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语音学习:彝族语音融入基础英语语音教育的途径及其意义研究
傣族语音学习:彝族语音融入基础英语语音教育的途径及其意义研究大理市下关镇大麦地村完小口,校舍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教师9名(男教师4人,女教师5人),在校学生86人,其中学前班8人、一年级9人、二年级13人、三年级16人、四年级11人、五年级14人、六年级15人,男学生47人、女学生39人,全部学生都是彝族。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使用汉语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在使用彝族语,一部分教师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会采用彝族语协助教学。因此,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基础英语教学,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利用少数民族语言(彝族语),因势利导地展开教学,而不是一味地阻止学生使用母语,这是一个民族聚居区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必须面对又亟待解决的难题。大麦地村完小用彝族语音开展基础英语教学的方法,正是这样一个值得尝试、总结以及推广的例子。二、大理市下关镇大麦地村完小用彝族语进行英语教学的背景介绍一、引言基础英语教育在我国英语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何 清 杨海波
摘要:把彝族语音融入基础英语教学中,既可利用“正迁移”有效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兴趣,大力提高教学效果,又可弘扬彝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能解决基础英语教育阶段英语师资短缺的问题,从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理市下关镇村完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种“双语”教学的理念,即把48个英语国际音标用彝族语图注发音标注,从而有效利用学生的母语来学习英语语音,实现了少数民族语言融入基础英语教学的设想 是一种值得参考的范例。
关键词:彝族语音;正迁移;小学英语教学;策略;意义;
一、引言
基础英语教育在我国英语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英语,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只有少数民族语言背景(民族语)的小学生学习英语时,要跨越英语——汉语——民族语三个关卡,就相当于让他们同时学习两门新语言(汉语和英语),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和思想负担。故探寻以民族语作为媒介的英语教学方法会减轻他们的语言学习负担,从而更加直接有效地提升其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 为了使小学英语课程均衡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须因地制宜,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改变目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利状况,提高其学习英语积极性、主动性。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很多,少数民族语言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以少数民族语言融入基础语言英语教学(小学英语教学)的方法途径进行探讨,从而为民族地区开展英语教学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大麦地村完小尝试用彝族语言有效开展基础英语教学,就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
二、大理市下关镇大麦地村完小用彝族语进行英语教学的背景介绍
大理市下关镇大麦地村完小口,校舍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教师9名(男教师4人,女教师5人),在校学生86人,其中学前班8人、一年级9人、二年级13人、三年级16人、四年级11人、五年级14人、六年级15人,男学生47人、女学生39人,全部学生都是彝族。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使用汉语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在使用彝族语,一部分教师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会采用彝族语协助教学。因此,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基础英语教学,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利用少数民族语言(彝族语),因势利导地展开教学,而不是一味地阻止学生使用母语,这是一个民族聚居区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必须面对又亟待解决的难题。大麦地村完小用彝族语音开展基础英语教学的方法,正是这样一个值得尝试、总结以及推广的例子。
2011年云南省大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在调研中发现,虽然教育部规定从
200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范围内小学从三年级开始都要开设《英语》课程,但到了2010年,在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理市11个乡镇的119所农村小学中,只有2所学
校开设了英语课程,国家免费发的《英语》教材成了“闲置物”,许多学生、家长、老师及社会民众强烈要求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英语》课程。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大理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率先在全省开展了运用彝族语言等少数民族语言来进行学习英语的教学试点工作。即由大理市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总队长杨复兴博士(云南世博集团经理,省属单位下派到大理市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中共大理市委常委、副市长刘琼芬同志负总责,聘请了云南民族大学英语专家、大理学院彝族语言学者、挖色镇民间学者、大麦地彝族村民作为民族语言注音的专家组,把国家免费发放的8册英语课本结合彝族语言发音压缩编制成为100多页的《彝族地区村庄完小英语教学实用教材》,特别采用彝族语言的发音制定印发了《48个英语音标彝族语图注发音》教材,开启了用彝族语言进行基础英语教学的试点工作。
三、母语融入基础英语教学的理论探讨
在外语教学与外语习得研究方面 母语迁移(Native language transfer)现象是研究的焦点之一,其理论依据是各种语言的共同性与每种语言的特殊性,Chomsky(1969)学派提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和Greenberg(1966)学派提出的语言的共同性(Linguistic universals)是该理论的代表。正是由于各种语言的共性与个性造成了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Odlin(1989)认为,语言的迁移是指 “学习者以前所学的任何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给二语习得带来的影响” (转引自王丽 2010:159)。由于各种语言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所以母语迁移会对外语习得产生正面影响,即正迁移。反之,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殊性,母语迁移对外语习得又产生着负面影响,即负迁移。Stern(1983)指出外语教学领域内的百年之争归为三大争端,第一个争端的焦点就是母语的作用。传统语言学习策略主张使用母语策略,即借助母语学习目的语,而非传统语言学习策略却主张回避母语策略 在听说读写中尽量避免使用母语(文秋芳 2000:15)。长期以来,许多外语界的人一直在讨论“外语思维”问题,极力否认或者排斥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作用。目前 不少外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想方设法阻止学生使用母语策略,Cohen(2000:120)认为使用母语策略会导致负迁移(Cohen 2000),而Ellis(1999:38)也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起“干扰”作用 且后者的研究表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51% 是来自母语的干扰((Ellis 1999)。
