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国之重器 这样书写 威海故事
全球最大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国之重器 这样书写 威海故事2011年起,郝明便跟随“国和一号”重大专项扎根威海。11年时间让郝明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他认为威海在综合智慧能源利用上具有示范作用。在威海市发改委帮助和支持下,“国和一号 ”项目推进顺利。据测算,“国和一号 ”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增加发电量约600万千瓦时,替代煤炭消费1800吨,减排二氧化碳4500吨。“这里是核电制氢,这里是海水淡化,以后还可能使用水热同传技术为市区居民供暖。”指着笔记本电脑上的图纸,郝明一一介绍。此外,“国和一号 ”还拥有着一个“智慧大脑”,依托智慧能源管控与服务平台、5G网络传输、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用电低谷期电力存储、制氢,用电高峰期电力入网调峰,达到多能源互补及供需平衡。站在国和一号仿真国际交流中心的楼顶,连片的太阳能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刚刚投用的“光伏连廊”蜿蜒盘踞。已经建成的1182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是“国和一号 ”智慧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一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4日讯 立夏之后,气温渐高。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现场一片秩序井然。上万名建设者按部就班,严格进行着每个“规定动作”。之所以不放过任何细节,是因为眼前这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代表着“中国人自己的核电”。
一组数字,记录着这个“国之重器”的“闪亮履历”——历时12年攻关研究,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截至去年年底,已形成新装置、新工艺、新材料、新软件、新产品等596项,知识产权成果7600余项,技术标准476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权。
在威海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服务推动下,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其“属地效应”也在逐渐显现:国核示范公司、国电投山东分公司,分别与威海城投集团、热电集团、文旅集团签署有关合作协议;成立威海市新能源发展专班;成立国家电投集团威海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实施“国和一号 ”智慧核能综合利用项目;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建成投用;5月16日,山东省先进核能技术创新中心又在威海市揭牌……近日,记者走进国核示范公司,详细探访“国之重器”与威海之间不断更新的“能源故事”。
写进联合国气候大会宣传册的“中国案例”
站在国和一号仿真国际交流中心的楼顶,连片的太阳能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刚刚投用的“光伏连廊”蜿蜒盘踞。已经建成的1182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是“国和一号 ”智慧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一期工程。
究竟什么是“国和一号 ”?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发展处发展协调科科长郝明简而言之:“就是在‘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加上’供热、海水淡化、核风光储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智慧多能管控平台等等。”
双碳战略目标下,“国和一号 ”项目是对“核能 综合智慧能源”新模式的积极探索。2021年10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布《核能是通往零碳世界的必由之路》报告,并作为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宣传册。其中,“国和一号 ”案例作为中国唯一案例入选,向世界展示推广。
“这里是核电制氢,这里是海水淡化,以后还可能使用水热同传技术为市区居民供暖。”指着笔记本电脑上的图纸,郝明一一介绍。此外,“国和一号 ”还拥有着一个“智慧大脑”,依托智慧能源管控与服务平台、5G网络传输、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用电低谷期电力存储、制氢,用电高峰期电力入网调峰,达到多能源互补及供需平衡。
2011年起,郝明便跟随“国和一号”重大专项扎根威海。11年时间让郝明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他认为威海在综合智慧能源利用上具有示范作用。在威海市发改委帮助和支持下,“国和一号 ”项目推进顺利。据测算,“国和一号 ”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增加发电量约600万千瓦时,替代煤炭消费1800吨,减排二氧化碳4500吨。
5G赋能的“智慧工地”守护“生命线”
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具有人员多、工地面积大、工作面复杂、设备物资密集度高等特点。如何守护质量和安全的“生命线”?答案就藏在国和一号“智慧工地”监管中心里。
走进位于综合楼的监管中心,只见大屏幕上布满高清监控画面,对各个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智慧监管。在岗工作人员盯紧每一个关键工序,对违规操作进行抓取并实时广播提醒。
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智慧工地”,也是国内首个5G核电智慧工地。在这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不合规的操作进行AI图像识别,吊钩上的摄影也能让吊车驾驶员清楚掌握吊钩下的实时影像,VR安全教育可对施工人员进行身临其境的安全培训。
今年1月,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智慧工地的智慧仓储系统正式投用,也是国内核电领域首个投用的5G 智慧仓储“慧仓一号”仓储示范区。通过监控摄像,可以看到1000余平无人值守库区内,料箱机器人及自动三向叉车有条不紊在自动化作业区穿梭。
数字化中心工作人员曹姝媛告诉记者,“智慧工地”将人员管理、施工监控、质量防造假记录、地理信息系统等系统进行集中展示和分析,实现了当前施工阶段工作面视频监控全覆盖、人员定位全覆盖、特种设备管理全覆盖。她说:“‘智慧工地’改变了以往施工项目现场系统分散、数据孤立的弊端,改进管理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每年两万人次走进这个“开放课堂”
在国和一号示范工程不远处,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这里年接待游客20000人次以上,成了群众了解核电基础原理、核电产业发展和国和一号重大专项的“开放课堂”。
刚进入馆内,一个厚厚的“墙壁”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通过讲解员介绍,得知这是“国和一号”最外层的混凝土屏蔽厂房——仅厚度就有1.1米,这种特殊的屏蔽结构能够防御商用大型飞机的撞击,让核电站更安全、更可靠。
内部安全保护也有着4道屏障,分别是燃料芯块、燃料包壳、一回路压力边界、钢制安全壳,特别是直径43米、高70多米的钢制安全壳,仿佛一个巨大的胶囊型钢铁屏障。记者通过模型展示和详细讲解了解到,三代非能动核电特殊标志的顶部“帽子”,实际上是一个大水箱,代表着最关键的核安全设计理念——不依赖外在动力源依靠重力带出堆芯的余热。
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的科技馆,讲述着从组织国内核科学家自主设计研发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到研发具有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的发展故事,展示我国核电事业如何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自主化发展之路。而科技馆内郭永怀等一个个核工业科学家的身影,也致敬着不畏困苦发展核技术过程中伟大的创新精神。
感受“国之重器”的“硬核”实力
“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眼探空……近年来,一个个“国之重器”记录着科技创新的“中国足迹”。走进落户威海市的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真切感受到中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的“硬核”实力。
“发展绿色化是威海市“五化”重点任务之一。一直以来,威海市大力支持“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设,随着“国和一号 ”项目等推进实施,威海市也依托重大专项走出一条共建、共荣、共赢的发展路径。”威海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加快“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设也被写进了威海市第十六次党代会。眼下,山东省先进核能技术创新中心又刚刚落户威海市,创新中心将联合开展先进核电“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开展核能领域先进技术试验验证及产业应用示范,协调核能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发展,带动山东省核能产业做大做强,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贡献更多“威海力量”。
闪电新闻记者 姜钰行 通讯员 邹家兴 报道