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卫生系统劳模专家(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风采)
上海卫生系统劳模专家(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风采)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方邦江教授率领工作室骨干成员奋战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主持编写全国第一部中医类新冠肺炎防控手册和奥密克戎变异株中医药专家共识,抗疫成果《新冠肺炎中药防治系列科普知识的构建与推广》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团队在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显著,以提升中医药救治急危病能力为抓手,创建了中西医结合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一流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近年学术成果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上海市科研奖励20余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方邦江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由方邦江教授领衔,共有15人成员,形成了以博士后、博士、硕士为主体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学科创新团队。
摘要: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上海市医务工会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基点打造卫生健康系统创新高地。为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劳模、名医等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在2022年“8·19”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上海市医务工会命名方邦江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劳模创新工作室等4家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王家东头颈外科疾病劳模创新工作室等12家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此激发广大医务职工积极投身万众创新,为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这些劳模创新工作室由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的劳模名医领衔,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激励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加群众性创新活动。工作室不仅成了助推上海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书写了医护人员伟大品格。上海市医务工会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基点打造卫生健康系统创新高地,确定了以劳模为领衔,骨干为中坚,组织为基础的创建平台,而示范点、工作室的命名将推动工作室再接再厉,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医务系统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示范点
提升中医药救治急危病能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方邦江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劳模创新工作室
劳模创新工作室由方邦江教授领衔,共有15人成员,形成了以博士后、博士、硕士为主体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学科创新团队。
团队在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显著,以提升中医药救治急危病能力为抓手,创建了中西医结合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一流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近年学术成果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上海市科研奖励20余项。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方邦江教授率领工作室骨干成员奋战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主持编写全国第一部中医类新冠肺炎防控手册和奥密克戎变异株中医药专家共识,抗疫成果《新冠肺炎中药防治系列科普知识的构建与推广》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
用爱给重症患者带来优质护理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陈贞静脉治疗劳模创新工作室
陈贞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10月,是基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静脉治疗小组及重症监护护理团队成立的,以困难血管置管创新项目、重症患者护理流程改进、重症患者护理用具创新研发等为主攻方向。
在陈贞的带领下,工作室的成员立足护理岗位,积极改善服务质量、改进工作流程,研发新型护理用具,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成员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发明创造护理器具,设计了“临床使用粪便收集器”、“无创呼吸机面部减压贴”。
在本次上海疫情期间,陈贞带领护理团队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当好重症患者的守护者。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医院暂停了家属探视,陈贞开启“云探视”,架起与家属守望的桥梁;在导管专家门诊停诊期间,工作室的成员主动承担起了责任,受到患者的好评。
打造内镜微创全球新标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平红内镜微创诊治劳模创新工作室
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周平红带领“中山内镜”创新团队年内镜诊疗人次达14万,荣获“2015年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和2017年上海市质量金奖。
周平红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在国际上首创多项内镜新技术,创建内镜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技术体系;周平红领衔的“中山标准”领跑全球内镜新标准,勇夺内镜诊疗领域“中国话语权”,他带领团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内镜诊疗设备、生物制剂平台和内镜人工智能系统,促进了我国内镜设备由一味依赖进口和仿制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周平红系统建立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内镜中心管理和防控的中山标准”,坚持开设内镜急诊绿色通道,为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做出贡献。