这些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以Selinker(1972)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不应该把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看做是“干扰”(interference),而应该看做是一种“认知过程” (cognitive process )、一种“策略”(strategy) 或是一种“调解”(intercession) (Selinker 1972:209)。对学习者来说,其主要任务不是去克服母语的“干扰”或“消极转移”,而是在认知过程中 采取有效的“策略”或“调解”手段,尽快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Felix(1980:238)指出:“……在自然环境中,有关句法结构的二语习得数据表明,干扰并不构成这一领域的主要问题……对我来说,似乎有必要抛弃这种观点:即把干扰看做是二语习得中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Corder(1978) 认为,母语能帮助学习者沿着二语习得 的“普遍道路” (universal route )走得更快。Krashen(1981)指出,当学习者没有足够的目的语知识来达到交际目的时,可以用母语去启动话语。这两位学者都把母语看做一种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临时翻译”的方法,利用母语资源来克服外语知识的局限性(Krashen 1981:167)。McLaughlin (1978:354)和 Taylor(1975:396)则认为,使用母语只不过是普通心理过程的一种表现而已——即依靠以前的知识促进新的学习。Cohen(2000)提出可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上讲,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迁移现象可以看作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母语知识对所学外语的语言规则提出假设,出现的错误和错误的纠正也可以看作是学习者对假设不断验证,对规则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的过程。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错误的出现、分析和纠正到新的语言习惯形成或新的假设得以成立这一过程,可以视为是学习者建构过渡语知识的一种学习策略。母语负迁移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帮助学习者克服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母语负迁移是学习外语的障碍,但母语迁移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只要教师能促进正迁移,克服负迁移,即便是负迁移,也可以加以利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母语的积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母语知识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母语知识和母语思维,以促进目标语的学习(生安锋、赵玉荣,2005:78 )。正如大麦地村完小践行的这种理念一样,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母语资源对目的语的学习进行正迁移。
四、大麦地村完小用彝族语音开展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途径介绍
(一)新农村建设总队与地方合作编制实用教材
由大理市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总队长杨复兴博士和中共大理市委常委、副市长刘琼芬同志负总责聘请有关专家组成教材编写组,结合大理彝族小学生的语言实际,把国家免费发放的8册英语课本结合彝族语音压缩编制成为100多页的《彝族地区村庄完小英语教学实用教材》,采用彝族语音编制印发了《48个英语音标彝族语图注发音》教材,让彝族小学生直接运用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准确学习英语音标发音。比如48个英语音标中12个元音当中长短音对应的4对[i:] [i] [ə:] [ə] [כ:] [כ] [u:] [u]中每一对都对应着一个彝族语音,与英语音标一样只不过是有长音和短音的区别而已。如:[i:] 和[i] 都是彝族语中“鸡”的原音(前者发长音,后者发短音);而其余不对应的4个单元音[ɑ:] [Λ] [e] [æ]中 [ɑ:]是彝族语中“喜鹊”的第一个发音(发长音),[Λ]也是彝族语中“喜鹊” 第一个发音(发短音);而[e] [æ]分别是彝族语中“打招呼”和“挤”的原音。同样的,48个英语音标中的8个双元音[ei] [ai] ......[εə] [uə] 中,除了[ei]用英语字母A的发音标注,[ai]用普通话“爱” 的原音标注(这两个音在彝族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发音)之外,其余的6个音标均用彝族语中的事物名称或动作的发音来标注。如[ כi:]是彝族话
中“石头”的第一个发音,[au]是彝族语中“青蛙”的原音,[əu]是彝族语中“把狗叫来”的声音等等,见表3.1.1(元音)。
而在28个辅音的10对清浊辅音[p][b] [t] [d] ......[t∫][dз]中,除了浊辅音 [ð] [z] 分别用彝族语“大麦”和“小孩撒尿”的发音来标注,且未注明需要“发音短、轻”以外, 其余的8个浊辅音均被注明需“发音短、轻” 且分别被用彝族语中的某些行为、动作的发音来标注;同样,10个清辅音也分别被用彝族语中的某些行为、动作的发音来标注,但由于因清辅音的发音较浊辅音的发音要重和长,因而不用注明“发音段、轻”。如浊辅音[b]是彝族语“木板”的发音(发音短、轻),[d]是彝族语“打豆子”的原音(发音短、轻)。而清辅音[p]是彝族语“秧草”的原音,[t]是彝族语“落水的鸟”发出的声音等等。其余的8个辅音 [h] [m]...... [j] [w]也各自用彝族语中的某些事物或动作的发音来标注。如[h]是彝族语“浇水”的原音(发音短、轻),[w]是彝族语“雪”的原音等等,见表3.1.2。以上看似简单的48个英语音标彝族语图注发音,其实凝聚了大理市下关镇各级领导、英语专家、彝族语言学者、挖色镇民间学者、大麦地彝族村民的集体智慧和汗水,是一次敢于打破先例的伟大创举。图文并茂的标注让彝族小学生看着图片上的内容,就知道这些音标如何发音,很轻松地习得英语发音,且不容易遗忘,突破了英语字母发音与彝族语音甚至与汉语拼音发音相混淆的局面,有效实现了彝族语音在英语发音学习中的“正迁移”。
(二)英语师资培训
