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乡村数字化)
乡村振兴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乡村数字化)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黄青松“浙农码”以二维码、NFC、RFID等为标识载体,通过数字孪生,为全省涉农领域的人、物、组织建立统一的数字身份,为万物互联提供身份保障。同时在统一接入、信息归集和关键数据沉淀三个层次进行创新建设,基于精准化的数据管理,提供“一站式”、“一对一”的信息聚合和功能服务。同时,经过不断完善,以后只需一个“浙农码”,就能实现农业全产业链上的“码上”查询、监管、服务和营销等。目前,嘉兴已完成1.8万次“浙农码”赋码量,并确定了南湖“垃非”、平湖“善治宝”、桐乡“田保姆”等一批适合对接“浙农码”的应用场景,力争早日进入“浙农码”应用。嘉兴市农情监测与信息中心副主任罗金飞说,下一步,嘉兴将详细制定各个场景应用建设方案,绘制场景应用的具体模型图和流程图,加快应用接入。力争到年底,全市赋码量累计达到8万次以上。据介绍,嘉兴将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搭建嘉兴市数字乡村综合
这天,在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的一家便利店,村民郑金花购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商品,结算时,她拿出手机,点击进入一个叫“垃非”的APP,用参加垃圾分类赚取的积分来兑换商品。她说,拿了很多东西,却不用付现金,真的好开心。没想到垃圾还能变成这么多东西。
“垃非”是南湖区面向农村垃圾分类回收打造的一款智能服务软件,包含了拍照自查、预约回收、废品价格等功能。老百姓通过“垃非”,参与垃圾分类赚积分,再用积分兑换商品。同时,“垃非”还规范了第三方保洁工作,并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全流程监管,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所有的环节。
南湖区农村生活垃圾监管站副站长方超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积极对标“浙农码”的码上监管、码上服务等要求,力争把“垃非”接入“浙农码”,进一步提升南湖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为推进“三农”大数据的互联互通,去年底,我省推出“浙农码”,这既是农业生产主体、农产品、各生产要素、乡村管理的大数据集成平台,也是它们的数字身份证。通过“浙农码”的信息集成与应用,加快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整体进程。
同时,经过不断完善,以后只需一个“浙农码”,就能实现农业全产业链上的“码上”查询、监管、服务和营销等。目前,嘉兴已完成1.8万次“浙农码”赋码量,并确定了南湖“垃非”、平湖“善治宝”、桐乡“田保姆”等一批适合对接“浙农码”的应用场景,力争早日进入“浙农码”应用。
嘉兴市农情监测与信息中心副主任罗金飞说,下一步,嘉兴将详细制定各个场景应用建设方案,绘制场景应用的具体模型图和流程图,加快应用接入。力争到年底,全市赋码量累计达到8万次以上。
据介绍,嘉兴将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搭建嘉兴市数字乡村综合应用平台,县(市、区)加快与嘉兴市数字乡村综合应用平台对接,推进省市县数据互通、共享。在现有“三农”应用场景的基础上,重点打造推广一批特色亮点场景,实现全市农业农村领域集成应用。
“浙农码”以二维码、NFC、RFID等为标识载体,通过数字孪生,为全省涉农领域的人、物、组织建立统一的数字身份,为万物互联提供身份保障。同时在统一接入、信息归集和关键数据沉淀三个层次进行创新建设,基于精准化的数据管理,提供“一站式”、“一对一”的信息聚合和功能服务。
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黄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