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健康产业园入驻(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链)

健康产业园入驻(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链)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引进高精尖,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聚高地凝聚包括9名院士在内的深圳市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近120人,为园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人才储备;耗资5000万元建设英威斯顿酒店,星球奇寓纳入龙华区人才安居房,总面积1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完善的生活配套一应俱全。日前,“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园区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位于龙华区的银星科技园,实地感受园区企业和机构落地扎根的成长之路,探寻这座产城融合综合体规模集群效应背后的发展密码。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杨明铭 雷钦健 白念平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曾智辉 何鑫 孙波

健康产业园入驻(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链)(1)

银星科技园聚焦高端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研发主赛道。 通讯员 方芳 摄

健康产业园入驻(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链)(2)

聚焦高端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研发主赛道,6年间迅速铺排了一条完整的生命健康全产业链条,吸引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等90余家高精尖企事业单位和机构进驻;

凝聚包括9名院士在内的深圳市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近120人,为园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人才储备;

耗资5000万元建设英威斯顿酒店,星球奇寓纳入龙华区人才安居房,总面积1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完善的生活配套一应俱全。

日前,“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园区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位于龙华区的银星科技园,实地感受园区企业和机构落地扎根的成长之路,探寻这座产城融合综合体规模集群效应背后的发展密码。

引进高精尖,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聚高地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

走进龙华区银星科技园,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里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气息,上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和办公空间内,从事各医疗器械领域的研发团队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中心各研发团队主要成员以海外留学的博士、硕士为主,在各研究领域挑大梁的带头人几乎清一色是“80后”。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三高一长’行业,即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和长周期,但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特殊优势。电子产品相对容易被仿制,但生物医药很难被模仿,具有非常高的生命力和附加值。”提到园区转型的初衷,银星集团执行总裁张聪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早在2001年,银星集团建设运营了首个生态科技园区——银星科技园,早期定位聚焦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2016年,银星科技园以战略性眼光,提出重点布局生命健康产业。

经过6年的布局发展,如今银星科技园不仅吸引了深圳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入驻,还聚集了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深圳霁因生物医药转化研究院、深圳迈瑞动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数字生命研究院等90余家高精尖企事业单位和机构。

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产业链条,龙华区近年来把生命健康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大力打造世界一流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在从事园区运营管理工作近20年的张聪杰看来,园区选择生命健康主赛道,是提升园区未来核心竞争力、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链“强磁场”的重要战略。

“打造专业化的创新驱动型园区,不仅可以为企业注入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各种服务,形成产业聚集,众多企业在园区内可以碰撞出更多火花,园区的生命力也更强。”张聪杰告诉记者,从2016年产业规划初期,银星科技园便根据生命健康类企业发展所需,以高标准的硬件条件和完善的专业配套,满足企业空间专业化和功能复合化需求。

为方便企业空间规划,园区全部采用玻璃幕墙外观,5.4米层高,5KN/㎡楼板荷载并配有3吨货梯。此外,园区提前规划配建了集中的废水、废气处理及蒸汽供应的装置,满足生命健康类企业的环保要求;配有双回路供电保障及第三路柴油发电机,满足生命健康类企业生物实验、细胞培养、数据运维、动物养护等业务对持续稳定供电的刚性需求。

为让企业和人才留得住、发展得好,银星科技园还不断完善园区生活配套:耗资5000万元建设英威斯顿酒店;星球奇寓纳入龙华区人才安居房,满足人才租房需求;总面积1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里,11人制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一应俱全……一座人、城、产高度融合的专业化园区从蓝图变成现实。

政企携手,全周期服务赋能企业创新创业

完善的硬件,让银星生命健康科技园迅速成为生命健康企业的首选之地,一批生命健康领域龙头平台和优质企业加速聚集。但企业和机构“用脚投票”的背后,更打动企业的,还是园区始终坚守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初心,以及卓越的运营服务能力。

“我们坚持引进生命健康产业的领军机构和企业,在龙头的带动下,才能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生态链,形成最强大的产业集聚。”银星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等待好项目进驻,园区一层花了近千万元装修的2000平方米产业空间,空置了一年半,租金损失超百万元,最终国科赛赋(深圳)新药研发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在园区成功落地,不仅更好地为医药研发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极大便利了园区企业,有企业甚至主动要求与其在同一栋楼办公。国科赛赋并非单例。

园区产业空间空置了7个月等待的国创汇康定制设计生产平台(CDMO),于2021年底成立,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国际化的全球灯塔工厂,可提供各类医疗器械产品工程化、中试、定制化生产、自动化产线规划等服务,将助力园区成功实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

