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的奥秘
化学初三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的奥秘前边学习了电解水实验: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课题2 元素
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前边学习了电解水实验: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一、元 素: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边学习知识可知: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不能,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2、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二、元素的特点
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c.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讨论] 下述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3、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知识是无国界的”,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三、元素符号
请大家阅读课本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
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
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如,
氧O;氢H;碳C。
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如,
铜Cu;钙Ca;氯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