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家庭中的儿童读书笔记: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读书笔记
蒙台梭利家庭中的儿童读书笔记: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读书笔记3到6岁时期,儿童的心理类型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但到了这个时期,儿童就开始容易受到成人影响。在六岁之前的这段时间,儿童的人格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六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可以上学的智慧了。0到3岁时期,成人还不能了解儿童的心理,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直接对儿童做出任何影响,实际上也没有学校会接收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现在早教班托儿所也是有的)后来呢,一旦某个突触成功参与某个大脑功能的运作,它就会受到强化;相反,没有用到的突触就会变弱,最终被剪裁掉。神经元连接和修剪的过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脑的过程,后天的学习与经验对于这样的修剪过程非常重要,特别是孩子在 0~6 岁早期发育的时候。所以我们说,孩子的早期经验,他在幼年时期获得的教育,能影响一生。第三章 成长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到六岁这段时间。这一阶段又可分为0到3岁和3到6岁两个小阶段。
虽然蒙台梭利出生于一百多年前,但是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到了现在依然是非常先进的教育法。
在科学实验如此发达的今天,科学家们做各种实验和调查统计。最终绝大多数都证明了蒙台梭利思想的正确性。
新生宝宝的脑重只占成年人的25%,但是,出生之后它疾速发展,3 岁时就达到 85%,5 岁是 95%。大脑发展可不光是重量上的变化,也不光是脑细胞数目的增加,最关键的是神经元之间的建立连接,这种连接又叫「突触」。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大脑里突触的数目非常少。在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鲜刺激的作用下,神经元以每秒 700~1000 个的惊人速度建立着新的连接,3 岁时连接的数目甚至超过了成年人。
后来呢,一旦某个突触成功参与某个大脑功能的运作,它就会受到强化;相反,没有用到的突触就会变弱,最终被剪裁掉。神经元连接和修剪的过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脑的过程,后天的学习与经验对于这样的修剪过程非常重要,特别是孩子在 0~6 岁早期发育的时候。所以我们说,孩子的早期经验,他在幼年时期获得的教育,能影响一生。
第三章 成长的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到六岁这段时间。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0到3岁和3到6岁两个小阶段。
0到3岁时期,成人还不能了解儿童的心理,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直接对儿童做出任何影响,实际上也没有学校会接收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现在早教班托儿所也是有的)
3到6岁时期,儿童的心理类型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但到了这个时期,儿童就开始容易受到成人影响。在六岁之前的这段时间,儿童的人格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六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可以上学的智慧了。
6到1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相对稳定,没有其他变化发生。
在12到18岁,儿童的心理成长进入第三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孩子也会有非常大的改变,它也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12到15岁和15到18岁。
0-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作者认为人类的智慧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而且人的心理也是在这个阶段完成发展并定型的。
有吸收力的心灵:在婴儿时期,大脑并没有沉睡,它以一种跟成人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一个特殊的成长步骤。
婴儿同时也有创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渴望。如果说成人是有意识的做出各种行为的话,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儿童的行为则是无意识的。
整个过程是从婴儿吸收环境中的知识开始的。
他们是通过运用自身所具有的那些特点来实现这一点的:当环境中的事物激起了婴儿的热情和注意力,他们就会对事物产生一种特殊的敏感性,随后婴儿将会同环境中的事物产生一种互动,儿童运用自己的天赋来吸取周围的知识,而不是根据主观的意愿去获取知识,也就是说他们通过一种天生的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知识。
成人是用大脑去学习知识的,而儿童,却是在一种心理能力的作用下去,直接吸收知识。
成人的学习过程只不过是一个单向的接收过程,将知识输入大脑后把它储存起来,而不跟这些知识建立直接的联系。
儿童的学习经历了一种转型,知识不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同时还促进了儿童大脑的形成,成为大脑的一部分,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儿童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的这种心理类型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吸收力的心灵。”
婴儿的学习方式
他们无意识的去做每一件事,然后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一步一步没有负担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能使大脑发育成型。
儿童学习动作并不随意,而是有一定之规,每一种动作的学习也都有特定的时间。(敏感期)
其实成人的工作不是教育,而是为婴儿的大脑发育提供应有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够准备好,合理的对待儿童的智慧,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从而延长他们敞开具有吸收力心灵的学习阶段,那我们就完成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第四章 新的途径
作者论述了为什么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儿童开始。
第五章 造物的奇迹第六章 胚胎学与行为
这两章讲了部分的胚胎学一些知识和研究。基本上都是初中高中生物的内容。
作者认为,生命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保持它们,物种自身在地球上得以延续,他们对地球上所有其他物种都担负着一定的责任。
我们发现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将自己创造自身的所有东西,而不是在周围的人群中索取,也不是向他的家庭索取。
作者通过将古老人的婴儿带回到现代社会的故事说明,在刚出生的时候,生命个体能够毫不费力的进行无意识的学习,并掌握很多东西。
第七章 精神胚胎
婴儿刚一降生,就要进入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要经历一种与胚胎期的生理性成长完全不同的成长,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成长。
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出生之前就与其他动物相同,另一个是在出生之后,婴儿在出生那一刻,完成了生命的一次飞跃,他们进入了第二个胚胎期,这是他们生命新旅程的起点。
“精神胚胎”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成长中的婴儿不但具有学习的能力,能学会像人那样运用力量,智慧和语言等,还具有根据周围环境塑造自己性格的能力。
成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加以思考,婴儿则对环境进行吸收。婴儿不仅能记住周围的事物,还能将这些事物转化为心灵的一部分。婴儿要根据自己的见闻来塑造自我,这些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会成为儿童个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儿童的语言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儿童在学习语言时,不是记住了如何发音,而是形成了发音的能力,并将其充分发挥出来。
儿童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周围的知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吸收能力,使他们能够逐步适应周围的环境。儿童是在无意识中完成这一过程的。
儿童生命的第一阶段是适应阶段。儿童的行为发展,不但能够适应时代和地域的要求,也能够适应出生地的风俗习惯。
婴儿时期形成的东西是无法清除的,会永远留存下来,成为我们个性的一部分。
"记忆基质"不但可以创造个体的特性,而且可以将这些特性,以极具生命力的形式保存在体内。成人在儿童时期所学的东西,也会在他们肢体和器官上打下永久的烙印。
婴儿具有心理生命
事实上,婴儿的心理生命在胚胎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所有生物,包括低等动物,都具有一定的心理能力和某种特定的心理生命。(类似于本能)
婴儿是突然的,非自愿的,降生到这个陌生世界的,这里的环境与他们之前在子宫中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成人必须帮助婴儿适应这个世界。
动物的种族本能是在刚刚出生时被唤醒的,而不是被艰难的环境刺激产生的,是动物的行为促进了其本能的发展。这一现象也适用于人类。
当人类出生时,一种潜在的力量——精神胚胎被唤醒,他会帮助婴儿完成许多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在每一个身体发生关键性变化的阶段,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明显的标志,比如婴儿出生后被剪断脐带与母体分离就是标志之一。这些阶段非常重要,精神胚胎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觉醒的。
在儿童的记忆里,没有所谓遗传的东西,但儿童一定会经历一个由潜在能量产生的迫切需求阶段,这时潜在力量可以帮助儿童成长,帮助他们依靠周围的环境,形成自己的个性,我们把这种无形的要求称为“星云”。
婴儿不是在出生时就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这些都是在出生之后逐渐形成的。婴儿在身体还远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就开始不断的完善自己,直到他们完全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拥有成熟的能力。
婴儿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拥有天赋本能,但他们具有学习的天赋。他们自己构建自己的心灵生活,建立自己对外信息的传递机制。
婴儿的成长不是以身体为起点,而是以心理为起点的。
婴儿刚出生时,各个器官骨骼都没有发育完全,他们仅仅是人的“雏形”。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不能一出生就进行协调运动,人类学会运动是一个逐渐协调的过程。
发展的本能使婴儿的运动器官,逐渐开始接受大脑的指令,并以一种混沌的方式进行运动,以帮助婴儿在周围环境中汲取经验。依靠这些经验和练习,婴儿的运动变得更加协调,直到可以完全正确的完成大脑的指令。
人类最先发展的是心理,器官的发展是在心理发展之后开始的,并由心理控制。虽然身体是运动的物质基础,身体必须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才能进行运动,但是心理发展却不依赖于此。心理的发展是通过运动的过程,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经验而实现的。如果一个孩子的运动器官在发育成熟之后被限制运动,他的心理发展也会受到阻碍,虽然心理发展没有界限,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器官的使用,运动器官却一直是自主发展的。
所有的婴儿刚刚出生时,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他们都遵循同样的规律成长。任何人,无论高低贵贱,都是由“精神胚胎”发展而来的。
我们对幼小的婴儿进行帮助时,必须要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如果承认的教育从婴儿出生之后就开始,那么这种教育就必须适应这一时期婴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需求,要保证婴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仍然以宁静愉、快和不懈努力的状态发展。
对于处在“精神胚胎”阶段的婴儿,我们能做的只有帮助这些生命适应环境,进而促进其发展。归根结底,我们的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研究,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回归子宫的倾向。
如果在出生后的早期婴儿,就对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一种畏惧感,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必将受到影响。这样的孩子将来就可能会形成桀骜不驯的性格,与社会格格不入,对他们来说,周围环境中学习吸收经验,永远是一个很艰难完成的使命。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产生的巨大负面作用,它不存在于人们的友谊记忆中,而存在于潜意识中。这些记忆根深蒂固的留存在我们的“记忆基质”中,已经成为性格的一部分了。
无知地对待儿童比无知地对待成人后果要可怕得多,就会在婴儿的心中产生巨大的障碍,进而形成一种阻碍世界发展的个性。
"星云"式的能力
我们将婴儿的这种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吸收知识的创造性能力,比作天体中的"星云"
儿童语言的学习
儿童并没有遗传某种语言模式,而是遗传了在潜意识中吸收学习语言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星云"
