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孩子先天缺陷的后果:孩子的自然缺失症

孩子先天缺陷的后果:孩子的自然缺失症对于孩子来说,亲近自然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在高楼大厦里长大,接近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大人和孩子都患上了一种病:自然缺失症。孩子是通过感觉把内心深藏的情感世界与外界联系起来的,自然环境是感官刺激的主要来源,告别电子设备和温暖的室内,和孩子一起触摸自然,这是一种最开心的智慧陪伴。在自然当中你会发现,孩子那双被小区的围墙所围禁的童真的双眼,会焕发出一种叫做“阳光”的色彩,而那在公园和游乐场里才有的高声欢呼,通过与大自然的触碰,能够增添更多情绪和感悟。埃米尔有时也会生病,这是大自然给予他的锤炼。然而每天在森林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增强了他的体魄,冬天天气好的时候,他和其他孩子一起被父母和老师裹得像米其林小人一样,排着不太整齐的队伍去森林的边缘地带参加徒步旅行。这是一项让他们乐此不疲的活动同,因为走得更远,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德国自然与森林幼儿园的核心理念是:“让教育自然

你的一生爬过几次树,挖过几回树洞,往脸上抹过多少次泥巴?你可能不会想象这是,一个5岁的德国小孩每天的日常,作为在温室中长大的一代,我们缺失的究竟是什么?

一个德国孩子的日常

5岁的埃米尔,在离家8公里的森林幼儿园上学,每天清晨,爸爸骑着单车带着他和2岁的弟弟走在通往园区的路上,早上空气清新,埃米尔淘气地用脚碰触着路边高高的野草,全然不去理会他的裤脚和脚面会被露水打湿,因为他的注意力在林间不时飞过的小鸟身上,当他眯着眼迎着晨曦寻找飞鸟的踪影时,他会发现阳光透过密林间的树叶直射下一道道彩色的光圈,透过光圈看到别的小朋友已经拉着木制的四轮车开始了游戏,埃米尔就会飞奔着加入他们的队列。

孩子先天缺陷的后果:孩子的自然缺失症(1)

这是来自德国的5岁小男孩埃米尔的故事,和很多德国的小朋友一样,埃米尔每天去的幼儿园是森林幼儿园。森林幼儿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露天的课堂,大自然的风做空调,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是在露天活动。赶上下雨,孩子们才会跑向木屋避雨,孩子们的玩具都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大自然的原材料制作的:雕刻木头或者做小手工。在这里可以学到画画、读书、舞蹈、音乐,和城市幼儿园一样,只是更充满童趣和自然的味道。

孩子先天缺陷的后果:孩子的自然缺失症(2)

森林幼儿园鼓励孩子们作充满趣味的探索行动,像食蚁兽一样去挖动物洞穴;或是推着小推车扫一车树叶,把他们堆在一起作天然肥料。孩子们每天回家的时候都小脸红红的、眼睛熠熠生辉,森林里各种有趣的运动让他们每天都充满着活力。

孩子先天缺陷的后果:孩子的自然缺失症(3)

埃米尔有时也会生病,这是大自然给予他的锤炼。然而每天在森林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增强了他的体魄,冬天天气好的时候,他和其他孩子一起被父母和老师裹得像米其林小人一样,排着不太整齐的队伍去森林的边缘地带参加徒步旅行。这是一项让他们乐此不疲的活动同,因为走得更远,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孩子先天缺陷的后果:孩子的自然缺失症(4)

高品质的德国制造:自然教育

德国自然与森林幼儿园的核心理念是:“让教育自然发生”,孩子们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自由活动,主动体验。从德国的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在自然与森林幼儿园长大的孩子,进入学校生活以后,运动技能、社会技能、语言能力、创造力等方面都表现优异。

孩子先天缺陷的后果:孩子的自然缺失症(5)

自然教育的世界传播

最早的森林幼儿园起源于丹麦,但在德国被发扬光大。德国目前已经有超过1500家以“自然和森林”为主题的幼儿园,不仅在本土,德国森林幼儿园的理念和模式在全球迅速推广,包括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BBC有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家英国人去德国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这家的爸爸妈妈把两个孩子送入当地的森林幼儿园接受教育。英国人对德国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方式非常赞赏,并把这个过程拍成了纪录片。

孩子先天缺陷的后果:孩子的自然缺失症(6)

孩子是通过感觉把内心深藏的情感世界与外界联系起来的,自然环境是感官刺激的主要来源,告别电子设备和温暖的室内,和孩子一起触摸自然,这是一种最开心的智慧陪伴。在自然当中你会发现,孩子那双被小区的围墙所围禁的童真的双眼,会焕发出一种叫做“阳光”的色彩,而那在公园和游乐场里才有的高声欢呼,通过与大自然的触碰,能够增添更多情绪和感悟。