开拓探索多学科研究模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耿道颖影像医学劳模创新工作室
耿道颖作为华山医院放射科学科带头人,带领工作室聚焦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诊断,以脑血管病、脑肿瘤、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等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关键问题为抓手,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
工作室团队跨越医学领域,成员除医学外,还囊括物理、电子、计算机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专业,开拓探索医工交叉多学科研究模式、创新转化人工智能影像诊断技术,搭建影像转化研究平台,形成了一系列可转化的科研成果:创立多模态功能MRI成像术中航系统,创制动脉瘤、颈动脉斑块分析、脑肿瘤影像学筛查及诊断人工智能机器人。
工作室创建一年以来,会诊疑难影像病例1万余例,在今年上海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工作室坚持对华山宝山院区定点医院、临港方舱医院进行24小时影像学会诊,确保了7000余次的影像学检查无一漏诊与误诊。
工作室
敢吃螃蟹的头颈外科先行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王家东头颈外科疾病劳模创新工作室
仁济医院头颈外科主任王家东带领团队致力于头颈外科疾病的诊治研究,工作室成员都是他言传身教的医学骨干人才。
王家东团队敢于开拓、创新、攀登,较早开展喉癌的保喉手术,在充分清除病灶的前提下又能保留患者的发音、呼吸及吞咽功能,极大地改善了喉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敢吃螃蟹”,团队创造性运用经改良针筒注射移植法前臂定量注射进行移植甲状旁腺,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康复创造最优条件及良好的疗效;在头颈外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国家级课题两项、上海市级课题多项。
王家东团队开展研究,探讨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与相关疾病预防控制——《上海市甲状腺癌预防和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获上海市三年行动计划创新科研成果。
世界神经外科发展风向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毛颖泛功能神经外科创新工作室
毛颖在30年神经外科实践中,为我国神经外科与脑科学融合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工作室以脑功能保护和重塑为核心,涵盖脑肿瘤、血管、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泛功能神经外科”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通过对大脑高难度手术进行传承与发展,并将经典的微创神经外科与前沿脑科学技术结合,对脑胶质瘤、复杂脑血管病、意识障碍三大顽疾开展脑功能保护、重塑及调控研究,系列工作推动了学科进入泛功能神经外科时代。毛颖带领团队以术中分子分型指导下胶质瘤精准切除、颅内外个体化脑血流重建、意识障碍神经机制基础上神经调控催醒等为代表,多种疑难脑手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学科被国际同行盛赞“世界最好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提供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临床服务”、“世界神经外科发展风向标”。
整合管理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
上海市中医医院
卢文琪出入院管理劳模创新工作室
卢文琪和她的工作室伙伴们用管理新模式,积极推动便民利民工作,开展基于“管理驾驶舱”理念的服务创新管理,形成从患者住院一站式管理-日间手术试点-出入院一体化整合管理。
上海市中医医院于2020年7月成立入院准备中心,卢文琪是中心主要负责人,她带领工作室成员从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不断优化改进,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和检查等候时间,切实有效地解决患者“等候、排队、奔波”的难题;利用智能AI系统,将信息化数据在云端传输,打造全新的TCM AI一站式服务平台;并根据功能进一步分为流调区、综合服务区、自助服务区、候诊区、出院带药区,为患者提供住院集中预约、院前检验检查、出入院手续一站式办理等服务,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将中医元素纳入帕金森病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刘振国神经退行性疾病劳模创新工作室
新华医院帕金森病一站式诊疗中心成立的基础是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科门诊,是中国首家中西医结合的帕金森病一站式诊疗中心,也是刘振国教授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的体现。
中心通过整合诊疗全程多个环节,化繁为简,通过提高帕金森病诊断准确率和诊断效率,提升帕金森病患者就医体验,保障帕金森病患者较好的生活质量。工作室在诊疗上形成新策略,针对不同症状,提出不同应对方法,引领学科发展;在诊断上,不断开创新技术,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化诊疗;在治疗上,秉承“增效、减毒”的理念,聚焦患者生活质量,优化中西医结合一站式诊疗方案。此外,团队注重创新发展,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慢病管理方式,并借助互联网,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管理。
中西结合创新治疗皮肤病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李斌皮肤病团队劳模创新工作室
李斌皮肤病团队劳模创新工作室旨在为中西结合创新治疗“银屑病”、“难愈性创面”、“湿疹”等皮肤病研究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形成规范化诊疗方案提供依据,造福广大皮肤病患者。
在李斌的带领下,团队率先开展中医皮肤病辨证施治规律系统研究,建立“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联系数学模型”,采用数学方法对中医中药辨证规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并不断优化中医智能诊疗平台,引领团队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
团队成员积极投身皮肤公益科普,把深奥的医学知识通俗易懂地表达了出来,建立了包括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在内的多种媒体平台科普矩阵,向广大受众普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皮肤疾病知识。
扎根住培管理的“园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余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劳模创新工作室