“ 语言星云”并不决定儿童要学习哪种语言,但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出生后生活环境中的语言。
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整体,通过从周围环境中主动吸收知识来完善自身的结构。
感知的"星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指导作用,就像是基因能够决定受精卵长成人体一样。
因此我们必须恰当,准确的遵循规律,运用正确而得当的方法,给予婴儿必要的照顾。
第八章 儿童独立的历程
如果儿童没有回归子宫的倾向,他们就会努力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独立。
儿童从刚刚出生起,就踏上了独立的旅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有目的的行动"是一种身体机制的本能,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种自然的推动力,一种进化的原动力。
儿童出生之后,离开子宫这个“囚笼”,是他们开始迈向独立的第一步,此后,他们就被赋予了一种面对世界、学习和吸收各种知识的强烈渴望,他们通过对周围事物的学习和吸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征服世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这是儿童降生后的第一个阶段标志。
儿童热爱他生活的世界,世界对儿童来说充满了丰富的感官刺激。
身体独立的进程
婴儿一降生,首先开始工作的就是他们的感觉器官,这些器官可以传输外界的刺激,帮助儿童形成自己的个性。
重新吸收所有的东西,然后再一一辨别。
儿童在六个月大时就可以不用完全依赖母乳。也就在同一时期,儿童第一次能发音。 通过语言与他人交流,是儿童独立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原本看起来一无是处的儿童,现在已经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够听懂他人的话语了。
没过多久,儿童长大了一岁,他们开始学习走路,努力摆脱不能走路的约束。还是走路这一步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学习走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因为学习走路是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内完成的,而且他同语言学习和认识周围环境是同时进行的。
一般哺乳动物都不必学习行走,只有人才需要经历这个过程。在婴儿开始走路之前,骨骼必须先完成钙化。在儿童的各种与行走有关的器官成熟之前,我们是无法教会他们走路的。
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能够使儿童逐步迈向独立的能力,一一体现了出来。
儿童只有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经验,才能得到完全的发展,我们将这种吸收经验的过程称为“工作”。
儿童通过说话,走、跑、跳等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性,他们只有在自由运用这些能力时,才能自由发展。
你的首要条件就是向儿童提供环境,以保证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各项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可能会因为环境的不适宜和缺失而减慢或者逆转。
儿童总是想扩大自己的独立范围,总是希望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想自己拿东西,想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这些都不是我们要求儿童做的,他们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常常本能的想去阻止他们。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组织的不是儿童的行动,而是自然法则,儿童的行为是由自然法则引导的,儿童在遵循自然法则行事。
在精神上获得独立
儿童逐步摆脱了对他人的依靠,最后他们还要求在精神上获得独立,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依靠他人获取经验,他们开始寻找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我们要给儿童全部的自由,让儿童独立,会让他们正常的发展。只有“自由”和“环境经验”,才能让人类的发展成为现实。
儿童在不断的获取独立的过程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它来自于儿童的个性,这种个性能够保护儿童不断的发展。
生命不能停滞不前,独立也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征服的过程,为了达到自由,强壮和完美,只有走过不懈努力这条必经之路。
婴儿的第一本能
婴儿的第一本能就是拒绝别人的帮助,自己去做事情。他们争取独立的第一个有意识的要求就是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阻碍,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儿童的学习环境不应该有过多的障碍,环境中的障碍应该尽量减少,甚至全部消除。环境中应该有很多能够引起儿童兴趣的事物,让他们从环境中获得经验。
心理成熟,要通过环境经验才能实现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生理成熟”的过程,我们也必须准备接受“心理成熟”的过程,因为两者在胚胎发展的过程中是同时进行的。
器官的生长并不是一个有序渐进的过程,器官的生长都是发生在与之相关的活动点出现时,这些活动点出现的时间非常短,在器官成熟之后就消失了。
我们发现器官生长的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是非常协调的。
心理的成熟,只有通过“环境经验”才能实现,环境经验,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改变形式和内容,因为“有目的的行动”也在改变。
环境经验是以不断重复的形式出现的。这些不断重复的活动,看起来与琐事产生的功能没有直接关系,并且他们也会在这些功能出现的同时消失。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具有吸收能力的大脑结构体系,在出生时就有一种力量,有目的的行动。这种力量在“敏感期”的指导下,在婴儿时期产生了变化。人类身体的成长和心理的发展,受到具有吸收能力的大脑敏感期等多方面机制的影响,这些都具有遗传性,是人类的特征,但所有这些机制都必须在环境中通过自由活动获取经验,才能发挥作用。
第九章 生命之初
环境是新生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儿童的大脑是具有吸收能力的,是从周围环境中汲取养分的,这些养分也会反过来促进大脑的发展,因此在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必须让他们觉得周围环境有趣,具有吸引力。
刚刚出生的婴儿,在精神上处于适应外部世界的阶段。
出生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婴儿期(出生后第一年),可被分为几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我们都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第一个阶段时间非常短暂,就是婴儿出生时。
简单的说,就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遵循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婴儿应该与母亲尽可能的多交流、接触。
第二,婴儿在母体中的环境是安静、黑暗、恒温的。
第三,抚摸和挪动婴儿也应该遵循严格的规定。我们对待婴儿不要像对待一件没有知觉的物品一样。我们应该多考虑婴儿的感受,不要将它突然放进水中洗澡,不要过快的给他穿衣服。(我家宝宝以前是非常不喜欢穿衣服的一直持续到接近两岁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他其实并不是不喜欢穿衣服,她只是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刚开始给她提出要穿衣服的时候,他一定是会拒绝的。如果这时候强制执行,他就会大吵大闹,但是如果此时带着他做一些舒缓的事情,他愿意做的事情,然后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帮他穿上衣服,他是愿意的)
第四,抱起婴儿的方式也有所改变。我们抱起婴儿的动作要很轻柔,不要突然抱起和放下婴儿。在这个阶段,我们仍然应将母亲和婴儿视为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整体。
刚刚降生的婴儿,只不过是改变了自己与母体之间的位置,来到了母体外而已,在其他方面他们没有任何变化,之间仍然进行着交流。
这些特别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整个婴儿期,度过这一阶段后,母亲和婴儿就可以摆脱这种隔离状态,融入社会。
婴儿在环境中成长。
我们要预见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需要什么东西,并向他们提供。
儿童想要获得某种精神力量,就必须与经常使用这种力量的人在一起。
婴儿如果感受不到母爱,他们的正常会受到阻碍,一种心灵上的不满和渴望,会严重的影响他们的发展。
当儿童能够走出大门时,我们出门时就应该带上他们,让他们尽可能的多观察周围的环境。我们应该常常把它们带在身边,以便他们能够观察我们在说什么做什么。
我们也一定要对婴儿进行细微的观察。一个合格的母亲或保姆,应该能够发现婴儿对什么事物特别关注,并且应该尽可能地将它们抱到那些物体附近,让他们能够认真观察。我们必须要了解,儿童是通过适应周围环境来建立自身性格的。
孩子听到的应该是成人的全部,对话内容看到的应该是成人所有与谈话相关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听到母亲对他们说的话。
延长哺乳期,能够使母亲与孩子有更多的相处时间,这就在无形中为儿童适应社会、完善自己提供了帮助。
如果把婴儿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种像监狱似的生活,会限制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十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掌握语言的机制
无论一种语言是怎样的复杂,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本族人也能够学会使用它。
语言是自然发展起来的,是自然创造起来的,所有儿童的语言发展都遵循着一个固定的规律:无论儿童在什么地方生活,无论他们所说的语言是简单还是复杂,他们都有基本相同的语言发展阶段。
所有的儿童都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 简单的发音阶段。
- 使用单词阶段。
- 熟练的使用语法和句法的阶段。
成人只能熟练的运用自己的母语,儿童却可以建立起某种语言机制,并熟练的学习自己听到的语言。
这个过程的开始和完成是在大脑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当儿童听到一种语言的时候,他就成了儿童的一部分。成人只能够想象出有意识的学习语言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只能够有意识的学习语言。
各种的语言发音都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深奥的语言和简单的语言,对儿童来说没有什么难易的差别,所有的儿童都不会觉得学习母语是困难的,这种语言的基质,将语言当成一个简单的整体,不论它是深奥的还是简单的。
语言的爆发式发展
作者认为,儿童和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就如同拍照片和水彩画的区别。拍照片无论是记录一个人还是1000个人,都可以瞬间完成。可是画水彩画却要一个一个的来画。
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在大脑完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开始的,发展完成之后,他们就成了大脑的一部分。
从内部来讲,儿童进行着大量的工作,可是我们肉眼能看见的变化或许非常小。这些语言的进展不是慢慢发生的,而是通过跳跃的方式呈现的,比如音节发音的能力可能在某个时间突然出现,然后这种能力将持续几个月时间没有什么进展。从外部的表现来看,儿童没有什么进展,可是我们又会突然发现儿童能说出单个的词了。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时候不是一字一句的慢慢进行,而是会有“爆发现象”。现象不是在教授者的促进中出现的,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儿童常常在某个时期就突然可以准确的说出许多单词了。对于每一个儿童来说,这都发生在他满两岁的时候。
两岁是人类心理类型的一道分水岭。儿童两岁的时候,一个语言组织时期开始了,语言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方式不是那种爆发式的了,而是鲜活又自然的。
第二个阶段一直要发展到儿童到六岁,在这个时期,儿童学习了很多新单词,而且逐渐完善了自己使用的句型。(还有语气)
一个两岁半的儿童具有两三百的词汇量,而到了六岁的时候,她已经可以使用上千个词汇了,而这些都是在没有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完成的,它是自然吸收的过程。
六岁的儿童语言表述已经特别准确了,他们了解,而且可以使用母语的一些规则,同时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此前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工作。
无论怎样,他们已成长成一个成人,而且独立的完成了学习语言的整个过程。
假如没有儿童这种自觉自然的学习语言的能力,人类就无法在历史上取得那么多辉煌的成就,这就是文明的进步,也是儿童的重要之处,他们使得所有的事情都有了实现的可能。我们应该以此来采取看待儿童的正确态度,文明的发展正是以儿童工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去满足儿童的需要,为他们服务,以免他们孤军奋战。
第11章 语言对儿童的召唤
语言器官的运动一定要有他们头脑中的语音信息作为基础。儿童的语言并不是逻辑推理的产物,而是自然基质的产物。
最初的时候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是没有语言功能的,也没有丝毫遗传的影响,同语言之间也没有联系,可是他们拥有学习某种语言和完成语言表述动作的能力。这两个中枢是语言整体机制的一部分,自然界就是利用这两个中枢来实现语言的发展。
在有了这两个神经中枢的基础上,还要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能力,时刻准备着去学习语言。儿童的语言行为要受听觉的影响。
当这些条件都被自然界安排好了,儿童一出生就可以开始去适应社会,并同时为说话做好准备了。
在出生之后的一段神秘时期里,儿童对语言有着特殊的感知能力,而是在成人的心里,儿童似乎是一个只知道睡觉的东西。而突然他醒过来了,仿佛一切都发生在瞬间,而且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了,他的所有听觉神经都能发挥出功能来了。或许婴儿会认为,在他的周围,以前从来没有其他的声音,那其实是他并没有对其他声音作出反应,他们只是听到了人类的语言。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首先,在婴儿的潜意识里,打下烙印的是单个的音符,这是语言的基本部分,我们可能会把它叫做字母,然后是音节之后才是单词。
