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师徒四人走过最危险的路:杭州小学生指出西游记错误
西游记师徒四人走过最危险的路:杭州小学生指出西游记错误即便真是错误,不过也是辅导资料里的批注内容罢了。不过十来岁的孩子读这篇半文半白的课文想必还很吃力,解惑自然是老师的职责。还不等小女孩把话说完,全班同学的头就都齐刷刷地转向了她。但与之相反的是,此时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却颇为淡定。因为老师怀疑小女孩所说的这个错误,不过是些孩童的自我理解罢了。
2018年12月的一天,杭州九莲小学五年级3班的一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解课文《猴王出世》。
由点及面,老师就此引出了四大名著《西游记》,顺着主题多谈论了几句《西游记》。
在老师停顿的间隙,一个小女孩突然举手示意,直言:“老师,《西游记》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
图片源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还不等小女孩把话说完,全班同学的头就都齐刷刷地转向了她。
但与之相反的是,此时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却颇为淡定。
因为老师怀疑小女孩所说的这个错误,不过是些孩童的自我理解罢了。
不过十来岁的孩子读这篇半文半白的课文想必还很吃力,解惑自然是老师的职责。
即便真是错误,不过也是辅导资料里的批注内容罢了。
图|马思齐小朋友
但不料,很快老师就被啪啪打脸了。
这个名叫马思齐的女孩所指出的错误,确实有几分含金量。
在其文章被发到网上后,就连曾经为《西游记》做过校注的学者李天飞都对她的发现赞不绝口。
那么,马思齐所说的这个明显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她是不是在吹毛求疵呢?
《孟子·尽心下》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阅读的过程并不仅仅是识文断字,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原作者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展开思考、批判,然后再重新整合成自己的思想。
对马思齐来说,她的阅读思考过程就是遵循着这样一个逻辑。
图|马思齐小朋友在学校门前
女孩名叫马思齐,就读于杭州九莲小学五(3)班。
在提出关于《西游记》的疑问后,马思齐很快就成了学校里的“小名人”.
在第二年,马思齐更是凭借出众的文字功底,在学校打响了名号。
2019年,马思齐带着她的作品《体育课——内脏故事》参加了第六届新少年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最终拿到了特等奖和10000元奖金的好成绩。
图|著名作家余华为马思齐颁发特等奖
参天大树并非一日长成,栋梁之材也非一日之功。
同样,马思齐的阅读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长期以来所养成的。
对马思齐帮助最大的,便是她的母亲葛嫣。
“无能生有”、“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性”这两句话,是葛嫣在培养女儿马思齐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贯彻到底的一个原则。
第一个“无”,是指无人引导。
阅读自始至终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监督得了一时,但监督不了一世。
要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需得先让孩子爱上阅读。
为此,葛嫣一到周末就会带着女儿去书店,让她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
第二个“无”,是指无权干涉。
葛嫣会将孩子的购书权全权交到她自己手里。
在葛嫣看来,马思齐在挑选、甄别、选定读物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事先不会对马思齐做任何要求,一般只有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她才会提出适当的建议。
对于这一点,葛嫣直言,其实大部分家长都小瞧了孩子的选书能力。
像类似于《西游记》、《水浒传》这样的经典名著,根本用不着大人强行推荐,孩子自己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分量,看完买回家是自然而然的事。
简而言之,母亲葛嫣将“尊重”二字做到了极致。
也正是得益于这样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才上小学五年级的马思齐,其阅读量就远超同龄人。
像《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她早已翻阅了数遍。
马思齐在阅读时,做得最多的两件事就是批、注。
马思齐在读到一些语句描写优秀、修辞运用精彩的句子时,会及时将其勾画出来,之后再誊抄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时常翻看记忆。
在读到一个句子时,如果马思齐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或者有自己其他的解释,她也会将其重点标注出来,附将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
过段时间再回头翻阅一下,结合语境看自己当时的理解对不对。
无则加勉,有则改之。
图|马思齐小朋友在颁奖典礼上
这一点,马思齐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将其运用到了极致。
翻开马思齐所阅读的《西游记》读本能发现,上面到处都是她密密麻麻的批注。
再合上读本来看,整本书被她读厚了整整两倍都不止。
但即便如此,马思齐还是说,哪怕她翻阅了那么多遍《西游记》,她觉得自己还是没太看懂这本书,而且每看一遍,她都会新的收获。
马思齐有这样的感受属实正常。
《西游记》全书半文半白,而且有不少生僻字和较为少见的词语,读起来十分不便。
