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科技工作者的礼赞:愿每个劳动者都被温柔以待

科技工作者的礼赞:愿每个劳动者都被温柔以待矽肺病、噪声聋、一氧化碳中毒、风湿病……这是矿工群体常见的职业病,作为特殊工种的他们,退休年龄要比一般工种提前十五年。老矿工老贾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环境,“三片石头夹着一片肉”。而几乎在每一座矿上都流传着一句意思相近的话,“没有哪条矿道没死过人。”年轻的矿工在第一次下井前,会从同组的老师傅手里接过一小瓶烧酒。寡口喝下一两,凭着胸口的那股热气,踏着“号子”钻进深不见底的矿井。在永夜盘桓的地底,危险像蛇一样潜伏,噪音、瓦斯、污水、粉尘、缺氧、塌方、地震……惹上哪一个,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每一位劳动者都是一个符号,当他们分散于各行各业,符号便连成了句、谱成了诗,书写出这波澜壮阔的时代。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源于所有劳动者的力量之和,而科技带来的光亮和温暖,也正来到他们的身边。“三片石头夹着一片肉”每一个劳动者的身上都落满了灰尘,那是与危险搏斗过的痕迹,也是从身上裁下光阴后留下的伤口。就像矿工诗人陈年

属于劳动者的节日就要到来,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劳动者。

在高空,在地下,在严寒酷暑中,一位又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与危险搏斗。

流逝的岁月和恶劣的环境,令他们磨练出一身珍贵的本领,也落下了满身伤病。

在千米岩层下,矿工们燃烧自己,点亮了千门万户的灯火。在海风凛冽的港口,无数个渺小的劳动者穿梭于巨大的货箱间,保障着世界物流的平稳运转。当你透过一方手机屏幕浏览世界的时候,不知能否看到车间质检员们一双双疲惫的眼睛?

每一位劳动者都是一个符号,当他们分散于各行各业,符号便连成了句、谱成了诗,书写出这波澜壮阔的时代。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源于所有劳动者的力量之和,而科技带来的光亮和温暖,也正来到他们的身边。

“三片石头夹着一片肉”

每一个劳动者的身上都落满了灰尘,那是与危险搏斗过的痕迹,也是从身上裁下光阴后留下的伤口。就像矿工诗人陈年喜在写给亲人的诗中描述的那样,“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多少。”

年轻的矿工在第一次下井前,会从同组的老师傅手里接过一小瓶烧酒。寡口喝下一两,凭着胸口的那股热气,踏着“号子”钻进深不见底的矿井。在永夜盘桓的地底,危险像蛇一样潜伏,噪音、瓦斯、污水、粉尘、缺氧、塌方、地震……惹上哪一个,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矽肺病、噪声聋、一氧化碳中毒、风湿病……这是矿工群体常见的职业病,作为特殊工种的他们,退休年龄要比一般工种提前十五年。老矿工老贾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环境,“三片石头夹着一片肉”。而几乎在每一座矿上都流传着一句意思相近的话,“没有哪条矿道没死过人。”

老贾已经在一座北方的煤矿工作了小二十年,那时候很多大矿还在实行夜班制。第一次下矿就被排了夜班,他吃过晚饭后去到矿上,先接受一个小时左右的安全教育,走出会议室时月光洒了一地,等到第二天从井下升上来时,太阳已经照亮了整片矿区。

从下井到升井,虽然只有几个小时,却仿佛在另一个世界走了一遭。老贾说,“从潮湿充满着噪音和粉尘的矿井出来后,身体都不像自己的了。”矿工们最喜欢的地方除了食堂就是澡堂,虽然浴池的水面上浮着一层煤灰,但只有泡在热水里,精神气才能回到身上。

随着年纪的增长,老贾从采煤工换岗到了运输工,虽然劳动强度有所减弱,但只要还会下井,种种致命的风险就一样不少。

科技工作者的礼赞:愿每个劳动者都被温柔以待(1)

矿道

采煤工、运输工、爆破工、钻探工、瓦斯工、电工……一座矿就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微缩版社会。老贾常常会想,自己和同事们就像一只只在地下穿行的蚂蚁,不过二者之间也有最本质的区别,“蚂蚁是把食物从地上搬进地下为自己储藏,”他说,“矿工是把煤炭从地下开采后运往地上,输送给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支持建设。”他曾经十分讨厌自己的工作,但大多时候又心怀感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何况没有人能离开煤。”

是的,没有人能离开煤,正如世界离不开他们。矿工们依靠顽强的意志,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千米下的岩层,他们就像是燃烧的炭,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蕴藏着滚烫的温度。矿工们以身犯险,用双手奉上的能源保障着社会的运转,该由谁来守护他们?