最初儿童说这些东西时,或许根本不懂得它的意思,孩子在读他的初级课本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然而这个过程有一个精巧之处,儿童的身体里仿佛存在着一个古板的老师,他们教给儿童字母,然后再教音节,之后是单词,这个存在于儿童身体内部的老师,往往选择很恰当的时去教儿童,于是儿童先学习发音,接着进行音节的学习,循序渐进地遵循着语言学习的方式,接下去儿童会开始学习单词,最后才是语法。
首先,儿童要学习事物的名称。自然是儿童学会了名词,形容词,连词,副词,还有动词,不定式,名词格前缀后缀,以及各种各样的特殊用法。这个过程就如同在学校里进行学习一样,最后通过对儿童的检验,我们发现儿童已经可以熟练的运用语言了。
在婴儿四个月的时候。(有人认为更早,但是作者更倾向于四个月)婴儿将开始注意到,那些吸引他注意力的声音,其实是从嘴巴出来的,婴儿会被人们说话时的嘴唇动作吸引,会仔细的观察人们的嘴唇动作,并且进行模仿。
在这之后,有意识的行为就开始产生作用了。进行了两个月的细致观察,儿童能够开始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等到了六个月,我们可能会在某一天,听见孩子在说爸爸妈妈。
儿童学习语言的动力。
大概婴儿在十个月大的时候,他会发现,他所听到的声音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与此同时,他会开始努力理解这些话的意思。
这两件事情都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发生的:无意识中进行了语言学习,而且还逐渐达到有意识的状态;建立起了自己的语言,尽管这种时候,这种语言不过是婴儿简单重复的咿咿呀呀。
在一岁大的时候,儿童就开始有意识的去说话了,这时候他还没有完全摆脱咿呀学语的状态,但他已经是有目的的说话了。
儿童开始意识到,语言同他身边的事物是相关的,他越来越有希望掌握语言,也越来越有意识的掌握语言。这就在儿童的身体内部引发了一场冲突,这场冲突就是冲破无意识,而逐渐达到有意识。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希望能与别人沟通和交流,但是因为语言贫乏,却不能达到目的,这种状况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儿童会因为这种无能为力的状态,而感觉非常沮丧,于是他们在潜意识里就开始加紧学习语言,而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惊讶的。
儿童是自发的进行语法知识学习的,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不遵循语法规则的同他们进行对话,我们应该帮助儿童去正确的组织好语言。
一岁半左右的时候,儿童又会有新的发现——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名称,换句话来说,他能够从听到的各种单词中找到名词,特别是具体的名词。
语言并不是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唯一形成的东西,同一时期形成的,还有条理感。
我们不论孩子的母亲,还是整个社会,都不可以将孩子隔离起来,我们要让他们总有机会跟成人接触,而且经常可以听到发音正确表述,准确的谈话。
第12章 发展障碍的影响
在两岁过后不久,是一个有序排列词汇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儿童使用句子的爆发期,其中有两个爆发阶段,第一个是词汇爆发阶段,第二个是思想爆发阶段。
而在这些爆发产生之前,必然有一个准备的阶段。因为成人听不懂儿童所说的话,所以这一时期儿童常常会表现得容易发怒。儿童做出了种种努力,可别人还是听不懂他们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发怒。
对于儿童来说,爆发准备时期是困难的环境和他自身的能力限制,造成他面临着障碍。
直到两岁半的时候,发展的速度开始变慢。
当语言爆发期开始的时候,儿童一定要去使用语言,之后,儿童就会把他们的思想用符合语法形态的句子表达出来。
很多成人感觉说话特别困难,他们往往要花很大的力气,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 缺乏讲话的勇气。
- 缺乏组织句子的勇气。
- 感觉使用句子有困难。
- 语速比较慢,或者说话不连贯。
在语言的学习阶段障碍会造成不同形态的衰退。
阶段一:词汇形成机制的形成阶段。
相关的衰退情况:口吃、发音不准确。
阶段二:句子形成机制的形成阶段。(表达思想)
相关的衰退情况:形成句子结构的速度较慢。
成人是罪魁祸首
恰恰是穷人常常妨碍儿童,成为造成儿童不正常的罪魁祸首。
教育儿童首先要对自己进行教育。对教师进行培训,比学习某些教育理论更加有用。 培训包括一些个性的培训。
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他对成人冷冷的表情特别敏感。(是的,我家宝宝对我的表情,对我的心情就特别敏感,在很小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我不开心。每当他发现我不开心的时候,都会过来抱住我说,妈妈好喜欢你哦)
很多时候,儿童的反应不是叛逆性的。如果他们表现出发怒,结果可能反而会更好一些,因为发怒表示他们已经具有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今后的发展也许就很正常。
可是如果他们以改变性格或者非正常的方式来回应,就可能是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创伤。
成年人常常不去注意这些,他们认为儿童不发脾气就没什么事情,需要担心。
成年人的另外一种异常现象,表现为毫无理由的恐惧。这些情况大多数可归咎于幼年时期的暴力事件。
我们的每一种行为都会影响到儿童,不止影响他们的,现在还影响到他们的未来。
了解儿童的思想。
我们必须要在观察和发现的过程中,了解儿童的思想,又像心理分析学者对穷人的潜意识进行研究,一样对儿童进行研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要听懂儿语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困难的,我们不能明确的了解儿童要表达的意思。有时候我们要对儿童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最起码对刚发生的事应该有所了解,然后再去帮助儿童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作者惊讶的发现,当他努力理解儿童的意思是,他们就会向他求助,好像知道他可以帮助他们。
同那些爱抚他们的人相比,儿童更喜欢可以理解他们语言的人。对儿童来说,帮助是比爱抚更好的礼物。
通过研究儿童所使用的词汇和他们的感觉,我们能够发现,存在于儿童内心深处的很多心理学家都发现不了的东西。
在婴儿的早期阶段,对婴儿进行帮助,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们一定要记住:
人生的初始两年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
婴儿有一定的心理潜能,对此我们可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儿童特别敏感,一点点粗鲁的行为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关系到他们的一生。
第13章 运动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人体的结构与关系系统。
人体的结构有三个主要的部分:大脑、感觉器官和肌肉。
大脑是中心。
感觉器官进行感觉信息的收集,并把它们传给大脑。
肌肉用于对于这些信息的收集作出反应。这些经历组织工作的最终外在表现就是运动。只有通过肢体运动,人才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
精神力量只有通过表达和使用,才能够完成人类之间关系的循环。如果人类的精神只属于自我,那么他就没有丝毫的价值了。
要发挥大脑的作用,我们就必须同时把其他部分也发动起来。任何一种运动都需要几个部分协调工作来完成。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运动,人才能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
心理和大脑的发展依赖于运动。
运动要发挥作用,就一定要与大脑结合。如果没有大脑,那么发展,就只能在生长层面进行,大脑跟肌肉的发展就无法同步。思想不通过肌肉就不能够准确的表达。
儿童大脑的发展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
就语言的发展而言,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随着发音器官的肌肉成长而进行的。
儿童通过运动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运动对大脑的发育有帮助,发育后的大脑对运动又起促进作用。这个过程是循环的,大脑和运动正是同一个体的两部分。
大脑和心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意志,如果意志能力缺乏,那么心理能力就更无从说起了。
所有运动都有一个十分精密、微妙的机制。而对于人来说,这些东西也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和完善的。人和动物一样,也有十分丰富的肌肉,能够学着完成各种动作。这里指的不是增强肌肉,而是增强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人的肌肉最初是无法协调运动的,人只有通过大脑才能够完善运动。
动物有固定的运动方式,而人不同人能够选择学习什么东西。这些潜能的发挥需要不断的努力,人要在大量的重复练习中,才能掌握好这些动作。
运动对人发展的意义
人的工作是自己思想的外在表现,而与此同时,这也使他内在的运动潜能得以发觉。如果一个人无法使他的整个肌肉组织得以发展,或者是让他的肌肉进行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的心里也会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所以一个从事的工作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生命。从不进行工作的人,会处于一种不良的心理生命状态,因为尽管我们不能够使用肌肉的所有潜能发挥出来,可是如果我们一直坐在那里,也会影响到一些使用中的肌肉,人的生命力也会因此大大减弱。
所以我们应该是体力和脑力活动交替进行,张弛有度,这样才可以让儿童的整个肌肉组织获得有效的锻炼。
第14章 智力与手
手与人的心灵
手直接同人的心理相连,不仅仅于某一个体的心理相连,而且还同当时当地的生活方式相连。只要人的心理存在着某种自由的精神,他就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将其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依靠手的力量。
假如没儿童无法使用手,他的性格形成就会处在很低的水平上,有不听话,没有激情,懒惰和情绪低落等表现,而可以使用手的儿童,比不能使用手的儿童发展得更快,而且他们的性格明显比不能使用手的儿童坚强。
运动发展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遵循着生物的规律。
另一方面,它跟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儿童运动之前会首先进行观察。儿童最初学会的运动是抓或拿。
儿童在十个月大的时候,能够通过劳动物体,充分表现出手的能力。儿童在清楚的了解他周围环境中的东西之后,开始行动。他们可能会不停的打开,或者关上抽屉或者盒子等东西还会拿出柜子里的衣服,从瓶中把瓶塞拿出来,把篮子里的小东西弄得满地都是,然后再把它们装回去,通过这些活动,儿童控制自己双手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儿童的身体里,仿佛有一个闹钟,将把他体内保持平衡的能力唤醒。环境在这里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而是大脑发出的命令信号。
人类可以站起来,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坐起来。
第二个阶段是翻身,然后爬行。
第三个阶段,他就能够独自站立了,而且用整个脚掌撑着地,已经可以完成成人正常站立的姿势。
过了不久,他就想达到第四个阶段,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自己走路。
这使儿童达到了一个新的独立水平,独立可以使儿童快速的发展,否则儿童的发展将会变慢。
不要为儿童提供过多的,没有必要的帮助。
直到儿童的手的技能和他们的腿保持平衡的能力结合起来以后,他们将不仅要求走路,而且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去拿一些比较重的东西。儿童喜欢攀行,喜欢抓住某种东西,使自己身高。现在他抓住某种东西的目的,已经不只是想拥有她,而是想利用这个东西爬到高处去。这也是锻炼力量的过程,儿童在整个过程中都在锻炼力量。
之后儿童对自己的力量有了充足的信心,他已经可以走路了。这时候,儿童就开始对周围的各种动作进行观察,而努力去模仿他们。在这一期间,他们的模仿不是有人让他们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
我们能够看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很多准备阶段。
他们一定要首先准备好自己以及自己的身体器官。
然后他们会慢慢强壮起来。
接着,他们观察他人,最后他们自己可以独立的做事。
如果儿童已经真正的独立了,成人的帮助就会成为一种障碍。
如果儿童已经走得很好了,而且有了走路的需求。我们就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对他们提供帮助,这种做法只会给他们一种自卑感。
第15章 儿童的活动需求
一岁半儿童的模仿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上下肢开始为了进一步的协调做准备,他们的个性也开始发展,为了迎接随后到来的两岁的语言爆发期,他们开始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总之,这是一个不断努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特殊时期。
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在这个时期,不要打乱儿童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
成人的责任是在儿童开始模仿之前,为他们做好准备。
事实是,儿童在模仿的时候,一般会超过他们的榜样,比榜样做得更好,更精确。
我们总是给儿童讲各种英雄和圣人的故事,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也成为英雄和圣人。但是在没有做好更深层的心理准备时,这是无法实现的。只会模仿,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榜样的作用在于点燃希望和兴趣的火花。模仿的渴望,或许能带来学习的动力,而要达到更高的层次,没有大量的训练是行不通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模仿需要一定的准备,对此儿童开始付出的努力是为了获得一种能够模仿的能力。大自然不仅赋予我们模仿的能力,也给了我们不断改变自己,逐步向榜样靠近的能力。如果教育工作者想帮助儿童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了解自己应该向儿童提供多大程度的帮助。
源于内心活动的需求
