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c有什么好的显示器(SANCG72K)
sanc有什么好的显示器(SANCG72K)浅谈显示器色域:从sRGB到广色域 其实,对于一个游戏显示器而言,有或者接近100% Adobe RGB色域并不是彻彻底底的好事,因为广色域会带来过饱和问题。具体请参考我的这篇文章:实际上我一开始是不太相信G7真的能以1699的价格实现远超普通2000元以上的小金刚的参数或性能。但是网友强烈推荐我去吃螃蟹,所以我最后还是决定做这次测评。关于面板,很遗憾,我无法在displayspecifications.com中找到SANC这款产品。我曾经以为这是友达某个cell做的,很可能就像微星PAG272QR一样用了友达的2.B cell面板。后来被告知这款显示器采用的夏普的新面板,和市面上任何一款在售的游戏显示器都不同。知道了是夏普,那就可以很容易地锁定到具体面板型号,根据屏库网的信息,我能找到的最符合SANC G7的面板的是:LQ270T1JG06 ,这款面板的参数如下:色域和响应速度强大到突破
申明:本文创作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第三方的干扰,我本人也没有恰饭。
前段时间,显示器品牌中相对比较低调的SANC推出了一个不太低调的产品,这就是这款名为G7的游戏显示器。
在游戏显示器铺天盖地的当下,G7为什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呢?因为它号称180hz 2k 10bit,这个数据是如果市面上绝大部分小金刚无法达到的。请注意,厂家说的是180hz 2k 10bit同时开启而不是180hz和10bit只能二选一,此外,这么牛逼的参数下,价格竟然只要1699元,恐怖如斯。
毕竟SANC这个品牌对一些不太关注显示器的网友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即使是我这样的显示器爱好者在此之前也没怎么接触过SANC的产品,所以,我怀着不太相信的心态购(bái)买(piáo)了这款显示器。
实际上我一开始是不太相信G7真的能以1699的价格实现远超普通2000元以上的小金刚的参数或性能。但是网友强烈推荐我去吃螃蟹,所以我最后还是决定做这次测评。
一,面板关于面板,很遗憾,我无法在displayspecifications.com中找到SANC这款产品。我曾经以为这是友达某个cell做的,很可能就像微星PAG272QR一样用了友达的2.B cell面板。后来被告知这款显示器采用的夏普的新面板,和市面上任何一款在售的游戏显示器都不同。知道了是夏普,那就可以很容易地锁定到具体面板型号,根据屏库网的信息,我能找到的最符合SANC G7的面板的是:LQ270T1JG06 ,这款面板的参数如下:
色域和响应速度强大到突破天际。令人完全无法相信它竟然有100% Adobe RGB以及2/5 (Typ.)(Tr/Td) ms响应时间,作为参考,现在比较常见的小金刚面板——K7B的响应时间为8/7 (Typ.)(Tr/Td) ms。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款面板是cell,也就是只有屏幕没有背光,而色域和响应时间的好坏不仅仅看面板自身素质,还要考虑背光,如果背光不够好的话,100% Adobe RGB是无法达到的。其实各位稍微想想也知道,假如1699元的显示器真的有100% Adobe RGB,那么六七千元乃至上万元的Adobe RGB摄影显示器(比如SW2700PT)就可以直接扔到垃圾桶里了。
其实,对于一个游戏显示器而言,有或者接近100% Adobe RGB色域并不是彻彻底底的好事,因为广色域会带来过饱和问题。具体请参考我的这篇文章:
浅谈显示器色域:从sRGB到广色域
之后我会通过校色仪来测试这款显示器的实际色域表现。
二,支架和外观SANC G7的外观给我的整体感受就是“刚好够用,但缺少任何锦上添花的成分”。
支架可以升降旋转,但是并不漂亮。底部是三角形的金属底座,中间的升降杠部分应该是塑料的,这一点在照片里体现得不太明显,但是实际看起来还是能感觉出明显不同的。
旋转升降方面是合格了,90度旋转 130mm升降,显示器可以完全竖起来。
不过,总体而言,在支架方面,SANC G7强于宏碁xv272up的,但是在质感上确实不如华硕TUF VG27AQ或者微星PAG272QR。
整体外观上,中规中矩,没有多余的成分。比较适合喜欢简约风格的人。显示器比较低端,没有鲜明的品牌风格,假如去掉屏幕下方的SANC这几个字,你甚至可能完全无法认出这是哪一款产品。
窄边框名副其实,边框非常小,做工相当不错,几乎没有缝隙,连厚一点的纸都塞不进去,称之为“严丝合缝”也不为过。
然而,这款显示器做工好的地方也只有边框了。为了节约成本,背面的做工明显比正面差一些,背面的做工整体上也还过得去,唯一不能忍的是视频输入接口那里,直接就是赤裸裸的钢板,起码涂个黑色的漆吧?
