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百含义相近的字:初中教材中的拂
与百含义相近的字:初中教材中的拂由字形可见,"弼"两个"弓"字,最初为两"弓"并排,中间无"㐁"字。关于"弼"字的解释有两种说法:关于"弼"字的来源也是有争议,从字形看"弼"为会意字,为两个"弓"加"百"构成。但是最初中间并非"百"字,而是"㐁"的讹写,且不在中间。"㐁"字读为tiàn,是"簟"的本字,为席子之意。"弼"字金文字形如下:另外从上古音角度来考察,"拂"与"弼"音有相近亦有相同之时,且二者先秦皆属于相同的韵部。参1参1
初中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此句话意义不难理解,关键就是其中有一个通假字“拂”通“弼”字,让很多人疑惑不解。按照"通假字"必须音同或者音近的原则来考虑,更是一头雾水,二者读音相差较远。是不是古人真的搞错了呢?这个借来的通假字真是假的?如果这样想,我们就是“以今之音度古人之音”了。
"通假字":说白了多数是古时一批写错别字的人和懒人搞的鬼古人放着本来存在的本字不写,为什么去借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不必想象得太复杂。
通假的产生就是古人忘了本字或者是为了省事。说白了,古人也有提笔忘字的时候,忘了怎么办?那时候可不如现在,不会写了掏出手机几秒钟搞定。古时纸质的字典都很难找到,即使有字典谁也不能每天背在身上,而且查起来也是相当繁琐,哪怕是诸如李白、杜甫之辈也做不到啊。没有字典和手机,古人还是有方法的,于是索性就写个同音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现在说就是写个"错别字"凑合上。
另外从上古音角度来考察,"拂"与"弼"音有相近亦有相同之时,且二者先秦皆属于相同的韵部。
参1
参1
"弼"字"帮助""辅佐"之意从何而来?关于"弼"字的来源也是有争议,从字形看"弼"为会意字,为两个"弓"加"百"构成。但是最初中间并非"百"字,而是"㐁"的讹写,且不在中间。"㐁"字读为tiàn,是"簟"的本字,为席子之意。"弼"字金文字形如下:
由字形可见,"弼"两个"弓"字,最初为两"弓"并排,中间无"㐁"字。关于"弼"字的解释有两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弼"为会意兼形声,"弜"为形,"㐁"为声,合而释之便是矫正弓的一种工具。由此义引申出"纠正",进而引申出"帮助""辅佐"之意。
第二种说法认为,"弼"字中间的"㐁"是象形字,为席子之象形,为车棚之意。那么,"弜"与"㐁"相结合,其义便是车棚用两个"弓子"做支撑。此种说法可以从文献中得到验证,文献之中也常写为"茀"。如《毛公鼎》:簟弼鱼服,在《诗经·小雅》中写为"簟茀鱼服",此可为证。《诗·齐风·载驱》:"簟茀朱鞹。"毛亨传:"车之蔽曰茀。"(参2)车棚如果没有两个或多个弓子支撑是无法伸展开来的。后来,就从由"两个弓子对车棚的支撑"之意引申为辅助、帮助之意。
弓形的马车棚
综合比较两种说法,第二种说法较为可信,此说法突出了二弓和一席"㐁"(车棚),且各有所用,意义水到渠成。两个"弓子"对"车棚"做好支撑,才有车棚的伸展效果。另,此种说法亦有以上文献佐证。
第一种说法,认为"弼"为矫正弓之器具,此说证据不足,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种说法只是对"弜"之解释,"弜"为调整弓之工具,古代在弓松弛不用之时,人们为了保持弓的强度,常常会在弓的里面放上似弓形的支撑物。这个支撑物就是"弓檠","弜"之二"弓",一为"弓",另一个为"弓檠"。这种说法只是对"弜"的解释,而忽视了"㐁"字,增"㐁"才有辅助、辅佐之意。古代及近代人们使用的"弓檠",如下图:
古代矫正弓的工具
较晚出现的矫正弓的工具
总结"入则无法家拂士"之"拂"通"弼",按照通假的原则,二者今音不同也不相近。但是,"拂""弼"二字上古音却同为重唇音,按照"古无轻唇音"的原则,上古无"f"音,只有b、p音,后来才从b、p中分化出f音。因此,"弼"与"拂"声母皆为重唇。这一证据解决了今音不同的疑惑。另外二者古均为入声字,从上古音图对比可见二者韵部相同。"弼"字在战国字形发生过形变,从力、弗声,这也是二者曾经音同的证据。"弼"字为象形字,中间的"㐁"为做车棚的席子,双弓为支撑车棚之用,由此才引申为辅助、辅佐之意。
参考资料:
1.原图源于国学大师网站。
2.李学勤,《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