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儿童玩具有什么分类?家长眼中的儿童玩具

儿童玩具有什么分类?家长眼中的儿童玩具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林倩表示,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此类高吸水膨胀物品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小朋友将吸水弹塞到耳朵里,洗澡、游泳时遇水就会膨胀,“小朋友活泼好动,塞到耳朵里后不容易取出,在取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挣扎,有可能划伤耳道;如果异物距离鼓膜较近,也可能伤到鼓膜。”另外,如果孩子一次吞食较多,膨胀后可能堵住肠道,造成胀气等;将膨胀后的吸水弹塞到鼻腔,有可能引发窒息。  在问卷中,家长对水弹枪的顾虑除了直接射击伤人外,还有它遇水膨胀的特点。“孩子喜欢将一些小东西往嘴巴、鼻孔、耳朵里塞,水弹属于高吸水膨胀物品,一旦在体内膨胀,后果不堪设想。”一名家长表示。记者购买了一袋吸水弹,实验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吸水弹由原来直径2毫米左右的硬珠子,变成了直径8毫米左右、带有弹性的软珠,由此计算,遇水后,吸水弹的体积变为原来的64倍。  “这些玩具危害性很大”“孩子对其力度及方向把

  暑假开始了,为了让孩子的居家生活不枯燥,不少家长给小朋友添置了新玩具,它们可能是水弹枪、巴克球、溜溜球,也有可能是更高档的平衡车。但是,家长眼中的这些“爱的礼物”,是否真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呢?近日,记者面向012岁儿童家长发起《关于儿童玩具危险性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弹弓、弓弩类、水弹枪、磁力珠、带绳玩具、水晶泥、海洋宝宝等常见玩具,以高投票率登上儿童玩具“黑名单”。

儿童玩具有什么分类?家长眼中的儿童玩具(1)

  遇水后膨胀64倍 “吸水弹”或引起窒息

  本次问卷共有6064人参与,其中,学龄前儿童家长5915名,小学1-3年级家长109名,小学4-6年级家长40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弹弓、弓弩类、水弹枪、磁力珠、带绳玩具、水晶泥、海洋宝宝(水精灵)、粘人小手、气球、荧光棒等玩具,因存在危险因素,位列家长心目中儿童玩具“黑名单”TOP10。其中,弹弓、弓弩类玩具,获得95%以上家长的投票,也成为家长心目中危险系数最高的玩具。

  “这些玩具危害性很大”“孩子对其力度及方向把握不准,容易伤人”……不少家长表示,因为孩子年龄小,安全意识不强,在玩弹弓、弓弩类攻击类玩具时,不容易把握分寸,伤人伤己,“这些玩具很受男孩子欢迎,但是对于它的危险性,孩子并不清楚。”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号称水弹“一击即碎”“打在身上也不怕”的水弹枪也上了黑榜,获得94.1%家长的投票。市民张女士说,随着几款网络射击游戏的风靡,水弹枪迅速蹿红,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这款玩具却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安全,“冲击力挺大,打在身上很疼。邻居家的孩子在玩水弹枪的时候,把眼睛都打红了,太危险了。听说,还有的孩子被打伤,导致白内障,需要动手术装晶体。”

  记者了解到,虽然水弹枪伤人事件屡见不鲜,但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依然属于热销玩具,其中,某网店的月销售量高达1.5万。一所小学附近的文体店店员同样表示,水弹枪特别受孩子欢迎,“一放暑假,这种水弹枪就卖得特别好,这几天卖了好几把了。”虽然水弹枪外包装上标注着14岁以上儿童适用,但是店员并不以为意,“不用看这上面标注的年龄,幼儿园的孩子都在玩,伤不着人。”

  在问卷中,家长对水弹枪的顾虑除了直接射击伤人外,还有它遇水膨胀的特点。“孩子喜欢将一些小东西往嘴巴、鼻孔、耳朵里塞,水弹属于高吸水膨胀物品,一旦在体内膨胀,后果不堪设想。”一名家长表示。记者购买了一袋吸水弹,实验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吸水弹由原来直径2毫米左右的硬珠子,变成了直径8毫米左右、带有弹性的软珠,由此计算,遇水后,吸水弹的体积变为原来的64倍。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林倩表示,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此类高吸水膨胀物品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小朋友将吸水弹塞到耳朵里,洗澡、游泳时遇水就会膨胀,“小朋友活泼好动,塞到耳朵里后不容易取出,在取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挣扎,有可能划伤耳道;如果异物距离鼓膜较近,也可能伤到鼓膜。”另外,如果孩子一次吞食较多,膨胀后可能堵住肠道,造成胀气等;将膨胀后的吸水弹塞到鼻腔,有可能引发窒息。

  此前,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吸水弹软弹枪的消费预警》中提到,吸水弹属于小零件,膨胀率超过现行国家玩具的标准要求,如果儿童吸入或误吞此类吸水弹,进入呼吸道后可能导致窒息;如果弹射的动能过大,吸水弹打到人体后也可能造成伤害。

儿童玩具有什么分类?家长眼中的儿童玩具(2)

  隔着一摞1.6厘米厚的纸,两颗磁力珠仍能吸在一起。

  误吞磁力珠导致胃穿孔 益智玩具成“隐形杀手”