这也太节约了
OSD接口是一个可以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移动的圆形按钮,手感一般,反馈不算好,能用,但不是特别地灵敏,和LG 27GL850的完全不能比,当然,二者价格也几乎差了一倍。
对这款显示器整体做工和外观的评价就是,能看得到的地方不缩,看不到的地方使劲缩。能用也勉强算是好用,但是明显能感觉到厂家在尽力节约成本。
三,参数性能3.1 180hz 2K 10bit可以直接同步开启吗?
可以!SANC没有骗人。用官方自带的DP线就可以。
这里要吐槽一下,SANC G7的包装是真的很简陋,箱子里除了支架和屏幕外,就一个DP线一个电源线,其余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像光盘啊,说明书啊,多余的DP线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配件之类的,一点都没有。当然,你可能会问,这些东西根本没用要了干嘛?但是,我不知道你听没听过一句话,叫做:
我可以不用,但是你必须有。
如果要为SANC辩解的话,我的解释是:都1699元了你还要什么自行车啊?不从不重要的方面省点钱怎么可能把价格压下来,厂家也是要恰饭的嘛。
3.2 响应时间真的那么低吗?
我不知道,没办法测试,恐怕国内没有哪个自媒体能测 (其实很多厂家也测不了,嘿嘿)。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款显示器的响应速度一定比K7B(比如宏碁XV272U P)强很多。
考虑到响应时间实际影响的主要是【拖影】,我们虽然没有办法测响应时间却可以比较测拖影大小。我通过ufo test网站的Chase Squares来比较显示器的拖影,方法是用手机对着屏幕拍,通过调节右侧Distance in Pixels的数值来改变两个方块的间距,直到照片中2个方块恰好完全不重叠为止。使Distance in Pixels不重叠所需要的值越小,说明显示器拖影越小。
放大图片可以看到方块恰好没有重叠。注意要拖影不重叠才算,不是黄色和白色部分不重叠。
此时,Distance=16。作为参考,普通144hz的k7b显示器一般需要23-25的Distance才能实现不重叠。不过,这项测试也有很多缺陷,仅仅只可以作为一种不正规的参考,
首先,该测试检测的是响应时间和刷新率的综合水平,而不是单纯的响应时间。这款显示器的拖影少的一个原因是刷新率很高,比一般的120/144显示器高多了。如果把它的刷新率调成144,则Distance需要20才能保证方块不重叠。
其次,不同拍照设备拍出来的结果也无法直接比较。以后我考虑做一个统一规范,对每台显示器用同样的设置同样的设备进行拍摄,这样就可以比较各个显示器的拖影。
再次,如果要对比GTG响应速度的话,应该用纯黑和纯白的方块来测距离。因为从纯黑到纯白变化速度才是真正符合灰度响应时间的定义,纯黑纯白方块的拖影和黄色纯白方块拖影大小是不同的。但是实际拍照测试中,纯黑纯白方块的间距不好拍,而显示器权威媒体rtings的测试中也不是特别看重纯黑到纯白的变化速度。
有人可能要问,上面测试中SANC G7的低响应是通过过冲加压实现的吗?
应该不是。大家都知道加压可以提高显示器液晶分子的速度,但是也会降低其稳定性,过度加压虽然能显著降低相应时间,但是会导致画面色彩错乱,出现“鬼影”。实际上,几乎所有号称1ms GTG响应时间的显示器都是加压后才能在某些测试中达到1ms。可是,SANC G7不仅仅不需要加压就可以达到较好的响应时间,它甚至压根没有加压功能。这项功能在其他显示器中一般叫做“faster模式”。
SANC G7的OSD面板中有一个和响应时间有关选项,默认为开启。可是即便我关闭这个选项,也没有看到显示器的拖影有任何变化,也没有出现加压后常见的鬼影,所以这个选项的实际作用,目前对我而言还是一个迷。
这里要吐槽下,G7的OSD面板超级简陋,风格就是那种千元显示器的感觉,没有花哨的功能和复杂的调节选项。
3.3 色彩真的那么好吗?