观察中,我们发现,这一年龄的儿童会努力的完成一项活动。他们这样做源于内心的一种需求,当孩子的行为被打断,他们的性格会因此发生变化,做起事来也会失去目的和积极性。让儿童为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准备,并坚持完成它是很重要的。
儿童经常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爬楼梯。他们能在这种劳累中感受到快乐。
儿童的这些行为没有什么明显的外在目的,只是给他们提供了锻炼自身协调能力的机会。
身体肌肉的协调运动是儿童模仿成人行为的前提,完成这项准备工作,他们才能开始对成人进行模仿。这时候外界环境才能对他们产生激发作用。
2岁孩子的走路需求
走路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是很自然的需求,因为他们要长成一个大人,走路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心情好的情况下,一个两岁的儿童也能走一英里远的路。并且他们会很愿意战胜走路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我们一定要记住,对于走路儿童跟我们的看法完全不一样。我们之所以觉得儿童不能走很远的路,是因为我们下意识的要求儿童要跟我们用同样的步幅步调行走。
儿童的腿不像成人那么长,我们不能要求他们跟上成人。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放慢速度。很多时候,迁就儿童是很有必要的。儿童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成人应该遵循这些规律去帮助儿童,而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
儿童行走的时候,不仅要使用腿,还要使用眼睛。他们要走路的原因是他们被一些有趣的事物所吸引。
总之,成人与儿童对于走路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态度。儿童不停的走,不断的发现,这是儿童的天性,也应该被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儿童的行走视为一种探索,应该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这种活动最好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儿童需要多到户外行走,看看他们喜欢的事物。
第16章 从创造者到劳动者
无意识的创造者
儿童的精神胚胎期一直持续到他们三岁的时候。就跟他们在子宫里的情况非常相似。这在这个极具创造性的发展中,儿童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不过当这一阶段结束之后,这一切好像就烟消云散了。就如同大自然画出了一条分界线,在线的一边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已不记得了,而在另一边发生的事情,我们却开始对他有记忆。我们把那段遗忘的时期叫做“精神胚胎”阶段,而与此相对应的就是“生理胚胎”阶段。
在精神胚胎阶段,儿童各种不同的能力进行着独立的发展。比如语言,手的运动,腿的运动等等。一些感觉能力也渐渐形成。在精神胚胎的发育阶段,儿童的各种心理控制能力也开始独立的发展了。只有等到各种器官发育完成之后,稳定的人格才会呈现出来,人才会开始有记忆。
到了三岁,儿童的生命仿佛又获得了重生,因为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出现了,而且开始发挥作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个阶段之间,仿佛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无意识阶段不会有记忆的存在。记忆在人们的遗忘中成为了过去。
三岁之前是儿童形成各种能力的阶段,三岁之后是儿童发展这些能力的阶段。
几乎没有人可以想起三岁之前发生过什么。成人不记得自己三岁之前的生活,所以他们可能会对三岁之前的儿童做出几句破坏性的行为。
我们一定要记住,儿童在生命的第一阶段中,是完全依赖成人的,他们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3到6岁是“玩的年龄”
儿童要发展的,其实就是儿童在精神胚胎阶段创造性的获得的各种能力。
可以说3到6岁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可以有意识的去研究自己所处的环境了。现在儿童在前一阶段的潜力都开始慢慢的展现。
如果说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0到3岁),儿童孩子是被动的观察着这个世界,不惹人注意地为自己的心理打下基础,那么到了第二阶段(3到6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有效的发挥个人的意愿了。到了这一阶段,儿童就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活动。儿童由原来的无意识状态下,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吸收、学习,到现在开始使用自己的双手去改造这个世界了。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语言的自然发展,从第一个阶段开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五岁左右。在这一阶段,儿童要对它进行完善。现在儿童已经不会只说单词,而且还会说出一些符合语法的句子。同时,儿童在这一时期还对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语言的敏感性。这种感受能力会加强儿童对声音的准确记忆,丰富他们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儿童在这时候有两方面的倾向:一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加强自身对行为的意识;二是对自己已经形成的各种能力进行完善。可以说3到6岁这一时期就是一个儿童,通过对自己进行“建设性完善”的时期。此时儿童的大脑还具备了不知变卷的,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因为有了主动经验的帮助,变得更加丰富了。
儿童现在不只是能够发挥感受能力的作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感知,还能亲自参与到其中。
儿童的双手成了执行大脑命令的器官。现在他们想要亲手去感触一下各种事物,区分各种不同的东西。于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是表现出非常忙碌的样子,不停的用手做这做那,而且感到非常快乐。
他们的智力已经从形成阶段向发展阶段迈进了。他们热切的渴望自己,能够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探索世界,因为儿童更进一步的心理发展也在这个阶段开始了。
这一年龄阶段,经常被叫做儿“童玩的年龄”。儿童真正需求的不是大量的玩具,到了这个年龄段,儿童应该去接触各种各样的真实事物。
儿童之家为3到6岁的儿童,特别布置了一个房间,让儿童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尽情的玩耍。还有那些小桌子,小椅子,小盘子和小碗,都是特别提供给儿童的。孩子们能够自己清洗碗碟,自己摆放桌子,自己打扫卫生,自己穿衣服。
最终作者看到儿童的整体性格都改变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有了独立自主的倾向,他们似乎在说:“我要自己来做事情,我不要你们的帮忙。”(是的,我家宝宝也是这样子,她特别喜欢自己做事情,除非是他能力之外的,他才会寻求帮助)
一时间儿童变成了不依赖能够自理自立的人,这样的进步让作者都感到惊讶。
在这里,成人只扮演观察的角色。这样一个小环境,让儿童取得了极大的收获,他们将逐渐适应社会的生活,同时一步步形成自己的人格。
这样做的结果不只是给儿童带来了快乐,还为他们推开了成长的大门。快乐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一个人应该通过教育获得能力和性格上的独立。
第17章 文化与想象
书写爆发期
在自然规律的影响下,儿童会努力在周围环境中寻找一些有益的经验。他们使用手,一方面是满足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取知识。
让他们被安排在新的环境中时,他们表现的会更快乐。他们会有兴趣的去做事情,即使长时间做一件事,也不会感到疲惫。他们的头脑似乎变得灵活了,他们对知识也充满了更加强烈的渴望。
其实“书写爆发期”也并不是会爆发什么东西,它就像火中的一缕青烟,只是一种表征。
真正的爆发,其实潜在的进行的发生与人们的内在个性。人们的内在个性就像一个还未爆发的活火山,从表面上看,他很平静,没有变化,和它内部的岩浆总有一天会剧烈的迸发出火焰来。
我们首先应该创造出生命需要的条件,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受到阻碍。
有两个事实从一开始就存在着:
一个事实是儿童的大脑,吸收文化的年龄,要早于我们的想象,可是儿童获得知识的方式是与运动有联系的。3到6岁这个年龄段具有非常强的接受能力,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展开学习。
第二种事实关系到性格的形成。见其他章节。
在吸收学习的过程中,儿童对自己曾经了解的东西具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儿童能够很容易的把注意力投注在这些事物上。例如儿童书写爆发期的开始,就跟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有一定的联系。在他们可以说话之后,出现爆发期,就体现出更强的操作性。
到五岁半或六岁时,儿童的语言敏感性就不那么显著了。所以只有在这之前学习书写,儿童,才会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当儿童超出了这个年龄时,他们就失去了自然赋予他们的特别时期,这是他们在想学习书写,就要付出特别的努力了。(这一段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完全相反,我们一般都是到六七岁上了小学才开始学习书写的)
作者的经验可以得出儿童的书写能力,一方面得益于他们在之前阶段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得益于他们曾经进行的实践准备,那就是他们为儿童提供培养他们感觉、分辨能力的多种不同的手工实践。
儿童在成长的第二阶段,会把他们在前一阶段获得的东西呈现出来。
4岁的儿童正处于完善自身语言机制,扩大词汇量的过程中,所以这时候我们能给他们一些语法方面的帮助,对他们的语言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学习了很多新词汇,他们对词汇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这能帮助他们自然而然的积累大量的词汇。这一时期的儿童好像对学习新词汇充满了渴望,如果得不到帮助,他们的学习就会进行得很吃力,因此我们也应该系统的对他们进行词汇的训练,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个孩子年龄段强烈的渴求学习词汇,而且对学习了此不疲,可是一旦进入下个阶段,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儿童形成了其他能力吸收词汇对于他们来说变得越来越困难。由此我们得出,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段是3到6岁。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机械的学习,当我们教孩子新词汇的时候,最好把这些词汇跟食物或孩子的户外活动相结合,让新词汇跟孩子的实际经历相呼应。
儿童需要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活动来勾画他们没有看到的事物。只有看到某种东西后,大脑才能记住,那么我们就需要把儿童带到户外去,我们不只用眼睛来吸收事物,构成我们文化的,也不只是我们见到的事物。
儿童对地图非常的喜爱,地图是儿童房间里不可缺少的物品。
儿童在3到6岁的时候,既能够辨别事物之间的关系,还能借助想象的力量,在头脑中勾画出他们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
把看到的东西进行形象化处理,要经历一个艰难的阶段。这跟儿童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是一样的。最后,儿童通过联想,把真实的事物同词汇联系在一起。
人们往往觉得这一年龄的儿童有两个主要需求:玩木质几何图形,在讲故事中发展想象。
成人觉得玩木制几何图形,可以帮助儿童直接的把新思想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而让他们认知和了解世界,达到快速心理发展的目的。
讲故事则被视为一种促进的同学想象力发展的方法,儿童又会在游戏中释放这种想象力,在亲自动手做事的过程中,儿童增强了体力,人们会很自然的觉得,这些活动让儿童的大脑跟外界进行了沟通联系,对儿童帮助很大。
儿童提出的问题
这一年龄段儿童充满了好奇,经常要求成人,为他们解释很多事情。
假如我们不厌其烦的一一解答,认为他们的这些行为是求知的表现,儿童就会非常高兴。不过我们应该记住,儿童不喜欢成人对问题做长篇大论的解答。
有时候他们的问题很难回答。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很难根据成人的思维逻辑进行解答,所以老师们需要进行特殊的培训。
首先我们应该抛弃成人对儿童的主观猜测,了解儿童是怎样发展的。
回答这种问题,应该使用一些针对3到6岁孩子的技巧,而这又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值得庆幸的是,儿童从环境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人那里获得的要多得多。(科普绘本能解决这些问题)
反复的行动
儿童想知道的事情很多,他们总是乐此不疲。
儿童想做一些有趣的事,他们也想知道怎么准确地去做这些事。一旦有事物引起儿童的兴趣,他们就会反复不停的做这件事。儿童做这些事情的真正目的是要求满足一种潜意识的需要,而他们表面的目的只是一个刺激自己行动的基点。由此,儿童能够在做这种事情的同时,获得成长。
5岁之前对儿童极为关键
以语言为例,它就像纺织者放在织机上的经线一样,惊现,不是人们想要织出的布,是织布的基础。这些经线就像富有韵律感的词汇的声音,他们排列的顺序就像一定的语法规则。
六岁以前的时间对于儿童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因为布是在3到6岁时间内织成的。
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
儿童能够敏感的察觉出事物的细微差别,包括叶子的形态,花朵的颜色,昆虫的模样等,所以儿童会对一种事物,一个想法,产生极大的兴趣。儿童所接触的事物和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准备的头脑比好老师的作用更重要。
想象力和抽象能力是大脑的两种重要的能力。凭借这些能力,大脑可以发掘出隐藏于事物表面之下的本质。尽管他们对每种性格发展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但这两种能力,一种是同时存在和谐的发挥作用。单方面发展想象力,会打乱两者之间的平衡。
准确性和稳定性。
儿童对准确性的追求会主动,而且突出的表现为很多方式。假如我们告诉儿童,怎样做某件事情才能更准确,这种准确性同样会激起他们的兴趣。
做事情首要的是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要把它做精准,还需要儿童付出努力。这种努力同时也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儿童在学校中进行各种活动的关键点,正在与规律性和准确性。