对于孩子来说,亲近自然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在高楼大厦里长大,接近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大人和孩子都患上了一种病:自然缺失症。

本世纪初,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她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指的是现在的孩童到户外,田间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进而导致了一系列身心方面的问题,比如容易造成压力过大,注意力涣散,对自然有所误解,对植物,动物缺乏一定的同情心等。“自然缺失症”本来不算是一种病,而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描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对孩子的成长也存在着很高的风险。

在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现代家长带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对于自然的保护意愿也在降低,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从内心深处可能不会支持自然环保事业,对于本来已经举步维艰的自然环保事业也是雪上加霜。

在炫酷的声光电玩具和电脑游戏充斥的今天,孩子们却依然对水、沙、泥巴这些原始而简单的自然玩具爱不释手,是为什么呢?这些自然玩具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够如此轻易地收服孩子的心?

为什么国外孩子觉得石头和泥巴,比电脑手机游戏更好玩?

原来孩子有想象力,而想象力的本质是变化无穷的多样性

一块泥巴在孩子手中可以捏出任何他想象的东西来,泥捏的人最环保,干了以后击碎,复归尘土。但机器人就是那个样子,按下开关就只会讲腹内录音带录好的固定那几句话,没有变异性,孩子们没多久就厌倦了。

现在美国有一批父母,不再给孩子买会污染环境的塑料玩具,而是带着孩子在野外大自然中游戏。沙、水、泥巴,以及木质等自然材质的玩具,孩子拿在手里会有一种天然的温暖感,这种温暖感是塑料等材质玩具所不能给予的,而人天生对这种温暖感有本能的需求。这种温暖感对孩子的感官发育也是有帮助的。越简单的玩具,提供给孩子越多的,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加工的空间,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孩子透过动手实做,培养了创造力也了解了生活的环境。

野外求生获得的技能,胜过在课堂中读书20年

我在美国留学时,曾跟随指导教授一家去露营。我成长于大都会,可以说是葱蒜不分,对露营一窍不通,连生个火都不会。我看到教授的两个孩子把树林中随手可得的任何东西发挥的淋漓尽至。他们带了一捆麻绳就在两个树中间编起一个可以躺人的吊床,麻绳挂在树上绑上一个轮胎就是秋千,他们兄弟没有塑料玩具,所有玩具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我那3天学到的野外求生技术胜过我在课堂中读的20年。

大脑喜欢新奇的东西,不喜欢一成不变

人在演化的过程中,需要大脑的喜新厌旧

对大脑来说,大脑喜欢新奇的东西,不喜欢一成不变。换句话说,人的大脑是喜新厌旧的。这个原因是人在演化的过程中,深知旧的、不变的是安全的,新的、巨变的是影响生存的,是更加重要的。所以,大脑把它的资源重心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放在会变的刺激上,以确保基因的传下去。

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学习新东西时,脑干的神经核叫蓝斑核,会分泌正肾上腺素,它使我们瞳孔放大,更能吸收有关的讯息,激发注意力和警戒力,增强自我觉识,使学习和记忆更有效(学生躺在核磁共振中做数学题目时,他们脑干中的蓝斑核会大量活化起来)。

学新东西对大脑是挑战,也更能发挥创造性

学新东西对大脑是个挑战,使我们的观察力和决策判断过程更加敏锐。这个喜新厌旧的特性,使得很多孩子在堆积如山的玩具堆中,哭闹着没有东西可玩:一个东西一旦变成旧玩具,哪怕外表一切都还很新,就引发不了孩子再去玩它的兴趣了。所以,对孩子来说,玩具的声光炫丽只是暂时性感官的满足,朴实无华的泥巴、小石头才是千变万化的材料,随时因想象力而赋予它新的生命。

父母了解到这一点后,就不必拚命给孩子买玩具,二是要多带孩子去大自然中,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泥巴、石头,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曾在台风过后,看到一个孩子躺在公园的椅子上看云,那脸上的微笑胜过昂贵的电动汽车玩具车呢!

