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世界性难题:破解世界性难题
解决世界性难题:破解世界性难题老一辈科学家在改土治碱中的奉献担当,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农大的青年学子,他们来到曲周的乡村,在2009年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小院,推广农业新技术,将论文写到田野上。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盐碱地的这份情缘,也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1988年,曲周县28万亩盐碱地得到全面综合治理。1993年,由中国农大牵头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黑土区是东北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石,是水稻、玉米、大豆的优势产区,是名副其实的“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搞好黑土地保护利用,离不开科技的强有力支撑。为此,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成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实验站以我国东北典型黑土为研究基础,为东北平原农业实现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技术体系。目前,实验站已经成为梨树县、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展示农业科技的一个窗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文件包括8个部分35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条底线、三项重点、一个加强”。其中,文件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民以食为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关于粮食产量数据的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2020年增加267亿斤,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十八连丰”。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只争朝夕,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中国农业大学在百年进程中情系乡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稳定等方面贡献出智慧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黑土区是东北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石,是水稻、玉米、大豆的优势产区,是名副其实的“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搞好黑土地保护利用,离不开科技的强有力支撑。为此,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成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实验站以我国东北典型黑土为研究基础,为东北平原农业实现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技术体系。目前,实验站已经成为梨树县、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展示农业科技的一个窗口,并在2021年获选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除了在黑土地上构建科技堡垒,中国农业大学还对另一类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盐碱地。盐碱地曾让辛劳一年的农民颗粒无收,只能望地兴叹,忍痛抛荒。如今,经过中国农大师生们近50年的坚守,昔日的盐碱地已变成高产米粮川。
在49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扎根河北曲周,投身改土治碱中,立下“治不好盐碱不回北京”的誓言。在长期科学调查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浅井深沟、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措施,并把张庄村南80亩盐碱最严重的地块开辟为试验田,第二年粮食亩产就达到230多公斤,而当时曲周县粮食平均亩产只有50公斤。
1988年,曲周县28万亩盐碱地得到全面综合治理。1993年,由中国农大牵头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老一辈科学家在改土治碱中的奉献担当,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农大的青年学子,他们来到曲周的乡村,在2009年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小院,推广农业新技术,将论文写到田野上。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盐碱地的这份情缘,也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胡树文教授
此外,在松嫩平原上也能看到中国农大人改良盐碱地的身影。胡树文是学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实验分析,胡树文团队创建了快速脱盐生态修复重度盐碱地工程技术模式,破解了盐碱地改良这一世界性难题,为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截至2020年12月,累计超过7000公顷重度盐碱地得到修复利用,辐射面积超过7万公顷,年新增粮食产能3亿斤以上。
中国农业大学近两年获得的植物新品种权
粮食增产除了要有优渥的土地,还需要更加高产的新品种。近两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不忘“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初心,推陈出新,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21年和2022年,学校在甘薯、苹果属、玉米等品种获得多项植物新品种权。
此外,学校也曾推出“农大108”“农大3138”等优秀品种,以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教授团队培育的“农大778”。这些具有高产、稳产等众多优点的新品种,能有效抵抗病害,大大降低了种植风险。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面向新征程,站在新起点,中国农业大学将继续坚持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欢迎关注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官网/新闻网、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官微、农业农村部、光明网、种子天下、新民晚报、梨树发布LSFB、黑土地发布、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