如果早期就能让精确的意识深深根植于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大脑,那么普通学校中的数学课就不会成为孩子们的煎熬。
儿童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一个通过客观世界进行基础的自我形成的阶段。
儿童在出生后有一个特别的心理阶段,他们向周围的社会群体进行吸收学习,形成一种被认可的模式。
儿童接下去的发展或许将变得不确定,但他们的发展还是会以之前所得为基础。
创造性。
新生个体只有具备了某种创造性能力,那些非先天性的技能才会得以发展,并与社会模式进行逐步发展。
第18章 儿童性格的形成
从儿童的行为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儿童是通过一系列的个人努力,才实现了性格的发展。儿童所做的努力,主要由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决定,与外界因素没有关系。
儿童性格的阶段特征。
第一个阶段(0到6岁)是一个创造性的阶段。
婴儿的性格是从刚刚出生就开始发展的。这个时候,儿童还没有好坏,道德等意识。
第二个阶段,6到12岁儿童开始有了好与坏的意识。
第三个阶段,12到18岁阶段,儿童知道了要爱祖国,意识到了自己是属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或种族,也产生了相应的荣辱感。
每一个阶段都与其他两个阶段具有显著的差异,但事实上,每个阶段也都为下一个阶段打下了基础。
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非常重要的。
在出生后的两三年内,儿童所受到的影响,可能会决定他们的一生。在这期间,如果他们受到伤害,暴力或者其他不良的影响,其性格就有可能发生偏离。如果他们能够自由发展,他们的性格才能正常发展。如果我们采用科学的发展养育儿童,儿童在三岁的时候就会发展成一个正常的人。如果我们想对儿童0到3岁时形成的缺陷进行治疗,那么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到3到6岁这个阶段。
如果儿童在六岁之后,仍然留有三岁之前行过的性格缺陷,那么这些缺陷将会对第二个阶段产生影响,妨碍他们对正确和错误的认识。在最后一个阶段,他们已经存在的缺陷,还会导致其他更多的缺陷产生。最后这个人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废人。
两种类型的性格缺陷。
一类是可以克服障碍的,强壮的儿童表现出的缺陷。
另一类是在不利条件面前,屈服弱小的儿童表现出来的缺陷。
第一种类的儿童大多数都有反复无常的表现,并有愤怒和暴力等倾向。他们的典型特征是不服从命令。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很强的占有欲,表现的极度自私嫉妒,最终他们会出现抢占他人东西的行为。
第二种类型的儿童大多表现的很被动消极。这类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懒惰散漫。他们喜欢用哭来祈求别人以此获得帮助,他们总是要求成人照顾他们,而且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
虽然这些孩子的身体健康,但是他们心理发展却不正常,这无疑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消极的作用。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儿童性格上的一些缺陷是由于成人,在他们幼年时(婴儿期)的一些错误做法造成的。如果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被成人忽视了,那么他们的头脑就会一片空白,因为他们没有得到为自己头脑填充内容的机会,就和饥饿的大脑是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
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儿童缺少创造性的机会。
孩子身上所有的缺陷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产生的,每个孩子之间都没有太大的差异,所有这些不正常的表现都源于儿童的心理没有获得充分的滋养。
给母亲的建议。
儿童应该生活在一个有趣的环境中,母亲不要为孩子提供不必要的帮助。当孩子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打断他们。
和蔼可亲,严厉指责和药物,对于正处于心灵饥饿的孩子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人类必须构建属于自己的行为模式,如果儿童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自己完善自己的心理,那么将不会有任何问题出现。
第19章 让儿童获得正常发展
自由和纪律
人们并不总能把儿童的性格缺陷视为一种不良的表现,有些人甚至对这些缺陷给予很高的评分。比如那些行为被动的孩子,被认为是乖孩子,那些吵闹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被认为更加出色等等。
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对孩子做出以下的分类:
有缺陷的孩子需要进行矫正。
乖孩子(被动的孩子)是其他孩子学习的榜样。
吵闹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更为出色。
这种错误的分类法。已经影响了我们几百年。
在儿童之家,当儿童被某项工作所吸引时,他们的这些所谓的坏的、好的、出色的特性都会全部消失。
这说明人们对儿童性格的好坏,还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人们已经习惯性的认识是错的。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儿童是愿意去做事情的。儿童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开始进行一些能够使他们的内心感到平和愉悦的工作。
儿童能在不知不觉中具有一定的纪律性。我们是通过给予儿童自由来培养他们的纪律性的。
事实证明,只要将儿童放到一个能够让他们进行有序活动的环境中,就能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纪律。
这些变化是突然出现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以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强迫一个懒惰的孩子做事情。
我们只要把这个孩子放到一个为她准备的环境中,让他可以做一些具有目的性的事情,就足够了。当儿童开始专注于某件事情之后,他们所有的缺陷都会随之消失。
对待这些孩子,我们的说教是没有用处的,当他们专注于某件事情时,他们的心里就像突然长出了某些东西,被外界活动深深的吸引住了。这些活动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他们会不断重复做一件事情。
集中注意力。
人是一个整体,是根据自然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积极的经验来形成的。
在三岁之前,人体的各个器官一直都是独立发展的。在3到6岁时,手开始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工作。在此期间,人体所有器官都会成为一个整体,各个器官协调工作为整体服务。
如果有外界原因,阻碍了这些和谐工作状态的产生,这时虽然人体的某些力量仍然会促使体内的其他器官和能力单独成长,但结果就会导致各个器官的不平衡发展,最终无法协调完成任务。
这时我们的手就会进行无目的的运动,大脑就会想象一些脱离现实的问题,语言成了自娱自乐的工具,身体也会变得懒惰散漫。虽然所有的器官能力都得到了独立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却无法满足我们自身的需要,将导致个体不正常的成长,最终这些都会成为我们矛盾和绝望的根源。
这些问题只有在我们的各项功能共同协调工作,为人这个整体进行服务的时候,才能得到纠正。
当儿童被新的环境所吸引,具有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时,他们具有的所有能力就会结合起来,他们的性格也会有秩序稳定,偏离正轨的性格也会得到回归。作者认为,事实上,这些变化都要归功于儿童的真正个性,是儿童的个性,让他们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上面的这幅图可以展示儿童不同的特性,中间垂直的虚线表示儿童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情,是一条表示正常的线。当儿童开始集中注意力时,右面所有的线都会消失,只留下左边的线。儿童所有的缺陷之所以能得到纠正,都应该归功于儿童自己,而不是成人。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穿过了中间那条虚线,获得了正常的发展。
儿童的正常和不正常
儿童想要实现上述转变(上一篇读书笔记的图),必须要通过集中注意力,用手做事来完成。
当然,儿童也需要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体验一种类似社会生活的氛围。但这一做法还远远不够,我们人要对儿童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工作能否治疗成长过程中的缺陷。
一些儿童,当他们在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由于那里仍然缺少正常发展的动力和机会,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工作是爱的外在表现
这里谈到某些学校对于的"自由"做法的错误理解。有些学校认为,自由仅只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再被权威所约束。作者认为这种观念是不全面的,这种自由只是对压迫的一种反抗。
由于儿童的行为以前都是受成人意愿的控制,如果这时学校采取这种方式,"让儿童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儿童的反应就会只有一种:努力发泄自己。如果儿童还不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得到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儿童做事没有规律,是因为曾有人随意的强迫他们去有规律的做事情;如果儿童懒惰,是因为他们曾被强迫去工作;如果儿童不听话,是因为有人曾强迫他们去听话。
如果我们认为自由,就是让儿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不管是对是错,那么儿童的性格就会更加偏离正轨,他们的发展也会更加严重的,偏离正常的轨道。
儿童的正常发展源于专注的工作。因此我们要有目的的向他们提供一些他们所需要的用具,来满足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的注意力有所指向。
儿童的正常发展依赖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因此这些用具应该是有目的的为他们准备的。这些用具还应该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有缺陷的孩子不是已经入我们的学校,就能立刻将缺陷治愈的,治疗他们要经历一段时间。当他们的行为自由得到巩固,个性得到发展,是他们的缺陷,才可以算是治愈了。
为了能够正确帮助儿童得到发展,我们不能随意为他们选择他们要使用的物品。物品的选择应该以儿童的兴趣和有助于完善他们的个性为原则。
第20章 性格形成靠儿童自己
儿童塑造自己的性格
儿童塑造着自己的性格,所有的这些事情都不是我们强迫儿童去做的,也不是我们教给儿童的。这些都是儿童在3到6岁的这段时间里,在一系列漫长而缓慢的活动中自发进行的。
儿童的性格不是由成人教出来的,而成人能够做的,只是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让他们可以有效的完成这个过程,而不受打扰和阻碍。
直到儿童六岁左右的时候,成人才能够对他们进行说教,因为儿童在6到12岁的阶段才开始有良知感,才能够对好坏进行辨别。
抓住建立性格的时期
尽管成人与儿童有很多不同,可能主要表现在各自的缺点上,可是他们的内心有一些东西是共通的。
人都有一种自我发展的倾向,这种倾向或许是在潜意识中存在,或许是模糊的。
人类始终有一种向前发展的欲望。
上图,作者通过大量的描述,诠释了作者眼里的性格,从完美性格到不完美性格的过度。
中间的圆环表示是完美的状态。作者认为,越接近中间的人,精神的力量就越强大,(作者用性格强大来描述的,但是我觉得用精神力量来描述可能更好理解)。精神(性格)越是强大,就越容易自发的被好的地方吸引,并且不怎么费力就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而精神力越弱(性格越弱)的人越难抵制入住外部的诱惑从而堕落,他们想要变好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在抵制诱惑防止堕落这件事情上面。
中间的圆环得具有很强性格的人,具有追求完美的愿望,没有任何力量去强迫他们,追求完美就是这种人的天然倾向,是满足他们心灵的需要,而不是做出了牺牲。他们不会受到诱惑,也不需要花费精力去抵抗各种诱惑,他们不用我们进行对他们说教,因为他们完全凭天性全身心的追求完美。
如果我们去研究典型的学校教育,我们就能发现现,在的教育的确有些糟糕,甚至可能会使人退步,会削弱人的能力。
第21章 儿童的占有心理及其变化
儿童的专注
我们可以发现,人的行为跟人类的最高特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对于儿童来说,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们开始集中精力对待某件事情。
能够集中注意力,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儿童需要有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就与他们的正常发展紧密相连。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容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他们会被各种事物吸引,每天都要亲自去尝试,只有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他才能更好的进入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
儿童有了一定的专注能力之后,她的韧性也会随之出现。韧性,或者说一种持久的耐力,是人类的又一个性格特征。
我们会发现,儿童总是会重复的进行同一项活动,而其实这种重复并没有什么外部目的,而是靠一种内在的力量来驱动。儿童不停的重复同一件令他专注的事情,这必然会对他的专注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对于儿童来说,不断重复一项工作,更有另外一层意义,即证明儿童具有完成那件事的能力。
自然的规律
成人的行为是他们思想的体现,而儿童的行为是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进行的。
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儿童当然不会总是根据别人的要求来行动,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对儿童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这种内在的力量受到了压抑和束缚,儿童的专注能力,意志力的发展都会随之受到阻碍。所以成人应该让儿童远离自己的限制,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儿童也会自发的努力挣脱成人的限制。