2001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正式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始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随后,小学英语课程在我国正式开设,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跨越发展的时期。据统计,到 2005年底我国学习英语课程的小学生已经接近9000万,到 2008年底,全国不少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小学英语的平均开课率已达到了100 %(黄振远,2009:35)。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国家中,特别是在合格的小学英语师资相对不足的客观条件下,小学英语课程的实施必然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率早已经达到100%,甚至不少地区和学校从小学一年级或幼儿园就尝试开设英语课程,但是在许多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到现在仍不能完成从三年级开设课程的要求。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开设不足和不均衡的局面,无法体现其作为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的全面性与强制性特征,这不仅会影响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质量,而且会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最大的障碍就是师资问题,许多小学之所以没开设英语课程就是缺乏英语教师。在大理市建设新农村时,新农村建设总队长杨复兴博士就提出,要在大理市11个乡镇的119所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首先要解决英语师资问题,在英语教师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只能自力更生地自己培训英语教师。在师资建设方面,制定了短期和长期规划。短期的师资规划是,在1-5年期间,英语教师主要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为主,在他们中间挑选有较好英语基础的人进行培训,而后进行英语教学;长期规划是在6-10年间,英语教师逐步由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为主过渡到以本地区的彝族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为主,总的目标是到第15年,基本上实现彝族英语教师教授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2010年12月1日,在大理下关镇大麦地村完小开展了第一批用彝族语教授基础英语的教师培训工作。在培训会上,杨复兴博士首先阐述了用少数民族语言开展基础英语教学必要性及其意义;其次,他亲自带领培训教师朗读《48个英语音标彝族语图注发音》教材,而后强调了用彝族语开展基础英语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最后,为了保证彝族学生能一开始就学到标准的、地道的英语发音,杨复兴博士还聘请美国专家和本市大学生村官领读教材并制作了教学光盘。同时,他强调,由于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大多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一些音标或者单词发音不准、或是不到位,将会影响学生后期英语的学习,所以他要求即将成为英语教师身份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在上英语课程时,让学生多听教学光盘,少带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他们开始在下关镇大麦地村完小66名学生、大理祥云县妙姑小学(彝族山区小学)6个班84名学生、大理巍山县在新平小学50多名彝族小学生中进行试点。
(三)彝族语音融入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所取得的成效
在大麦地村完小英语教学工作计划中明确了教学目标,即通过30个课时的学习,全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到“七会”,即一是会准确拼写和背诵26个英语字母,二是准确认读48个国际音标,三是会运用国际音标拼读单词,会用《英语词典》查新词并拼读生词,四是会认读、拼写和背诵150个左右常用单词,五是会背诵3-5篇短课文或对话,六是会使用2个基本句型,七是会用英语来数数,能够从1数到20。英语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七会”:每周安排1-2个课时,采取教师领读、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自愿参加,在学期末不单独组织书面考试,而是采取本班、本校、本镇或本市英语比赛、竞赛、表演等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检验。通过用彝族语音开展英语语音教学后,大麦地村完小的彝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在2012年12月举行的大理市新农村建设村庄完小英语比赛中,大麦地村完小派出10名彝族学生参加比赛,获集体一等奖,其中四年级的毕永祥、五年级的瞿世香两位同学获“最佳表现”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生只用了30个英语课时,能取得上述成绩,证明此种方法的确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求是》杂志2012第7期刊出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玉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撰写的《架起党和政府沟通群众服务农村的桥梁——云南省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对云南省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许多成功举措和经验进行深入调研总结。其中例举了下派到云南省大理市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结合彝族语音与英语语音的直接相似性,开发了一套具有彝族特色的英语教材和教学模式,在大理州13所村庄小学试点后,1000多名彝族儿童英语学习效率提高了50%以上,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张玉台,韩俊:22)的事例,可以说大麦地完小创新性地利用母语(彝族语)的举措和实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五、利用彝族语音开展基础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
(一)领导重视,营造良好的试点推进氛围
在大麦地村完小用彝族语开展基础英语教学试点后,大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一是在工作上把试点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指定专门领导负责统筹、协调试点工作;二是经常听取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汇报,及时解决试点中存在的或是新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倾斜,大力支持试点工作;三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对试点先进单位如大麦地彝族完小、妙姑小学等给予表彰及奖励,并组织大理市一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和大理州各县农村小学的校长和英语教师到大麦地村完小观摩学习,营造良好的试点推进氛围;四是及时组织了大理市内城区小学与农村完小英语学习成果竞赛活动,表彰及奖励优秀同学,特别是表彰及奖励用彝族语开展基础英语教学完小的优秀彝族学生,为广泛开展以母语为媒介英语学习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二)因地制宜编写乡土教材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6条规定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学,有条件的地方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乡土教材,从而降低认知难度以适应本地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在用彝族语开展基础英语教学试点中,大理市委、市政府聘请云南民族大学英语专家、大理学院彝族语学者、挖色镇民间学者、大麦地彝族村民作为专家组成员,根据教育部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利用彝族语中某些语言的发音与英语音标的发音相似的特点,编制了100多页的《彝族地区村庄完小英语教学实用教材》,采用图注发音的办法,生动、形象、直观地对48个英语音标进行图注,编写《48个英语音标彝族语图注发音》教材。大麦地村完小两年多的英语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图注和发音教学,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实际,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热情,降低英语学习焦虑,从而增强英语学习的效果。
