尊严”等也有着颇具发展眼光的认识。顾先生多年前关于“废三好停奥数”的提议,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他指出“三好学生”评选负面作用很多,它会影响教育的公平,最主要的是会对不是三好学生的大多数学生带来心灵的伤害。而“奥数班”的存在,特别是它与升学加分的挂钩,造成了“人人学奥数”的局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是对学生的一种摧残,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这些观点的提出,都是顾先生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在和未来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是一个有情怀、有思想的人民教师的“大爱”。
顾先生一贯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强调“教师专业性”,是顾先生对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经历新中国近70年的发展变革,顾先生对教师专业性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和丰富,他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这门科学和艺术,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头脑中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似乎只要识点字,人人都可以当教师”;放眼当下,我们不难认识到,并不是拥有很高的学历、诸多的证书,就可以当好教师。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近些年,一批80、90后的年轻人逐步加入教师队伍,成为教师行业的新鲜血液,尽管他们有着从教的理想和热情,但是,在教育科学和艺术上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不会组织课堂教学,不懂班级管理,不会进行教学反思,甚至不会备课。在“教师专业性”这方面,他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顾先生的这一教师队伍建设思想,对教师职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价值。这一理论,不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未来,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打开视界
顾先生被誉为“中国比较教育之父”。62年前,他结束在莫斯科的学习,归国开始学术生涯,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卓越地展示了比较教育服务于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转型。顾先生学贯中西,通晓古今,他深刻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大潮中出现的问题,在历史中寻找根源,在文化中寻找对策,他引领构建了教育研究的文化范式,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重要研究领域——民族文化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的研究。作为一个具有广阔视野的教育家,他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告诫我们要正确对待外国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他也不赞成狭隘的东方主义,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并和我国自己的经验结合,实现教育传统的本土化。
在刘美凤教授主笔的《未来教育思想与未来教育》一章中,我们可看到顾先生非常关注千姿百态的教育现实,也清醒而客观地勾画着中国教育的未来。2016年,顾先生在谈到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的话题时说:“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在他看来,未来教育并不是什么遥远的触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当下正在进行的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既然教育本身就是面向未来的,因此办教育就要有前瞻性、超前性,要有未来眼光。他还提出教育要积极拓展国际视野,通过国际比较教育的视角,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反思并引导我国教育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高瞻远瞩和运筹帷幄。
在提出“未来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未来性的同时,顾先生也指出,未来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教育本质,不是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但“教育的育人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这个目标不会变”。“教室是塑造人的心灵的地方……教师是一个人从蹒跚学步到独立生活的引路人。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技术是替代不了的,技术只是手段而已。”从教育的育人本质出发,他指出,“师生群体组织颠覆不掉”。先生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站在历史高度,以全球的视野,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够做到“处变不惊”,坚守本职,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顾明远先生出生于1929年,将近90岁高龄的他思想并不保守,仍不断学习,笔耕不辍。他为人谦和,行事低调,自称是“教育老兵”。他反对把教师比作“红烛”,认为教师在“敬业爱生”,照亮别人的时候,也照亮了自己——这正是一个有情怀而又有智慧的教育家对教师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
(作者 张艳亭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五一路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6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