不久前,老贾和同事们迎来了一批“5G远程矿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老贾的驾驶位搬到了明亮宽敞的办公室,只用操作手柄,像打游戏那样就能完成运输工作。

对于这群矿区的运输工,5G并不算新鲜,过去他们经常在广告上、在新闻里见到这种技术,手机也一早就换成了5G版本。他们原以为5G只是让手机上网更快了,但现在对他们来说,5G并不仅仅是飘在空中的信号,而是可以触碰的、可以感知的东西——它就被握在手里。

数十米高空的汗水与寒颤

一毕业,刘师傅就去了深圳,第一份工作就是龙门吊司机。尽管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了相应资质,但第一次坐进五十多米高的驾驶室时,码头上庞大的集装箱似乎都缩小了一圈,望着不远处的海平面,心里还是不由得发颤。

龙门吊司机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三班倒,每班8个小时,全年365天无休。对于高空作业的龙门吊司机而言,吃饭和喝水都是大问题,刘师傅说,“我们尽量少喝水,日常会随身携带一些高热量的零食,饿了就胡乱吃几口。”

一间驾驶室不足三平米,四周只围上了单薄的铁板和玻璃,天气和环境成了工作中的第一只拦路虎。深圳的温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夏季海边的溽暑十分熬人,尽管驾驶室里会装有一只小风扇,但一天下来仍会汗流浃背。

刘师傅也常听一些北方的同行抱怨,一到冬天海风冷得刺骨,即使戴着厚厚的手套,手也会裂开几条深深的口子,每天下班后,脸被冻得好像没了知觉。龙门吊司机的作业环境,用刘师傅的话说就是,“冬天如冷窖,夏天似蒸笼。”

无论风吹雨淋,刘师傅每天都要至少经历一趟四五十米高空——这相当于是十六层楼的高度——的爬上爬下,稍不留神,后果便不堪设想。在攀爬过程中,心情也会随之起伏,“虽然从业很多年了,但还是很复杂。”他说,“往上爬的时候,心也跟着悬起来,一悬就是一天,直到踩在地面,才会落到肚子里。”

不仅如此,龙门吊司机们身处高空,需要吊起的集装箱却在平地,这导致他们一天八个小时,都要维持驼腰、低头、俯视的姿态,对腰椎和颈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长此以往便落下了严重的职业病。

科技工作者的礼赞:愿每个劳动者都被温柔以待(2)

龙门吊司机在工作

但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攀爬中,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汗水与寒颤背后,刘师傅磨练出了珍贵的技艺,“操作吊具要求手眼脑配合”,集装箱有四个拳头大的锁孔,在高空看去像针眼一样,他却能精准操控吊机,快速地完成抓取动作,并且保持箱层之间的误差控制在三厘米之内。

将集装箱摆放到准确的位置,只是完成了港口工作中的一部分,龙门吊司机也只是维系港口平稳运转链条的一个环节。在这背后,还有许许多多默默付出,用坚韧对抗辛劳的劳动者。集卡司机正是其中之一,他们有时要凌晨起来冒着海风去提货,保持一个姿势开长达十个小时的车,虽然是在固定的港口货场穿行,但事实上每天都在跑长途。集卡司机有每个司机都常见的职业病,海风也吹进了他们的骨头。

港口上常见的20GP集装箱长近6米、宽和高均近2.4米,满载时重量近20吨。相比之下,集装箱验箱员们十分渺小,他们每天穿梭于那些庞然大物之间,核查集装箱型号与编号、检验箱体和顶板的破损。他们常常要爬到十几米的集装箱顶板,弓着腰用体力和毅力确保每一寸的准确无误。炙烈的阳光烤在悲伤,豆大的汗水砸在箱上,直起腰时往往会感觉天旋地转。

