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地理排名,浙江师范大学有个宝藏班级
师范大学地理排名,浙江师范大学有个宝藏班级“教学是一门艺术”郭剑峰在上公开课一开学,吴樟华就强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懂得管理学生是作为一名老师的两大法宝,所以他鼓励学生多“泡”图书馆,夯实专业基础,又主动放权,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发展所长。“毕业后大家在教育、科研、管理等不同领域施展拳脚,打出一片天地,我很欣慰。”吴樟华说。三人也确实牢记师长教诲,在“授人以渔”教育的理念下,一代代薪火相传,25年践行师者使命,用“使命与担当”守护师者初心。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郑琳 通讯员 甘素凡 朱小芳
地理学教育本科92级在新安江
“在教学中对学生负责,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 在“校友云中对”活动上,郭剑峰分享师范生专业素养提升四大理念时说。近日,郭剑峰、王海斌、王卫兴三位浙江省特级教师以“云端”形式重聚浙江师范大学,就地理学生专业素养养成、今年就业形势、地理教师求职技巧等方面对学弟学妹们进行指导。
巧的是,他们三人都来自地理环境学院地理学教育本科92级,92年是地理专业式微时,地理不在高考科目里,当时师大地理系也处于创建初期。那个夏天,为了招生,时任班主任的吴樟华,亲自跑到杭州,用了半个月时间才完成了30位学生的招生指标,加上另外3位直接保送的学生,地理学教育本科92级就这样“凑齐”。
一开学,吴樟华就强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懂得管理学生是作为一名老师的两大法宝,所以他鼓励学生多“泡”图书馆,夯实专业基础,又主动放权,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发展所长。
“毕业后大家在教育、科研、管理等不同领域施展拳脚,打出一片天地,我很欣慰。”吴樟华说。
三人也确实牢记师长教诲,在“授人以渔”教育的理念下,一代代薪火相传,25年践行师者使命,用“使命与担当”守护师者初心。
郭剑峰在上公开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
求学无他,唯有一心向前,但爱与榜样的力量始终“在线支援”。
在浙师大的日子,郭剑峰遇到了许多堪称榜样的老师。地质学的吕惠进老师带着他们去三清山研究地质,费心费力,不辞辛苦;章明卓、马永俊老师亦师亦友,平日里一同吃饭,畅聊生活趣事,是知识和品德上的引路人。
从教25年,郭剑峰一直遵循着“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的道理。
刚任教时,他便自制“透明幻灯片”来教学,到2000年电脑热兴起时,他耗费1个多月的时间精力自行摸索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作课件。“地理是一门十分注重演变规律的学科,只有不断‘创作’教材,才能更好弥补利用板书、挂图方式教学的不足。”
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少数民族邮票来探讨服饰和自然地理环境关系,通过美国总统出生地来讲述人口迁徙,郭剑峰总能用新颖有趣的主题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他将课堂让步学生,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展示和阐述机会的做法,与当下的教育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求知毅行、热爱钻研的性格,让郭剑峰在2014年成为“千里挑一”的地理特级教师,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地理特级教师,再到现在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地理教研员。
郭剑峰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
他还成立了郭剑峰名师工作室,其中成员里有不少直系的学弟学妹,疫情期间,郭剑峰带领工作室成员特别围绕抗疫主题,设计和制作了微课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地理》,为各地中学师生提供最新的学习课程。仅是课程所在的腾讯新闻平台浏览量超过100万次,课程评论全是清一色的好评。