(三)利用优势,“因地因族因人”促进英语学习
虽然英语和彝族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却可以利用彝族语言发音的多音节和少数民族小学生先天母语发音优势进行英语教学的模式。而且善于充分挖掘本地有利条件——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和当地相对较大的彝族聚居区(大麦地、小麦地、富某国三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24人,隶属于一个行政村,全部人口均为彝族)。该行政村彝族人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族语言单一(仅为彝族语),故村民彝族语话语基本功扎实,几乎没有多民族语言背景下的多民族语言相互干扰、相互借鉴的复杂情形存在。且小学生的彝族语均为家庭习得和与族人交往习得的结果,发音纯正、稳定,且都有缘可溯。而且由于小学生群体年龄尚小,与外界(汉族、白族等)交往较少,故母语背景相对单纯,利于在英语学习中借鉴其彝族语的发音,完美地实现了“因地因族因人”制宜。
六、用彝族语开展基础英语教学的建议
对于利用少数民族母语开展外语教学,大理市下关镇大麦地村完小无疑是成功的。其用彝族语开展基础英语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再次证明了“英语教师若能把握母语环境,利用母语进行外语教学是能大力促进其学习效果的提升的。”该校以科学理论为支撑,用实践证实了少数民族语言对于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其可行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因而少数民族语言融入基础英语教学的途径是可以广泛推广使用的。此种用彝族语言开展基础英语教学试点工作也受到了广大彝族群众,特别是彝族小学生的欢迎,是一项利国利民、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好事。为了能更好地推进、推广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由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牵头,云南省教育厅等多部门参加组成调研组进行总结
用彝族语开展基础英语教学的方法利国利民,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进步,有利于民族团结。建议云南省相关职能部门尽快组织专题调研组,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对试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各级领导的有关批示精神进行贯彻落实,在提炼总结经验基础上,将其列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示范工程,拨出专项经费,指定相关部门及负责人对试点工作进行探索,总结取得的经验。
(二)继续引导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推进乡村英语教学试点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时不我待。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呈现出年龄更轻、文化水平更高的趋势,在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匮乏的情况下,在他们中间开展宣传活动,在相关部门组织下,经过短期培训是完全可以接下试点“接力棒”的。建议在新农村建设和“四群”教育“三深入”活动中,通过巩固已经取得的村庄完小英语教学成果,继续推进这项试点工作。
(三)循序渐进逐步配备乡村英语教师
在试点中,现有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为主的英语教师队伍在人员上具有不确定性,个人意愿、能力水平等对工作开展还有一些影响。要彻底解决村庄完小英语教学的问题,需要从增加英语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着手。建议从全省的战略高度,从长计议,第一,增加英语教师编制。因为目前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都存在着教师编制紧缺的问题,从而造成一些教师兼上几门不同的课程,难以让其发挥术业有专攻的作用。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谭伟民教师2009年在广东省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该地区的转岗教师人数占小学英语教师总人数的65.4%。这一数据说明即使在小学英语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的广东省,小学英语转岗教师仍超过半数。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师资数量匮乏、师资构成以转岗教师为主的局面已经成为制约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有学者指出,全国的小学英语转岗教师的数量占整个小学英语教师队伍超过50%的局面,给小学英语教学质量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王蔷,2009:35)。因此,建议云南省相关部门根据教育部在小学三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的要求,足额配备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编制,从源头上保障英语教师的数量。第二,增加免费少数民族师范生的名额。建议云南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在大学招生中增加免费师范生的名额,特别是适当增加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免费师范生的名额。同时,建议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及省教育厅对云南民族大学预科和英语专业的招生中,向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倾斜,为以后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资的来源储备充足的人才。第三,制定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发展规划,通过2至3个“五年规划”的建设,逐步为少数民族地区每所村庄完小配备1至2名正规的英语专业毕业的少数民族英语教师,彻底解决少数民族小学英语教师短缺问题。
(四)运用母语,开展英语语音、语法和基本词汇的教学。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语言教学,是在少数民族语背景下,是少数民族语言学习无法回避的问题,因而要“因地因族制宜”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母语优势,发掘母语中的英语发音要素,因族制宜开展开展英语语音、语法和基本词汇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借助母语学习外语,用母语直接与英语学习接轨,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及民族自豪感;也有利于国外其他民族借助国际音标,通过注音民族语言的教材来学习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及对外开放;同时,还有利于国内更多的其他民族有识之士学习掌握此种民族语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
