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世界读书日带一本书去旅游:在德国古城探寻文学大师的足迹

世界读书日带一本书去旅游:在德国古城探寻文学大师的足迹很多人认为格拉斯只是一名作家,但博物馆展示了格拉斯的很多雕塑、绘画作品。维特默如今是格拉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回忆起同格拉斯一同工作的日子,对他的性格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七年前的那个4月,君特·格拉斯在吕贝克离世。这位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认为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对战争、政治和社会的思考反映在多部作品中。吕贝克的君特·格拉斯博物馆就位于一条并不起眼的窄路旁,不少行人路过时会停下脚步,透过橱窗向内打量。格拉斯从2002年起将这座房子用作自己的工作室。格拉斯去世后,这里被改造成一个传记式的博物馆,用来介绍他的艺术创作故事。曾在2014年至2015年期间同格拉斯一起工作的尤利娅·维特默告诉记者:“当他与人交谈时,他很投入,有很强的存在感。”

新华社德国吕贝克4月23日电(记者刘旸 李超)吕贝克是德国北部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城市,以商贸著称,曾是德国北部商业联盟“汉萨同盟”的中心。除了商业的繁华,这座波罗的海港口城市在德国文学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这座只有22万居民的城市和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间的联系。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探访了这座古城,在中世纪风貌的老城区里,寻找这两位著名作家的足迹。

世界读书日带一本书去旅游:在德国古城探寻文学大师的足迹(1)

4月15日,行人在吕贝克街头。新华社记者李超摄

是作家,也是艺术家

七年前的那个4月,君特·格拉斯在吕贝克离世。这位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认为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对战争、政治和社会的思考反映在多部作品中。

吕贝克的君特·格拉斯博物馆就位于一条并不起眼的窄路旁,不少行人路过时会停下脚步,透过橱窗向内打量。格拉斯从2002年起将这座房子用作自己的工作室。格拉斯去世后,这里被改造成一个传记式的博物馆,用来介绍他的艺术创作故事。

曾在2014年至2015年期间同格拉斯一起工作的尤利娅·维特默告诉记者:“当他与人交谈时,他很投入,有很强的存在感。”

维特默如今是格拉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回忆起同格拉斯一同工作的日子,对他的性格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很多人认为格拉斯只是一名作家,但博物馆展示了格拉斯的很多雕塑、绘画作品。

世界读书日带一本书去旅游:在德国古城探寻文学大师的足迹(2)

这是4月13日在吕贝克拍摄的君特·格拉斯博物馆内展出的雕塑作品。新华社记者刘旸摄

博物馆庭院里摆放着格拉斯创作的雕塑:一群鸟、一只被大手握住的比目鱼和一个女孩。维特默说,格拉斯年轻时就开始雕塑,他擅长从不同事物中获取灵感,并从中发现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

也正因此,博物馆里摆放着很多特殊的展品,它们都是格拉斯曾用来获取灵感的小玩意:羽毛、火柴盒、贝壳、石头……

世界读书日带一本书去旅游:在德国古城探寻文学大师的足迹(3)

这是4月13日在吕贝克拍摄的君特·格拉斯博物馆的展品。新华社记者刘旸摄

博物馆里有一台保存状态很好的奥利韦蒂牌打字机。格拉斯就是在这台打字机上写完了他的代表作《铁皮鼓》。

维特默说,格拉斯对自己要求严格,工作非常勤奋,坚持自己的一套创作流程:他总是先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在打字机上敲出作品初稿。

这台打字机是格拉斯结婚时新娘家送给他的礼物。他一生从未改用电脑写作。

世界读书日带一本书去旅游:在德国古城探寻文学大师的足迹(4)