图片源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不过它也足够趣味,《西游记》中有诸多打斗的场面,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西行故事,每一个阅读它的人都能在其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乍一看,《西游记》是唐僧师徒四人克服九九八十一难成功到达西天取得经书的故事,但作者吴承恩要告诉世人的远非这么简单。
一部著作之所以流芳千古,不过是因为这部著作中蕴含着一些经久不变的自然法则与发人深思的哲理,对于《西游记》来说也是如此。
吴承恩看似写的是神话,实则不过是在借故事之口揭露当时那个吃人的旧社会。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孙悟空在打白骨精、车迟国三怪等妖怪时战斗力极强,根本不用搬救兵,三下五除二就将其打出了原形。
图|老版《西游记》剧照
但在遇到类似于如来的“舅舅”金翅大鹏雕、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精等妖怪时,孙悟空的战斗力猛减,需要不停搬救兵才能度过此劫。
最终,这些妖怪竟都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原主人的身边。
所以有网友就指出原因——终归不过是因为前面的那些妖怪没有背景而已。
在“主人”的保护下,即便这些妖怪作恶多端,最终也不会受到多么严重的惩罚,但没有背景的妖怪就不一样了,轻则伤身,重则丧命。
这一点也正是吴承恩想要隐晦表达的。
图|老版《西游记》中的青牛精(剧照)
当然,《西游记》中暗含的内容远非这一点。
正读五年级的马思齐想要再继续深入地解读,属实不太可能。
不过,这并不妨碍她在《西游记》中读出她这个年龄段儿应该有的乐趣。
《西游记》中最吸引马思奇的,当属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所吃到的那一系列美食。
图|老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吃饭(剧照)
1、第54回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卜)、山药、黄精……
2、第67回驼罗庄斋饭: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
3、第69回朱紫国:狮仙、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菇米糊、粉汤……
4、第79回小儿国国王宴请:狮糖、粉条、蘑菇、木耳、黄精、香稻饭……
5、第82回无底洞白毛老鼠精成亲宴:蔬菜更时新,豆腐、面筋、木耳、鲜笋、蘑菇、香蕈、山药、黄精……
6、第100回大唐庆祝宴: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精美的糕点,和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水果。
刚开始,马思齐只是整理这些美食,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在其反复多次阅读《西游记》后,她突然意识到不对劲儿,有很多地方明显是错误的。
图|马思齐写的作文——我读《西游记》之西行路上的“宴会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按道理来说,唐僧师徒四人途经不同的地方,参加不同的宴请,他们所吃到的瓜果、粮食、宴菜应该是不同的。
但按照这些饭菜来看,事实好像并非如此。
就拿他们参加的这几次宴请来说,几乎每次宴会上都有狮子头、虾仁儿、鱼头这些菜。
而且这些菜的烹制手法也都差不多。
再者,马思齐还发现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吃的饭食里,几乎每顿饭都有面筋、黄花菜、木耳、豆腐、粉条、萝卜等。
图|马思齐小朋友写的作文
要知道,他们从东土大唐出发,最终到达印度天竺期间会经历数个气候不尽相同的地区。
有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西北内陆地区,也有温暖湿润、降雨量充足的东南亚地区,更有黄沙漫天、荒无人烟的西域地带……
区域气候属性不同,所能种植产出的农作物自然也不会相同。
也就是说,他们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内陆地区是不可能吃到木耳这些食物的。
然而这还不算什么,更离谱的是,马思奇发现这些异域国度用来宴请唐僧四人的菜品,基本上都是淮扬菜。
很显然,这完全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常理。
马思齐一度怀疑《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根本没有到过这些地方,写这些东西不过是在纸上谈兵而已。
图|吴承恩剧照
马思齐甚至一度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产生了质疑。
“我真想穿越到明朝,去劝说吴承恩,让他多请教有这类专业知识的人。”
马思奇认为,吴承恩是写错了。
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为了力证自己的观点,马思齐决定好好了解一下吴承恩的生平,她想知道吴承恩为什么要犯这样一个明显的错误来糊弄观众。
吴承恩之所以这么写,其实是有自己的苦衷在里面的。
吴承恩是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今江苏淮安)人,这么一来,《西游记》中所出现的那些淮扬菜,自然也就对得上号了。
另外,吴承不去各地考察一番回来再写,不是他不出去,是当时的大明王朝不让他出去。
图|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早在明朝建国开始,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沿海军阀余党和倭寇的滋扰,太祖朱元璋颁布了禁海令,甚至一度严苛到“寸板不得下海”。
后来虽然有所缓和,但也仅限于朝廷官方的朝贡贸易,对于民间来说,还是不准私自出海的。
国家有令,吴承恩也就踏不出大明王朝的土地半步,去不了《西游记》中的那些国度。
不过马思齐再次质疑道,既然海上交通走不通,那他为什么不能走陆地呢?他可以驾着马车去外面考察呀?