仅仅从红蜘蛛的测试结果看,色彩确实好的有些夸张,97% Adobe RGB色域令人难以置信。
用Display Cal查看色域,99.8%的sRGB覆盖令人吃惊。
Adobe RGB虽然只有98.0%覆盖,但是容积达到了103.5%,容积描述的是立体空间中的色域真实“覆盖”情况,因为覆盖这个词描述的是平面中的两个图形的契合度,所以这里要加上引号。相信看过我上一篇文章的人都理解平面的色域覆盖和立体的色域容积之间的关系。
容积高而覆盖不到99%,大概是因为该显示器的色域其实有一点偏差,并没有和Adobe RGB色域完全重合,有些部分多了,所以容积103.5%,有些部分少了,所以投影到平面上的图形的覆盖率是98.0%。不过,无论怎么看,这个色域都是极强,甚至可以说是——强得不讲道理。
一位设计师朋友甚至无法相信这台显示器售价仅为1699元,因为它几乎可以当做Adobe RGB设计显示器来使用。当然,SANC G7和那些真正的售价六七千元的Adobe RGB设计显示器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起码G7没有任何高级的设计功能,唯一的相似之处就是色域。
不过,作为爱吐槽的人,我不得不问一句,咱们玩游戏要么就用普通的sRGB色域,高端点的大型单机则是DCI P3色域,你作为游戏显示器把Adobe RGB色域弄这么好有什么用?
83.2%的DCI P3色域显然无法令人满意,虽然P3的容积有106.4%。但这种“高容积 低覆盖”恰好说明该显示器的色域和DCI P3色域偏差程度较大。这其实是一句废话,DCI P3和Adobe RGB本来就有很多不重叠的部分,这台显示器既然和Adobe RGB重叠的部分很多,那和DCI P3就必然不太契合。
实测的gamma曲线较好地贴合标准的gamma=2.2的曲线,只是灰色处稍微有些偏差,无伤大雅。
峰值亮度428.4,至于官标的550亮度是怎么实现的?答案是HDR。
最为游戏玩家所关注的对比度数值为970,略微低于K7b(1000出头),强于nano ips和fast ips(800多)
亮度均匀性一般,毕竟背光是SANC自己做的,并非原厂。
色准不仅平均值很低,连最大值也只有1.21,称得上“色彩极佳”了。
其实,色域特别好的显示器色准都不会差,吹色准的意义不是很大。现在的游戏显示器都有极好的sRGB色域,很难找到色准平均值大于2的产品。
四,使用和调节4.1 OSD调节
我只能用“过分简约”来SANC G7的OSD。基本没有太多可以调节的选项。
默认模式下,亮度和对比度皆为50%。
亮度方面,我个人建议稍微降低到45%或者42%,因为50%的亮度已经非常亮了。从校色仪看,SANC G7 50%的亮度大概是240nit,要知道,很多低端显示器100%亮度也只有250nit。我个人喜欢把亮度降低到200以内,当然,你不一定要按照我的偏好来设置。
对比度方面,建议稍微增加1-2%,可以显著提高黑色区域的区分度。但是不要调太高,否则会让画面惨白。
默认的FreeSync是关闭的,建议开启。没有害处。这台显示器没有获得NV的Gsync Compatitive认证,但也可以在Nvidia控制面板中开启G-sync。
默认的响应时间选项是关闭的,也建议开启,虽然感觉开启后也没有变化。
4.2 速度调节
请在NVidia控制面板中设置180hz刷新率和10bpc颜色深度,并开启Gsync Compatitive
关于Gsync开不开的问题,我之前讲过很多次,不同情况下G-sync的作用不一样,不过简单来说结论就是这种高刷新率的显示器G-sync一直开着是有利无害的,而游戏内的垂直同步建议不开。
4.3 过饱和调节
既然是广色域,那过饱和是必然存在的。我的主观感受是,这款SANC G7显示器的过饱和程度介于未校色的nano ips和k7b之间,比k7b要严重一些,比nano ips要好一点。注意,我说的是未校色的nano和k7b,像LG 27GL850以及明基EX2780Q这种出厂自带校色的显示器,是完全没有过饱和问题的,不可以拿来比较,但是除了这两款以外的所有nano ips和K7B显示器,似乎都没有经过出厂校色处理。
过饱和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否则看起来很难受。尤其是画面中的红色部分会显得过于“娇艳欲滴”。
解决过饱和的办法有2个,
一,使用我的ICM色彩管理文件或者官方的ICM文件。二者我都上传到百度云。你们自己用用看,觉得哪个好就用哪个。我的这个是6500K标准色温,色彩会有点暖,比较适合设计,官方的色温应该是高于6500K,颜色略微偏冷,日常使用可能比较舒服。
①官方给的: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LcYdJ263CGRAAjI_5IZDg
提取码:205n
②彦祖给的: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jZZKpxIW8rl1Ok_hziFdQ