  记者从本次调查问卷中发现,除了常见的弹弓、弓弩类等公认为危险的玩具之外,当下热卖的益智类玩具磁力珠,也成为家长心中的高危玩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磁力珠在孩子当中流行起来。这种玩具能减压、益智,还能开发大脑,只要孩子的想象力够丰富,能用这些磁力珠摆出不同的的造型。而且这种玩具能从小玩到大,也玩不坏。”市民徐先生说,磁力珠刚流行时,他很支持孩子玩,直到不久前看了一则关于磁力珠给孩子造成伤害的新闻,让他马上从孩子手中收走了这个玩具,“新闻报道称,一个两岁多的小孩误吞了10多颗磁力珠,肠子破了好几个洞。我又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还有很多孩子因为磁力珠命悬一线,特别危险。”

  磁力珠带给孩子的伤害,就在我们身边。今年春节期间,3岁的倩倩因吞下磁力珠,被父母带到了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检查。拍片发现,倩倩的消化道里竟有16颗磁力珠连在了一起,并且在孩子的食管和胃之间形成了穿孔。无独有偶,3岁的浩浩在玩耍中因误吞磁力珠,也被家长紧急送到了医院,“一开始孩子没有任何症状,家长也没有太在意。直到孩子出现腹痛、呕吐才到医院就诊。”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徐俊杰表示。

  “很多家长不知道误食磁力珠的危险。磁力珠具有吸引力,如果在不同时间吞入多个磁力珠,就有可能隔着胃、肠壁吸在一起。磁力珠挤压胃壁和肠壁,导致胃肠壁坏死,继而引发穿孔、腹膜炎、感染性休克、肠梗阻等一系列损害。”徐俊杰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玩类似磁力珠的玩具,以防误吞后给孩子造成伤害。一旦发现孩子误吞磁铁类异物时,首先要及时到当地医院检查,明确磁珠的数量和位置,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记者发现,在GB 6675.2-2014《玩具安全第2部分:机械与物理性能》中,也对此类磁力产品进行了提醒,“现已报道了多起因吞下磁力珠而导致肠穿孔或肠梗阻的事故,其中至少包括一起死亡事故。3岁以上和以下的儿童都曾发生事故。事故中很多儿童仅表现出流感样症状,这导致肠穿孔或肠梗阻的医学症状很容易被误诊。这些误诊导致了诊断的延误,对儿童造成严重后果。”

  从某个角度来看,颜色鲜艳、形状小巧、容易吞咽的磁力珠,正成为隐藏在孩子身边的安全“杀手”。一直热衷于产品安全监测的“魏老爸”魏文锋也通过网络平台,以实验的方式号召家长重视磁力珠的危害。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两颗磁力珠能够隔着88张A4纸吸在一起。“磁力珠在正常情况下看上去好像是无害的,一旦被小孩子误食进去就变得非常的危险。”魏文锋提醒。据悉,学龄前儿童小肠壁的厚度小于0.8厘米,结肠壁厚度小于1.2厘米;学龄期儿童小肠壁的厚度小于1.0厘米,结肠壁厚度小于1.4厘米。记者也购买了一盒磁力珠,经实验发现,隔着一摞1.6厘米厚的纸,两颗磁力珠仍能吸在一起。

  据介绍,除了磁力珠,纽扣电池一旦被误吞,也十分危险,“纽扣电池被误吞后,若嵌顿在消化道中,尤其是食管中,也会对人体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徐俊杰表示,及早发现并处理纽扣电池,是避免造成更大伤害的最好措施。

  “安全”玩具不安全 认准正规厂家再购买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不少家长也提到了细小玩具的危险性。“小玩具或小钢珠一类的,小朋友如果吃了会被卡到,有时候还会塞到鼻子和耳朵眼里,很危险。”一名受访家长表示。

  还有数百名家长提到了看似无害的水晶泥和太空沙。“存在化学成分”“含有毒物质”“进口鼻容易窒息”“引起过敏”是不少家长给它们贴上的标签。“水晶泥不仅沾在衣服上特别难清洗,还容易引发过敏。之前孩子就因为玩水晶泥,身上起了很多红疙瘩。”一名妈妈表示,她曾与其他家长谈起过水晶泥,多名家长均反馈孩子因其引发过过敏症状,“还有的孩子在玩水晶泥时不小心揉了眼睛之后,一直流眼屎状的分泌物。”

  另外,看似安全的毛绒玩具也被一些家长拉进了“黑名单”。“一次没注意,孩子竟然把毛绒玩具里的棉絮塞到了鼻腔里,可把一家人吓坏了。”市民刘女士说,孩子皮肤娇嫩,毛绒玩具不仅容易滋生细菌,还会引发瘙痒、过敏甚至呼吸道疾病,“如果毛绒玩具上带纽扣等小物件,很容易被孩子吞咽并卡住。”另外,孩子若玩带绳的玩具,也容易勒着脖子,存在安全隐患。

  不少家长还表示,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物品,也很可能危及孩子的健康。以常见的荧光棒为例,就有多名家长表示,孩子因操作不当,导致发生了荧光夜崩进眼睛、吞服等危险情况。

  “受口欲期影响,1岁以内的宝宝喜欢将物品往嘴巴里塞,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好奇心越来越强,也会将小型玩具和异物往嘴巴、耳朵、鼻子里塞。”林倩表示,生活中,家长要格外留心孩子的安全;在选购玩具时,要购买外包装上有年龄提示的、由正规厂家生产的玩具,“电动玩具不建议给太小的孩子玩,因为小孩子好奇心重,会把一些小零件扣出来。”另外,如果要购买电声玩具,一定要注重音质。

  “玩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小伙伴’,孩子玩玩具时,家长要给孩子上好‘安全教育课’。”幼儿园教师建议,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玩具,让废旧物品再次利用的同时,也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并增强亲子关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