中国自然缺失症现状调查

一、0-6岁儿童户外活动现状调查

孩子先天缺陷的后果:孩子的自然缺失症(7)

通过对11组家庭的抽样调查,我们发现:

1、家长们都比较清楚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对孩子成长不利,所以会有意识地控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

2、相对于外出活动,大部分孩子在室内活动的时间更长。

3、大多数家长都会保证孩子有一定的户外时间时间,但更多会考虑天气因素。

4、5岁以下的孩子比5岁以上的孩子每周总体户外活动时间更长。

5、83%的家长会把户外活动地点安排在公园和小区。家长内心深处有意识带孩子到户外接触自然,但没有把平时的户外活动上升到“自然教室”的层次上,更多户外活动的目的偏于游乐。

6、近1/4的的家长由于时间问题,没有计划或很少带孩子远行,虽然又3/4的家长都认为旅行是接近自然最直接的方式。

7、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自然中获得更多知识,并对他们的健康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但不知道该如何引导。

8、相对于电子设备,超过半数的孩子都能从自然当中获得更多愉悦的感受。

自然缺失症的具体表现

“自然缺失症”并不是医学上的诊断性疾病,它只是一种现象,是指由于孩子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和互动对成长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

1、 孩子因为缺少户外运动而导致肥胖和体弱,动作协调性差

2、 由于在室内过多接触电子设备、书籍、绘本、玩具等,听觉、嗅觉等感官发展较弱,小小年纪就近视眼;

3、 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不多,不愿意一起参加户外集体活动,不懂分享,强势霸道,没有合作和礼让意识;

4、 长期和家人在一起,语言表达仅限于日常常用语汇,影响未来与人交往能力和言语使用能力,出现胆小、害羞、木讷……等社交短板

5、 走出户外的频次少、户外活动时间短,造成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观察力、不够,甚至出现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6、 身体和皮肤与动植物的接触少,触觉不是不灵敏就是过于灵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影响洞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7、 与自然脱节,对自然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中,甚至不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农作物,感受不到生命的奇妙。

8、 对自然界的生物表现冷漠或恐惧,缺少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兴趣,不能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情商低,缺少同情心比如虐待小动物、破坏绿树花草、破坏环境……

自然缺失症是可以通过家长的努力去改造和弥补的,婴幼儿时期与自然频繁接触,“自然缺失症”也就不治而愈。

养育孩子新的理念“自然养育”。近几年有一些爸爸妈妈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回归自然的养育方式,孩子应该是到大自然当中去,玩玩泥巴,捉捉小鱼儿、泥鳅,爬爬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自然是强健孩子的体魄的天然操场,大自然赋予了孩子健康成长的营养品。和煦的阳光可以增进肌肉和骨骼发育,促进血液循环和呼吸消化系统机能的提高;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可以预防很多疾病;新鲜的空气能提高内脏器官功能,减少呼吸道疾病,增强肌体对外界适应能力与抗病能力;在户外运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和肌体协调能力,人体适应环境能力。

最自然、绿色、无污染、有机的东西才是真正适合宝宝的。曾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所以美国的妈妈很早的意识到更相信自然成长的力量,不会过早教孩子知识。最自然、绿色、无污染、有机的东西才是真正适合宝宝的,金领冠塞纳牧提倡原生有机育儿,让生命从开始便享受自然成长的力量,原生有机育儿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养育方式。

给孩子自然养育,家长可以怎么做?

1、在院子里玩耍

院子就是大自然的小细胞,带着宝贝,拿着卡片和绘本走到这一方天地,一小块鹅软石,一个小树枝,一棵大树都是他们的探索目标,甚至成为他们团队游戏的重要道具呢。

2、在雨中嬉戏

下雨天,别担心外出会让孩子着凉感冒,给孩子穿好衣服,撑着雨伞带着他去街区散步吧,问问他雨后的空气闻起来是不是不一样。

鸟儿是不是变安静?雨水倾泄的声音想不想炸薯条?这可是融入大自然难得的机会。

3、远足

远足并没有想像的令人生畏、坚固的鞋,携带水的背包、补充体力的零食、防晒霜驱虫剂,简单的装备就可以达成一次家庭旅行。

妈妈可以用相机拍照,帮孩子关注一下被忽略的细节,尝试引导他找寻一些耳熟能详的动物:松鼠,刺猬,保管孩子玩的开心又有收获。

4、参观自然展览

自然博物馆是孩子们接触,感受参与大自然的好去处,这里常有儿童可以参与的活动,也会展出易于孩子理解的濒危物获救的动物以及各种动植物的知识。

不管是恐龙的灭绝还是小蚂蚁搬家,生动的视听效果总能满足孩子们了解自然的渴望,自然界的奥妙从这里开始,

5、家庭园艺

你可以给孩子一把小铲子,一只小桶去外边挖土倒进花盆,或种上一粒种子或移来一颗幼苗,和孩子一起定时浇水,还珠每一片叶子的发芽和成长,分享每一朵花开的芬芳和色彩。

作为温室花朵的一代,我们到底有多少能力让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自然教育是对孩子的培养,也是国力的培养,这不仅关系到爸爸妈妈,还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