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最新发展:直击两会海燕翔
铜仁学院最新发展:直击两会海燕翔因此,将铜仁学院更名为武陵大学并办成一所综合性大学,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客观需要,是武陵山片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海燕翔在提案中阐述,目前,武陵山片区仅有1 所综合性大学——湖南省湘西州的吉首大学,难以满足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海燕翔告诉记者,武陵山片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黔湘鄂渝边境邻近地区,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确定的6个重点支持发展的区域之一。并且,在武陵山区扶贫攻坚范围内贵州省的16个区县中,铜仁市就占10个区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武陵山区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发展最为滞后的地区。因而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实施教育扶贫,为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显得更加迫切。“将铜仁学院更名为武陵大学,办成一所综合性大学,对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兴教办学本身。”海燕翔说。那么,铜仁学院更名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熊江睿
“将铜仁学院升级为综合性的武陵大学,是武陵山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的需要。”这是《关于将贵州省铜仁学院升级为武陵大学的建议》提案的开篇之句。
1月17日,记者采访了该提案者、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省特需商品供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海燕翔。
为什么建议将铜仁学院更名升级为武陵大学?海燕翔只用了十二个字来回答:“教育扶贫、区位优势、战略眼光。”
海燕翔告诉记者,武陵山片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黔湘鄂渝边境邻近地区,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确定的6个重点支持发展的区域之一。并且,在武陵山区扶贫攻坚范围内贵州省的16个区县中,铜仁市就占10个区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武陵山区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发展最为滞后的地区。因而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实施教育扶贫,为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显得更加迫切。
“将铜仁学院更名为武陵大学,办成一所综合性大学,对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兴教办学本身。”海燕翔说。
那么,铜仁学院更名升级为武陵大学优势和意义在哪里呢?
海燕翔在提案中阐述,目前,武陵山片区仅有1 所综合性大学——湖南省湘西州的吉首大学,难以满足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
因此,将铜仁学院更名为武陵大学并办成一所综合性大学,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客观需要,是武陵山片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另外,铜仁地处贵州东部武陵山区腹地,距贵阳450公里、长沙550公里、重庆700公里,区位特殊,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难以覆盖铜仁市。同时,在黔湘鄂渝四省、市交界的铜仁市布局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可直接覆盖黔东地区400多万人口,拓展覆盖湘鄂渝等周边地区,辐射面大,办学前景广阔,办学意义深远。
海燕翔告诉记者:“武陵山片区总人口3600多万,而铜仁市地处武陵山片区的几何中心,西靠黔中经济区、北连成渝经济区、东接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和武汉城市圈,南接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在此布局建设武陵大学,生源有保障,能够立足武陵山片区,走向全国。”
虽然铜仁学院更名升级为武陵大学具有先天的区域优势和深远的意义,但是否具备办成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条件呢?
记者在海燕翔的提案中找到了答案。该提案认为,铜仁学院已经初步具备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条件,并从“硬件条件基本达到要求、整合资源后具备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师资实力、发展中的铜仁学院为建设综合性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政策支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提高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四个方面分析了铜仁学院具备升级为武陵大学的条件。
其中,在国家政策这一方面,该提案分析认为,铜仁距贵阳、长沙、重庆等省会城市,分别为450、550、700公里,边远偏僻。在全市420万人口中,土家族、苗族等2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45%。铜仁地区完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条件。
“铜仁学院更名为武陵大学,办成一所综合性大学,除了本身具有区位优势和教育扶贫外,更是一种战略规划布局和战略眼光。”海燕翔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