同样,不是吴承恩不想出去,而是他的钱包不允许他出去。
吴承恩出生时,家中已经由学官沦落为了商人家庭,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好。
图|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的吴承恩故居
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直到50岁那年才得到一个岁贡生的身份,算是吃上了“国家饭”。
此后,他做过新野知县、长兴县丞等职。
就在仕途刚有起色之际,不料,一伙小人又摆了他一道,诬告了他。
受不了此气的吴承恩,直接辞了官。
然而,心气再高,但日子终归还是要过下去的。
回家后的吴承恩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维持日常生活,他只能卖卖字、写写书,以此来赚取一点生活费,最后一个人在孤独中离世,终年76岁。
就连这部旷世巨作《西游记》,也是他晚年为了维持生活不得已而写出来的。
纵观吴承恩的整个职业生涯,他做过知县是不假,但终归这些职位都太低,俸禄自然也少,而且他自认清高,绝不同流合污,所以也没有攒下什么钱。
再加上他晚年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经济收入,所以即便他想出远门考察,也属实是有心而无力。
最终,为了极大程度地丰富作品中的美食,吴承恩只能将自己最为熟悉的淮扬菜一一拆开、揉碎、再融合,搬到《西游记》中。
至此,马思齐也算是彻底解开了这个错误之源。
她本以为自己解开这个错误之源后,自己会因为有所得而欣喜若狂,却不料一股莫名的心酸涌上头来。
图|老版《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剧照)
原来,吴承恩在写这部著作之时,竟然是如此遭遇。
但即便在如此遭遇下,吴承恩还能入木三分地将当时的社会形态刻画出来,并借妖魔鬼怪的方式将整个社会的黑暗倾注于纸上。
如此的心智和心境,绝非常人所能及。
想到这,马思齐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母亲经常说的那句“不要带有功利性阅读”中所体现的道理吗?
吴承恩编撰《西游记》取得了如此成就,不就是因为他在编撰《西游记》时心无杂念,为写书而写书,不忘初心,最后才能方得始终吗?
图|马思齐小朋友
放到自己身上来说,如果她在阅读时能做到只为热爱而阅读,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作者的作品里,和作者对话、争辩。
另外,马思齐还发现,原来犯错误、发现错误并不可怕,错误其实是帮助自己打开另外一个世界大门的钥匙。
它能够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表面上,我们读书是在理解文字,实则是在借作者的笔触,修自己的心,踩在前人的肩膀望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马思齐也是在阅读中领悟更多晦涩的道理。
“读书,确实是一件需要终身实践的事情。”马思齐小朋友感叹道。
马思齐发现《西游记》错误的消息传到网上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不少人都表示应当向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学习。
就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也对马思齐的这一发现表示认可。
祝愿马思齐小朋友学业有成!
-完-
参考资料1.新华网:吴承恩,你是不是写错了?杭州小学生发现《西游记》一个漏洞
2.环球网:写800字挣了10000元!杭州五年级小女生火了,余华称赞“了不起
3.新京报:杭州小学生发现《西游记》“漏洞”,五岁起看原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