儿童的占有心理。
正常的儿童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对事物进行选择。他的注意力并不是专注于事物本身,而是透过这个事物能够认识到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
儿童的占有欲会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
儿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后,会扔掉甚至弄坏它们,好像他们天生就有破坏欲一样。
作者通过描述儿童和手表等案例来表明,儿童的兴趣点并不在手表本身,而在手表的工作原理。由此得出,他们对物体的需要也不停留在物体的本身,而是希望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占有心理的第二种类型,正是努力了解事物的工作方式,并以各种表现形式存在着。作者通过儿童采花,然后把它扔掉,弄碎来举例说明,对于儿童而言,破坏欲和占有欲是同时存在的,儿童了解花的结构和构造之后儿童就会专注于对花进行研究。对于昆虫小动物等等也是一样的。实际上,儿童想占有的并不是这个物体本身,而是跟这个物体相关的知识。
作者认为,说教无法防止孩子破坏东西。有时候,孩子对事物的占有欲,只是源于不想别人得到,对此我们一味的说教,效果不会持久,他们很快还会这样做。
而专注的工作,能把知识和爱传递给孩子,能挖掘孩子内心深藏的美好。
原文: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都热情的追求着美好的事物。他们以各种方式思考生命,保护和发展生命,以自己的智慧为生命提供帮助。农民们勤勤恳恳地照看着亲手种植的作物和饲养的动物,科学家们日夜不停的进行实验研究。人性从最初的占有心理和破坏欲开始慢慢转变为爱和服务他人。小时候破坏花园里植物的孩子会渐渐投入对植物成长的细心观察与呵护,在他们的口中,那些花花草草不再是"我的…"而是"这个…"。他们心灵世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意识,而他们的爱与情感也随之升华了。
……对于人类来说,重要的不是物理学,植物学或者手工作品,而是人类内在的精神和意志,它需要不断的被完善。
第22章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集中注意力是儿童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儿童一生性格形成和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学会集中注意力,对儿童来说十分重要,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找到能够使自己集中注意力的事物。因此,儿童周围的事物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除了儿童自己,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只有儿童才能调节自己的心理,这是其他人都无法代替的。
作者认为学校就是一个能让儿童集中注意力做事情的地方。
为此,我们要为儿童创造一个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环境。
首先我们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摆放一小部分物品,让儿童自己选择。然后我们把儿童愿意使用的物品留下来,把他们从未动过的物品拿走。
有些东西是所有儿童都很喜欢的,我们认为这些东西对儿童发展非常重要。
还有一些东西,儿童几乎从来不碰其中一些东西,甚至是成人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而且各个国家都如此。儿童总是爱选择昆虫花朵之类的东西,显然儿童需要这些东西。
儿童选择的都是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东西。
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儿童,他们的选择是如此相似,这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
向儿童提供过多的物品,会造成他们的混乱。因此即使有许多儿童,我们也只提供一小部分物品。
我们为儿童提供的所有东西都只有一个,如果一个孩子正在使用这个东西,其他的孩子就必须等。
这种重复、等待有助于加快儿童的成熟,这样儿童才能逐渐适应社会。社会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所希望的方式运行。它是一个各种行为协调运转的整体。通过协调这些行为,儿童形成了另一种优秀的品质——耐心。
这些品质,单靠教育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它必须以儿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来形成。
在儿童准备进入社会生活的第一阶段中,成人如果对他们进行干涉,可能会妨碍儿童发展。
儿童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虽然每个儿童采用的方式可能与别人不同,但这种方式是最能够满足其自身需求的。
儿童的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做能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快乐。儿童就是通过这样做来获得社会经验的,这种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儿童正确处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我们应该让儿童自己解决这样的问题。
特殊的分班方式
当班级里的人足够多时,孩子们的各种不同性格就会清楚的显现出来,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
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处于同一个年龄段,比如3到6岁,但是他们的年龄不同。
实践证明,在班级中安排年龄相同的孩子,存在着很大问题。作者用家庭里的双胞胎举例子说明处于同一个年龄的人需求的是一样的他们总会想要同一个东西。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是社会魅力的所在。把人按照年龄分的开,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做法。这种做法会打断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互相学习的机会。
在儿童之家,不同年龄的孩子常常会互相帮助:年龄小的孩子会观察年龄大的孩子的行为,会请求年龄大的孩子给他们讲一些东西,而年龄大的孩子也非常愿意这样做。这种讲解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五岁孩子与三岁孩子的思想,比我们与三岁孩子的思想要接近得多,孩子学习起来也更容易一些。在不同年龄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流与和谐,这是很难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实现的。
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有很多事情是老师无法向他传授的,而一个五岁的孩子却能轻易做到。
三岁孩子与五岁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联系。三岁的孩子可能会对五岁孩子做的事情感兴趣,因为五岁孩子能做到的事情与他们的能力相差不远。
这些大孩子可能就成为了小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或老师,令他们钦佩不已。年龄小的孩子受年龄大的孩子的影响,会重复大孩子所做的事情。
而在其他类型的学校中,孩子们几乎都处于同样的年龄。结果聪明的孩子容易引来其他孩子的嫉妒。在传统学校中升学唯一的方式是竞争,但这常常会引起嫉妒,怨恨和羞愧等情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变得自以为是,并且爱控制别人(能力的差别会造成能力差的孩子的自卑。而且家长都比较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还在儿童之家,年龄小的孩子不会因为年龄大的孩子回答了问题而感到羞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现在年龄小,将来一定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这种在不同年龄的孩子之间产生的爱和敬仰之情,是一种真正的兄弟之情。
3到6岁孩子的教室与7到9岁孩子的教师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六年级的孩子仍然可以向高年级的孩子学习。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墙只有腰那么高,孩子可以很容易跑到另一间教室。对此老师也不会对他们进行约束。
三岁的孩子跑到7到9岁孩子的教室里,一般不会呆很长时间,因为他们会发现那里找不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社会的真正秘密。
儿童在潜意识里对他人的需求非常尊重,不会给予他人不必要的帮助。
作者观察到,孩子们互相帮助的方式与成人不一样。如果一个孩子拿去了一个很重的东西,别的孩子是不会来帮助他的,他们都会尊重这个孩子的努力,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孩子们才会向别人提供帮助。
儿童对待捣乱课堂秩序的人的方式也很有趣。
他们会对破坏课堂秩序的人表示理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他们知道新来的这个孩子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他们不会把他的行为看作故意的,并努力安慰他,希望唤醒这个孩子的优秀品质。
作者认为,对于那些缺乏道德的人,我们应该充满同情的对待他们,为他们提供帮助,这样才能起到净化社会的作用。
儿童具有帮助,鼓励,安慰弱者的本能。
如果儿童做错了事,比如打碎了一个花瓶,他们会感到非常难堪,他们不会因为破坏东西而感到快乐,只会因为没有保护好东西而感到羞愧。 如果是父母,可能会大声的斥责他们。但是如果是儿童之家的孩子。他们会保过来,帮助他捡起花瓶的碎片,擦干地上的水,还会安慰他,帮助他,鼓励他。
一个正常的儿童是有保护动物的倾向的。
儿童之家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就是孩子们对强者的尊敬。这些孩子们不但没有嫉妒他们,还会对有能力的孩子给予热情的赞扬。
作者认为,儿童之间产生了一种明显的团队意识,这种团队意识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为基础的,并且可以促进集体的团结。
第23章 社会的凝聚力
儿童的整体意识
社会跟儿童成长的过程一样,也要经过一个胚胎的阶段。
我们会看到儿童渐渐的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在对社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他们会全心全意的进行工作,而不只是停留于感兴趣。当他们达到这个水平,儿童的行为就不再是没有目的的了,他们将会把群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使自己的利益同群体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团体意识不依赖于竞争,它是自然的产物,它的获得也不是以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儿童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的结果。
人类社会中唯一一个不缺少这种凝聚力的群体就是儿童。六岁后不久,儿童就开始了另一个发展阶段。儿童开始有了一种愿望,去了解人们行为所遵循的传统和规律。他们希望有人能够来领导他们。服从领导,遵从规律,正式是社会组织相互连接的纽带。这种服从意识形成与前面提到的胚胎阶段。
六七岁的孩子好像受到一种群居性本能的驱使,去服从比他们年龄大的孩子。
在这里作者将人的群居现象,同印度的农村农民在家庭中进行手工织布工作的情形相比较。
作者将婴儿比作棉花。将婴儿品质的形成比作纺纱。
棉花种子周围生长的棉花桃,就像是婴儿和他们的家庭环境。
纺织就像人们在群体中生活和进行工作,并渐渐地形成自身的个性。
作者认为,织布的经线就是同社会的凝聚力,儿童会以自然规律和一定框架的制约为前提,产生一定的行为,人类社会的准备工作就是以这种行为为基础。
梭子穿梭在线之间。这个阶段,正如在法律控制和政府控制下的有组织的社会
作者认为,社会上真正的威胁,是那些忽视人类的创造性,无制度扼杀上帝赋予儿童潜能的那些行为。
人类真正的痛处和正是个性的缺失和潜能的浪费,而不是对死亡的恐惧。
无知是我们面对的最大的敌人。我们知道怎样在贝壳中找珍珠,知道怎样在矿山中挖金,知道怎样从地下开采煤矿,可是我们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却知之甚少,对潜藏在儿童内心深处的创造力也不了解。
懂得社会意识,自然的发展
普通的学校的老师们认为,儿童不会主动的去学习,他们强迫或者鼓励儿童去学习,有时候也会惩罚,或者用物质进行刺激,从而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用竞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他们的手段,而所有这些方法都不可能带来好的结果。
其中努力寻找儿童的缺点,然后进行批评,就是成人最典型的对待儿童的方法,而这种批评也是起到任何正面作用的。(完全赞同,这种方式不仅打击孩子的自信,而且会让他们自己给自己贴上不好的标签,其实他们自己已经做的很好了,他们仍然会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很多人即使取得了很强大的成就,却一辈子陷入在自卑当中)
儿童常常会同他们的所谓敌人成为朋友,这不是在别人的要求下才这样做的。对那些做错事情的人,儿童会表示关爱和同情,这种关爱和同情也不是在别人的要求中产生的。同样在没有受强迫的情况下,儿童也会去帮助智力不如他们的伙伴。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自然的情感。
正常的儿童常会去追求完美,他们不会感觉到那些坏东西的诱惑。
成人还有另外一种不好的行为,就是常常打扰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工作。
事实证明,创造性的本能比说教更加重要。只有通过互相帮助和精神上的和谐,内心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才能得到。社会站是在凝聚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所有社会组织都以这种凝聚力为根本。
大自然赋予了儿童在工作中发展自身的能力。大自然赋予了儿童一种内在的指导力量,可是要进行全面的发展,就一定要进行不断的努力,从中取得足够的经验,否则什么说教都起不了作用。
成长并不源于对事物的理解,而源于行为。
第24章 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在我们学校里,孩子可以自由的活动,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纪律。
实际上纪律是必须的。
如果我们想让儿童拥有自由活动的权利,让他们在我们创建的环境中,通过自由的活动,获得经验,发展自己,我们就必须更多的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纪律。
有些老师可能要问:“在孩子犯下错误时,如果我们不帮助孩子改正错误,那如何才能让他们走入正轨呢?”