“我们引入平台型资源,构建全产业链条,以细致周到的服务全方位赋能园区企业加速成长。”该负责人表示,为帮助初创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仪器设备难题,降低仪器设备运营成本,园区专门搭建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企业共性需求的仪器得以共享,目前共享平台已入驻50家园区单位,仪器设备总数已超130套。

同时,园区引进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平台、医疗器械3C创新服务平台等细分领域专业化服务平台,已经形成了医疗器械产业生态链和生物医药产业生态链,并逐渐实现了从“补链”到“强链”的跃升,构建了“研发试验、测试、中试、生产服务、动物实验”全产业覆盖的科研和生产环境,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是资金投入大、风险性高、周期长,这要求企业必须抱团取暖,不能单打独斗。”深圳霁因生物医药转化研究院副院长麦家超告诉记者,银星科技园有着完备的生物医药发展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在深圳民营生物医药园区中集聚优势突出。在霁因生物,生物医药创业团队可“拎知识入驻”,获得独立实验空间及相应的办公室配套设施,园区还有协助团队设立公司、人才招募、专利布局、管线推进、临床注册申报、生产工艺研究、对接社会创投基金等多维度,为入驻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孵化转化服务。

不仅如此,园区还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市级众创空间、区级科技企业加速器的载体资质,相关载体政策为入驻企业提供场地补贴等政策资助。国家级与省区市层面的产业政策每日定向推送,定期开展的政策解读讲座广受企业欢迎。

“龙华区在园区专门搭建自助便民服务区和惠企服务站,在家门口为企业提供政务服务、政策服务、人才服务。”龙华区企业服务和投资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进驻企业实现产业链对接,园区和各政府部门还积极打造企业交流平台,开展供需对接相关活动,促进园区上下游产业链沟通合作,同时与多家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为园区企业提供咨询、法律、税务等专业服务。

在日渐完善的产业配套和专业服务支持下,银星科技园已有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预计未来两三年还将走出5到6家上市企业。

依托国家级孵化器、深圳市小型微型创新创业基地等多个创新载体,银星科技园还集聚了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人才。目前,园区引进了包括9名院士在内的深圳市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近120人,为园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

数字赋能,未来建成150万平方米科技产业城

“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都市核心区,生命健康产业如今已经成为龙华支柱产业之一。”龙华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龙华区正在全面开展数字化建设,构建“一圈一区三廊”区域发展格局,银星科技园被赋予重任。

根据《关于建设数字龙华打造“一圈一区三廊”区域发展格局的决定》,龙华梳理出的12个产业区块中,“银星区块”榜上有名,该区块将打造数字生命产业集聚区。同时,作为龙华梅观产业创新走廊上的核心产业空间载体,银星科技园位于龙华区承接“20 8”产业集群的三大制造业园区之一——黎光-银星先进制造业园区范围内。

为了进一步探索园区高质量发展之路,银星科技园紧抓“数字龙华”发展机遇,一边打造智慧园区平台,一边聚焦生命健康细分领域的共性需求,发挥龙头的带动效应,组织开展产业集聚实践分享会、“1 N S”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政策宣讲会、企业数字经济素养提升活动等主题活动,链接创新资源,为生命健康产业插上数字化翅膀,推动园区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聚焦生命健康产业不懈努力,如今一个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生命健康创新体系正在龙华日趋完善,银星科技园生命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成为龙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从服务企业到服务产业,改变的不仅仅是角色定位,更是坚持创新的发展思路。”银星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7年,银星集团将全面推进园区老区城市更新改造,搭建100万平方米生命健康产业专业化园区,建成150万平方米科技产业城,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区及全产业链科技产业创新城,并将成熟的专业化园区运营模式对外输出拓展,为数字龙华建设贡献园区力量。

数说园区

●整体占地50万平方米

●已入驻企业400余家,包括富士施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知名企业20多家

●聚焦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吸引包括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深圳数字生命研究院等10余家行业知名平台、龙头企业进驻

●拥有深圳市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近120人,其中包括9名院士

●园区位于深圳中部发展轴龙华区梅观高速出口旁,30分钟通达深圳各区

“万能平台”是核心竞争力

健康产业园入驻(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链)(3)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手术机器人。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杨少昆 摄

企业选择入驻园区,除了地理位置、使用面积、楼宇层高等刚性标准外,另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从这个层面看,银星科技园致力打造的“万能平台”构成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银星科技园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万能平台”?这个平台像一个“万能插座”,一端能连接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各种插销,使各级政府各种产业服务政策、人才服务政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能最畅通地落地园区,让园区企业受益;另一端连接入园企业的需求,共享实验室、风投资金、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需求,都可以在“万能平台”上获得支持。