七、彝族语融入基础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破除了传统的母语干扰英语学习的“怪论”
课题组调查的这个样本学校利用彝族语为媒介推进小学英语教学,使彝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增强,兴趣顿时浓厚,效果大幅度提升。用这种办法在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就好比用杠杆在撬动物体时找到了一个支撑点,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儿童英语学习效率和热情。它作为此类现象的一个缩影和案例,破除了传统的母语干扰英语学习的“怪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正如上述母语融入基础英语教学理论探讨中所阐述的观点,母语是否对第二语言乃至第三语言的学习起“干扰”或促进作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是否是真理,只有接受实践的经验,才能见分晓。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母语知识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母语知识和母语思维,以促进目标语的学习。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能否使用母语策略促进其学习,关键在于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英语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语言环境,少数民族语言是学生第一日常用语,若英语教师能把握母语环境,利用母语进行教学是能促进其英语学习。
(二)拓展双语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特殊教育方法,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系统地学习本民族语言,使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得到传承和发展 特别是对于一些濒临灭绝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来说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在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社会扫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双语教学对于提高民族地区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以及巩固教学效果是有目共睹的。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双语教学,一般是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的教学,称为民汉双语教学,而用少数民族语言和英语进行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双语教学的内涵,增加了双语教学的覆盖面,使双语教学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学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巩固教学效果。
(三)增强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一个人的失败 其实是自信心的丧失”。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调查时,笔者发现在课堂上自信心比较强的同学往往表现为主体意识比较强,经常主动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洪亮,敢于尝试回答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敢于提出质疑等等,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则反之。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以及家庭成员教育程度较低等原因导致其与与外界联系较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会造成腼腆、害羞、胆怯的性格,从而产生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因素,这些在少数民族小学生身上更能体现出来。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英语教学,这些因素是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将这些不良因素变为积极因素,促进其英语学习?开展双语教学就能解决上述问题。英语教师如能运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母语来学习其他语言,而不是被迫放弃母语来学习其他“外语”,这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及热情是有极大的帮助,因为每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是他们的第一日常用语 所以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英语教学,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很快地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实现又好又快的学习。
育学研究表明,0到12岁是一个人接受语言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学会了的东西就像“刻在脑子里”,永远抹不去。对于一个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儿童来说,准确的发音,特别是能准确拼读26个英语字母、48个国际音标至关重要,它奠定了以后英语学习的基础。大理市下关镇大麦地村完小经过近两年的试点教学,大多数少数民族小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准确朗读并书写26个英语字母,能够准确读认1-20数字,能够分辨大多数国际音标,能够认读100个左右的简单常用英语单词,能够进行5句以上简单的英语对话,基本实现了“七会”的目标,从而激发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了小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运用英语,同班同学间互相比赛考问、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维护边疆稳定
民族自豪感是相对于民族自卑感而言的,指一个民族由于本民族的存在,以及个人作为该民族的成员而表现出的一种荣誉感。这种荣誉感的产生,是基于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军事方面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的伟大成就,基于该民族对人类文明已经作出或将要做出的贡献。民族自豪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因素,是指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取向、现实状况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民族自豪感作为一定民族的共同心理倾向,必须遵循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每个民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都有长久的历史。”“各少数民族或小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做出过贡献,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都应得到尊重。”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多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部分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几千年来这些民族一直在使用本民族语言,他们以自己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而自豪,因而在少数民族地区采用双语教学,符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中都规定,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权利,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是对此权利使用及确认,因此,用少数民族母语进行英语教学,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了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