提取码:mm29
二,自己校色。每台显示器的色彩偏离情况都不同,每个ICM都是针对某个特定的显示器量身定制的。想要色彩效果达到最佳,你需要自己用校色仪来校色。
五,主观评价和总结SANC G7在校色后,色彩表现相当优秀,颜色鲜明亮丽。和群创K7B或者LG面板的色彩不太一样,K7B和LG的nano都强调DCI P3广色域。SANC G7则是Adobe RGB广色域,虽然也有P3,但是只有90%,和K7B的95%以及nano ips的98%还有所差距。校色后,SANC G7的色彩依然没有K7B(不确定群创其他面板是否也如此,所以特指K7B)或者LG面板的干净和通透感,反倒是和友达系的面板有点像,比如友达2.3 2.6的那些小金刚。但是整体感受上要胜过广大2.3 2.6的显示器。
我很难描述色彩方面的细微差异,只能说,它和K7B确实不太一样。
如果要进行主观的排名的话,我认为:
①色彩上,nano ips > k7b > G7(夏普LQ270T1JG06) >友达2.6/2.3;
(k7b不仅更通透,符合我的胃口,DCI P3广色域也更适合游戏)
②刷新率和响应速度上,nano ips > G7(夏普LQ270T1JG06) > 友达2.6/2.3 > k7b;
(27GL850虽然不是满血nano,只有144hz刷新率,但是因为响应时间很低,拖影还是比G7少。此外,响应时间是k7b唯一的劣势。)
③性价比上, G7(夏普LQ270T1JG06) > 所有。
(我不知道是SANC便宜还是夏普的面板便宜)
速度方面,确实特别快,毋庸置疑,比我常用的k7b显示器明显快多了。快到几乎已经感觉不出任何拖影了。体验还是非常棒的。180hz用起来和144hz没什么区别,不像60hz到144hz那样有天翻地覆的差距,但是180hz用久了再换到144hz后感觉还是有点细微的不同,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所致。
因为外观缺乏辨识度,拍照不好看,表妹说不喜欢,她觉得我之前那台技嘉fi27qp看着比较顺眼。
总结,
SANC G7是一款能缩水的地方就缩水,不该缩的地方就不缩的“很实在”的且有不少亮点的显示器。
*不缩的地方有:正面和边框做工,背面大部分区域的做工,支架旋转升降支持和稳定性,色彩速度等面板性能。
*缩的地方有:背面视频接口处的做工,支架颜值,OSD面板,配件和包装盒(缩的无法再缩),广告文案(请看下面吐槽)。
*亮点:10bit 180hz 2k同开,极高的Adobe RGB色域和几乎完美的sRGB色域。
得益于性能极为优秀的面板,2K 180hz 10bit的参数算是目前小金刚显示器中极强的存在。因此,SANC G7的性价比确实非常出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和所有广色域显示器一样(除了出厂自带校色的EX2780Q和GL850),SANC G7非常非常需要手动校色。所以请购买这款显示器的人务必使用我上传的ICM或者买校色仪校色。据说厂家会在后期给这款产品做出厂校色,如果此事当真,那G7性价比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考虑到目前G7的价值是1699,假如你问我这台显示器是不是值得买,我的回答必然是:
当然值得买啊!SANC 27英寸2K 144hz显示器IPS原生180hz日本原装夏普
京东
¥ 1699.00
去购买
再多说一句,务必务必务必务必装ICM或者校色,务必务必务必务必装ICM或者校色,务必务必务必务必装ICM或者校色。
六,吐槽最初,SANC G7给我的购买欲很低,因为它的外观实在缺乏亮点。G7在那些不是很重要的地方缩水太严重了,比如商品介绍上,G7实在令人无语:
上图是我根据JD上的商品介绍截图拼凑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文字看着确实不舒服,还有,右下角的图放个老奶奶的照片?SANC是在开玩笑?
再看看华硕TUF VG27AQ的宣传文案,什么叫做高下立判?
文字和背景都和显示器以及品牌的主色调非常契合,显示器主色调为黑,但是TUF系列的主色调为黄。所以黄字黑背景就和显示器显得特别和谐,每张图里都配上了显示器渲染图,而不是单纯放出文字,最后是一个小萝莉照片而不是老奶奶。
如果你是普通消费者,你对这两款产品的实际性能并不了解,单单是看来这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商品介绍,你会买谁?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感谢美丽温柔善解人意知书达理的表妹提供的关心。
德塔科技@老盐 同学提供的技术支持,题图中显示器的桌面背景图也是由老盐提供。
SANC提供的显示器。
以及,最重要的,广大知乎网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