全世界数千个大大小小的港口,正是有无数个龙门吊司机、集卡司机和集装箱验箱员,支撑着密布如网的航路,支撑着每天港口成千上万吨货物的吞吐。

随着妈湾智慧港的建起和完善,刘师傅和在港口工作的同事们的作业环境大大改善。刘师傅的驾驶室从数十米的高空搬到了地面的控制中心内。通过5G回传现场实景,不仅弥补了之前的视野盲区,他还可以远程控制龙门吊,不必再长时间保持俯视的机械高压姿态。

当前,腾讯也在和妈湾智慧港的运营主体招商港口集团共同探索远程/无人集卡方案以及智能集装箱缺陷检测系统,让港口越来越智慧化,也让一个又一个普通的工作者们在继续发挥自身技艺的同时,获得更加舒适轻松的工作环境。

把光“藏”起来、把危险关在门外

你有过一天近十个小时、几乎目不转睛注视光源的经历吗?而这正是王红每天的工作。

MIM(金属粉末注射成型)产品的表面光滑,大小不足25平方毫米,缺陷更是只有几微米。两年以前,身为人工质检员的王红,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微小的产品放到灯光下,进行三百六十度旋转,再去旁边屏幕上的成像中寻找诸如裂纹、压伤、凹凸等缺陷。

对于比较熟练的质检员来说,一般一分钟完成一个产品的检验,一个接着一个,一天要工作八个多将近十个小时。

一天下来,眼睛做的最多的事,无非是从一个光源,转移到另一个光源。王红和同事们的工位挨得很近,强光无孔不入,想躲都躲不开。“一天工作下来,眼睛很累,又干又涩,我的工作台上一直都摆着好几支眼药水。”王红说,“刚入职的时候,听说我的班长只来了两个月,当时非常吃惊。后来才知道,车间里很少有人能坚持超过三个月。”

王红那时候也曾想过,这种如机器一样的工作,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一次蜕变,打消了她的疑虑。

2020年,富驰高科与腾讯云达成合作,利用腾讯优图实验室的视觉AI技术,共同落地了AI质检方案,将单个零件的检测时间从原来人工质检下的1分钟缩短至4秒钟。王红的工作环境也迎来了极大的改善,她仍在同一间车间中工作,灯光照在零件表面仍在莹莹闪烁,却再也直射不进她的眼睛——随之而来的,她买的最后一瓶眼药已经过期了。

一个微小的缺陷就可能意味着严重的隐患,对于支撑起3C产业的MIM产品来说如此,对于路面交通而言更是如此——一条几厘米的裂缝,放在高速行驶的环境下,尤其是恶劣天气下,便可能会导致十分严重的交通事故。

科技工作者的礼赞:愿每个劳动者都被温柔以待(3)

公路巡检员在车流中

每个城市的路政单位都存在着一种职业——公路巡检员,开车、发现隐患、下车、拍照上传、反馈维修……这是他们每天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无论日夜寒暑,周而复始,年复一年,长期坚持下来却不容易。有的隐患难以察觉,人工肉眼的漏检率又较高,所以他们常常要在同一条路上反复巡检多次,一天下来不亚于跑一趟超长途。

发现隐患,只是工作的第一步,他们还需要拍下特写才有助于后方的分析,辅助其他部门的修复工作。头顶是烈日、雨雪,身边是穿梭的车流,他们有每一个跑长途司机的职业病,所处的环境也更加危险。

基于这些问题,深圳福田区路桥局与腾讯自动驾驶团队合作,共同落地了公路智能巡检方案,利用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技术,不仅提高了巡检效率,更加重要的是保障了巡检员的人身安全,他们不用再下车,坐在车里就能完成任务,即便是厘米级裂缝,也能实现精确识别和拍照上传。

“技术并不会替代人,而是让人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就像腾讯云工程师张琳樑说的那样,“让人能够操控辅助设备,能够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技术更加完善……这些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对劳动者的职业和健康也是更有帮助的。”

矿工、龙门吊司机、集卡司机、集装箱验箱员、人工质检员、公路巡检员……他们只是无数个劳动者的一角,他们在工作中经历的改变,也只是更宏大的技术变革的缩影。时代在变,科技在发展,劳动者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持续默默奉献着。

把光藏起来,离危险远一些。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它带来的温暖,正在悄然来到每一个劳动者的身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