银星科技园区内有区工信、科创等部门支持建设的企业服务站,有区组织人事部门支持建设的园区人才服务站,有驻点服务的省、市、区和部、委、局各类企业服务专员30多人,还有10多个看似与企业经营关系不大的各类组织的招牌。每个插销上都连接着一份“福利”,入园企业和入园人才不用出园,就能顺利办理各项政策支持的手续,就能享用各级政府和各类机构提供的各项福利。

银星科技园在内部管理上致力于打破企业壁垒,最大程度释放科研资源的共享度。生物医疗行业细分领域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已入驻44家入园企业,仪器设备总数103套。除此以外,园区大力引入服务产业的第三方平台,使园区形成了生命健康产业的生态集聚效应,已经聚集了80余家生命健康企业入园。

银星的“万能平台”还是一个产业要素的组合平台。比如,园区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近120人,其中包括9名院士;与园区企业有实质合作和有战略合作协议的风投机构更是有100多家;而园区总计400多家企业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更是不计其数。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产业要素集结园区,正在平台上以各种组合发生聚变,释放着能量。

园区是产业的揺篮。银星科技园的运营理念和未来走向,昭示着深圳新一代产业园区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质,除了绿色、低碳、智能等共性特质,还有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持续探索,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廖明中:

“筑新巢引新凤”鲜活样本

“银星科技园是深圳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的一个鲜活样本。”调研中,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廖明中有感而发。

廖明中说,深圳目前拥有7200个工业园区,占地超200平方公里,但存在工业园区结构不合理情况,尤其缺少大规模连片的高品质产业空间。为更好满足优质产业项目需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高品质产业空间、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的工作目标,并郑重向全球名企承诺,“只要是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深圳一定有地可落”。这里的高品质产业空间主要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建筑形态标准能满足新兴产业需求;二是园区业主能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配套服务。

“银星科技园就是一座全新意义的现代产业园区,它的建筑层高、污水处理、双回路电力保障等硬件条件都很好地满足了生物医药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园区还汇聚了一批一流创新平台,科技型初创企业完全可以做到‘拎包入驻创业’。”他表示,银星科技园是深圳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努力践行“筑新巢引新凤”的一个鲜活样本。

廖明中认为,深圳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创意之都,需要一批对标新加坡纬壹科技城的“银星科技园”。深圳已进入需要更多依靠综合创新优势的发展阶段。科技园区是一个支持创新创业的综合载体,通过把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初创企业、创新中介、政府等主体串联起来,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微生态,吸引大量优秀科技企业和人才入驻,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他举例说,被誉为新一代产业园区的纬壹科技城汇聚了400多家领先企业、15个公共研究机构、5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大学、超过5万名知识工作者,成为全球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一体化的产业园区典范和新加坡政府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大手笔。一个一流的产业园区可显著增加园区创新的浓度和密度,成为各种创新企业成长的沃土。一批世界一流的产业园区将有效提升城市创新的浓度和密度,有力支撑深圳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的宏伟蓝图。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探索“蝴蝶模式”营造创新生态

在银星科技园,深圳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备受瞩目。

2020年4月,国创中心获工信部批复组建落地于深圳龙华,由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先健科技、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深圳市盈通汇创投资合伙企业等单位联合发起。

国创中心汇聚各方要素,致力突破行业发展的共性核心关键技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构建全链条垂直融通的创新生态体系,探索具有医疗器械领域特色的“蝴蝶模式”,助力深圳打造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新引擎。

攻关核心技术,集中突破“卡脖子”难题

“高端医疗器械是现代医疗业发展的必备手段,也是国之重器。”国创中心副主任、总经理刘新表示,国创中心肩负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的使命,承担着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协同研发、打造行业新型创新生态体系的战略任务。

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国创中心以“创新引领、高效生态、服务产业”为思路,围绕与医疗健康密切相关的高端医疗设备重大发展战略,聚焦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医用材料与植入器械、先进治疗、康复与健康信息五大研究方向,坚持以产业导向开展重大技术攻关。

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国创中心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链式”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同时,组建创新联合体,从基础材料、核心部件与重大装备三个层面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面向疫情防控救治紧迫需求,国创中心联合行业骨干企业共同推动重症呼吸ECMO设备自主研制专项并取得突破进展,目前获准进入临床试验。

聚焦平台建设、技术攻关、产业服务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目前,国创中心已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团队近200人,并完成2万平方米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实现了价值2亿元的科研设备开放共享。

