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家长和老师责任各有不同)

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家长和老师责任各有不同)两个孩子打架必须有是非曲直,你对我错的评判。这种客观公正,并不会损伤师生情谊,反而会让学生更信任老师(这里也不是说老师不能有亲,只是排在第二位,老师可以像妈妈,但毕竟不是妈妈)。并且“正”,才是人立足的基石。没有“正”,只有“亲”则会造成孩子无原则,无立场。相反,老师则是最能客观公正,反而不能以模糊的“亲”为原则,要以“正”为第一原则。古人“易子而教”,其原因是作为家长并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客观公正”。往往看重父子之间的“亲”(关系和谐),而不是“正”(是非曲直)。所以作为家长,天然的会以“亲”为第一原则。“亲”为无条件的支持,无论对错都支持孩子,和孩子站在一起(这里并不是没有原则,没有对错,只是排在第二位)。也只有这样无条件的爱,才可以铸就孩子未来的勇敢,坚强,勇于承担。我们发现长大后出问题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爱能不足,家庭的支撑不够,遂造成成年之后,因为在少年时不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长

家校共育中,老师负责“导之以正”,家长负责“爱之以亲”。

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家长和老师责任各有不同)(1)

所谓“导之以正”,是以“是非曲直”为第一原则。所谓“爱之以亲”,是把“关系和谐”放在第一位。

当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打架时,作为家长,很难在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做到客观公正,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偏袒自己的孩子。

我们自古就有“亲亲互隐”的传统,即所谓“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父亲做错了事,当儿子的首先想到是为父亲隐瞒。当儿子犯错误的时候,父亲首先想到的也是为儿子隐瞒。这乃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反而是大义灭亲互相举报,虽然犯错而得到惩罚,但往往会造成社会道德的撕裂。

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家长和老师责任各有不同)(2)

古人“易子而教”,其原因是作为家长并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客观公正”。往往看重父子之间的“亲”(关系和谐),而不是“正”(是非曲直)。

所以作为家长,天然的会以“亲”为第一原则。“亲”为无条件的支持,无论对错都支持孩子,和孩子站在一起(这里并不是没有原则,没有对错,只是排在第二位)。也只有这样无条件的爱,才可以铸就孩子未来的勇敢,坚强,勇于承担。

我们发现长大后出问题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爱能不足,家庭的支撑不够,遂造成成年之后,因为在少年时不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长大之后仍然需要通过外界的支撑才可以活下去,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家长和老师责任各有不同)(3)

相反,老师则是最能客观公正,反而不能以模糊的“亲”为原则,要以“正”为第一原则。

两个孩子打架必须有是非曲直,你对我错的评判。这种客观公正,并不会损伤师生情谊,反而会让学生更信任老师(这里也不是说老师不能有亲,只是排在第二位,老师可以像妈妈,但毕竟不是妈妈)。并且“正”,才是人立足的基石。没有“正”,只有“亲”则会造成孩子无原则,无立场。

现在每个学校都有德育处,但其实德育工作在学校是最不好做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往往会流于形式,学生疲于应付,完成过程而已。其原因当然不是怪罪于某一方,而是德育工作本身的属性是实践性的,而非知识性的。所以他不是告诉学生1 1=2的数学问题,而完全是落实在生活当中,通过具体的实践体现出来的。那这就要求,不能是刻意的安排,必须是在生活中随处发现。

作为父母,是具有天然优势的,生活处处都是德育培养的机会。诸如吃饭时坐的位置,摆碗筷,给父母盛饭都是最为日常的生活小事,但却可以长养孩子的德性,并且是自然而然,而非刻意为之。如果换作老师来做,就成为布置的任务,作业,则很容易会流于形式,学生疲于应付。

所以在家校共育中不是家长替代老师,也不是老师替代家长,而是各负其责,各有原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