“紧跟热点,制作精良,知识点覆盖全面,一堂课下来受益匪浅。”一位读者评论。
郭剑峰积极参与与地理卓越教师班学生的结对交流活动。2013级卓越地理教师班成员朱晨思在与郭剑峰一对一的结对中获益匪浅,“郭老师凭借着他对地理的热爱,身体力行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倘若有幸我也能站上讲台,我必定会牢记热爱地理的初衷,尽情分享地理的魅力。”
谈及如今的地理师范生,郭剑峰很庆幸他们有着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很全面的社会能力,但是针对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反而有些“松懈”。他建议,新老师进入教学一线后,务必要加深对现行的教材的解读,不能将地理问题置于模式化、单一化的僵局中。
课堂上,让老师开心,学生愉快
“回想当年为了备战考研,和郭剑峰白日在十四幢一楼的阶梯教室学习,晚上借用老师的宿舍继续夜间冲刺。”提及往昔与同学相处的时光,王海斌感慨万分,再到后来外出实习时互相帮助,毕业后密切联系,大学的友情深厚而绵长。
三清山实习
二十多年来,王海斌把当年的地理系主任陈立人对他的教导熟稔于心。大学时,陈立人经常在论文写作与发表等方面,给王海斌诸多指导建议,毕业后,陈立人还为王海斌提供了就业方面的帮助,并且鼓励他边工作边考研。王海斌激动地说:“我永远都忘不了陈老师这份知遇之恩。”
现任武义一中校长的王海斌始终强调“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凭着对学科论文的创作热情和一股子钻研的劲儿,王海斌写了不少好文章。教师生涯初期,每逢参加地理教研会,他如同小学生一般认真端坐在前排,听着台上特级教师的发言,回到学校后,他直奔宿舍,将研会所得所感用在自己研究观点的细化深化中。
那个年代电脑还没普及,王海斌总是手写文章后再交给学校的电脑打字员。因为他总是出入打字室,电脑打字员有时会打趣自己是专职替他打字的。为了写好学术文章,王海斌常把暑假也“抛”在研究里。
那时,不满30岁的王海斌在3年内就发表了100多篇文章。而王海斌对“写文章”的兴趣,始于大学时在系刊《子母线》上发表的两篇小论文。
“如果没有那两篇小文章,恐怕我不会在写文章这事儿上能有这般始终如一的热爱。”王海斌说。
在教学中,王海斌注重地理知识的生活化和启发性,努力做到知识点的“深入浅出”,给学生营造充满吸引力、有收获的课堂。他说:“课堂上,老师要上得高兴,更要让学生们听得愉快。”一堂中国石油安全及战略走向的课中,王海斌讲出石油进口暗藏的危机、马六甲困境的惊险,还将石油争夺中各国家间关系比作人际关系,做到了课堂的情景化和故事化。至今,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依旧还会跑来与他说到这节课的精彩之处。
地理教师的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是两个基本点,王海斌用自己的经历为后辈们做了极好的榜样。在“校友云中对”活动中,王海斌剖析了当下的就业形势,并有针对性地为后辈们提供了一些建议。
“让课堂吹进‘自然之风’”
地理学院在14幢,大家都爱叫它“老地理楼”。
王卫兴回忆老地理楼的考研时光,当年备战考研班里的2位女同学直接住在一楼的杂物房里,自己则白天在教室看书,晚上直接在卫生间搭几块木板,倒头就睡。“为了一个目标日夜奋战、勇敢无畏的那个人啊,直到现在,我还总拿来激励自己。”他说。
野外地质考察是地理专业的特有课程,王卫兴回忆起很多外出考察的趣事。当年坐着绿皮车到江西玉山,吃了一碗5角钱的面,便顶着6月的梅雨天在三清山进行了3天的地貌景观考察;沿着兰江北上,伴着教地质学老师吕惠进嘴里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儿”,他们一路“漂流”到杭州建德。
王卫兴现任临海市回浦中学常务副校长。25年如一日在教育一线的坚守,王卫兴的课堂以“自然味”著称。即使教学任务繁重,可王卫兴一有点空闲时间,双肩包一背就扎根自然去了,这在旁人看来似乎有点不务正业,可他坦言每次一回来,总能有新的收获。他琢磨出通过对自然信息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形成课堂教学中有效逻辑思维的一套经验,让课堂吹进尽可能多的“自然之风”。
王卫兴在上公开课
王卫兴认为,地理教师应不断夯实学科与教育知识,增强班级管理、沟通合作、教学设计与实施等专业能力,深化对职业、自我与师德的认识,牢牢把握住“知道教什么、懂得怎么教、怎样教得好”三个核心问题,提高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