如果我们不得不对孩子进行奖励和惩罚,说明这个孩子已经失去了自我约束的能力,约束的方法必须由老师提供。但假设他们正在进行工作,我们不断的给他们奖赏或惩罚,这次会严重的妨碍孩子心灵的自由。
作者认为,老师在儿童的作业本上写的所有表扬和批评的话,都只会削弱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如果你告诉一个孩子,她是多么的淘气,多么的蠢笨,只会伤害他的情感,而不会对他有任何帮助。
因为要想一个儿童不再犯错,需要让她更加熟练的掌握技能。
但如果他已经不合格,而且又没有人鼓励他,他又怎么会提高能力呢?
要想提高儿童的能力,需要持续的练习和不断的获取经验。正如不听话的孩子,要通过与其他孩子一起活动,才变得听话一样,如果我们只告诉孩子"你不听话,你很淘气"是不会让他们改变的。
儿童想增强能力和改正错误,应该进行长时间的主动练习。
每一个人都会犯错,因此我们对待犯错误这一问题,应该抱着正确的态度:看到犯错误有益的一面,把犯错误看作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许多错误都会在成长的进程中得到纠正。比如蹒跚学步的孩子,他们就是在成长中不断的获取经验,最终学会走路的。
所以作者总结出了一条原则:控制错误。
改正错误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每个人都应当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
学会“控制错误”
我们要想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前提是我们不能过于在乎自己是否犯错误,而应当关注自己所犯的错误。
我们自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他们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对我们的性格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就是自我改正错误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这种能力,就会变得自卑、缺乏自信。
作者为儿童所设计的玩具,要可以将儿童是否犯了错误,直观的表现出来,孩子们在使用这些玩具时,可以很快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想到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孩子在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如套杯游戏)
让儿童自由的活动,并不是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完美的了,而是要让他们在自由的活动中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这样才能激励儿童拥有一种努力工作的愿望。
儿童需要还认识到,他们并不完美,也并非无所不能,他们也会犯错误,但他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事情,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把儿童引上逐步完善的道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我们仅仅告诉一个人,她是勤劳还是懒惰,是聪明还是愚蠢,是好还是坏,只能适得其反。儿童需要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我们不仅应该对他们进行教育,还应该给他们创造了解自己错误的机会。
儿童也有追求准确和完美的天性,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儿童会不断的检查自己的行为和习惯,这对保障儿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25章 儿童的服从
意志和服从的关系
很多人持有“教育就是扭曲和压制儿童意志”“儿童意志要被老师的意志代替”“儿童应该无条件的服从”等观点,他们将“意志”和“服从”视为两个互相对立的问题。
作者认为,实际上意志并不一定会产生混乱和暴力。混乱和暴力只是感情波动、痛苦的一种表现。通常情况下,在意志控制下的行为,对人的发展是有益的。大自然赋予了儿童成长的任务,因此儿童的意志会促进自身的成长,帮助他们发展各项潜能。
如果一个孩子的意志与他所做的事情相一致,说明这个孩子已经步入了有意识发展的轨道。
儿童自己能够感觉到意志和服从之间的区别。
成人不要妄图取代上帝的位置
有意识的意志需要运用在行为中,才能够得到发展。我们应该努力的去开发这种意志,而不是去干扰它的发展。
一般教育机构都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错误认知。他们认为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说教(对耳朵进行灌输)和榜样(对眼睛进行灌输)来解决。
儿童通常被看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大多数学校都拒绝为训练孩子的意志力提供机会。在那里想象力和意志力甚至连一席之地都没有。学生沦落到只能看和听的地步。
然而事实上,儿童的意志只能通过运用自己能力的方式来发展。
服从的三个阶段
其实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服从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表现,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特征。
儿童的服从意识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在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以一种自然的不期而至的方式出现的。
服从的第一个阶段:儿童有时听话,有时不听话,看似反复无常。
服从不只依赖于所谓的“好的愿望”。相反,儿童在服从的第一个阶段的行为,只受有目的的行动的控制。
这种情况一直会持续到儿童一岁。在1到6岁期间,这种情况会逐渐减少,甚至很少出现,儿童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具备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服从意识与他们所具有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要服从某项命令就需要他们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具备一定的能力。比如我们不能命令一个不会写字的人去写信。
对于三岁以下的儿童,如果命令不符合他们内心的需求,他们是不会服从的。
因为儿童的心理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此刻他们正忙于在潜意识中为性格的形成,构建各种心理机制,而这些心理机制还无法受到意识和意志的控制。
没有比在能力的形成期,打击儿童的积极性更有害的了。如果儿童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连自己的意志都还不能服从,他们又怎么会去服从别人的意志呢?这就是儿童时而听话,时而不听话的原因。
这种时好时坏的表现不是他们个人意志的原因,而是他还没有完全准确熟练的掌握。
所以服从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儿童有时会服从命令,有时不会服从。在这个阶段里,儿童的服从和不服从是相伴存在的。
服从第二阶段:儿童随时可以服从命令,在控制自己时不再有障碍。
这是儿童的服从意识,已经得到了巩固,他不但能够听从自己的意志,而且也能够听从他人的意志。儿童可以领会他人的意图,并可以透过自己的行为表达出来。
在服从的第二阶段,儿童已经能够运用他们刚刚获得的各项能力了。但是这还远远没有停止。儿童似乎已经认识到,“老师能够做他们无法完成的事情,于是他们在心中对自己说,这个人的能力比我强,他可以帮助我的大脑发展,让我变得同他一样聪明。”
服从的第三个阶段:儿童好像急于接受和执行他人的命令。
当意志的发展进入了最后阶段,儿童具有了一定的服从能力,这种服从能力又促进了儿童服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时儿童的服从意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论老师的命令是什么,他们都可以立即执行。
第26章 纪律性和老师
老师的实践经验很重要
内心深处的那种纪律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为这种纪律性的形成指明方向,就是我们的任务。
儿童可以集中注意力,关注对他们有吸引力的事物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具有了这种纪律性。
儿童具有得征服世界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展示出了人类心理所具有的价值。而老师的工作就是给儿童指出一条通向完美的道路,交给他们一定的方法,帮助他们排除种种障碍,等等。
假如儿童已经具有纪律性,那就不需要我们的工作了,儿童可以凭借自身的本能去克服各种困难。
有的儿童到了三岁,刚进入儿童之家的时候。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就已经非常严重了。它们深深的藏起了自己的本性,形成一种防御意识。我们已经看不到,他们身上本来应该具有的安静,平和与智慧了。他们表现出非常浅薄的个性,比如行动懒散,表达不清,不服从成人的管教等。
尽管儿童受过压制,可是并没有完全被打倒,他们的缺点并不是无法改正。
学校一定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精神空间,还要给他们一定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老师们也要一定记住,儿童的防御性反应和不良行为会阻碍他们正常的心理发展,要让儿童达到完全的自由,就必须排除这些障碍。
如果老师不能区别纯粹的冲动和平静的心理产生的能力,那么他的行为就无法产生结果。老师工作有效性的基础就是区别出这两种行为。
缺乏纪律性造成的异常
1.主动行为异常。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让儿童的早期运动行为和谐起来,使他们的主动行为异常情况相应的减少。
老师们不需要一一去纠正,在儿童正常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失常现象,而只要为儿童提供一种有趣的形式或者方法,使儿童都能够进行正常的协调运动发展就可以了。
第二种类型,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事物上面。
我们无需一一去纠正儿童的各种不良症状,当儿童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事物上的时候,他就能够渐渐的恢复健康,各种功能也会渐渐的正常发挥出来。
第三种类型,模仿的倾向。
这是两岁儿童个性的基本表现。(用小的儿童具有的模仿行为跟这个是不一样的)
因为儿童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能力,他们只能在行为中去模仿别人,这种行为不算是儿童的正常发展,这时候儿童就如同没有帆的船一样,像是在随波逐流。
作者举的例子是一个孩子躺在地板上又叫又笑,其他的孩子就会学他的样子。甚至于这种现象会传播到班外。作者认为,这样的模仿行为,将个体的缺陷传给其他人,造成了整体的退化。
作者认为,这样的对话越严重,我们就越难将儿童拉回正轨,可是当我们把他们拉到正轨上来,那些不良的表征就会随之消失。
管理好整个班级
老师不仅要懂得帮助儿童发的方法,还需要研究一下儿童简单又丰富的心理。
老师要向这些乱跑乱爬的孩子们提供帮助,应该用某种方法让这些孩子警惕。
使用略带威严但又不失和蔼的口气,或许能起到一些作用,不要为阻止这些孩子错误行为而感到担忧。
假如我们想让他们有所觉醒,就一定要去召唤他们的心灵。
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管理的班级出现混乱的局面,在他要离开班级的时候,他会提前对儿童进行一些指导,以免儿童在没有人管束时变得混乱
老师要做好准备的工作是儿童感觉到老师能够帮助他。
老师夸奖和教导儿童时的语调要平静而坚定,体现出一定的耐心。
纪律性的脆弱
有的时候孩子们不停的更换摆弄的物品。没有一种物品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得以发展自身的能力,这样他们的个性就无法得到锻炼。这种变化无法给儿童的心理带来和谐。如果儿童内心那种强大的,促使他们性格和心理发育的本能行为没有觉醒,儿童就不可能进行工作。
老师会因为这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出现,很焦虑,这样会更加的影响儿童。
老师必须要了解儿童的这种情况。这些儿童的心理处在转型的时期,他们的发展大门还没有打开,这些孩子还徘徊在门外。
老师必须发挥出两种不同的功能:对他们组进行监督,对他们逐个的进行教育。
老师一定要足够的去教授孩子每种物品的使用方法。
老师为孩子提供帮助,有两种主要的方法,就是对班级进行全面的监督和个别性的指导。
在这个阶段,老师一定要记住,不要背对着其他的孩子去单独指导某个孩子,一定要保证自己存在于这些迷茫的孩子面前。
老师应当足够的去指导学生,这种指导要通过一种特别亲密的方式进行,否则就无法打动儿童的心。