护航初创企业,医械“独角兽”新摇篮

创新之道,人才是最好的“风口”。

国创中心围绕布局的五大关键研究领域,全面实施全球人才招聘战略,通过“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不断增强人才活力。截至2022年7月,国创中心已形成一支由163人组成的科研与管理团队。其中,科研人才110人,拥有博士学历人才45人,海归博士占比73%,为国创中心技术攻关及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集聚高层次人才,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国创中心已具备精准构建产业创新服务的能力。

如今,龙华正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以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为核心驱动引擎,全力构建“一城五园”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高标准打造世界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2022年7月,“国创中心产业孵化基地”正式落成,基地位于“五园”之一的锦绣科学园,地处龙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核心发展区域。孵化基地以“新型孵化器 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基金 产业联盟”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构成。

未来,国创中心及产业孵化基地,将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物理空间、产业研发服务、创新平台支撑、产业资源对接等全链条产业孵化方案,打造未来医疗器械“独角兽”摇篮。

探索“蝴蝶模式”,产业集聚打造新引擎

国创中心副主任、总经理刘新表示,国创中心在“创新与运营”双轮驱动发展策略下,初步形成了一个要素汇聚、垂直融通、精准适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逐步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产业枢纽与带动作用。

作为国创中心的牵头组建单位,国创中心的建设,是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一次尝试。多年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时代要求,率先探索实现了“0—1—10—∞”的“蝴蝶模式”。

国创中心汇聚各方要素,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打造全链条垂直融通的创新生态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研究单元和大学为研发基础的“蝶头”、设备与开放平台支撑企业发展的“蝶腹”、国创中心和产业园等发挥创新创业作用的“蝶尾”,以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为左右的“蝶翅”,跨界整合,融通重构,构建“五引”能力(人才引企、科研成果引企、仪器设备引企、资金引企、政策引企),实现科学与产业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

未来,国创中心将依托“深圳制造”的良好环境,吸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中心,将深圳打造成为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新引擎,引领我国高端医疗设备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霁因生物医药转化(大湾区)基地

促进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发展

“全产业链基地”“‘一站式’孵化转化服务”“专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在龙华区银星科技园的霁因生物医药转化(大湾区)基地,记者看到,会议室、路演室、学术报告厅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数间宽整洁净的实验室由连廊串联起来,身着白大褂的研发人员们正在其间,埋头攻克技术堡垒。

自2019年12月霁因生物医药转化(大湾区)基地落地龙华以来,该基地已经引进大量人才,并孵化了近20家企业,其中有4家拿到社会性融资,1家获得国高资质认定。

搭平台、聚人才,提供“一站式”多维度孵化转化服务

深圳霁因生物医药转化研究院于2015年1月成立,是由深圳市政府批准注册的新型二类事业单位。研究院聚焦抗重大感染疾病和抗肿瘤两大领域,定位为兼具教育、交流、服务和基础科研等公益性功能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综合性研究单位。

为促进生物医药科研项目的研发成果迅速向产业转化,2019年12月,研究院联合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机构,发起设立霁因生物医药转化(大湾区)基地,整合生物医药研发产业链所必需的CRO/CDMO(医药合同研发企业/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企业)公司以及创投机构,为龙华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项目提供一站式孵化转化服务。

“相较于其他行业,生物医药呈现出三大特点:资金投入大、风险性高、研发周期长。”霁因生物医药转化(大湾区)基地副院长麦家超表示,在霁因生物医药转化(大湾区)基地,生物医药团队获得独立实验空间及相应的办公室配套设施,还有协助团队设立公司、专利布局、管线推进、临床注册申报、生产工艺研究、对接社会创投基金等服务。

生物医药作为人才创新驱动型产业,优质人才也是入驻生物医药团队所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研究院已建立起从院士、高层次人才、博士后人才以及研发技能人才组成的人才梯队。其中博士后作为生物医药研发重要的中坚力量,基地提供人才住房、协助申请政府福利等多种服务。持续大力招收博士后,目前已有18名博士后先后入站参与研究,为孵化企业培养输送科研骨干型人才。同时,今年基地新获得深圳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站认定,基地博士后站点资质得到全面升级。

为帮助初创企业快速成长,降低实验研究资金成本,研究院还牵头组建霁因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目前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已建成包括实验病理平台(与深圳赛赋共建)、分子生物学成像平台、基因定量分析平台、浓缩制剂平台、显微影像平台、纳米级纯化平台、免疫分析等七大平台。中心管理团队由设备设施专员、耗材采购专员、技术服务专员等8人组成,为基地入驻企业提供设备共享及检测分析服务。