余情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事住培管理工作,秉承严格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和传统,以“过程规范、协同创新、持续推进”为管理宗旨,使得住培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余情的带领下,工作室团队已摸索和创建出为全国同行认可的、可学习借鉴的住培管理体系和考核办法“中山模式”。近年来,团队在住培管理工作中创新硕果累累。2020年余情担任中山医院第四批赴武汉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医疗队包含多名创新工作室成员,他们在出色完成救治任务的同时,为住培教学收集整理了宝贵的新冠肺炎教学资料库。在医院的住培信息化平台上,团队开设了《战“疫”中心的医学人文思考》系列微课堂,成为住院医师职业素养医学人文教育的又一创新模式。
让不明原因发热有迹可循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张文宏发热待查劳模创新工作室
发热待查作为疾病分类中公认的诊断和治疗难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张文宏带领工作室以发热待查为抓手,融合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及临床微生物等方面的强大亚学科优势,让华山感染在疑难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张文宏带领下,工作室规范发热待查流程,推广发热待查诊疗思维;建立国内首个感染病精准诊断平台和首个输入性感染病诊治平台;首次研发感染病免疫分子诊断新技术,为发热待查疑难感染性疾病提供诊断及免疫因子治疗新靶点。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张文宏带领的研究团队第一时间开展病原鉴定工作,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确认上海市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为上海新冠防疫策略的制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保障血液安全的“守卫者”
上海市血液中心
张晰血液保障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多年从事输血相关工作的张晰,在专业上潜心钻研、勇于创新。在她的带领下采供血团队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提高血液募集量,获得了17项局级以上荣誉。
工作室全力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包括她本人在内,工作室共有11名成员,致力于血液保障的一线工作,多次获得创新成果奖项。创新工作涵盖参与《全血与成分血质量标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8版)》国家标准的修订;结合血液保存的工作经验与安全输血的研究,推动红细胞保存添加液和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应用,推动血小板配合型输注的临床应用;推广应用去白细胞、γ-照射血液、血浆病毒灭活等输血技术;落实血液集中化检测、核酸检测等重大项目以及上海市血液制备自动化平台建设项目。
建立晚期肾癌临床治疗新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郑军华肾癌综合诊治劳模创新工作室
晚期肾癌预后差、进展快、死亡率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针对这一临床难点痛点,郑军华带领创新工作室致力于为晚期肾癌患者改善预后,延长预期寿命。
工作室建立了晚期肾癌临床综合诊疗新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招募晚期肾癌患者前来就诊,成立MDT团队定期讨论疑难患者诊疗方案,规范晚期肾癌个性化治疗流程,并且制定了晚期肾癌患者全程管理方案。
与此同时,工作室定期通过线上方式在第一时间分享最新的肾癌临床治疗和临床研究新进展,获得同行广泛关注。团队立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其余市级、院级项目10余项。近5年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多篇,申请专利3项并投入临床使用,注册多项临床研究并牵头、参与多项临床试验,在创新成果方面收获颇丰。
中医创新保护血管健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顾耘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治疗劳模创新工作室
创新工作室瞄准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治、机制研究和转化研究,力求将临床大数据与基础研究模式相结合,以“心脑血管病临床重大科学问题的病理基础入手,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从而减轻社会和患者负担”为学科使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和基础转化研究领域不断突破,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有别于传统中医治疗思路,团队提倡“益肾化浊法”为主的从本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并将文献研究与中医证型研究相结合,佐证理论科学性,还形成了院内协定方软脉煎和院内制剂益肾口服液,开设了动脉硬化门诊。此外,团队开展了基于整体动物模型、多种细胞模型的多种机制研究,研究项目获科技奖3项,所带领的老年医学科获2021年度中国中医医院专科学术影响力排名第三。
严格把关制作海派中医膏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徐玲玲中医膏方制作技艺与质量控制团队劳模创新工作室
岳阳医院是全国中医膏方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之一。每年入冬之时,由资深制膏师、上海市劳模徐玲玲带领的团队严格把关,采用上等饮片、优质细料、精制铜锅、传统工艺,一方一锅定制加工,集百草之精粹、养生命之灵机,是目前上海地区唯一由中医医院自制加工的冬令膏方上品。
作为岳阳医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作为工作室带头人,徐玲玲带领团队,集智慧力量,倾力为中医药的传承、研究、创新、发展贡献力量,继承与推广海派膏方熬制技艺文化。
在制备工艺的创新上,徐玲玲带领团队有效解决了临床专家开具膏方时对膏方出膏量把控不熟悉的痛点和难点,最终送到百姓患者手上的是原汁原味的精品膏方,是上海市唯一一家具备膏方独立制作加工能力的医疗机构。
致力于病毒性肝炎“微消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谢青病毒性肝炎微消除劳模创新工作室
作为传染病临床专家,谢青带领团队组织和协调新突发传染病救治工作,承担上海重特大任务中传染病医疗保障、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她带领大家参与上海重特大任务期间的突发疫情医疗保障,构筑了上海市新冠筛查的第一道防线。
谢青带领团队在感染性疾病领域,尤其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治方面不断创新:在国内率先建立重型肝炎临床诊治规范和早期预警,推动我国重型肝炎临床管理的快速发展;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建立重型肝炎诊疗协作网,探索治疗新方案。她带领的科室承担了上海市级医院一半以上危重症肝炎的救治。工作室创新工作的主要方向是通过优化治疗和全程管理实现病毒性肝炎“微消除”,努力达到2030年WHO提出消除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危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