八、结语
综上 对于“特殊地区”的“特殊双语教学”,以彝族母语作为媒介进行英语教学是一举多得的举措。该研究中的样本学校运用彝族语音与英语的相似性进行英语语音教学,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用实践证实了其可行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这说明了少数民族语言(彝族语)融入基础英语教学的途径是可以广泛推广使用的。而且其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都非常重大:既继承、保护和传承了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化,又能促进英语教学效果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既能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又能利用少数民族的母语思维对英语进行“正迁移”学习,大大降低目标语的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进民族母语融入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值得尝试和借鉴的方法。
[基金项目] 201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言融入基础英语教学的方法途径研究—以彝族语言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Y061。
参考文献
[1]Chomsky,C. The Acquisition of Syntax in Children from 5 to 10 [M].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1969.
[2] Cohen,A.D .Strategies in L 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20.
[3] Corder S.P. ‘Language distance and the mannitude of the learning task’.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J].1978a.27—36.
[4] 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es 1999 19,38.
[5] Felix,S.Interference,interlanguage and related issues[A]. Felix S(e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C].Tubingen :Gunther Narr 1980 238.
[6] Greenberg J. Language Universal: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eature Hierarch[M].The Hague:Mouton.
[7] Krash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Pergamon 1981 167.
[8] McLaughlin B.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hildhood[M].New York:L awrence Erlbaum.1978 354.
[9] 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0] 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X.1972:209.
[11] Stern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12] Taylor B.Adult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heir pedagogical imp- lications[J].TESOL Quarte 1975(9) 391—399.
[13]黄远振.中国外语教育的生态批评[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9( 2 ),35.
[14]生安锋,赵玉荣.浅议母语在L2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对L2教学的启示[J].西安外
国语学院学报 2005(4) 78.
[15]文秋芳.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5.
[16]王蔷.用改革的方式解决英语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9 (1) 35.
[17]王丽.浅谈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0),159,160.
[18]张玉台,韩俊架起党和政府沟通群众服务农村的桥梁[J].求是,2012(7),22.
A Study on the Strategy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on Yi’Voice into Elementary English Phonetic Teaching
—— Taking Big Maidi Village Complete Primary School of Xiaguan in Dali as an Example
He Qing Yang Haibo
Abstract: By integrating Yi’s voice into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the Big Maidi Village Complete Primary School based on scientific pedagogical theory has been practicing this kind of bilingual teaching philosophy by labeling the 48 English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with the help of figure note pronunciation of Yi’s voice. As a reference of English teaching model it can successfully practice positive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ighly promote Yi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boost their national pride and effectively push ahea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as well.
Key Words: Yi’s Voice; positive transfer; primary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strategy; significance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