记者了解到,霁因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还配置了徕卡DMi8研究级倒置荧光显微镜等多种大型设备,能够为基地入驻企业提供完善的仪器共享服务。此外,中心定期开展仪器应用、实验室安全、前沿技术推广等培训,以实现大型仪器共享、前沿技术交流、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物医药早期项目推进效率的目的。

孵化服务为初创企业插上成长“翅膀”

作为龙华区首家重点研发机构,龙华区政府在场地租金、运营经费、科技项目配套及研发投入,均给予霁因生物大力支持。通过引入科学家团队及生物医药转化项目,霁因生物医药转化(大湾区)基地的转化模式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自2019年入驻银星科技园以来,基地已孵化了赫兹生命、载愈生物、珈钰生物、宁聚生物等近20家企业,其中有4家拿到社会性融资,1家获得国高资质认定。

“但同时我们看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呈现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发展生物医药绝不能单打独斗。而CRO、CDMO作为医药研发的重要一环,建设相关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发展‘串点成线’并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助力龙华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麦家超认为,根据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发展经验,建设一站式、大规模专业服务平台能够起到显著产业促进作用,有助于形成大规模产业集群。CRO/CDMO平台建成后将向产业界提供药物靶点筛选、动物实验、定制化生产等全流程服务,可以有效将各个产业研发主体链接到一起,全面驱动龙华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能级快速提升。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面向前沿科技培养拔尖人才

健康产业园入驻(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链)(4)

银星科技园。 通讯员 方芳 摄

健康产业园入驻(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链)(5)

银星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通讯员 方芳 摄

银星科技园藏龙卧虎,由电子科技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携手共建的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等研究院”)也落户于此,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发挥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优势,致力于建设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国际一流的高等研究院。

培养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电子科技大学是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相关专业合并组建的高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著名的“两电一邮”的重要成员。

谈及为什么来深圳建立高等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邹见效表示,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方向主要是电子信息专业,而深圳的GDP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比很高,此外,电子科技大学在深圳有6万名校友,在粤港澳大湾区有8万名校友,在深圳和大湾区的校友占比也非常高。“我们在深圳电子信息相关企业里面基本上都能找到校友,具有电子信息学科背景的校友在这里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深圳是创新之都,我们将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邹见效表示,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院由电子科技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于2019年12月携手共建,通过聚焦电子信息领域,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和联合技术攻关,培育和汇聚国际高端人才,为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相关重大装备发展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高效可用”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深圳市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据介绍,高等研究院专注于深度产学研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形成了校企联合培养特色班的培养模式。目前,高等研究院已经与华为、中兴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联合搭建多个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实验环境,共同确立创新研究课题,共同攻克关键技术,为学生提供行业领军企业、上市公司就业机会,结合优质校内外导师资源,完善高水平符合人才的产学研机制,培养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促进学校优势科技资源与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在人才培养这一块,我们给每位研究生都配备一位企业家老师,还建立了特色班比如华为班、中兴班、集成电路班、数字联盟班、智能系统班等等,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参与到我们培养人才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也能够深入参与企业一线的核心技术攻关。”邹见效介绍,去年,高等研究院已经跟深圳市的100多家企业建立起合作,跟30多家企业建立联合研究院、联合实验室进行深度融合。高等研究院聘请企业高层次专家担任老师,学校老师和研究生也到企业参与一线技术攻关产品研发。

“高等研究院于2020年9月迎来了首批新生,2020级研究生新生主要攻读方向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工程、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邹见效表示,明年高等研究院将迎来首批毕业生,为粤港澳大亚湾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目前,高等研究院发展和建立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与电子信息材料、信息安全与基础软件、下一代无线通信和先进测试与智能制造等5个重点研究方向。围绕深圳市“20 8”的产业布局,积极促进学校优势科技资源与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聚焦电子信息功能材料、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大功率电真空器件及系统、太赫兹器件及系统、量子互联网与器件、高端测试仪器、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海洋电子信息等9个方向重点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增强深圳电子信息创新链、产业链的控制力、竞争力和引领力。

根据深圳市的产业布局和电子科大发展战略,高等研究院依托以中外院士、IEEEFellow等为代表的杰出人才队伍和优秀科研团队;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A 学科和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世界一流学科;依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云操作系统研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6万多位校友的全力支持;依托电子科技大学遍及全球的一流合作伙伴,广泛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前沿科学探索、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新基地、高新技术新源头、成果孵化新引擎。

健康产业园入驻(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链)(6)

审读:孙世建 蒋祝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