给儿童自由选择的机会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给儿童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是特别重要的。当儿童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够说是真正自由的选择。
假如儿童没有自己的主观见解,就无法发展得完美。他们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环境的影响,心里总是摇摆不定,甚至成为各种简单刺激的奴隶。
只有他们有了自我感知的能力,并且可以静下心来去做事情的时候,儿童的心理才算是成熟了。
不良的教育会将儿童的敏感性扼杀,让儿童对各种刺激都产生兴趣,最终就为这些外部感官带来的刺激所奴役。
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
当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事物上时,他会不停的重复着摆弄这些物品,这时候他的心理将处于一种安全的状态,那是放松的。
儿童的注意力还不能集中状态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懂得控制自己,不要打扰儿童的工作,而要让儿童的心理获得自由的发展。
对于儿童而言,集中注意力是一件特别令他们高兴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个性逐渐形成了。儿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与外界进行隔离,在这之后,他们形成一种坚毅而平静的性格,他们对周围的人充满了爱。
老师的鼓励
对于没有经验的老师来说,孩子的热情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第一阶段中,老师不要在儿童各种混乱的行为上浪费时间,而要关注对儿童的基本要求。
开始老师或许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作用,因为儿童的进步跟他的努力不成比例。
不久之后,老师会发现儿童越来越独立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而发展的速度也加快了,老师会感到自己所有的幕后工作具有了价值。
这个时候的儿童特别需要有权威来指导他们。当儿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完成了一件事(给我画了一幅画,或者写了一个单词)之后他就会跑到老师那里征求意见。
儿童不需要别人指导他怎么做事,他们自由的心灵需要自由的选择和自主的工作。可是在完成工作之后,儿童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
儿童也同样要把自己的工作成果拿给成人看,这样才能确定他们努力方向的正确。
所以这时候老师就要鼓励他们,至少要给他们微笑。
当儿童对自己的工作有充足的信心,他们就不再去寻求别人的鼓励了。
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会一件又一件的去做事。
他感兴趣的不是被别人羡慕,而是工作本身,他不关注其他事情,而只关注自己工作成果的好坏。
(我觉得这些事情在青少年的身上也是一样的,开始的时候,他们需要鼓励,等他们变得强大了,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就会自己去做应该做的事,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会控制自己。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强大的人,在后面支撑他们的权威)
第27章,老师的准备工作
老师的主要工作
在传统学校里,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去照顾学生,教育学生;而在蒙台梭利学校里,老师要做的事情是把从班级里跑出去的学生找回来。
开始在蒙台梭利学校里进行工作的老师,一定要抱着这样的观点:孩子们是能够通过工作来发展自己的。
老师们一定要抛弃那些固有的概念和看法,以及关于儿童发展的不同水平的问题。
老师们一定要相信,当儿童被某项工作吸引,他就会自然的发挥出自己的天性。总有一天,孩子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下来。
所以老师一定要把自己的精力投入进去,同时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的不同,来对自己的工作方式进行改变。
老师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做环境的保持者和管理者。
老师要去关心环境的情况,但不要因为孩子们吵闹而心烦。
在教室里,小物件要保持干净整洁,排放有序。
与此同时,老师自身也要保持干净整洁,并且在平和的同时体现出一定的威严。
老师外表是否整洁,将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会尊重他们。
第二个方面,吸引孩子。
在儿童可以集中注意力之前的阶段,老师要像火焰一样去温暖孩子的心,照亮孩子的心。(我觉得青少年也是这样的)
我们不用担心老师的行为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开始进行心理发展。这个时候给儿童一些指导是很有必要的。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去指导儿童的行为。
在儿童发展的过渡阶段,老师也要用同样的方法,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或者唱歌等形式,吸引孩子去做各种游戏,这是使孩子们安静下来的有效方法,尽管这些游戏的教育意义并不大。
有活力的老师,要比古板的老师更吸引孩子。老师所有的行为都将激励孩子。
处于这个阶段,有些儿童或许总是不断的打扰其他人。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断他们。
打断他们的方法可以是使用一些惊叹性的语言,对他们表示极大的关注。
第三个方面,注意不要干扰孩子
儿童经过努力,开始对一些事物产生兴趣,特别是一些跟实际生活有关的东西。实践证明,如果儿童还不能完全接受的时候,就向他们提供一些关于文化的东西,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我们应该在儿童可以集中精力之后,再向他们提供这些东西。
在这个时期,老师一定要注意,不要用任何方式去打扰儿童。比如老师从孩子身后走过,随口说一句好,这就足以对儿童产生极大的影响。
不管是表扬还是帮助,甚至只是看上一眼,都有可能打扰儿童,影响他们的活动。
但儿童智力可以集中的时候,我们就要像他们不存在一样,可以用余光对它们进行观察,但不要打扰他们。这样儿童才不会在各种选择面前不知所措,他会开始有目的的进行选择去做一些事情。
老师不要凭一时冲动去帮助孩子,一定要运用理智把握分寸。
当儿童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打扰他们,但是当他们需要我们给予肯定,我们就应当毫不吝惜。
我们并不是在为儿童的身体进行服务,我们知道,如果儿童要得到发展,这些事情他们都需要自己去做。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不是在身体上去对儿童进行帮助,他们完全能够通过自我发展获得身体上的独立,意志上的独立则可通过自由选择能力的发展获得,而思想上的独立,可通过不受打扰的工作而获得。
对孩子的爱
如果老师可以正确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能够发现儿童具有各种优秀的品质,他们会像泉水般喷涌出来。
当儿童将自己的天性展现于老师面前时,老师们或许第一次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是的,深有感触,如果孩子在你的面前不像孩子而像个大人,那么就说明他还没有将自己的天性展现出来,这说明他对于你还没有足够的信任和承认)
儿童的天性流露,也能够使老师发生改变。因为这种天性的流露,是能够触动人的。
爱具有两个层次。我们通常说的爱,指的是照顾他们,爱抚他们的爱。孩子激起了我们心中的爱,我们要把这种爱赋予他们,我们和儿童有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我觉得其实蒙台梭利所有的书都在研究爱。他说研究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爱孩子。如何让世界有更多的尊重,爱和自由)
老师的贡献
成功的老师的最标志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能够骄傲的说:“学生能够自己认真的工作,而不去在意老师在不在他们的身边。”
可以看出,这些老师没有在孩子身上直接使用自己的权威,而他们促进了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这就是他们工作的价值体现。
我们的原则
公正就是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进行帮助,是他们的精神境界进行全面的发展。对于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精神进行帮助,就是要让他们获得形成这种精神境界的能力。
老师在为儿童服务的同时,也为生活服务,在促进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同时,他也是自己提升到更高的阶段,就是超自然阶段。
第28章 爱及其源泉——儿童
我们常常会在公共场合举行蒙台梭利式的聚会。我们所要求的唯一条件就是参加过我们的训练的那些学生,一定是已经达到了一定教育水平的。
成年人的信仰有时候会非常强烈,甚至疯狂,他们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还会因为观点不同而导致互相殴打。然而人们对待儿童的情感却是一样的,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儿童有这个巨大的作用。这就是儿童的力量,它能够促进人们团结。
爱的源泉
无论一个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怎样的,他们的内心都隐藏着爱。当这种力量醒过来,它就会产生作用,拨动人们的心弦。
当我们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即使它的作用非常微小,你们也会受到他的影响。人们对爱情有着与生俱来的渴求。
儿童就是爱的源泉。儿童一起生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温和亲切,人们也不会互相怀疑与猜测。
爱的力量
其实把爱成为力量,并不恰当,因为它并不只是一种力量,它还是一种创造。
圣保罗说"爱是一种持久的忍耐,是一种仁慈,爱,不是嫉妒,不做羞耻的事情,不矜持;爱不是谋取私利,不存野心,不发怒,不做恶事;爱是坚持真理,正义,爱是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包容,信任,期望和忍耐。"
这些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描绘,会让人想起儿童的一些特点。这些话仿佛是在描绘儿童的,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儿童这种具有吸收力的心灵,能够接纳各种各样的事物,并最终通过行为把这些东西体现出来。儿童通过这种具体的行动来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并且获得与他人平等的地位。儿童具有一定的忍耐力,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出生,都将在那个环境渐渐长大,渐渐的适应生活。
具有吸收力的心灵,能够接受任何的事物,对一件事物都充满希望,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也不管什么宗教信仰,最终都将在儿童身上体现出来。
这就是儿童。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够明白一点,人类创造了社会和具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是社会的基础。
儿童用爱的方式来解决那些关系到人类命运的神秘难题。
成人和儿童的力量应该集合在一起,成人要想变得伟大,就一定要谦虚的向儿童继续学习。
人类的爱是永恒的
我们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力量的一个方向。我们可以用两个词语来表述这复杂的力量即吸引力和亲和力。
人类的爱与动物不同,人类婴儿长大以后,母亲的爱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延伸到家庭以外,当某种愿望使我们受到触动,爱就会立刻把人们团结起来。
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婴儿,都会给我们带来新鲜的力量,或许他们出生后的环境不能开发出这种力量,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强烈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这种力量。
大自然把爱赋予了人类,而不是赋予了环境,想要研究爱,发挥爱的力量,我们就一定要去关注儿童。
要想团结人类,要想拯救人类,就要坚守自己的愿望,沿着这条路艰难谨慎的走下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