这是4月13日在吕贝克拍摄的君特·格拉斯博物馆的展品,格拉斯用这台打字机完成了代表作《铁皮鼓》。新华社记者刘旸摄

维特默说,君特·格拉斯在德国几乎是无人不晓的名字,他总是能激起强烈的情感——人们要么极其喜欢他,要么特别不喜欢他。但无论如何,格拉斯在其作品中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阅读他的作品只需要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那就是他所写的东西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关性。”维特默说,格拉斯所思考的社会不公正、森林的死亡、无家可归的人等等,都是全世界必须要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不朽名作的发源地

格拉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到吕贝克附近居住,不仅因为这里有和他的家乡格但斯克相似的氛围,还因为这里也是另一位文学大师、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的故乡。

1901年,时年26岁的托马斯·曼发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小说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传世至今,广受赞誉。

很多吕贝克人对书中出现的地名、风俗和景致感到熟悉,尽管全书从未提到吕贝克,但当地人认定书中写的就是吕贝克,甚至将布登勃洛克家族的宅院精确定位到一栋楼房——即现在的“布登勃洛克之家”。

世界读书日带一本书去旅游:在德国古城探寻文学大师的足迹(5)

这是4月14日在吕贝克拍摄的“布登勃洛克之家”。新华社记者刘旸摄

“布登勃洛克之家”是当地人根据小说内容,给这栋楼起的名字。于是,一些误会产生了。很多读者以为真的存在布登勃洛克家族,以为布登勃洛克家族就住在这里。事实并非如此,这里只是托马斯·曼所在的曼氏家族故居。

“布登勃洛克之家”博物馆研究员迪特曼说,小说刚发表时,很多吕贝克人对此书颇有微词。小说描述了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四代人的遭遇、一个家族如何衰落的故事。其中出现的骗婚骗嫁妆、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商人,失败的婚姻,沉迷音乐但无法摆脱阶级宿命的人,似乎处处在揭吕贝克的短。

但随着小说在欧洲和全世界获得极大成功和认可,吕贝克人的态度已经不一样。“电影、电视剧、音乐剧翻拍了多少次,这个小城里有一半的人都想去当群演。”迪特曼说。

在迪特曼的讲述中,最吸引记者的是两件展品。一个诉说了作家难以割舍的乡愁,一个记录了缘分妙不可言的爱情。

第一件是由德国著名的普鲁士古典主义建筑师申克尔设计的高大枝状烛台。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伴随托马斯·曼的一生,无论是在吕贝克,还是后来的慕尼黑,以及流亡到瑞士和美国,最后定居在瑞士,作家移居到哪里,就把它搬到哪里。

世界读书日带一本书去旅游:在德国古城探寻文学大师的足迹(6)

这是4月14日在吕贝克拍摄的布登勃洛克展览展品——托马斯·曼的烛台。新华社记者刘旸摄

“这个烛台到哪里,哪里就是托马斯的家。”迪特曼说。

另一件是一幅19世纪油画作品,名为《孩子们的嘉年华》。托马斯·曼七年级时,在报纸上看到了这幅作品,爱不释手,于是将报纸上的画剪下来收藏。画作上最左边可爱小女孩的原型模特卡蒂娅,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世界读书日带一本书去旅游:在德国古城探寻文学大师的足迹(7)

这是4月14日在吕贝克拍摄的布登勃洛克展览展品《孩子们的嘉年华》。新华社记者刘旸摄

身兼数学家和作家的卡蒂娅与托马斯育有6个儿女,其中四位成长为作家。文学基因在曼氏家族传承,文学气息也从“布登勃洛克之家”传遍吕贝克大街小巷。“汉萨市民”不仅会做生意,更懂得读书。

“我就是吕贝克人,每次读《布登勃洛克一家》都会有新的感受。”迪特曼说,“小说的语言艺术高超,有幽默和讽刺,谈论家庭伦理、代际关系、爱情婚姻,那些在时代面前悲剧式的人物总让人感同身受。这是人类社会长期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少年过去了,托马斯·曼的小说依然长盛不衰。”(编辑:唐志强、程大雨、金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